河南省开封市等3地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开封市等3地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历史试卷
时间:75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 9000-7800 年)出土有成套的龟甲。龟甲内放有石子,部分龟甲上有刻画符
号,具有占卜功能。同时,龟甲被用作响器,在某些仪式活动中为舞蹈伴奏。这反映了( )
A. 灵龟崇拜现象的盛行 B. 原始文字的初步形成
C. 天人沟通观念的萌芽 D. 早期先民的创新智慧
2. 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
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
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 凝聚性 B. 包容性 C. 多样性 D. 连续性
3. 唐朝时期,政府在天山南北开展大规模屯垦戍边,高宗时,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年产粮已近 40 万石,安史
之乱爆发后,西域弧悬塞外,屯垦军民泣血相守,坚守西域近半个世纪之久。这说明唐朝这一戍边政策( )
A. 解决了西域军民的粮食需求 B. 维护了丝路的安全
C. 关注地方的农业生产与发展 D. 具有强大治理效能
4. 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京酒家妇,善作鱼羹”,宋室南渡后,南下寓居杭州,继
续卖鱼羹,因手艺很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宋诗“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忆昔剪茅
长桥滨,朱娘酒店相为邻”。这折射出宋代( )
A. 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 B. 理学对妇女行为影响小
C.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D. 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
5.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 年)规定,凡是选派法官及职官,都要问法书 10 条,在吏部候选的官员,要试判三
道,“只于正律及(律)疏内出判题,定为上、中、下三等”。宋太宗时下诏规定:知州、通判及州县幕职官
等,秩满进京,当令于法书内试问,如果全不知晓的,要酌情予以处罚。这些举措( )
A. 有助于吏治的规范清明 B. 旨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C. 注重考察官员德行操守 D. 弥补了科举制度的缺失
6. 晚清时期,徐继畬认识到欧洲的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原来的隔离状态,这是一个人们无法控制的必然趋
势。他用“天地之气”的生息演化解释道:“天地之气,忽而旁推交通,混为一体,倘亦运会使然耶 然天
下从此多事矣。”这表明徐继畬( )
A. 尚未脱离传统观念的影响 B. 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
C. 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D. 意在论证社会变革的合理性
7. 如表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进出口额统计表(单位:百万海关两)。这( )
A. 源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 为民族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反映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8.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杂捐等不合理旧税。但是,在现实需求面前,1912 年 2 月
临时政府又恢复了部分地区的税捐、盐课、盐厘等旧税,同时还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劝募公债。南京临
时政府改变政策意在( )
A. 应对严重财政困难 B. 全面完善税收体制
C. 有效聚拢全国税收 D. 筹集资金供给军需
9. 据不完全统计,1930-1931 年,各革命根据地银行发行或计划发行的纸币约为 114.9 万元。当时一首庆
祝闽西工农银行周年的纪念诗歌写道:“工农自己设银行,纸币通行各地方。到处都有兑换处,随时可以换
光洋。”这表明根据地银行发行的纸币( )
A. 数量大,促进经济发展 B. 可以完善货币体系
C. 信誉高,流通范围广泛 D. 能与银元等额兑换
10. 1948 年 7 月,彭真在北岳区城市工作干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入城以后,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社会秩序”。该报告旨在( )
A. 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B. 总结城市接管经验
C.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 借鉴土地革命做法
11. 古代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爱琴海地区、尤卡坦半岛等早期人类
文明出现的早晚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不同,但基本上都有以神庙为核心的建筑群,早期人类文明具有( )
A. 同一性 B. 阶级性 C. 多元性 D. 全球性
12. 西欧中世纪的政体是政与教二元政治模式,王权与教权这两个重要的政治因素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强调
各自的权利。城市也在争取自治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中世纪西欧举足轻重。由
此可见,中世纪西欧( )
A. 城市借助君主的权势崛起 B. 政治势力的关系错综复杂
C. 城市争取自治的过程曲折 D. 存在多种竞争性政治力量
13. 811 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立下遗嘱,将财富分为 3 份。其中的两份即刻分给 21 座都主教城,由当地
的都主教、主教共同处置;剩下一份待他身故后再分给上述都主教城、他的后人、穷人和宫廷仆役。可见,
在当时的法兰克王国( )
A. 封君封臣制导致权力分散
B. 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得到巩固
C. 教会具备抗衡君主的实力
D. 世俗王权需要宗教神权的支持
14. 从 18 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煤矿主、盐场主等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到 1830 年,英国可通航的内
陆水道从 1000 英里扩展至近 4000 英里,满足了工农业对低运输成本的需求。英国的运河修建主要是为了
( )
A. 扩大资本积累 B. 优化产业布局 C. 推广机器生产 D. 改善交通条件
15. 1969 年,尼克松在关岛发表谈话时指出,美国将继续发挥自己在亚洲的重要作用,同时鼓励其亚洲盟友
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此次谈话的背景是
A. 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 B. 日本军事力量迅速增强
C. 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D. 苏联推行积极进攻战略
16. 1900 年世博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筹办此次世博会的法国工业部长儒尔·罗什曾感叹道:“世界变得越来
越小,距离变得越来越短,邻居也就越来越近,因此了解自己的邻居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人对
周围的邻居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他将面临危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当时的法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B. 以法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已经形成
C. 世界变小使得国与国之间都成为邻居
D. 法国可能对德国的迅速崛起存有戒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其中 17 题 16 分,18 题 12 分,19 题 12 分,20 题 12 分。
共 52 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出现在周代,本着城邑建设为分封政治服务之目的,建城伊
始,首先考虑的是城市政治等级所体现的秩序和尊严。《左传》记载,“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
五之一,小九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封国治下有诸多城市,皆成为统治的中坚地带。《墨子·七患》
说:“城者,所以自守也。”《礼记·礼运》说:“城郭沟池以为固。”显然,这个时期城市的主要功能在政
治与军事方面,经济方面的作用是次要的。早期城市里的人以阶级(阶层)、职业为单位聚集在一起,统治
阶级大都集中居住在城市,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文化。“中国城市两大核心之一的官绅区,通常占据着东
西轴线北侧的中心部分,名实相符,显示其行政功能中枢性的衙门就配置在这里”。
——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城市发展与城乡关系变迁》
材料二 宋代城市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
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
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
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
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正
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先秦时期城市建设 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实施前后,全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蔬菜供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953 年,第三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召开。会后,农村工作部强调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
心,引导菜农有计划生产。1956 年 3 月,国务院决定,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由商业部统一经营管理,商业
部下设中国蔬菜公司具体负责经营,从而形成了部分大中城市蔬菜统购包销制的基本形式。
——摘编自陈礼军《新中国城市蔬菜供应体系变迁的历史考察(1949-1965 年)》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城市几乎都存在蔬菜供应紧张的问题。1984 年 10 月,国务院强调“大的
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1988 年 4 月,上海市开始实行“双轨分流”试点改革,一部分蔬菜
由购销站经营,执行规定的价格,亏损由国家承担;另一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场经营,自负盈亏。1988 年 5
月,全国十城市蔬菜体制改革会议召开,强调要更多地用价值规律来指导蔬菜生产和供应。这些改革措施
的顺利实施,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蔬菜的需求,而且提高了菜农的收入,为蔬菜供销体制改革的持续推
进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林升宝《改革开放初期上海蔬菜供销问题及其应对》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解决蔬菜供销问题的共通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蔬菜供销体制的阶段性变化及其影响。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中国新闻观念的演变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强调:“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
议。”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强调“日报立言,纪事载笔,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梁启超更是称《清
议报》“一日倡导民权,始终抱定此义,为独一无二之宗旨”。
1938 年杜绍文在《战时记者》杂志提出“新闻政策的最高造就,是缔成‘一个民族,一个意志,一个
舆论’”,它是“新闻政策具体的结晶……被侵略国尤须藉此为武器”。1942 年上海记者彭正光在《论“新
闻政策”》中指出“新闻政策的决定,除了……对外的宣传,揭破地方的阴谋,暴露敌方的罪行外,对内也
有着一个莫大的任务,如激励前方将士的斗志,增强后方人民的信念等等。”
——摘编自王军峰《近代中国新闻政策观念的型构与流变(1840-1949)》
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新闻观念的演变,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说明。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4 年,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在当时史学界受到广泛的关注,
1926 年即再版。全书分为六个部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史学在科学中的
位置”“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对于历史的概念,李大钊
认为“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因为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是进步的,发展的,
常常变动的;所以换一句话,亦可以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他还明确表示:“知道过去的历史,就是我
们这样的人人共同造出来的,现在乃至将来的历史,亦还是如此。”对于历史学的性质,李大钊强调历史学
是科学。他指出:“以经济为中心纵着考察社会变革的,为历史学。”并进一步解释称,经济关系能够像自
然科学那样揭示社会变革的因果律,从而将“历史学提到科学的地位”。
——摘编自李大钊《史学要论》
(1)根据材料,指出李大钊撰写《史学要论》的指导思想,并说明其在该书中的具体运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史学要论》的学术贡献。
参考答案:
1——10 DBDDA ADACA 11——16 ADDAD D
17【答案】(1)特点:出现城市建设高潮;具有鲜明的等级秩序;以政治和军事功能为主;官
绅区占据城市中心地位。
(2)表现:城市功能多样化,经济文化等功能日益显露;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
18.【答案】(1)共通之处:采取多种措施以保证城市蔬菜供应,把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作为重要任务;对蔬菜供销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和调控;都不同程度采取了市场经营的方式。
(2)第一阶段:政府通过中央计划经济控制,强调城市郊区蔬菜的生产和由国家统购包销制
度保证蔬菜的供应。
影响:部分稳定了城市蔬菜供应,但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阶段:开始放开双轨制改革,允许市场和政府双管齐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
影响:改善了蔬菜供应;激发生产者积极性,提高了菜农收入,增强了市场活力。
19【答案】演变:新闻报刊从时政评论功能到成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反侵略的武器”。
说明: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晚清知识分子,积极借助报刊
这一新载体抒发言论、评议时政,力图挽救民族危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登
上历史舞台,借助报刊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抵御外
敌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成为中华民族最迫切的历史任务,新闻报刊成为反侵略的
“武器”。
20【答案】(1)指导思想:唯物史观。
具体运用:
①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认为历史是“人类的生活及其产物的文化”“历史就是社
会的变革”。
②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知道过去的历史,就是我们这样的人人共同造出来的,
现在乃至将来的历史,亦还是如此。”
(2)学术贡献: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推动历史理论的研究;促进历史学的科学
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