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历史试卷时间:75 分钟 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 9000-7800 年)出土有成套的龟甲。龟甲内放有石子,部分龟甲上有刻画符号,具有占卜功能。同时,龟甲被用作响器,在某些仪式活动中为舞蹈伴奏。这反映了( )A. 灵龟崇拜现象的盛行 B. 原始文字的初步形成C. 天人沟通观念的萌芽 D. 早期先民的创新智慧2. 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 凝聚性 B. 包容性 C. 多样性 D. 连续性3. 唐朝时期,政府在天山南北开展大规模屯垦戍边,高宗时,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年产粮已近 40 万石,安史之乱爆发后,西域弧悬塞外,屯垦军民泣血相守,坚守西域近半个世纪之久。这说明唐朝这一戍边政策( )A. 解决了西域军民的粮食需求 B. 维护了丝路的安全C. 关注地方的农业生产与发展 D. 具有强大治理效能4. 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京酒家妇,善作鱼羹”,宋室南渡后,南下寓居杭州,继续卖鱼羹,因手艺很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宋诗“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忆昔剪茅长桥滨,朱娘酒店相为邻”。这折射出宋代( )A. 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 B. 理学对妇女行为影响小C.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D. 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5.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 年)规定,凡是选派法官及职官,都要问法书 10 条,在吏部候选的官员,要试判三道,“只于正律及(律)疏内出判题,定为上、中、下三等”。宋太宗时下诏规定:知州、通判及州县幕职官等,秩满进京,当令于法书内试问,如果全不知晓的,要酌情予以处罚。这些举措( )A. 有助于吏治的规范清明 B. 旨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C. 注重考察官员德行操守 D. 弥补了科举制度的缺失6. 晚清时期,徐继畬认识到欧洲的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原来的隔离状态,这是一个人们无法控制的必然趋势。他用“天地之气”的生息演化解释道:“天地之气,忽而旁推交通,混为一体,倘亦运会使然耶 然天下从此多事矣。”这表明徐继畬( )A. 尚未脱离传统观念的影响 B. 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C. 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D. 意在论证社会变革的合理性7. 如表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进出口额统计表(单位:百万海关两)。这( )A. 源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B. 为民族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 反映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8.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杂捐等不合理旧税。但是,在现实需求面前,1912 年 2 月临时政府又恢复了部分地区的税捐、盐课、盐厘等旧税,同时还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劝募公债。南京临时政府改变政策意在( )A. 应对严重财政困难 B. 全面完善税收体制C. 有效聚拢全国税收 D. 筹集资金供给军需9. 据不完全统计,1930-1931 年,各革命根据地银行发行或计划发行的纸币约为 114.9 万元。当时一首庆祝闽西工农银行周年的纪念诗歌写道:“工农自己设银行,纸币通行各地方。到处都有兑换处,随时可以换光洋。”这表明根据地银行发行的纸币( )A. 数量大,促进经济发展 B. 可以完善货币体系C. 信誉高,流通范围广泛 D. 能与银元等额兑换10. 1948 年 7 月,彭真在北岳区城市工作干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入城以后,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社会秩序”。该报告旨在( )A. 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B. 总结城市接管经验C.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 借鉴土地革命做法11. 古代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爱琴海地区、尤卡坦半岛等早期人类文明出现的早晚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不同,但基本上都有以神庙为核心的建筑群,早期人类文明具有( )A. 同一性 B. 阶级性 C. 多元性 D. 全球性12. 西欧中世纪的政体是政与教二元政治模式,王权与教权这两个重要的政治因素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强调各自的权利。城市也在争取自治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中世纪西欧举足轻重。由此可见,中世纪西欧( )A. 城市借助君主的权势崛起 B. 政治势力的关系错综复杂C. 城市争取自治的过程曲折 D. 存在多种竞争性政治力量13. 811 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立下遗嘱,将财富分为 3 份。其中的两份即刻分给 21 座都主教城,由当地的都主教、主教共同处置;剩下一份待他身故后再分给上述都主教城、他的后人、穷人和宫廷仆役。可见,在当时的法兰克王国( )A. 封君封臣制导致权力分散B. 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得到巩固C. 教会具备抗衡君主的实力D. 世俗王权需要宗教神权的支持14. 从 18 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煤矿主、盐场主等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到 1830 年,英国可通航的内陆水道从 1000 英里扩展至近 4000 英里,满足了工农业对低运输成本的需求。英国的运河修建主要是为了( )A. 扩大资本积累 B. 优化产业布局 C. 推广机器生产 D. 改善交通条件15. 1969 年,尼克松在关岛发表谈话时指出,美国将继续发挥自己在亚洲的重要作用,同时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此次谈话的背景是A. 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 B. 日本军事力量迅速增强C. 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D. 苏联推行积极进攻战略16. 1900 年世博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筹办此次世博会的法国工业部长儒尔·罗什曾感叹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变得越来越短,邻居也就越来越近,因此了解自己的邻居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的邻居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他将面临危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当时的法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B. 以法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已经形成C. 世界变小使得国与国之间都成为邻居D. 法国可能对德国的迅速崛起存有戒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其中 17 题 16 分,18 题 12 分,19 题 12 分,20 题 12 分。共 52 分。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出现在周代,本着城邑建设为分封政治服务之目的,建城伊始,首先考虑的是城市政治等级所体现的秩序和尊严。《左传》记载,“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封国治下有诸多城市,皆成为统治的中坚地带。《墨子·七患》说:“城者,所以自守也。”《礼记·礼运》说:“城郭沟池以为固。”显然,这个时期城市的主要功能在政治与军事方面,经济方面的作用是次要的。早期城市里的人以阶级(阶层)、职业为单位聚集在一起,统治阶级大都集中居住在城市,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文化。“中国城市两大核心之一的官绅区,通常占据着东西轴线北侧的中心部分,名实相符,显示其行政功能中枢性的衙门就配置在这里”。——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城市发展与城乡关系变迁》材料二 宋代城市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1)根据材料一,归纳先秦时期城市建设 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一五”计划实施前后,全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蔬菜供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1953 年,第三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召开。会后,农村工作部强调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引导菜农有计划生产。1956 年 3 月,国务院决定,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由商业部统一经营管理,商业部下设中国蔬菜公司具体负责经营,从而形成了部分大中城市蔬菜统购包销制的基本形式。——摘编自陈礼军《新中国城市蔬菜供应体系变迁的历史考察(1949-1965 年)》等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城市几乎都存在蔬菜供应紧张的问题。1984 年 10 月,国务院强调“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1988 年 4 月,上海市开始实行“双轨分流”试点改革,一部分蔬菜由购销站经营,执行规定的价格,亏损由国家承担;另一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场经营,自负盈亏。1988 年 5月,全国十城市蔬菜体制改革会议召开,强调要更多地用价值规律来指导蔬菜生产和供应。这些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蔬菜的需求,而且提高了菜农的收入,为蔬菜供销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基础。——摘编自林升宝《改革开放初期上海蔬菜供销问题及其应对》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解决蔬菜供销问题的共通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蔬菜供销体制的阶段性变化及其影响。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中国新闻观念的演变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强调:“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强调“日报立言,纪事载笔,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梁启超更是称《清议报》“一日倡导民权,始终抱定此义,为独一无二之宗旨”。1938 年杜绍文在《战时记者》杂志提出“新闻政策的最高造就,是缔成‘一个民族,一个意志,一个舆论’”,它是“新闻政策具体的结晶……被侵略国尤须藉此为武器”。1942 年上海记者彭正光在《论“新闻政策”》中指出“新闻政策的决定,除了……对外的宣传,揭破地方的阴谋,暴露敌方的罪行外,对内也有着一个莫大的任务,如激励前方将士的斗志,增强后方人民的信念等等。”——摘编自王军峰《近代中国新闻政策观念的型构与流变(1840-1949)》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新闻观念的演变,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说明。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24 年,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在当时史学界受到广泛的关注,1926 年即再版。全书分为六个部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对于历史的概念,李大钊认为“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因为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是进步的,发展的,常常变动的;所以换一句话,亦可以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他还明确表示:“知道过去的历史,就是我们这样的人人共同造出来的,现在乃至将来的历史,亦还是如此。”对于历史学的性质,李大钊强调历史学是科学。他指出:“以经济为中心纵着考察社会变革的,为历史学。”并进一步解释称,经济关系能够像自然科学那样揭示社会变革的因果律,从而将“历史学提到科学的地位”。——摘编自李大钊《史学要论》(1)根据材料,指出李大钊撰写《史学要论》的指导思想,并说明其在该书中的具体运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史学要论》的学术贡献。参考答案:1——10 DBDDA ADACA 11——16 ADDAD D17【答案】(1)特点:出现城市建设高潮;具有鲜明的等级秩序;以政治和军事功能为主;官绅区占据城市中心地位。(2)表现:城市功能多样化,经济文化等功能日益显露;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18.【答案】(1)共通之处:采取多种措施以保证城市蔬菜供应,把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作为重要任务;对蔬菜供销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和调控;都不同程度采取了市场经营的方式。(2)第一阶段:政府通过中央计划经济控制,强调城市郊区蔬菜的生产和由国家统购包销制度保证蔬菜的供应。影响:部分稳定了城市蔬菜供应,但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二阶段:开始放开双轨制改革,允许市场和政府双管齐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影响:改善了蔬菜供应;激发生产者积极性,提高了菜农收入,增强了市场活力。19【答案】演变:新闻报刊从时政评论功能到成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反侵略的武器”。说明: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晚清知识分子,积极借助报刊这一新载体抒发言论、评议时政,力图挽救民族危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借助报刊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抵御外敌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成为中华民族最迫切的历史任务,新闻报刊成为反侵略的“武器”。20【答案】(1)指导思想:唯物史观。具体运用:①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认为历史是“人类的生活及其产物的文化”“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②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知道过去的历史,就是我们这样的人人共同造出来的,现在乃至将来的历史,亦还是如此。”(2)学术贡献: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推动历史理论的研究;促进历史学的科学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