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上)8月月度质量监测暨第零次诊断测试高 三 历 史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选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墨子提倡“兼爱”,主张“节用”,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以及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这主要是因为两者A.所处时代不同B.学术派别不同C.研究方法不同D.政治立场不同2.“贴黄”源于唐代,敕书如需局部改动,贴上黄纸改写。宋代“贴黄”系贴在文书正文后的重要补充,用黄纸将送呈文书主要内容写上贴于封皮称为“引黄”。明清“贴黄”是宋朝“引黄”的继承与发展,并制定严格规范。“贴黄”制度A.杜绝了吏治腐败现象B.反映了国家决策事权的异变C.提高了文书行政效率D.推动了文书行政机构的变革3.商人家庭出身的武则天还俗成为皇后时,遭到了以大唐功臣长孙无忌等权贵的反对,但得到了大量中小官员的支持。这反映出当时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庶族崛起C.僧尼势力干预政治D.皇权旁落4.《马可·波罗行纪》写道:“若干最大船舶有大舱十三所,以厚板隔之,……如船身触礁或触饿鲸而海水透入之事,其事常见,……至是水由破处浸入,流入船舱。水手发现船身破处,立将浸水舱中货物徙于邻舱,盖诸舱之壁嵌隔甚坚,水不能透。然后修理破处,复将徙出货物运回舱中。”这可用来说明元朝A.水上运输发达的条件B.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C.外贸税收为重要财源D.中外技术交往的影响5.明嘉靖二十四至二十六年(1545—1547年),由潮州知府主持编纂的《潮州府志》将闽粤地区海患不绝的原因概括为三类:窝藏、接济、通番。这从侧面反映出,明代海患的重要成因是A.海禁挤压民众生计B.日本流亡武士增多C.地方官员勾结外敌D.西方列强殖民渗透6.《北京条约》签订后,奕 等人认为这是中国欲图自强的好机会。所以,在内政方面设法延聘外国教官训练中国军队,购买洋枪洋炮充实装备;在外交方面希望改变原先仇视洋人的态度,谨守和约,避免与外国开战,以求争取时间来实行自强。这体现了,部分士大夫A.初步提出学习西方主张B.意欲挽救国家颓势C.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D.积极准备变法活动7.“自唐专以文字取科名,有所为词章之学者,其汩没人才益甚。直至本朝,更求工于小楷试帖,束缚为已极矣。官到卿贰,不免于文字之考,何由得经济之才。不思变计,中国断无振兴之机。”与上述观点一致的是A.“若不因时变通,何以见实学而拔真才”B.“师夷之长技以制夷”C.“变法自强,宜仿泰西设议院”D.“习兵战不如习商战”8.如图为1907年发表于《益森画报》的宣传画《厮役演说》。这体现了厮役演说 毛家湾某女学堂,每日下午,各学生家长来接,一女生仆人,年余五十,初十傍晚,在该学堂门首对各家父兄及仆人演说“阅报之益”,津津有味,颇能动听。演说不奇,出自厮役则奇。A.近代教育体系逐步建立B.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C.女性摆脱封建礼教束缚D.社会嬗变具备一定基础9.1905年,同盟会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北伐战争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这些主义、口号的变迁体现了A.民主革命目标的一致性B.民族主义内涵逐步深化C.主权维护主要在于反帝D.国共合作才是革命方向10.20世纪80年代初,社科院领导上书中央,提出国际形势趋向缓和,苏联不一定有亡我之心不死的意思。中联部领导也报告说战争在相当长时间打不起来。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战争可以避免”判断。这个新的论调A.推动了对外开放决策出台B.得益于当时思想解放活跃C.源于一贯的和平外交思想D.源于全球化思想深入人心11.如图是泰国中部出土的7-8世纪的法轮柱底座,上面刻有关于实现释迦牟尼“四圣谛”的巴利文经文。这体现了A.古印度文明对东南亚的辐射作用B.古代泰国被纳入中华文化圈C.古代泰国有选择地吸收域外文化D.多种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12.阿拉伯帝国建立后,波斯贵族、精英阶层和一些百姓倾向于改奉伊斯兰教。他们改用阿拉伯人的姓名。但几个世纪以来,波斯地区的大多数居民仍是非穆斯林。这取决于A.阿拉伯帝国宗教政策的严苛B.帝国战争促使文化出现交融C.伊朗高原民族迁徙相对较少D.波斯帝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13.恩格斯指出:“直到17世纪末,俄国农民还没有受到什么压迫”,“随着彼得大帝的即位,俄国的对外贸易开始发展,它当时只能输出农产品。于是就引起了对农民的压榨”,“直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把这种压榨推进到极点”。据此判断,“把这种压榨推进到极点”指的是A.确立沙皇专制B.垄断对外贸易C.建立集体农庄D.强化农奴制度14.《新全球史》中说:“奴隶贸易的衰落,除了道德和政治因素外,经济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奴隶主为了防范奴隶叛乱而斥巨资维持武装力量,奴隶消极怠工。这些都使奴隶制经济成本不断上涨。”据此可知奴隶贸易的衰落A.伴随着产业革命的进行B.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成熟的结果C.是精神文明进步的反映D.进一步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5.下图是某历史时期的一幅漫画,图中军官形象的人正在西欧各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插上旗帜。该漫画揭示出A.世界面临被列强瓜分危险B.法西斯在亚欧疯狂扩张C.二战后世界局势仍不太平D.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16.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两次任期中挑起的全球贸易战,破坏了公平竞争的世界贸易环境。美国通过背后拱火、间接参与、暗中支持或有意偏袒挑起地区冲突的事例也不胜枚举,近五年来就有:三年多的俄(俄罗斯)乌(乌克兰)冲突、再次爆发近两年的巴(巴勒斯坦)以(以色列)大规模冲突、2025年6月中旬爆发的以色列和伊朗的军事冲突。由此可见,美国A.是维持世界秩序的稳定器B.具有浓厚的霸权主义色彩C.欲借欧盟和北约推行霸权D.超级大国的地位不可撼动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17.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序号 史料 出处① 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②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宋代以后,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③ 杭城富室多是外郡寄寓之人,盖此郡凤凰山谓之客山,其寄寓人,多为江商海贾。 (宋)吴自牧《梦粱录》材料二:古代社会是固态的,每个人都被束缚在固定的户籍地和固然的社会等级中;而近代社会则是液态流动的。这种流动,既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这种丰富、广泛、持续的社会流动性,是从宋朝才开始涌现出来的。——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材料三:在西方,最早有关明清“停滞论”的表述出现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而后,著名学者魏特夫、佩雷菲特等也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表了类似见解,这些断言使“停滞论”在西方世界得到了一个相当普遍的认同。这样一种超稳定、无变化、停滞的中国社会面相在国内也同样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而有关“停滞论”的反思很早之前就出现了。——摘编自朱浒《明清中国社会停滞了吗 —中西比较的视野》(1)运用材料一中的史料,对材料二中“宋朝的液态流动”进行解释。(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对明清“社会停滞论”的观点进行辨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0年2月,《中国文化》创刊号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论》。其后,该文历经多次修改,收入1952年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时,毛泽东再次做了修改。对比上述两个版本,现摘录几处修改文字,如图所示: 1940年版 1952年版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主要的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一个阶级,而有中国无产阶级参加进去了 → 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经济构成的正确的方针 → ……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经济构成的正确的方针。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新三民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修改《新民主主义论》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毛泽东修改《新民主主义论》的认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18世纪,法国巴黎贵妇人常在客厅招待文人和艺术家,讨论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时事政治等话题,是为沙龙。沙龙是当时社会中上层重要的社交方式。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曾在沙龙中朗诵其作品,表达对旧制度的批判。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沙龙成为政治派别的集合地,如女政治家罗兰夫人举办的沙龙就成为讨论时政、商定国策的重要场所。——改编自萧琦《沙龙与法国大革命》等材料二:18世纪,英国地方性科学社团兴起,在应用科学和技术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在伯明翰,一些科学家、实业家和工程师组织了一个名为“月光社”的社团,定期在成员家中集会并开展研究。下表为月光社部分成员的相关信息。姓名 职业或身份 主要活动马修·博尔顿 金属产品制造商 开办索霍工厂,进行蒸汽机实验伊拉斯谟·达尔文(《物种起源》作者查尔斯·达尔文的祖父) 家庭医生、科学家 进行医学实验,发表热学等方面的论文,撰写《植物园》约西亚·韦奇伍德 陶器制造商、化学家 开办陶器厂,发表温度测量和化学等方面的论文,发明高温计詹姆斯·瓦特 工程师、发明家 改良蒸汽机,进行热学实验,发明复写技术——改编自李斌《月光社的历史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世纪法国沙龙和英国科学社团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8世纪前后法英两国社会发展态势的差异。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百姓及客等,约丁产,定等第,均率作,年支两税。其应税斛斗,据大历十四年(779年)见佃青苗地额均税……其旧租庸及诸色名目,一切并停。”“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臣请敕部行文直隶各省地方官,确查各县地亩若干,统计地丁、人丁之银数若干,按亩均派,在有地者所加无多不为苦,无地者得免赔累,实幸。”——摘编自孟繁华《中国古代赋税史料辑要》(中国税务出版社)材料二: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禪袴,足下复无鞋。……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 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摘编自王梵志《贫穷田舍汉》(1)根据材料一,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出三则赋税制度所涉及的名称与时间,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2)简述材料二的史料价值,评价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背景、目的、作用。2025-2026(上)8月月度质量监测暨第零次诊断测试高 三 历 史 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D C B A A B A D B B11 12 13 14 15 16A D D A C B17.(1)解释:史料①中糊名、誊录等制度使科举制进一步完善,而科举制度的完善有利于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史料②商人子弟通过科举成为士人,有利于提高商人地位,冲击传统“四民社会”结构,体现了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史料③宋代商业的繁荣,海外贸易兴盛,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体现了地理意义上的向流动。(2)辨析(态度或观点):明清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未完全停滞。①在农业方面: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提高,伴随着高产作物的引进,耕地面积扩大,人口也在增长,农业生产率也大幅提升,并推动了经济作物的发展。江南等地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许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等副业,以获得更多收入。②在手工业方面:明朝后期在江南地区丝织、榨油等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种现象在清朝也有所发展。③在商业方面:明清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地域性的商帮,商业资本也日趋活跃,也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总之,明清在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表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未完全停滞。但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明清经济的这些变化仍然是在封建经济的框架内的发展,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并未推动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18.(1)原因:理论发展的需要;应对政治形势的变化;统一党内思想;历史经验的总结;毛泽东个人的理论自觉等。(2)认识: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修改,既是理论自我完善的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关键期统一思想、指导实践的战略举措。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科学总结革命经验、批判错误思潮、构想建国蓝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基石,并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走向。这过程也揭示了理论发展的规律--唯有立足实践、与时俱进,才能永思想的生命力。19.(1)法国沙龙特点:参与者为社会中上层,如贵妇、文人、艺术家等;讨论话题广泛,有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时事政治等;兼具文化交流与政治批判功能,后期成为政治派别集合、影响国策的场所。英国科学社团特点:成员涵盖科学家、实业家、工程师等多元群体;聚焦应用科学与技术领域;以地方为活动中心;注重实验研究与技术实践,推动科技与生产结合。(2)法国发展态势:社会发展趋向政治革命与思想变革。沙龙传播启蒙思想,批判旧制度,为法国大革命做思想、舆论与人才准备,反映法国阶级矛盾尖锐,借思想动员突破封建专制,推动政治转型。英国发展态势:社会发展聚焦工业与科技进步。科学社团推动应用科技发展,成员实践(如瓦特改良蒸汽机)契合工业革命需求,促进技术创新与生产变革,助力英国向工业社会迈进,反映英国经济发展动力(科技--生产联动)与社会结构(多元群体投身实业科技)支撑工业崛起。20.(1)先后名称:两税法(唐中后期或780年)、一条鞭法(明代后期或1580年)、摊丁入亩(清前期或雍正时期)。趋势:赋税依据从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等财产为主转变;赋税内容从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赋税名目和征税时间趋向合理、简便。(2)史料价值:材料二属于文学作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后可从侧面印证深受赋税之累的古代中国农民的贫苦生活,显示了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改革对于减轻人民负担推动社会发展的有限性。评价:赋税制度改革在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同时土地兼并严重、人地矛盾突出、财政危机出现的背景下;封建王朝为了保证国家财政,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展开了相关改革;改革虽然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但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未得到改变的前提下,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赋税制度的改革,其力度与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没有改变封建剥削的实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