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莺歌岭遗址(距今4000年至3000年)是牡丹江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器、骨器等;考古专家在该遗址中还发现了以陶猪为代表的小型陶制艺术品。据此推断,当时该地( )
A.采集和渔猎被完全取代 B.手工业生产工艺精湛
C.社会劳动分工较为明确 D.人们已过上定居生活
2.有学者认为,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政治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而在其他人类文明中,神权和贵族政治的退场,都发生在1500年之后的所谓的近现代时期。材料中两个“早熟”的结果分别表现为出现了( )
A.宗法制、内外朝制 B.分封制、郡县制
C.礼乐制、君主专制 D.皇帝制、察举制
3.据《秦律》载:豢养马匹时,马匹的身高五尺八寸以上,如果马匹不听从指挥,县司马处以二甲的惩罚,令、丞处以一甲的惩罚;征集马匹后再遴选骑士,在军中接受考课,马匹质量最差者,令、丞处以二甲的惩罚,司马处以二甲的惩罚,并被撤除官职。由此可见,秦朝对军马管理者的考核( )
A.具有明确的量化标准 B.维护了官僚体系的稳定
C.遵循赏罚分明的原则 D.呈现出职责模糊的特点
4.汉代初年曾以“三老,民之师也”导民以善,施行教化;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又“遣博士(褚)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谕三老孝悌以为民师”。这一过程可用来说明( )
A.汉代沿袭了秦代基层治理经验 B.儒家思想影响力不断扩大
C.三老进入汉代官僚体系的过程 D.秦汉重视社会管控的原因
5.先秦时期,汉族男子娶亲时,夫妻交拜是在原有居室中,无须搭临时帐篷。北朝时中原地区举行婚礼仿照草原民族“庐帐为屋”的形式,盛行使用“青庐”,即用青布搭盖的临时帐篷。这一变化表明北朝时期( )
A.胡化之风日益盛行 B.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下降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少数民族汉化程度提高
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开篇序言中写道:“夫财货之生,既艰难矣,用之又无节;凡人之性,好懒惰矣,率之又不笃;加以政令失所,水旱为灾,一谷不登,胔腐相继,古今同患,所不能止也,嗟乎!”这说明贾思勰( )
A.呼吁农业多种种植 B.重视积余备灾
C.首次提出救灾思想 D.主张藏富于民
7.唐代敦煌壁画中大至宗教、音乐舞蹈、世俗生活等场景,小至器具、服饰、妆容、纹样等物象,也是唐代诗歌重要的审美主题与表现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唐代诗歌丰富的审美融合视域。由此可推知,唐代( )
A.文化交融丰富了文学元素内涵 B.宗教价值影响艺术表现形式
C.生活物象成为诗歌的主要题材 D.敦煌壁画注重吸收中原文化
8.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国一年收入税粟(征收粮税)共2500余万石,其中,“三百万折充绢布,添入两京(长安、洛阳)库。三百万回充米豆,供尚食及诸司官厨等料,并入京仓。四百万江淮回造米转入京,充官禄及诸司粮料”。这反映出当时( )
A.租庸调制濒临瓦解 B.江淮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C.国家粮食储备充足 D.财政支出的集中度较高
9.如图为北宋初期部分士人的“地中”观念示意图。当时存在“洛邑地中”的观念,而有些土人凭借唐、五代的历法与测影知识所产生的“岳台地中”观念,结合“中区”“中夏”等正统观念,赋予开封“天下之中”的名号,以其自古以来的神圣色彩对首都开封进行文化上的建构。士人这些举措的实质是( )
A.表达中华文化继承性 B.明证前代历法科学性
C.强化新政权的合法性 D.宣扬皇帝权威神圣性
10.宋代科举试策频频以三国故事命题,并聚焦于战争方略、边疆防御等议题。在战争方略议题上;强调“其术如何”;在边疆防御议题上,关注“形势何据”。这种试策命题方式意在( )
A.涵养尚武精神 B.完善科举程序 C.弘扬传统文化 D.选拔实用人才
11.据统计,北宋熙宁年间,一些镇的商税收入超过本州一个县或几个县治的收入,在各路府凡有镇务收入的 16个州中,有36个镇的商税收入属于这种情况,占镇场务总数的46.1%。这说明当时( )
A.市镇规模空前 B.抑商政策废除 C.商品经济繁荣 D.财政收入激增
12.元代,提控案牍是主要从事文书档案工作的吏员(见表),置于府、上中州者为专职,置于路总管府及肃政廉访司者为兼职。其在路总管府等地方政府内的主要职责是参与署押圆议、管理架阁库、文书档案等。该表可以用来论证,元代提控案牍( )
官署名称 路总管府 散府 上州 中州 宣慰司 万户府
提拉案牍/员 185 33 9 53 15 14
品级 从九品 从九品 从九品 从九品 从九品 从八品、从九品
①是地方私设的专职文官 ②设置广泛而且品级较低
③确保行省制度广泛实行 ④强化了地方文书管理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永乐年间,漕粮运输实行“支运法”,军民联运,政府鼓励农民参与运粮,参与运粮者免纳当年税粮;宣德年间,“支运法”改为“兑运法”,百姓不再全程参与运输,军运的费用则由农民承担。这一调整有助于( )
A.减轻农民负担 B.消除财政危机
C.保障农业生产 D.提高漕运能力
14.藏族地区在明朝时被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当地僧侣首领法王、王等称号。清政府则以1653年五世达赖进京朝觐为契机,分别对五世达赖和当时掌握西藏军政大权的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进行了正式册封。这反映出清朝( )
A.创新了管理民族事务的策略 B.采用分而治之办法治理西藏
C.在西藏推广并实施盟旗制度 D.确立了对西藏的政治统辖权
15.在清代政务处理中,存在两条渠道——明渠和暗渠:明渠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渠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
C.君主专制得以空前强化 D.中央机构职权划分细密
16.《中庸》提出“诚”的概念,是主观信念的意思。王夫之则对“诚”作了新的解释,“夫诚者,实有者也……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王夫之对“诚”的解释( )
A.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批判了君主专制体制
C.肯定了人的私欲的正当性 D.凸显了经世致用思想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时期,分别形成了关中、关东和江淮三大经济区。其中,关中是政治中心所在地,达官显贵云集,为他们服务的官营工商业发达,以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关东地区人口众多,农业更倾向于精耕细作,纺织业、冶铁业发达,商业都会众多。江淮地区则较为落后,居民“率依阻山泽;以渔采为业”。两汉之际,关中遭到战火摧残,人口凋零。东汉时期定都洛阳,庞大的官营手工业也随之东迁,再加上良好的基础,关东经济逐渐超过关中。与此同时,不少人口南迁至江淮,江南地区“垦辟倍多,境内丰给”,还兴起了吴、江陵等商业都会。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汉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文帝)延兴二年(472年)闰六月戊午行幸阴山,七月丙寅至阴山。延兴三年(473年)七月乙亥行幸阴山,八月庚申行幸河西。太和十八年(494年)七月壬午至八月辛未,行幸四镇(北魏在北方边境设立的四个重要军事重镇,分别是:沃野镇、怀朔镇、抚冥镇、武川镇)。
—摘编自[北齐]魏收《魏书·卷七(上)》
材料二 宋太宗认为“五代战争以来,自节镇至刺史皆用武臣,多不晓政事,人受其弊,帝欲兼用文士,渐复旧制”。
—摘编自[宋]孙逢吉《职官分纪》
允(李允)则言:朝廷不欲困军民,故屈已议和,虽国费甚多,较之用兵,其利固不侔也。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反叛之臣“果系首恶,务要擒捕停当,置之法典,以全国体,其余人等,但系胁从,务要晓
譬明白,悉从宽假,以收人心”。“蓟、保、宣、大(明代北方四大军事重镇),势如唇齿,彼此协力拒守,非为本镇,全为京师陵寝”。
——摘编自[明]杨博《本兵疏议》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北魏、北宋进行边疆治理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李允、杨博对边疆治理举措的认识,并指出明朝强化边疆治理的措施。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以家庭教育与规约的形式传播儒家道德伦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很多家训勉励子孙立大志、成大器,强调经世致用,要求子弟耕读并重,不要沾染赌博、酗酒等恶习。《颜氏家训》指出:“今有奢则施,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已。”在家庭教育中,传统家训注重家风、门风和节操。
——摘编自任健《中国古代家训之内容、价值及其检视》
材料二 中国古代家训主要产生、发展和应用于上层阶级的士人、文人家庭,影响广泛,成为统治者进行政治管理与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陆游的《放翁家训》运用诗训方式,教育子女忠君报国;许衡在《训子》中告诫儿子“身在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中国古代家训还关注个人教化,致力于社会风俗的教化。南宋时期袁采的《袁氏世范》将一家之教化推广至全社会,追求厚人伦而美风俗的社会教化,为端正民风、官风和社会风气作出贡献。
—摘编自丁雪、刘传广《中国传统家训的政教功能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家训的功能价值。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盛世名称 概况
文景之治 文景二帝都推崇黄老治术:“与民休息”、劝课农桑。汉文帝生活节俭,曾连续十二年全免田租,还废除了秦朝的连坐制度、肉刑。汉景帝将田租降为三十税一,平定七国之乱,收夺部分王国封地。到了景帝末年,国家府库充盈,民间牛马遍野。与此同时,豪强富户不断兼并土地,以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匈奴犯边的问题也一直存在
开元盛世 开元前期,唐玄宗设置“中书门下”,重用贤臣,整顿吏治,编订《唐六典》,又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在边疆设置节度使。这一时期,户口较唐初增加五倍,唐王朝声威远播、万国来朝。开元末年,唐玄宗任用李林甫为相,朝政趋于腐败,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均田制已难以维系。对外屡开边 ,以致边将久任,外重内轻的局面形成
康雍乾盛世 从康熙到乾隆时期,清王朝先后统一蒙古、新疆、西藏、台湾等地,并设置不同的机构进行管辖。雍正设立军机处,使皇权发展到了顶峰,又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了丁税。百余年间,人口不断增加,农耕经济高度繁荣。乾隆时期实行单口通商,拒绝英国扩大通商的要求。人口增加使人均耕地减少,农民普遍贫困化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的盛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
2.C
3.A
4.B
5.A
6.B
7.A
8.D
9.C
10.D
11.C
12.C
13.C
14.D
15.C
16.A
17.(1)特点:形成了关中、关东和江淮三大经济区;不同经济区的经济各具特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经济重心由关中转移到关东;江淮地区获得一定程度的开发。
(2)因素:自然环境;政治中心的变化;社会环境;政府政策;人口的分布及迁移。
18.(1)举措:
北魏:设立军事重镇,皇帝巡幸;北宋:兼用文士,与民族政权议和。
(2)认识:李允认为议和与用兵在边疆治理中的效果是不同的;
杨博认为对反叛将领应恩威并施;北部边境应相互配合,协同构建较为完整的抵御体系。
措施: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重镇;辽东、宣府、大同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展开贸易;在东北设立都司、卫、所。
19.(1)基本内容:立志勉学;修身立德;应世经务;耕读并重;杜绝恶习;俭而不吝;忠君爱国。
特点:主要应用于上层阶级的士人、文人家庭;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追求;形式多样。
(2)功能价值:传播儒家思想(传承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教化;提高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能力;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资源。
20.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盛世具有两面性。
阐述:中国古代盛世都有着巨大的成就,如文景之治废除了秦朝苛法,改变了汉初经济凋敝的局面;开元盛世使唐代政治、军事制度成熟,经济发展到极高的水平;康雍乾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农耕经济繁荣。同时,中国古代盛世也是社会矛盾积累的时期。文景之治因奉行无为思想,对土地兼并干预不足,致使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势力膨胀。开元盛世时期,土地兼并也使均田制逐渐破坏,军事上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唐朝的衰落埋下了隐患。康雍乾盛世时期,中国因闭关锁国而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人口激增加剧了社会矛盾,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埋下了隐患。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盛世,既是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同时也是矛盾积累期,往往为下一阶段的衰败埋下隐患。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