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开学)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山西陶寺城址外有郭城,其中城址面积有300万平方米以上; 内有宫殿建筑区(新确认为富城),城垣内有数座大型建筑,规模宏大:城内各功能区划分比较清晰,还有纵贯城址的大路。这反映出当时( )
A.早期国家较强的社会控制力 B.城市营建已经形成制度
C.较高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 D.城市规划走向成熟规范
2.我国出土了诸多秦简牍,比较著名的有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周家台秦简牍、湖南龙山里耶秦简,以及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等。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一千余枚,其中多是秦律及法律问答:湖南里耶秦简三万余枚,是一个县的档案,主要为政令与文书。据此可知,当时( )
A.西湖地区秦制更为突出 B.楚文化被秦文化所取代
C.国家行政效率大大提升 D.秦朝推行文书制度治国
3.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饮茶风俗逐渐从南方蔓延至北方黄河流域。“京邑城市,多开店铺……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该史料可用于研究唐代( )
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南方城市商业活动兴盛 D.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
4.采用略级监司对州县司法活动有一定的训控权。这种权力突出表现在通过移圈差官表复审州县各类联案,如露历中发现的疑案、再姓越诉案件,中央下发案件等类型,宋代政府制定了日益严密的差言法规和奖惩制度,这一做法( )
A.维护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 B.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C.规范了国家治理理性化细胞 D.标志了路州县级制的形成
5.明朝时期,时人已经将商业买卖视为一种“治生”的合法手段,在小说中出现了“生意”一词。江南地区出现了“勋曲好骑”的风气,在此风气的影响下,不但一般民众借此维持一种基本富裕的生活,而且一些士大夫也因此教富。 由此可知,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风俗转变 B.传统技术模式受到严重挑战
C.商业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D.工商皆本观念成为时代共识
6.剑刊于1884年的《点石商画报》介绍了大量西方科技、有关火车的新闻画有10多幅,如“兴办铁路”“海外湖山”“火车被毁”等。 其中有一幅“龙穴己败”, 图中文字写道;“京师永定了环境已须成铁路。……正在开挖儿龙山之际,穴中突出大蚊三尖,身长十余寸。 挪瓦面去。……此,旧风水记为破坏。 恐将来装往变迁,不知作何景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说明近代交通严重破坏自然环境 B.表明大众传媒成为介绍西学的主力
C.反映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巨性 D.体现传统等级观念里面新技术传播
7.鄂豫皖苏区的红色歌谣运动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谣,这些作品往往借用传统民间歌谣的曲调进行填词。例如,《八月桂花遍地开》把民间情歌改为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哈,张灯又结彩呀哈”。此类歌谣的涌现( )
A.意在进一步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
C.缘于中共开展土地革命的需要 D.改善了苏区民众的文化水平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实行社会革命”的主要实现方式,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扭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社会革命”,大规模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 )
A.坚持实事求是 B.实现伟大转折
C.开启了断纪元 D.调整奋斗目标
9.下图为1964年搬运工人罗德安创作的年画《搬运图》,刻画的是搬运工人将一台变压器运到农村的情景。这作品体现了( )
A.人民公社运动调动群众积极性 B.三线建设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十分突出 D.民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10.据统计,波斯帝国每年税收总收入为14560埃乌波亚塔兰特,其中埃及、两河流域地区与印度河流域三地,共上缴的金额,相当于波斯税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税收是帝国扩张的重要动力 B.国家财政主要依靠农耕经济
C.行省制度保障了赋税的征收 D.西亚和北非文明被统一起来
11.意大利学者布拉乔利尼(1380—1459) 曾说:“金钱是国家的力量所在,赚钱应视为国家的基础和根本。”萨卢塔蒂(1331—1406) 也认为:“上帝是以仁慈的目光注视着雅各那肥壮羊群的富裕财产的。”这些言论( )
A.试图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 B.凸显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点
C.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D.源于欧洲到美洲新航路的开辟
12.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所遭受的无数灾祸和所犯诸多罪行的根源,“是贫困的唯一根源”:并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开明人士,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对社会关系进行改造,从而建立完美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些主张( )
A.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 B.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受制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13.一名英国高级殖民官员兼边疆学研究者曾经介绍用“科学”方式人为给“现代国家”制定地图、划分疆界的方式:“沿着一条纬度圈,或者经度子午线划分的纯天文学边界:在天文坐标确定的两点之间用数学方法划定一条线; 参考某些既有的、人为要素和条件划定边界。”这种方式( )
A.体现了霸权主义的本质 B.缓和了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C.避免了列强之间的纷争 D.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
14.某位学者在提到一战时曾指出,“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淡不关心……“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该学者( )
A.全面分析了一战爆发的原因 B.论证民族自决原则的合理性
C.旨在劝导各国政府退出一战 D.批判极端民族主义威胁和平
15.下表为1937年苏联与西方国家人均工业产品产量比较(局部)。由此可见,苏联( )
项目 计量单位 苏联 美国 德国 英国
电力 度 215 1160 735 608
生铁 公斤 86 292 234 183
煤炭 公斤 757 3429 3313 5165
棉织品 平方米 16 58 一 60
皮鞋 双 l 2.6 1.1 2.2
砂糖 公斤 14 12 29 8
肥皂 公斤 3 12 7 11
A.工业产能落后于欧美国家 B.工业化建设暗藏危机
C.工业化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D.工业结构实现了改善
16.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经济学流派,主张通过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干预和控制货币供给来刺激生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其主张在美国演化为“里根经济学”,在英国变成“撒切尔主义”,成为发挥政治影响和提供决策理论依据的学派。这折射出( )
A.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 B.欧洲找到经济危机的根源
C.经济学理论出现明显分歧 D.西方的市场经济发展受阻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表 (部分)
朝代 措施
唐朝 唐太宗时期首创以鄰护府下辖羁縻府州管理边疆民族的方式; 唐朝制定了由鸿胪寺主导的“藩臣之礼”“舅甥之礼”和“敌国礼”构成的对藩属进行管理的礼仪制度, 册封与和亲政策则是唐朝针对动疆势力强大政权的措施。
清朝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 清朝先后推出了《大清律例》《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體则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钦定西藏章程》等诸多法律制度。
——摘编自李大龙《试论历代王朝治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来,传统“中心—边缘”建构下的治边模式已难以有效整合动员各类社会资源,
清王朝在边疆问题上陷入治理无力与阐释焦虑的双重困境,推动边疆由模糊暧昧的天朝腿域转向清晰严肃的国家领土势在必行。1877年,左宗棠收复伊犁,挫败了英、俄利用阿古柏政权来侵占、股群中国新疆的图谋。并于1884年在新疆设巡抚、盟州县,拉开了边疆地区建省改制的序幕。几年后,台湾、东北等地相继建立了行省。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 满、 蒙、 回、 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 满、 蒙、 回、 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之统一”。不久后,“五族共和”被具有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所确认,各族人民在政治上开始拥有真正平等“国民”的国民身份,实现了名义上平等的联合。
——摘编自邓旭《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
材料三 在第三次中央祈醒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阐释了新时代“治疆方略”的基本内涵,强调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依法治疆、团结稳璧、文化润體、富民兴疆、长期建脸. 以握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彷丁作扭刺”的重大决策,彰显了党对边疆民众守土护边的高度重视。
——摘编自宋才发《新时代“治疆方略”的基本内涵及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边疆治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边疆治理方略的重大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淡进过程。
公元8世纪,欧洲贸易恢复,出现了一些有关海疆法的编纂活动。如《罗德海事法》《海事章程》等。这些海事法典对中世纪欧洲地中海地区的海洋活动进行了规制。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推动了海洋法的较大发展。1609年,格劳秀斯发表了《海洋自由论》,主张海洋浩瀚无边,它不能由任何人私有,且又适合于供一切人航行或捕鱼之用。与此罔时,不少学者主张邻近本国海岸的海域专属管辖权,从而促进了领海制度的形成。……为了协调欧美国家对海上利益与霸权的争夺,海上中立法、海战制度也成为近代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重要内容。例如,1907年,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通过了《开战时敌国商船之地位公约》《海战中行使捕获权的某些限制公约》《海战时中立国之权利义务公约》等国际条约。
1973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当代国际社会关于海洋权益和海洋秩序的基本文件,被誉为“海洋宪章”、此后陆续出台的《执行协定》《直美种群协定》《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则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租留下的三个补充协定,欲聚了国际社会坚持以多边主义应对海洋风险挑战的共识,在海洋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牌意义,开启了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新篇章。
——摘编自杨泽伟《国际海洋法律保存的受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海洋法律秩序演进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现代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演进。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习和研究历史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两个因素。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走了70多年的历程,但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新中国的历史,既不能仅仅盯着这70多年,而应该将眼界放宽。在更长的时段和更广的空间中,新中国的历史可以展现其更完整立体的面相,研究者也得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段历史,既可以更好地深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能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历史知识和历史智慧。
——摘编自金光耀《新中国史研究的时间为空间》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明确观点,并适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性别,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2.D
3.B
4.A
5.A
6.C
7.C
8.A
9.D
10.A
11.B
12.D
13.A
14.D
15.B
16.A
17.(1)以羁縻府州管理边疆民族;制定礼仪制度;推行册封与和亲政策;实施改土归流;制定多种法律制度。
(2)变化:由模糊暧昧的天朝领域转向清晰严肃的国家领土;边疆地区建省改制,民族平等和统一。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清政府治理无力;左宗棠收复新疆,设立行省;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推动民族平等和国家统一。
(3)新时代边疆治理方略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8.(1)特点:逐渐由区域性向国际性、全球性发展;参与国家更加广泛,国际组织作用愈发突出;法律条文涉及面更加广泛,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2)评析:随着海洋贸易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对于海洋的开发进一步深入;国际政治的发展,各国对于海洋的开发、争夺日趋激烈;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协调国际争端,促进国际公约的签订,维护和发展了国际海洋法律秩序。近现代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演进有利于保障海上安全,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共同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利于和平解决海洋争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在近现代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演进中近代海洋强国兴衰曾经直接决定国际海洋秩序走向,尽管当代国际海洋秩序相较于过去已经有了很多进步,但是由于目前人类社会海洋法治不足再加上现实主义的海权思想仍有较大影响力,现有的国际海洋法律秩序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19.观点:完整准确地理解新中国的历史,需将眼界放宽,放在更长的时间和空间中去考察。
论证:从时间维度考察,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只是中国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为了全面理解这段历史,我们需要将其置身于更长的历史时间线中。例如, 新中国的成立是在近代中国历史变革的基础上实现的, 它继承了古代中国的文化遗产, 并经历了晚清、 民国等时期的洗礼。 因此, 只有将新中国的历史与这些时期的历史相联系, 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和发展脉络。 从空间维度考察 , 新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的历史, 它还与世界历史紧密相连。 新中国成立后,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 同时, 新中国的历史也受到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如冷战、 全球化等。 因此, 在考察新中国的历史时, 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世界历史的背景中, 分析其与世界各国的互动和影响。 综合时间和空间维度 ,将新中国的历史放到更长的时间和更广的空间中去考察, 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段历史。 例如, 我们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看到新中国在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也可以从世界历史的背景中看到新中国在国际地位、 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变化和成就。 这样的考察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还能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历史知识和历史智慧。
综上所述,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新中国的历史, 我们需要将眼界放宽, 放到更长的时间和更广的空间中去考察。 这样的考察方式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新中国的历史, 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智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