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2025衡水期末)由于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以上材料反映了红军长征的 (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路线
2.下图是重走长征路的线路图。其起点是 (  )
A.上海 B.瑞金
C.南昌 D.杭州
3.(回归教材)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将士用血肉之躯筑起“城墙”,为战友赢得了时间,被俘后壮烈牺牲。与此事件相关的诗句是 (  )
A.红军长征路漫漫,抢渡湘江风正寒
B.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C.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D.东南力战下三湘,一片降幡出武昌
遵义会议
4.(时空观念)“这次会议以前,共产国际的指示,从来都是尚方宝剑……中国共产党经过14年的艰苦努力,付出了无数鲜血与生命的代价,终于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路线,自己安排自己的领导人。”材料中的“会议”召开于 (  )
A.上海 B.嘉兴 C.古田 D.遵义
5.下图是1960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某次会议二十五周年的纪念邮票。这次会议 (  )
A.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使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空前团结
C.确定党在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D.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6.以下关于遵义会议的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
A.纪实文学 B.电影
C.会议记录手稿 D.油画局部
7.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  )
A.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B.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C.中国革命在此前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8.遵义会议后,中共先后派陈云等八位同志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对于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国共产党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正确的就执行、错误的就抵制和批评的态度。这说明中共 (  )
A.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力量
B.大力维护了共产国际的权威
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D.实行了独立自主的思想路线
红军长征的胜利
9.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评价称:“要重新画出毛泽东反复穿越贵州的复杂路线是不容易的。当年蒋介石的指挥官弄不清楚,今天读者们要弄清也同样困难。”“甚至红军官兵自己也常常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但不管怎么说,蒋介石被搞糊涂了。现在看来,毛泽东的指挥确实天才。”下列史实中,能印证该作家观点的是 (  )
A.血战湘江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10.“工于心计但不够细心的蒋介石,没有想到要把这里的船也烧掉。接下来的九天里,六条大渡船把红军送过金沙江,进入四川。”红军的这次军事行动 (  )
A.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
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1.下图反映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长征组歌》中描述这个历史事件的歌词是 (  )
A.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
B.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C.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D.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
12.(2025徐州月考)“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一如往昔。”宣告远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  )
A.朱德等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B.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C.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D.红军三大主力军会师会宁和将台堡
13.电影《半床棉被》讲述了红军长征时期,3名女红军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留给贫穷的老人。影片内容体现的长征精神是 (  )
A.革命英雄主义 B.不怕艰难险阻
C.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D.军民紧密团结患难与共
14.作家魏巍写道:“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滔滔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下列对“红飘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起因于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
B.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吴起镇会师结束
C.它背后的故事先后有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
D.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5.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红军也不断扩充兵员,建立了数百个县、区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几个地委领导机构,还建立了很多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这段材料体现了(  )
A.长征壮大了红军力量
B.长征获得了最终胜利
C.人民群众支援了长征
D.红军历经了千辛万苦
1.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存在内在联系的是 (  )
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③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 ④吴起镇会师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跨学科·语文)1935年1月,伍修权在参加某次会议期间作《七律·历史转折》一诗:“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此次会议 (  )
A.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成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彻底结束了“左”的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
D.解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3.红军在长征中制作诸如“夷(彝)民们团结起来,实行不交租,不还债!”等口号,号召群众团结抗战;针对国民党的污蔑,将党的方针政策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这些举措 (  )
A.推动了土地改革 B.凝聚了革命力量
C.挽救了革命危势 D.缓和了国共关系
4.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在《一九三五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一书中写道:“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长征 (  )
A.粉碎了国民党扼杀红军的企图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为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5.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工农红军 (  )
途经14个省 行程25 000余里 牺牲约430位营以上干部 翻越18座大山
损失92%的战士 历经380余次战争 攻占700余座县城 跨过24条大河
A.军事路线的正确无误
B.长征过程的艰难曲折
C.指挥技巧的出神入化
D.长征胜利的重大意义
6.(跨学科·音乐)“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美画卷。以下关于“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它使红军打退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B.它为中共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
C.它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它体现了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7.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剑阁县晋安镇城墙上刻下“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宣示党的政治纲领;另有遵义的群众描述说:“红军一到,满街热闹,墙上鲜红,好似过年。”长征沿途群众还自发编唱歌谣:“红军走了留哪样 留下标语作方向。红军走了留哪样 留下话儿暖心肠!”这段材料记载的事实反映出红军在长征途中 (  )
A.通过有效宣传播撒了革命火种
B.彻底摆脱了“左”的思想的影响
C.根据形势及时调整了斗争政策
D.得到了沿途群众的广泛支持
8.1934年12月5日红军机关报《红星报》发出“实行连队写标语竞赛”的号召:“一、凡是能写字的战士,每人练习写熟一条至十条标语;二、每人每天都写一条至五条标语;三、标语可用毛笔、炭灰、粉笔、石灰块等书写;四、凡是宿营地及大休息地方的墙壁都写满标语。”凭借着这些标语,红军从一支孤军变成了群众拥护爱戴,胜仗捷报频传的军队,使长征成为“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材料表明 (  )
A.写标语是长征途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的唯一方式
B.写标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是红军长征的根本目的
C.写标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
D.写标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它(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了避开蒋介石反动军队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材料二: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日均行军37千米;共翻越了18条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4个省;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平均每行进1千米,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
——摘编自中共党史研究室文献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如何理解“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要如何继承长征精神。
10.(史料实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征途中红军诗歌:
“黔北重镇霹雳响,中央会议震溢边。”
“十七人飞水上蛟,一江烽火两山烧。输他大渡称天堑,又见红军过铁桥。”
“冲破‘围剿’别赣江,辗转五省横乌江。……土城战酣血犹热,赤水西渡不畏寒。”
“金沙浪激追兵来,穿越枪林攀巉岩。”
——摘编自余皓洁、关辉、李国亮《长征途中红军诗歌的价值诠释》
材料二:红军长征过云南点燃了云南当地的革命热情,号召动员广大云南人民参与到革命斗争当中去,也积极引导云南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贡献力量。中央红军长征不仅使云南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地点,更为云南的历史注入了伟大闪耀的长征精神和矢志奋斗的前进动力。
——摘编自陶佳宁《中央红军长征征战云南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找出诗歌中与长征相关的重要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红军长征征战云南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材料反映的是长征的原因,A项正确。
2.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重走长征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随后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和将台堡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所以其起点是瑞金,B项正确。
3.A
4.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这次会议以前,共产国际的指示,从来都是尚方宝剑……中国共产党经过14年的艰苦努力,付出了无数鲜血与生命的代价,终于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路线,自己安排自己的领导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D项正确;中共一大、二大均是在上海召开,且与材料“中国共产党经过14年的艰苦努力”不符,排除A项;中共一大召开与“嘉兴”有关,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古田会议是1929年召开的,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
5.D
6.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遵义会议的会议记录手稿是第一手史料,C项正确。
7.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项正确;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国革命在此前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与实际不符,排除C项;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乐观,排除D项。故选A。
8.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对于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国共产党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正确的就执行、错误的就抵制和批评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确立了独立自主的思想路线,D项正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但材料强调的是中共独立自主的思想路线,而不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力量,排除A项;共产国际的权威是建立在正确的指导之上的,材料中中共并不是“大力维护”共产国际的权威,排除B项;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但材料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故选D。
9.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毛泽东反复穿越贵州的复杂路线是不容易的”“毛泽东的指挥确实天才”可知,该事件出现在贵州地区,且具有高度战略灵活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所以四渡赤水能印证题干中观点,B项正确;湘江位于中国湖南省,巧渡金沙江地点在云南和四川的交界,泸定桥在四川境内,都与题干“贵州”不符,排除A、C、D三项。故选B。
10.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六条大渡船把红军送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巧渡金沙江。长征中,巧渡金沙江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C项正确。
11.B 解析:题干图片反映的是“飞夺泸定桥”,B项诗句描述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符合题意;A项描述的是遵义会议的史实,不符合题意;C项描述的是爬雪山过草地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描述的是红军在吴起镇会师的史实,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的内容都与题干图片描述的内容不符,排除。故选B。
12.D
13.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红军战士把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留给贫穷的老人体现了军民紧密团结患难与共的精神,D项正确;红军战士的做法不属于革命英雄主义之举,体现不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排除A项;影片内容突出同样物资匮乏的红军战士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贫穷的老人,不是突出她们不怕艰难险阻,而是军民关系密切,排除B项;影片内容体现不出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排除C项。故选D。
14.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飘带指的是红军长征,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D项正确。
15.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红军也不断扩充兵员,建立了数百个县、区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几个地委领导机构,还建立了很多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材料体现了长征壮大了红军力量,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长征胜利、人民群众支援、红军历经了千辛万苦等内容,排除B、C、D三项。故选A。
能力提升
1.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这促进了思想解放,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最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使红军不得不进行长征,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是遵义会议的召开,排除B、C、D三项。故选A。
2.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5年1月,伍修权在参加某次会议期间作《七律·历史转折》一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上“新途”转折点为遵义会议的召开,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项正确。
3.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号召群众团结抗战;针对国民党的污蔑,将党的方针政策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通过口号与宣传标语等方式号召民众团结起来,拉近军民关系,播下革命的种子,为革命凝聚了群众力量,B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是在长征途中,与土地改革无关,排除A项;遵义会议挽救了革命危势,排除C项;这一时期国共关系处于对峙状态,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4.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象征”“决心”“毅力”等可知,红军长征中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等精神影响着人类,为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D项正确;粉碎了国民党扼杀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与题干中的“决心”“毅力”无关,排除A、B、C三项。故选D。
5.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途经14个省”“行程25 000余里”“牺牲约430位营以上干部”“翻越18座大山”“损失92%的战士”“历经380余次战争”“攻占700余座县城”“跨过24条大河”可知,红军长征过程的艰难曲折,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军事路线问题,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指挥技巧,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排除D项。故选B。
6.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四渡赤水出奇兵”体现了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故选D。
7.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5年……红军走了留哪样 留下标语作方向。红军走了留哪样 留下话儿暖心肠!”可知,材料记载的事实反映出长征途中,通过有效宣传播撒了革命火种,A项正确;彻底摆脱了“左”的思想的影响,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形势及时调整了斗争政策题干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宣传政治纲领,排除C项;得到了沿途群众的广泛支持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
8.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红军从一支孤军变成了群众拥护爱戴,胜仗捷报频传的军队,使长征成为‘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通过写标语,唤醒了民众,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C项正确。
9.(1)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长征的胜利使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2)在学习中,不怕困难,刻苦学习,坚定信念,立志报国;在生活中,艰苦朴素,团结友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0.(1)遵义会议、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任答两个即可)
(2)点燃了云南当地的革命热情;动员云南人民参与革命斗争;引导云南各族人民在革命与建设中贡献力量;为云南的历史注入长征精神和前进动力。(任答两点即可)
(3)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任答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