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3.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4.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5.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6.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
7.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8.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9.明代安徽桐城许多女性诗人为自己的斋室取有名号,如吴坤元的“松声阁”、张姒谊的“松筠轩”、方孟式的“寒松斋”等,名号多与“松”有关。时人钱澄之对此现象解释道:“松之声,盖天地之正声也,非节妇之吟,不足以名之。”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文化教育进步推动女性觉醒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创作
C.心学传播促进社会道德提升 D.儒家伦理影响人们价值观念
10.清代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使成都人口迅速增长,各省迁移来的士商相继筹资建立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会馆。士商通过会馆进行商业运作,还积极参与赈灾济贫、资助教育等地方事务。这说明清代( )
A.地方商业的规范发展 B.士商积极参与地方治理
C.商帮的政治地位提升 D.会馆成为商业管理机构
11.於可训是武汉大学中文系1977级的学生,毕业时他首先被分到外交部,还有国务院办公厅作为备选。他的同班同学46人,23人进了北京,单位名称90%以上带着“国”字。这能够反映出,当时的高等教育( )
A.形成尊重知识的社会共识 B.有助于个体上升性的社会流动
C.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发展 D.契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求
12.公元前3世纪早期,埃及托勒密王朝统治者积极兴建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该馆广泛搜集各地书籍,大量希腊和东方文明的各类著作得到整理、翻译和研究,亚历山大里亚因此成为继雅典之后的希腊文化中心和环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之都。据此可知,该馆的兴建( )
A.保存了古代东亚文献古籍 B.宣扬了马其顿帝国的文化优势
C.助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D.满足了埃及对异域文化的好奇
13.公元前261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征服羯陵伽后深感战争残酷,遂皈依佛教。他在全国修建8.4万座佛塔,将《法敕》刻于石柱,并派遣其子摩哂陀至斯里兰卡传教,佛教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至整个帝国及周边地区。这些措施( )
A.促使亚洲文明圈形成 B.利于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C.实现帝国的文化整合 D.使得佛教迅速地传入中国
14.21世纪初,东北亚和南亚迎来移民高峰期,其中向北美移民的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遍布就业于高科技、高收入行业至基础民生服务业。近几年,欧美排外主义复燃,少数极端团体和党派将国内经济和就业问题归咎于外来移民。这种现象说明( )
A.文化差异导致欧美社会矛盾激化 B.人口流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动力
C.移民激发了欧美的民族主义意识 D.全球经济要素优势互补面临挑战
15.1802年起,拿破仑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设立帝国大学作为全国教育管理的核心机构;在课程设置中强化了对法国历史和帝国荣耀的宣扬;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在帝国大学的管理下进行教学活动。拿破仑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培养技术人才 B.捞取政治资本 C.强化国家意识 D.普及大学教育
二、综合题
16.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是相互交融、互鉴共进的关系,既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吸收世界文明精华,又以自身独特贡献推动人类文明多样繁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交流超越时空的力量。辽宁北票北燕大司马冯素弗墓出土的玻璃注呈淡绿色半透明状,造型似鸭,其材质经检测为钠钙玻璃,与中国本土铅钡玻璃成分迥异。利玛窦获万历皇帝特赐葬于北京滕公栅栏,其墓碑刻汉文与拉丁文,双龙环抱十字架,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
世界上各民族的创造构成千姿百态的文明,其中,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形态。就历史的实践过程而言,中西文明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世界文明交流史的重要部分。中西文明的交流,显示出由浅入深、异质文明自我诠释、主动引进与被动接受同时进行、利益驱动等特点。无论在器物(包括技术)、制度层面,还是思想文化层面,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都有着卓越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据张国刚《略谈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与贡献》等整理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从文明交流的角度,解读辽宁北票玻璃水注的意义,概括利玛窦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华文明以自身独特贡献推动人类文明多样繁荣”的认识入手,以“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标题,史实例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
三、材料题
17.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年 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年 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年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年 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年 《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托译言志:严复翻译《天演论》
《天演论》居于“严译八大名著”之首,译自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1893年在牛津大学的演讲稿《进化论与伦理学》,1898年出版第一个通行本,“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严复在他所撰“自序”中说,书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下表为《进化论与伦理学》中同一段文字的不同翻译。
1898年严复的翻译 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齧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
1971年北京科学出版社组织生物学科专家进行的翻译 本地的牧草和杂草,分散在一小块一小块土地上的金雀花,为了占据贫乏的表面土壤而互相竞争着;它们同夏季的干旱斗争,同冬季的严霜斗争,同一年四季时而从大西洋时而从北海不断吹来的狂风斗争;它们竭尽全力来填补各种地面上和地下的动物破坏者在它们行列中间所造成的空隙。年复一年,它们总维持着一种平均的类群数量,也就是本地植物在不断的生存斗争中维持着一种流动的平衡。
——摘编自李望华《严复的身份认同对〈天演论〉翻译的影响》
(1)严复对《进化论与伦理学》的翻译有哪些特点
(2)谈谈你对严复“托译言志”的理解。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时代,统治者在他们的府邸中陈列着各种珍品和稀有古物,称为“奇观”。奥古斯都建立的神殿,以收藏异兽海怪的巨骨和兵器而煊赫一时。罗马皇帝维斯佩基安的“和平圣殿”收藏了许多艺术瑰宝,成为当时的艺术中心。罗马时期私人收藏艺术品的风气日趋兴盛。
十七至十八世纪出现了一批新型博物馆,如1751年成立的德意志科学博物馆,1753年成立的大英自然博物馆等。1779年在巴黎创建的国家科学工业博物馆,是世界科技博物馆的先驱。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下令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私人博物馆也相继开放。
1852年建立的德国纽伦堡日耳曼博物馆是按史前时代、罗马时代、德国时代三个系统六个展室组织陈列,帮助观众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万国博览会扩大了以实物教育为特征的博物馆的影响。1880年,美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明确提出博物馆应成为一般人的教育场所的观点。
材料二 博物馆是在时代提供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又受着时代条件的限制,因此应把博物馆现象放在一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去研究。但是光把握时代性还不够,还要把握历史的连续性,把博物馆现象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
——材料均摘编自苏东海《博物馆演变史纲》
结合材料一中博物馆职能的变迁,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
2.D
3.D
4.C
5.C
6.A
7.A
8.C
9.D
10.B
11.D
12.C
13.B
14.D
15.C
16.(1)意义:见证了丝绸之路具有文化交流的作用。历史贡献: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推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
(2)示例:
中华文明对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全球文明的推动。
中华文明以兼容并蓄的特质,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并深刻影响全球文明进程。文字体系的传播奠定了文化共融的基础。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制本土文字,如朝鲜谚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这种“同源异形”的文字体系,既保留文化共性,又尊重地域特性,成为东亚交流的纽带。
思想与制度的传播进一步巩固了文化认同。3-5世纪儒学在东亚流行,隋唐时期朝鲜、日本将《论语》等经典列为官学教材。社会制度上,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推行中央集权;越南移植中国科举制度,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佛教经中国本土化后传入日韩,与神道、儒学融合,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彰显中华文明的“中转站”作用。
科技输出则推动了全球文明跨越式发展。8世纪造纸术西传,促进欧洲教育与商业革新;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加速骑士阶层衰落;指南针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活字印刷术助力文艺复兴。16-18 世纪,儒家思想与茶、瓷器等物质文化在欧洲引发“中国热”,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总之,中华文明以文字为媒介,以思想与科技为双翼,既塑造了“书同文、制同构”的东亚文化圈,又为全球文明贡献了关键技术与哲学智慧,彰显了文明互鉴的世界意义。
17.(1)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18.(1)特点:没有忠实原文的内容与语言风格,而是有选择地意译;将自然科学著作赋予政治内涵,暗喻中国社会现状;用文言文进行翻译,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2)理解: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传统制度与旧思想严重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严复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借助进化论唤醒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推动政治变革,促进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9.从博物馆职能的变迁角度:由收藏展示为主,逐渐增加科学研究(或者传播科技文化)和教育职能。
从博物馆职能变迁的时代背景角度:古罗马时代,罗马文化繁荣,人文精神活跃;统治者的个人喜好;罗马不断的对外扩张掠夺。十七到十八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兴起;近代科学的发展;法国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的统治;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十九世纪,工业革命迅速推进,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学校数量增加;民族意识的增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
从整体认识角度:博物馆职能的变迁具有时代性和连续性,不断延伸和扩展,构成一个系统工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