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作为良渚文化神崇拜产物的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独特的标志。考古发现,这一标志不仅存在于良渚中心区域,也广泛出现在周边环太湖地区的玉器上。这表明良渚文化( )A.初步形成了国家认同观念 B.具有较强的文化辐射作用C.发展水平领先于周边地区 D.神权信仰与周边高度一致2.殷墟卜辞表明,商王无论事大事小皆决于占卜,对无数祖先神、各种天神地祇的迷信笼罩着商代社会,也笼罩着商人的政治生活。这说明商代( )A.王权具有神秘的色彩 B.崇信“敬天保民”思想C.注重以礼乐教化民众 D.已形成强大的专制王权3.如表是先秦几位思想家的主张。这些主张都( )孔子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荀子 使民夏不宛暍,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事成功立,上下俱富墨子 分财不敢不均韩非 论其赋税以均贫富A.代表着小生产者利益 B.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C.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 D.体现了人人平等理念4.公元前403年,赵国公仲连变法,以军、农、告三功为赏赐授爵之依据,将官职爵禄授予与宗统相互分离开来。公仲连的上述变法举措( )A.削弱了贵族政治 B.借鉴了商鞅的变法举措C.瓦解了分封制度 D.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平等5.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阐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庄子指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墨子也说“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这体现了三位思想家( )A.思想逐渐趋同 B.对社会统治失序的反思C.阶级利益一致 D.对中央集权理念的认同6.战国秦的基层社会统治,借助民间自治秩序,任用聚落中自然产生的领袖为里吏,辅助官僚行政体系施政。但秦在吞并六国的过程中调整了里吏选任原则,将原有领袖排除,选用无爵或低爵平民担任。秦的这一措施( )A.反映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B.确保了基层统治秩序的稳定C.利于加强对基层的权力渗透D.体现了社会各阶层趋向平等7.汉高祖发布求贤诏,广招德行贤明之人;吕后聘请商山四皓前来辅佐太子等,此后,便不断有皇帝征召士人来做官,被授予很高的官职,朝廷还常征聘文人学者到京师来做博士,皇帝亲自征聘便成为最为尊荣的仕途之路。材料反映了( )A.察举制在汉朝初期就已经出现了B.打破了阶层限制,实现了平民阶级的晋升C.打破了血缘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D.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逐渐发展为主流思想8.董仲舒认为,“天人合一”的系统中,历法代表天道,声律代表人道。受命之君作为天子,应将尊天放在第一位。董仲舒意在( )A.强化君主权威 B.推动儒学发展 C.稳定社会秩序 D.加强中央集权9.如表所示是学者对汉代河西屯戍吏卒生活的部分统计数据。据表可知,汉代屯戍政策( )戍卒身份 军事职责 屯田任务 年人均纳粮(石)边郡戍卒 瞭望烽燧、修缮城障 每人垦田50-80亩 20-30内郡戍卒 运输粮草、戍守关隘 辅助垦田30-50亩 10-15刑徒戍边者 筑路开渠、充作劳役 不参与分配屯田 无A.提高了边疆的自治水平B.推动了中原农耕技术向西域传播C.体现了兵农合一的特点D.促进了汉族与边疆各民族的交融10.南朝时期的开国皇帝皆非高门出身,他们对自恃门第清高而骄人的士族高门,既有隔膜又存防范;南朝士族以躬亲吏事为耻,不愿意讲究治国经世之道,更不屑于统兵打仗,使得他们丧失了乱世之中承担社稷重任的能力。据此可知( )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皇权与庶族共治天下C.南朝选官制度调整 D.士族在南朝走向衰落11.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光州(今山东掖县)刺史崔挺鉴于“州内少铁,器用皆求之他境”的现状,“挺表复铁官,公私有赖”。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北魏( )A.严格限制民间冶铁业规模B.完成了向农耕社会的转型C.重视对手工业资源的管理D.注意协调手工业地域分布12.南北朝时期,一些少数民族出现了对自己祖先双重记忆的现象。如《魏书》记载“侯莫陈氏”为“代北虏姓”,是鲜卑早期“九十九姓”之一。但《唐相州刺史侯莫陈肃碑》却记载:“(侯莫陈肃)汉中山靖王胜之后……避难于代……改姓侯莫陈焉。”该现象折射了( )A.原有民族布局被彻底打乱 B.胡汉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C.华夏认同的观念逐渐萌发 D.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形成13.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御史大夫李承嘉曾召集御史,责备他们弹劾不禀告长官就是失礼。监察御史萧至忠则回答说,御史台无长官,御史都是君主耳目,彼此侍奉君主,各自实施弹劾,无需请示长官。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A.官僚内斗现象严重 B.社会等级秩序瓦解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监察官员权力扩大14.下表是唐朝部分官员的出身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阶层群体 士族 小姓 寒素朝廷品官 66.2% 12.3% 21.5%司法官 大理寺卿 69.84% 11.11% 19.05%刑部侍郎 93.48% 6.52% 0.00%刑部尚书 95.90% 3.28% 0.82%A.士庶间的政治斗争较为激烈 B.制度革新难以撼动旧利益格局C.社会阶层流动性呈减弱趋势 D.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人才选拔15.唐武德七年(624年),法令规定“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在实际推行中,民户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听卖世业田;五品以上勋官的世业田可听其买卖。这种情况( )A.着力于保障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突出反映了社会矛盾的缓和C.极大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为土地兼并的加剧埋下隐患16.在唐代传奇中,有很多关于仙女和书生婚恋的经典故事。唐代传奇中出现一系列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仙女形象,如《传奇·封陟》中上元夫人的形象,既有自由大胆追求爱情的世间女子的心态,又有道教的仙骨,融现实和想象为一体。这反映出唐代( )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解放C.士人审美取向发生变化 D.宗教观念影响文学创作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时期,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虽然各国要职大多仍由宗室、同姓或大族担任,但是官吏都不再授给采邑,而是领取实物俸禄。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岁举孝廉的察举常科亦初步建立。同年,武帝还诏举贤良、文学,并亲加策试。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东汉中后期,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察举和辟召都为豪强大族所垄断。——摘编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材料二:平坦而富饶的平原为中国先民以农立国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中华文明主要围绕平原地带向四周渗透。中原王朝并不追求疆域的无限扩张,而是通过政治(朝贡、册封)、经济、文化辅助和军事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区域性的“差序疆域”。直接控制的郡县地带属于正式的国家疆域,而间接控制的羁縻区则属于疆界的模糊地带,至于藩属国,则不属于国家的正式疆域。由此,在亚洲尤其东亚地区,建立起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国际秩序。一部中国史,便是在“王者无外”的天下观念下,“差序疆域”内部不断整合,转化为“均质疆域”,而外部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展的历史。正是在一波一波边疆内地化的浪潮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逐渐形成。——摘编自赵现海《中国古代疆域模式的历史特征及其根源——与西欧、阿拉伯、俄罗斯疆域模式的比较分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春秋到东汉选官制度的变化,说明察举制在两汉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疆域模式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汉唐时期都将粮食视为国家管控的战略物资,以国有官营的方式统一管理粮食的调运、中转、分配,形成了仓、廪、庾、窖等十余种仓储类型。仓廪营建的核心在于解决粮食储存及保障品质安全,仓廪管理重点则需解决粮食在受纳、籴粜等方面的运作。汉唐以来形成了以常平仓、正仓、太仓、军仓为代表的官方“集中存贮”和以义仓、社仓为代表的民间“分散存放”现象。皇家仓廪承担了更为广泛的赈济职责,而民间乡社所设的仓廪类型有效弥补了官方难以维系时的不足。通过考古及文献查证,西汉储粮状态与方式是“分散储粮”,而在唐代则更多表现为以巨型窖穴为代表的“集中储粮”形式。自隋代开始沿大运河广设仓窖储粮,规模巨大,并常建有仓城拱卫,形成了以隋“大兴城”和“洛阳城”为核心的两大粮食储备中心。——摘编自韩国河、王祖远《汉唐时期储粮制度和方式之变迁》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重视粮食储备的重要意义。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细讲中国历史》部分标题第2套 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 第5套 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第3套 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 第6套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第4套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 第8套 灿烂辉煌的开放世界——李学勤、郭志坤主编《细讲中国历史》(全套12册)请任选表格中的一个标题,指出其对应的时期,并结合具体史实对所选标题予以阐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三、综合题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回答:(1)为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及粮食安全问题,某学习小组搜集到以上三则史料,请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2)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参考答案1.B2.A3.B4.A5.B6.C7.B8.A9.C10.D11.C12.B13.C14.B15.D16.D17.(1)变化:从贵族制到官僚制;世卿世禄制度被打破;官员不再世袭,开始领取俸禄;儒学成为选官重要标准。作用:扩大了朝廷选官的范围;有助于推动孝悌和清廉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了儒家思想的官方主体地位;东汉后期成为世家大族巩固自身权益的工具。(2)意义:①促进民族融合:在边疆内地化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交流频繁,推动了民族融合,逐渐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②稳定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通过建立分层的秩序模式,有效管理不同地区,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大一统局面,有助于创造辉煌的农耕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③推动文化传播:疆域的不断扩展与整合,使中原文化得以向周边地区传播,促进不同地区文明互相借鉴,丰富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④奠定疆域基础:中国古代疆域不断整合和扩展,为现代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历史基础,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文明。18.(1)特点:以国有官营方式统一粮食管理;仓储类型多样化;官方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仓廪体系完备,职能明确。原因:粮食的特殊性受到国家重视;儒家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发展完善。(2)意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政权巩固;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应对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有利于应对自然灾害与饥荒,改善民生。19.示例标题: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时期:秦汉时期阐述:中国古代史上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秦始皇创设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巩固了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汉承秦制,在秦朝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加强了思想统一。这些都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秦汉时期是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时期。总结秦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创了很多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20.(1)说明:东汉牛耕画像石属于实物(图像)史料,描绘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反映了当时铁犁牛耕的使用情况,该耕作方式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粮食产量;《齐民要术》属于文献史料,该书系统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对研究中国古代粮食生产有重要价值;隋唐含嘉仓遗址属于实物史料,作为隋唐时期的重要国家粮仓遗址,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粮食储存技术和粮食产量有重要价值。(2)问题:注意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客观正确的史料;注意选取史料的多样性,并对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审视史料背后的历史语境;合理利用史料,史论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