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专练2 项目化学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专练2 项目化学习

资源简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专练2 项目化学习
一、家庭实验型
1.(2023九上·越城期中)“有一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这些花里含的色素叫'花青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小勇阅读此段文字后,做了如下家庭实验:将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肥皂水中,喇叭花很快变成了蓝色;将另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厨房的某种调味品中,喇叭花变成了红色。请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
(1)小勇选用的调味品最有可能是   (填“食醋”、“酱油”或“黄酒”);
(2)肥皂水的pH   7(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仅用喇叭花不能鉴别的一组是____(填序号)。
A.HCl、NaOH B.HCl、NaCl
C.NaOH、NaCl D.H2O、NaCl
2.(2024九上·绍兴月考)小明看到妈妈用皮蛋粉制作皮蛋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以“皮蛋制作”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1)配制皮蛋粉:在妈妈的指导下,小明将“石灰”、纯碱和食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皮蛋粉。
【提出问题】配料中所用“石灰”是生石灰还是熟石灰
【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生石灰、熟石灰与水混合后均能放出热量,但放出热量不同。
【实验探究】常温下,将“石灰”、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加入水中,测量固体加入前后温度的变化情况。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不变的量有固体形状、固体的量和   
(2)【数据分析】根据数据比对,可知配料中的“石灰”为生石灰。
浸鲜蛋:向配制的皮蛋粉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称为浸出液,将新鲜鸭蛋放入其中浸泡即可。
①向皮蛋粉中加水,发生反应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处有两个反应,任写一个)。
②浸出液中还含有哪些溶质 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表(不考虑生石灰中杂质的影响)
预测假设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浸出液中含碳酸钠 取少量浸出液加入试管,然后滴加足量稀盐酸 没有气泡生成 浸出液中不含碳酸钠
浸出液中含     有白色沉淀产生 浸出液中所含溶质与预测一致
③综合分析,确定皮蛋浸出液中的溶质有(写化学式)   
(3)皮蛋制作过程中,碱液会渗入皮蛋使之略带涩味。妈妈告诉小明食用时可以蘸少量食醋去除涩味,该方法运用了酸碱中和反应,其微观实质是   。
二、食品安全型
3.(2024·杭州模拟)某校项目化小组同学以食品包装袋干燥剂为主题开展了微项目化学习。
【认识干燥剂】
(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   。
【探秘干燥剂】
小明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成分(如图)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
①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
②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900℃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2)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钙,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若样品中含氢氧化钙,则m1   m2(选填“>”、“<”或“=”)。
(3)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小明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小敏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项目评价】
物质的检验有不同的方案,不同方案中所用试剂的量会影响检验的结果。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表。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 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 现象不是很明显,但可借助仪器判断 借助仪器也不能判断
(4)在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明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现象,这一方案的评价等级是   。
4.(2024九上·瑞安期中)某校项目化小组开展了“探秘自热食品中的发热包”实践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资料一:发热包发热温度能保持在72℃以上分钟。
资料二:发热包中发热粉的主要成分为Al粉、CaO及,加水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1:;
反应2:;
反应3:。
【提出问题】上述哪个反应是使发热包温度达到72℃以上的主要原因?
【进行实验】分别取3g不同样品,各加10mL水,其温度与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3g不同样品与10mL水混合其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分析讨论】
(1)通过曲线b可知,反应   (填序号)不能使温度达到72℃以上。
(2)曲线a对应样品比曲线d对应样品先开始发热的原因是   。
(3)分别从物质性质和曲线变化趋势两个角度判断,能不能只用Al粉和NaOH作发热粉?并说出理由   。
【总结提升】可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成分来调控化学反应的路径,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三、项目评价型
5.(2024九上·台州月考)泡腾片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等领域,利用柠檬酸(味酸,化学式可表示为:,相对分子质量为192)和碳酸氢钠(味咸,化学式为:)做泡腾崩解剂,发生泡腾反应:。
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自制泡腾片”项目化学习.为使口感酸且可口,需要准确控制泡腾片中柠檬酸与碳酸氢钠的质量比,项目组的同学设计如图甲(夹持装置已略去)所示实验测泡腾崩解剂中碳酸氢钠的含量。
(1)图甲实验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为   (填序号)。
A.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B.打开止水夹
C.通空气
(2)下表是项目组设计的“影响测量结果精确度的误差分析”的评价量表,根据量表针对图甲的实验做出评价,以下改进建议合理的是_______
评价指标 评价要素 评价结果 改进建议
0☆ 1☆ 2☆ 3☆
误差分析 1.能排除装置内原有空气中CO2的干扰
2.能排除装置内残留CO2的干扰
3.能排除外界空气中CO2的干扰
4.能排除CO2中混有水蒸气的干扰
A.在称量前先通一段时间空气
B.反应结束在装置C后抽气一段时间
C.在装置C后增加浓硫酸装置
D.在装置B、C之间增加碱石灰装置
(3)为了实验精确度更高并减少实验药品的使用,小宁设计如图乙所示实验,通过测量二氧化碳体积来确定碳酸氢钠的含量。实验中,打开分液漏斗的阀门发现F装置并没有产生气泡,无法收集到气体,出现这一问题以下操作不可取的是___________
A.塞紧装置E、F、G的橡皮塞
B.手捂锥形瓶直至观察到产生气泡
C.将橡皮塞与导管连接处涂上凡士林
D.塞紧导管连接处的橡皮管
6.(2024九上·舟山期中)某学习小组开展制作一款“简易泡沫灭火器”的项目化学习。
【项目学习】用碳酸钠溶液和浓盐酸反应能快速制取二氧化碳,并添加发泡剂,混入后能产生大量泡沫。
【设计制作】如图所示:以吸滤瓶、小试管、橡皮塞、乳胶管、细线等为器材;以浓盐酸、饱和碳酸钠溶液、发泡剂为药品、制作灭火器。
【评价量表】
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一: 喷射距离 大 较大 小
二: 泡沫的量 泡沫多、均匀 泡沫多、不均匀 泡沫少、不均匀
三: 制作成本 反应物恰好反应 反应物少量剩余 反应物大量剩余
【产品评价】
(1)从指标一考虑,用浓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做反应物,而不是稀盐酸与石灰石的原因是   
(2)指标二把“泡沫多、均匀”定为优秀级的原因是“泡沫多、均匀”便于   (从灭火条件回答),灭火效果好。
(3)将含有5.3克溶质的饱和碳酸钠溶液装入吸滤瓶,小试管中装入20克质量分数为36.5%浓盐酸,按照指标三等级,通过计算说明该项目是否符合优秀标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任务型
7.(2024九上·义乌月考)某班的同学在劳动课上蒸馒头,老师给大家提供了纯碱和小苏打两种膨松剂,最终同学们蒸的馒头形状、大小、蓬松度等均有差异,对此课后大家进行了项目式探究。
(1)项目一:梳理蒸馒头过程中的知识
同学们梳理出蒸馒头的大致步骤如下:和面→醒发→揉搓排气→醒面→蒸制
①加水和面的过程中发生的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蒸制好的馒头温度较高,此时先将手沾上凉水,再去拿取馒头。这样做是利用了   的原理,从而使手不易被烫伤。
(2)项目二:分析不同配方对馒头效果的影响
【实验分析】同学们仔细分析了馒头的制作流程后,发现大家在馒头醒发过程中总共用了以下5种配方,这5种配方制作出的馒头效果记录如下表。
【查阅资料】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醋酸与稀盐酸的化学性质相似。
配方 原料 效果
配方1 面粉 馒头是实心的
配方2 面粉+食用级纯碱 馒头是实心的,有碱味
配方3 面粉+食用级小苏打 馒头较蓬松,有气孔,有碱味
配方4 面粉+食用级纯碱+食醋 馒头较蓬松,有气孔,几乎没有碱味
配方5 面粉+食用级小苏打+食醋 馒头蓬松,气孔多,几乎没有碱味
对比配方1、2、4的效果,猜测馒头中的碱味可能与加入的哪种原料有关,并解释配方4中几乎没有碱味的原因:   。
(3)项目三:探究配方5制作的馒头效果更好的原因
【设计实验】同学们发现4、5两个配方中只有加入的膨松剂种类不同,为什么配方5蒸出的馒头气孔更多、蓬松度更高?查阅资料后发现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在50℃以上迅速分解。于是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碳酸氢钠固体于装置A中,连接A和B装置,点燃酒精灯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
②取①中完全反应后的固体粉末于另一支试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交流讨论】第一,操作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二,结合上述实验,分析配方5制作出的馒头比配方3、4更蓬松、气孔更多的原因:。
8.(2024·义乌月考)我们学校在大陈承包了一片农田作为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并选择一种合适的农作物开展劳动实践教育。项目化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以下项目化实践:
项目1:测定土壤酸碱性
(1)在空地上确定个位置进行取样测定土壤酸碱度。以上三种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是   。
(2)取该农田不同位置的土样各1克,晾干后除去残根和杂物,用木棍压成粉状放入试管中,分别加入5毫升蒸馏水,充分搅拌后静置。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上层清液,滴到精密pH试纸上,试纸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色读数,数据记录如下:
土样 A B C D E
测得pH值 5.2 4.8 5.6 4.9 5.5
该农田土壤呈   性。
(3)项目2:
农作物 茶树 茉莉 橘树 桑树
最适合生长的pH范围
上表是常见农作物最适合生长的pH范围。该片农田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
(4)项目3:改良土壤酸碱性
该项目化小组计划在该农田种植桑树,于是对土壤的酸碱性进行改良。他们调查了农业上改良土壤酸碱性的常用方法。
土壤类型 所用物质 改良原理
酸性土壤 熟石灰 氢氧化钙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
碱性土壤 硫酸亚铁 硫酸亚铁能与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反应
该小组同学通过分析,确定选用   (写化学式)改良该土壤。
(5)农技人员采用"测土配方"技术进行了土壤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地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肥料。若要种植花生,最需要补充的肥料是   (选填序号,下同),若要种植甘蔗,最需要补充的复合肥是   。
①氯化钾KCl ②碳酸氢铵③硝酸钾④磷酸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食醋
(2)大于
(3)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 (1)喇叭花汁液遇酸性溶液变红;
(2) 将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肥皂水中,喇叭花很快变成了蓝色 ;
(3)喇叭花可以鉴别酸性和碱性溶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1)在调味品中,喇叭花为红色,说明该调味品呈酸性,可能是食醋;
(2)喇叭花汁液在肥皂水中蓝色,说明肥皂水的汁液呈碱性,碱性溶液的pH大于7;
(3)A.在盐酸中,喇叭花汁液呈红色,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蓝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A不合题意;
B.在盐酸中,喇叭花汁液呈红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B不合题意;
C.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蓝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C不合题意;
D.在水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相同,无法鉴别,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1)水的量
(2)CaO+H2O=Ca(OH)2;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 NaCl
(3)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对比试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显碱性溶液的pH>7;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酸能和碱反应。
【解答】(1)该实验应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为了对比三种物质遇到水后温度的变化,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不变的量是石灰、生石灰、熟石灰和水的量;
(2)①皮蛋粉包含生石灰、纯碱和食盐,生石灰为氧化钙的俗称,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②根据实验结论:浸出液中含有氢氧化钙,则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Na2CO3溶液,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综合分析,氢氧化钙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过量,氯化钠没有反应,则确定皮蛋浸出液中的溶质有、、 NaCl;
(3)皮蛋制作过程中,碱液会渗入皮蛋使之略带涩味。妈妈告诉小明食用时可以蘸少量食醋去除涩味,这是由于食醋中含有醋酸,能跟碱发生反应,其微观实质是:。
故答案为:(1)水的量;(2)CaO+H2O=Ca(OH)2;、、 NaCl;(3)。
3.【答案】生石灰;>;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钙;优秀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和氢氧化钠虽具有吸水性,但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来分析解答;
(2)根据700℃条件下,氢氧化钙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而碳酸钙在该温度下不分解来分析解答;
(3)根据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钙来分析解答;
(4)根据氧化钙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小科设计的方案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来分析解答。
【解答】(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生石灰,因为生石灰能够与水反应,可以用作食品干燥剂,而浓硫酸和氢氧化钠虽具有吸水性,但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
(2)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碳酸钙在900℃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由结论可知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说明m1>m2;
(3)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小科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由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钙,则小丽认为小科的结论不正确;
(4)氧化钙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则在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科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会观察到试管外壁发热,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故这一方案的评价等级是优秀。
4.【答案】(1)1
(2)氧化钙先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不能只用Al粉和NaOH作发热粉,理由是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不当会发生危险;通过曲线c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发热包温度达到72℃以上后,持续时间较短,温度下降快,发热包发热温度不能保持在72℃以上8~10分钟。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温度无明显变化。
氢氧化钠和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放热。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氧化钙与水反应不能使温度达到72℃以上,故选反应1;
(2)曲线a对应样品比曲线d对应样品先开始发热的原因是氧化钙先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不能只用Al粉和NaOH作发热粉,理由是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不当会发生危险;通过曲线c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发热包温度达到72℃以上后,持续时间较短,温度下降快,发热包发热温度不能保持在72℃以上8~10分钟。
(1)根据图像可知,氧化钙与水反应不能使温度达到72℃以上,故选反应1;
(2)曲线a对应样品比曲线d对应样品先开始发热的原因是氧化钙先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不能只用Al粉和NaOH作发热粉,理由是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不当会发生危险;通过曲线c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发热包温度达到72℃以上后,持续时间较短,温度下降快,发热包发热温度不能保持在72℃以上8~10分钟。
5.【答案】(1)BCA
(2)A;B
(3)B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实验操作顺序为先打开止水夹,再通空气,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最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来分析解答;(2)A.根据在称量前先通一段时间空气,可以除去锥形瓶内的二氧化碳来分析解答;
B.根据反应结束在装置C后抽气一段时间,可以使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来分析解答;
C.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吸收性,不需要在装置C后增加浓硫酸装置来分析解答;
D.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吸收性,不需要在装置B、C之间增加碱石灰装置来分析解答;
(3)根据打开分液漏斗的阀门发现F装置并没有产生气泡的原因来分析解答。
【解答】(1)图甲实验操作顺序为先打开止水夹,再通空气,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最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则图甲实验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为BCA;
(2)A.在称量前先通一段时间空气,可以除去锥形瓶内的二氧化碳,该建议合理,故A符合题意;
B.反应结束在装置C后抽气一段时间,可以使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该建议合理,故B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吸收性,不需要在装置C后增加浓硫酸装置,该建议不合理,故C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吸收性,不需要在装置B、C之间增加碱石灰装置,该建议不合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3)实验中,打开分液漏斗的阀门发现F装置并没有产生气泡,说明装置漏气,可塞紧装置E、F、G的橡皮塞,将橡皮塞与导管连接处涂上凡士林,塞紧导管连接处的橡皮管,则出现这一问题以下操作不可取的是手捂锥形瓶直至观察到产生气泡,故选:B。
故答案为:(1)BCA;(2)AB;(3)B。
(1)图甲实验操作顺序为先打开止水夹,再通空气,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最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则图甲实验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为BCA;
(2)A、在称量前先通一段时间空气,可以除去锥形瓶内的二氧化碳,该建议合理,故A符合题意;
B、反应结束在装置C后抽气一段时间,可以使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该建议合理,故B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吸收性,不需要在装置C后增加浓硫酸装置,该建议不合理,故C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吸收性,不需要在装置B、C之间增加碱石灰装置,该建议不合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3)实验中,打开分液漏斗的阀门发现F装置并没有产生气泡,说明装置漏气,可塞紧装置E、F、G的橡皮塞,将橡皮塞与导管连接处涂上凡士林,塞紧导管连接处的橡皮管,则出现这一问题以下操作不可取的是手捂锥形瓶直至观察到产生气泡,故选:B。
6.【答案】(1)反应物浓度高、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快速增大容器内部压强,使液体和泡沫快速被压出
(2)隔绝空气
(3)设理论上需要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的质量为x,

因为,所以该项目不符合优秀标准。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反应物的浓度越大,接触面积越大,则反应越快;
(2)灭火的方法: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空气;③降低温暖。
【解答】(1)从指标一考虑,用浓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做反应物,而不是稀盐酸与石灰石的原因是:反应物浓度高、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快速增大容器内部压强,使液体和泡沫快速被压出;
(2)发泡剂能提升灭火效果的原因是泡沫里的一个个“泡泡”会更好地隔绝氧气。
(1)从指标一考虑,小组需要选择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钠。经讨论,大家一致认定选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比碳酸钠粉末效果好,其原因是溶液与溶液混合后,反应物接触更充分,反应速率更快;
(2)从灭火原理角度分析发泡剂能提升灭火效果的原因是泡沫里的一个个“泡泡”会帮助二氧化碳更好地“粘附”在燃烧物表面,从而更好地隔绝氧气;
(3)见答案。
7.【答案】(1)物理;水蒸发吸热降温
(2)纯碱与食醋中的醋酸反应,消耗了纯碱
(3)石灰水变浑浊;Na2CO3+2HCl=2NaCl+H2O+CO2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蒸发及其现象;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项目一:
(1)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2)水吸热能够降温。
项目二:纯碱和食醋反应,生成盐和水;
项目三:(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稀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 项目一:
(1)加水和面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蒸制好的馒头温度较高,此时先将手沾上凉水,再去拿取馒头。这样做是利用了水吸热降温的原理,从而使手不易被烫伤。
项目二:
【查阅资料】
馒头中的碱味可能与加入的纯碱有关;配方4中几乎没有碱味的原因是食醋中的醋酸能和纯碱反应,从而把纯碱消耗。
项目三:探究配方5制作的馒头效果更好的原因
【设计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碳酸氢钠固体于装置A中,连接A和B装置,点燃酒精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
②取①中完全反应后的固体粉末于另一支试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交流讨论】
(1)操作②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2)配方5制作出的馒头比配方3、4更蓬松、气孔更多的原因是碳酸氢钠分解、碳酸氢钠和醋酸反应都能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8.【答案】(1)BC
(2)酸
(3)茶树
(4)
(5)④;③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测定土壤酸碱度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酸碱性与pH的关系来分析;
(3)根据农作物最适合生长的pH范围来分析;
(4)根据改良酸性土壤的措施来分析;
(5)根据复合肥的组成分析解答;
【解答】(1)在空地上确定5~6个位置进行取样测定土壤酸碱度,需在各地上分别取样,以上三种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BC。
(2)该农田土壤浸出液的pH小于7,呈酸性;
(3)该地土壤的pH的平均值为,因此该片农田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茶树;
(4)该地土壤显酸性,熟石灰能与酸性物质反应,价格低,因此确定选用熟石灰改良该土壤;
(5)种植花生补充磷肥,选④。种植甘蔗补充钾肥,氮肥,选③。
1 / 1(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专练2 项目化学习
一、家庭实验型
1.(2023九上·越城期中)“有一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这些花里含的色素叫'花青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小勇阅读此段文字后,做了如下家庭实验:将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肥皂水中,喇叭花很快变成了蓝色;将另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厨房的某种调味品中,喇叭花变成了红色。请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
(1)小勇选用的调味品最有可能是   (填“食醋”、“酱油”或“黄酒”);
(2)肥皂水的pH   7(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仅用喇叭花不能鉴别的一组是____(填序号)。
A.HCl、NaOH B.HCl、NaCl
C.NaOH、NaCl D.H2O、NaCl
【答案】(1)食醋
(2)大于
(3)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 (1)喇叭花汁液遇酸性溶液变红;
(2) 将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肥皂水中,喇叭花很快变成了蓝色 ;
(3)喇叭花可以鉴别酸性和碱性溶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1)在调味品中,喇叭花为红色,说明该调味品呈酸性,可能是食醋;
(2)喇叭花汁液在肥皂水中蓝色,说明肥皂水的汁液呈碱性,碱性溶液的pH大于7;
(3)A.在盐酸中,喇叭花汁液呈红色,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蓝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A不合题意;
B.在盐酸中,喇叭花汁液呈红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B不合题意;
C.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蓝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C不合题意;
D.在水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相同,无法鉴别,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4九上·绍兴月考)小明看到妈妈用皮蛋粉制作皮蛋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以“皮蛋制作”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1)配制皮蛋粉:在妈妈的指导下,小明将“石灰”、纯碱和食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皮蛋粉。
【提出问题】配料中所用“石灰”是生石灰还是熟石灰
【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生石灰、熟石灰与水混合后均能放出热量,但放出热量不同。
【实验探究】常温下,将“石灰”、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加入水中,测量固体加入前后温度的变化情况。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不变的量有固体形状、固体的量和   
(2)【数据分析】根据数据比对,可知配料中的“石灰”为生石灰。
浸鲜蛋:向配制的皮蛋粉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称为浸出液,将新鲜鸭蛋放入其中浸泡即可。
①向皮蛋粉中加水,发生反应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处有两个反应,任写一个)。
②浸出液中还含有哪些溶质 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表(不考虑生石灰中杂质的影响)
预测假设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浸出液中含碳酸钠 取少量浸出液加入试管,然后滴加足量稀盐酸 没有气泡生成 浸出液中不含碳酸钠
浸出液中含     有白色沉淀产生 浸出液中所含溶质与预测一致
③综合分析,确定皮蛋浸出液中的溶质有(写化学式)   
(3)皮蛋制作过程中,碱液会渗入皮蛋使之略带涩味。妈妈告诉小明食用时可以蘸少量食醋去除涩味,该方法运用了酸碱中和反应,其微观实质是   。
【答案】(1)水的量
(2)CaO+H2O=Ca(OH)2;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 NaCl
(3)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对比试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显碱性溶液的pH>7;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酸能和碱反应。
【解答】(1)该实验应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为了对比三种物质遇到水后温度的变化,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不变的量是石灰、生石灰、熟石灰和水的量;
(2)①皮蛋粉包含生石灰、纯碱和食盐,生石灰为氧化钙的俗称,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②根据实验结论:浸出液中含有氢氧化钙,则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Na2CO3溶液,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综合分析,氢氧化钙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过量,氯化钠没有反应,则确定皮蛋浸出液中的溶质有、、 NaCl;
(3)皮蛋制作过程中,碱液会渗入皮蛋使之略带涩味。妈妈告诉小明食用时可以蘸少量食醋去除涩味,这是由于食醋中含有醋酸,能跟碱发生反应,其微观实质是:。
故答案为:(1)水的量;(2)CaO+H2O=Ca(OH)2;、、 NaCl;(3)。
二、食品安全型
3.(2024·杭州模拟)某校项目化小组同学以食品包装袋干燥剂为主题开展了微项目化学习。
【认识干燥剂】
(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   。
【探秘干燥剂】
小明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成分(如图)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
①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
②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900℃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2)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钙,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若样品中含氢氧化钙,则m1   m2(选填“>”、“<”或“=”)。
(3)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小明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小敏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项目评价】
物质的检验有不同的方案,不同方案中所用试剂的量会影响检验的结果。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表。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 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 现象不是很明显,但可借助仪器判断 借助仪器也不能判断
(4)在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明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现象,这一方案的评价等级是   。
【答案】生石灰;>;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钙;优秀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和氢氧化钠虽具有吸水性,但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来分析解答;
(2)根据700℃条件下,氢氧化钙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而碳酸钙在该温度下不分解来分析解答;
(3)根据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钙来分析解答;
(4)根据氧化钙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小科设计的方案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来分析解答。
【解答】(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生石灰,因为生石灰能够与水反应,可以用作食品干燥剂,而浓硫酸和氢氧化钠虽具有吸水性,但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
(2)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碳酸钙在900℃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由结论可知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说明m1>m2;
(3)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小科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由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钙,则小丽认为小科的结论不正确;
(4)氧化钙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则在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科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会观察到试管外壁发热,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故这一方案的评价等级是优秀。
4.(2024九上·瑞安期中)某校项目化小组开展了“探秘自热食品中的发热包”实践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资料一:发热包发热温度能保持在72℃以上分钟。
资料二:发热包中发热粉的主要成分为Al粉、CaO及,加水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1:;
反应2:;
反应3:。
【提出问题】上述哪个反应是使发热包温度达到72℃以上的主要原因?
【进行实验】分别取3g不同样品,各加10mL水,其温度与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3g不同样品与10mL水混合其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分析讨论】
(1)通过曲线b可知,反应   (填序号)不能使温度达到72℃以上。
(2)曲线a对应样品比曲线d对应样品先开始发热的原因是   。
(3)分别从物质性质和曲线变化趋势两个角度判断,能不能只用Al粉和NaOH作发热粉?并说出理由   。
【总结提升】可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成分来调控化学反应的路径,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答案】(1)1
(2)氧化钙先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不能只用Al粉和NaOH作发热粉,理由是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不当会发生危险;通过曲线c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发热包温度达到72℃以上后,持续时间较短,温度下降快,发热包发热温度不能保持在72℃以上8~10分钟。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温度无明显变化。
氢氧化钠和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放热。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氧化钙与水反应不能使温度达到72℃以上,故选反应1;
(2)曲线a对应样品比曲线d对应样品先开始发热的原因是氧化钙先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不能只用Al粉和NaOH作发热粉,理由是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不当会发生危险;通过曲线c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发热包温度达到72℃以上后,持续时间较短,温度下降快,发热包发热温度不能保持在72℃以上8~10分钟。
(1)根据图像可知,氧化钙与水反应不能使温度达到72℃以上,故选反应1;
(2)曲线a对应样品比曲线d对应样品先开始发热的原因是氧化钙先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不能只用Al粉和NaOH作发热粉,理由是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不当会发生危险;通过曲线c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发热包温度达到72℃以上后,持续时间较短,温度下降快,发热包发热温度不能保持在72℃以上8~10分钟。
三、项目评价型
5.(2024九上·台州月考)泡腾片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等领域,利用柠檬酸(味酸,化学式可表示为:,相对分子质量为192)和碳酸氢钠(味咸,化学式为:)做泡腾崩解剂,发生泡腾反应:。
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自制泡腾片”项目化学习.为使口感酸且可口,需要准确控制泡腾片中柠檬酸与碳酸氢钠的质量比,项目组的同学设计如图甲(夹持装置已略去)所示实验测泡腾崩解剂中碳酸氢钠的含量。
(1)图甲实验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为   (填序号)。
A.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B.打开止水夹
C.通空气
(2)下表是项目组设计的“影响测量结果精确度的误差分析”的评价量表,根据量表针对图甲的实验做出评价,以下改进建议合理的是_______
评价指标 评价要素 评价结果 改进建议
0☆ 1☆ 2☆ 3☆
误差分析 1.能排除装置内原有空气中CO2的干扰
2.能排除装置内残留CO2的干扰
3.能排除外界空气中CO2的干扰
4.能排除CO2中混有水蒸气的干扰
A.在称量前先通一段时间空气
B.反应结束在装置C后抽气一段时间
C.在装置C后增加浓硫酸装置
D.在装置B、C之间增加碱石灰装置
(3)为了实验精确度更高并减少实验药品的使用,小宁设计如图乙所示实验,通过测量二氧化碳体积来确定碳酸氢钠的含量。实验中,打开分液漏斗的阀门发现F装置并没有产生气泡,无法收集到气体,出现这一问题以下操作不可取的是___________
A.塞紧装置E、F、G的橡皮塞
B.手捂锥形瓶直至观察到产生气泡
C.将橡皮塞与导管连接处涂上凡士林
D.塞紧导管连接处的橡皮管
【答案】(1)BCA
(2)A;B
(3)B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实验操作顺序为先打开止水夹,再通空气,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最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来分析解答;(2)A.根据在称量前先通一段时间空气,可以除去锥形瓶内的二氧化碳来分析解答;
B.根据反应结束在装置C后抽气一段时间,可以使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来分析解答;
C.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吸收性,不需要在装置C后增加浓硫酸装置来分析解答;
D.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吸收性,不需要在装置B、C之间增加碱石灰装置来分析解答;
(3)根据打开分液漏斗的阀门发现F装置并没有产生气泡的原因来分析解答。
【解答】(1)图甲实验操作顺序为先打开止水夹,再通空气,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最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则图甲实验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为BCA;
(2)A.在称量前先通一段时间空气,可以除去锥形瓶内的二氧化碳,该建议合理,故A符合题意;
B.反应结束在装置C后抽气一段时间,可以使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该建议合理,故B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吸收性,不需要在装置C后增加浓硫酸装置,该建议不合理,故C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吸收性,不需要在装置B、C之间增加碱石灰装置,该建议不合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3)实验中,打开分液漏斗的阀门发现F装置并没有产生气泡,说明装置漏气,可塞紧装置E、F、G的橡皮塞,将橡皮塞与导管连接处涂上凡士林,塞紧导管连接处的橡皮管,则出现这一问题以下操作不可取的是手捂锥形瓶直至观察到产生气泡,故选:B。
故答案为:(1)BCA;(2)AB;(3)B。
(1)图甲实验操作顺序为先打开止水夹,再通空气,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最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则图甲实验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为BCA;
(2)A、在称量前先通一段时间空气,可以除去锥形瓶内的二氧化碳,该建议合理,故A符合题意;
B、反应结束在装置C后抽气一段时间,可以使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该建议合理,故B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吸收性,不需要在装置C后增加浓硫酸装置,该建议不合理,故C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吸收性,不需要在装置B、C之间增加碱石灰装置,该建议不合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3)实验中,打开分液漏斗的阀门发现F装置并没有产生气泡,说明装置漏气,可塞紧装置E、F、G的橡皮塞,将橡皮塞与导管连接处涂上凡士林,塞紧导管连接处的橡皮管,则出现这一问题以下操作不可取的是手捂锥形瓶直至观察到产生气泡,故选:B。
6.(2024九上·舟山期中)某学习小组开展制作一款“简易泡沫灭火器”的项目化学习。
【项目学习】用碳酸钠溶液和浓盐酸反应能快速制取二氧化碳,并添加发泡剂,混入后能产生大量泡沫。
【设计制作】如图所示:以吸滤瓶、小试管、橡皮塞、乳胶管、细线等为器材;以浓盐酸、饱和碳酸钠溶液、发泡剂为药品、制作灭火器。
【评价量表】
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一: 喷射距离 大 较大 小
二: 泡沫的量 泡沫多、均匀 泡沫多、不均匀 泡沫少、不均匀
三: 制作成本 反应物恰好反应 反应物少量剩余 反应物大量剩余
【产品评价】
(1)从指标一考虑,用浓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做反应物,而不是稀盐酸与石灰石的原因是   
(2)指标二把“泡沫多、均匀”定为优秀级的原因是“泡沫多、均匀”便于   (从灭火条件回答),灭火效果好。
(3)将含有5.3克溶质的饱和碳酸钠溶液装入吸滤瓶,小试管中装入20克质量分数为36.5%浓盐酸,按照指标三等级,通过计算说明该项目是否符合优秀标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反应物浓度高、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快速增大容器内部压强,使液体和泡沫快速被压出
(2)隔绝空气
(3)设理论上需要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的质量为x,

因为,所以该项目不符合优秀标准。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反应物的浓度越大,接触面积越大,则反应越快;
(2)灭火的方法: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空气;③降低温暖。
【解答】(1)从指标一考虑,用浓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做反应物,而不是稀盐酸与石灰石的原因是:反应物浓度高、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快速增大容器内部压强,使液体和泡沫快速被压出;
(2)发泡剂能提升灭火效果的原因是泡沫里的一个个“泡泡”会更好地隔绝氧气。
(1)从指标一考虑,小组需要选择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钠。经讨论,大家一致认定选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比碳酸钠粉末效果好,其原因是溶液与溶液混合后,反应物接触更充分,反应速率更快;
(2)从灭火原理角度分析发泡剂能提升灭火效果的原因是泡沫里的一个个“泡泡”会帮助二氧化碳更好地“粘附”在燃烧物表面,从而更好地隔绝氧气;
(3)见答案。
四、任务型
7.(2024九上·义乌月考)某班的同学在劳动课上蒸馒头,老师给大家提供了纯碱和小苏打两种膨松剂,最终同学们蒸的馒头形状、大小、蓬松度等均有差异,对此课后大家进行了项目式探究。
(1)项目一:梳理蒸馒头过程中的知识
同学们梳理出蒸馒头的大致步骤如下:和面→醒发→揉搓排气→醒面→蒸制
①加水和面的过程中发生的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蒸制好的馒头温度较高,此时先将手沾上凉水,再去拿取馒头。这样做是利用了   的原理,从而使手不易被烫伤。
(2)项目二:分析不同配方对馒头效果的影响
【实验分析】同学们仔细分析了馒头的制作流程后,发现大家在馒头醒发过程中总共用了以下5种配方,这5种配方制作出的馒头效果记录如下表。
【查阅资料】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醋酸与稀盐酸的化学性质相似。
配方 原料 效果
配方1 面粉 馒头是实心的
配方2 面粉+食用级纯碱 馒头是实心的,有碱味
配方3 面粉+食用级小苏打 馒头较蓬松,有气孔,有碱味
配方4 面粉+食用级纯碱+食醋 馒头较蓬松,有气孔,几乎没有碱味
配方5 面粉+食用级小苏打+食醋 馒头蓬松,气孔多,几乎没有碱味
对比配方1、2、4的效果,猜测馒头中的碱味可能与加入的哪种原料有关,并解释配方4中几乎没有碱味的原因:   。
(3)项目三:探究配方5制作的馒头效果更好的原因
【设计实验】同学们发现4、5两个配方中只有加入的膨松剂种类不同,为什么配方5蒸出的馒头气孔更多、蓬松度更高?查阅资料后发现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在50℃以上迅速分解。于是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碳酸氢钠固体于装置A中,连接A和B装置,点燃酒精灯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
②取①中完全反应后的固体粉末于另一支试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交流讨论】第一,操作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二,结合上述实验,分析配方5制作出的馒头比配方3、4更蓬松、气孔更多的原因:。
【答案】(1)物理;水蒸发吸热降温
(2)纯碱与食醋中的醋酸反应,消耗了纯碱
(3)石灰水变浑浊;Na2CO3+2HCl=2NaCl+H2O+CO2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蒸发及其现象;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项目一:
(1)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2)水吸热能够降温。
项目二:纯碱和食醋反应,生成盐和水;
项目三:(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稀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 项目一:
(1)加水和面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蒸制好的馒头温度较高,此时先将手沾上凉水,再去拿取馒头。这样做是利用了水吸热降温的原理,从而使手不易被烫伤。
项目二:
【查阅资料】
馒头中的碱味可能与加入的纯碱有关;配方4中几乎没有碱味的原因是食醋中的醋酸能和纯碱反应,从而把纯碱消耗。
项目三:探究配方5制作的馒头效果更好的原因
【设计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碳酸氢钠固体于装置A中,连接A和B装置,点燃酒精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
②取①中完全反应后的固体粉末于另一支试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交流讨论】
(1)操作②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2)配方5制作出的馒头比配方3、4更蓬松、气孔更多的原因是碳酸氢钠分解、碳酸氢钠和醋酸反应都能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8.(2024·义乌月考)我们学校在大陈承包了一片农田作为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并选择一种合适的农作物开展劳动实践教育。项目化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以下项目化实践:
项目1:测定土壤酸碱性
(1)在空地上确定个位置进行取样测定土壤酸碱度。以上三种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是   。
(2)取该农田不同位置的土样各1克,晾干后除去残根和杂物,用木棍压成粉状放入试管中,分别加入5毫升蒸馏水,充分搅拌后静置。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上层清液,滴到精密pH试纸上,试纸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色读数,数据记录如下:
土样 A B C D E
测得pH值 5.2 4.8 5.6 4.9 5.5
该农田土壤呈   性。
(3)项目2:
农作物 茶树 茉莉 橘树 桑树
最适合生长的pH范围
上表是常见农作物最适合生长的pH范围。该片农田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
(4)项目3:改良土壤酸碱性
该项目化小组计划在该农田种植桑树,于是对土壤的酸碱性进行改良。他们调查了农业上改良土壤酸碱性的常用方法。
土壤类型 所用物质 改良原理
酸性土壤 熟石灰 氢氧化钙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
碱性土壤 硫酸亚铁 硫酸亚铁能与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反应
该小组同学通过分析,确定选用   (写化学式)改良该土壤。
(5)农技人员采用"测土配方"技术进行了土壤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地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肥料。若要种植花生,最需要补充的肥料是   (选填序号,下同),若要种植甘蔗,最需要补充的复合肥是   。
①氯化钾KCl ②碳酸氢铵③硝酸钾④磷酸钙
【答案】(1)BC
(2)酸
(3)茶树
(4)
(5)④;③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测定土壤酸碱度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酸碱性与pH的关系来分析;
(3)根据农作物最适合生长的pH范围来分析;
(4)根据改良酸性土壤的措施来分析;
(5)根据复合肥的组成分析解答;
【解答】(1)在空地上确定5~6个位置进行取样测定土壤酸碱度,需在各地上分别取样,以上三种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BC。
(2)该农田土壤浸出液的pH小于7,呈酸性;
(3)该地土壤的pH的平均值为,因此该片农田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茶树;
(4)该地土壤显酸性,熟石灰能与酸性物质反应,价格低,因此确定选用熟石灰改良该土壤;
(5)种植花生补充磷肥,选④。种植甘蔗补充钾肥,氮肥,选③。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