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
玉溪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三开学考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发现,在武汉黄陂盘龙城商朝遗址的小嘴岗地发掘出铸铜手工业区,出土大量陶范、铜冶金渣、炉壁及青铜器残块等文物。研究表明,盘龙城商朝遗址小嘴岗地的铸铜手工业在原料和技术上与商朝早期政治中心郑州商城的出土物存在一致性,金属物料可能来自赣北。盘龙城商朝遗址小嘴岗地的发掘有利于认识早期国家
A.中原与南方的贸易 B.政治中心的转移
C.青铜器的生产体系 D.区域文明的交流
2. 有关吴越争霸,《国语》谓勾践“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史记》中也有:“勾践请为臣,妻为妾”的记载,而清华大学馆藏战国竹简则将勾践的形象塑造成末路英雄。这说明
A. 多元史料能够丰富对历史的认知
B.二重证据可以还原历史实际情况
C.出土文献的真实性高于传世文献
D.不同时代立场影响历史评价标准
3.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以“大楚兴,陈胜王”为口号,聚集了大量支持者,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在这场历史巨变中,最终来自楚地的项羽和刘邦,成为最高统治权的角逐者。经过楚汉战争,刘邦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据此,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A.秦朝在原楚国地区的统治比其他地区更残暴
B.秦统一后未能有效实现国家文化心理的统合
C.知人善任是刘邦最终获取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D.“楚”成为秦末凝聚所有反秦势力的文化符号
4. 汉武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有言:“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材料反映了当时
A.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B.地方门阀士族的势力壮大
C.国家强化经济管控的必要性 D.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产生
5. 下表是对哪吒的形象逐步走出佛教经典,融入中国古典文学的阶段性描述。哪吒形象的演变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
演变
晚唐至宋朝 “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莲花化身”的故事开始流行;毗沙门信仰与英雄李靖的传说合流;哪吒从毗沙门之子演变为李靖之子;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
元朝至明初 以丰富的体裁为依托,哪吒的故事在沿袭和改编宋人传说的基础上,侧重降妖除魔的情节,元末明初,哪吒的故事已经基本成型,且逐步脱离佛教,道教化倾向明显
明代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
A.佛教逐渐本土化的历程 B.中华文化本土性和凝聚性特性
C.市民文化逐渐成为主流 D.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6. 有学者指出,明初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内阁虽参与决策,但缺乏法定地位,职权受限。掌管奏章传递的宦官却借助司礼监、内书堂等机构频繁干政,甚至凌驾于内阁之上。与此同时,厂卫系统密布朝野,对官僚进行严密监控。该学者意在表达明朝
A.官僚体系效率低下 B.权力缺乏制衡机制
C.皇帝制度遭到破坏 D.军政关系日趋失衡
7. 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通过“小金库”直接调配地方财政,年收入可达30万两白银,远超户部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能力。这反映出当时
A.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B.中枢结构的调整
C.统治集团矛盾激化 D.中央权力的下移
8. 民国前期,历史教科书在书写辛亥革命与民国建立时,以共和叙事为主,强调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历史共性,而非走共和之路与民族问题相缠绕的中国历史特性;并以“中华民族”和“中华民国”作为关键词概括民初历史。据此可知,这些教科书的编写
A.旨在构建新政权的合法性认同 B.突出了“三民主义”的指导作用
C.意在淡化民族矛盾以维护统一 D.是对西方共和制度的理想诠释
9. 如图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于1921年10月10日在《申报》上登载的一则广告,其核心要义是
A.渲染无钱的焦虑感 B.纪念民国的“双十节”
C.宣传储蓄积少成多 D.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
10.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与统一的中国,不能有工业的中国。消灭日本侵略者,这是谋独立……没有独立、自由、民主与统一,不可能有真正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没有人民的福利,没有国家的富强。”毛泽东主要阐释了
A.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B.国家大规模工业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
C.中国实现三民主义的可能性
D.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应提上日程
11.2024年发布的《中国——非洲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已经连续多年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非贸易额占非洲外贸总额比重已经超过20%。中国在能源、医疗领域的投资显著提升了当地民生水平,铁路援建项目更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这说明中国
A.稳步推行睦邻友好政策 B.掀起与非洲国家建交的高潮
C.积极承担大国责任使命 D.深化与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
12.据统计,到戴克里先皇帝统治时期(284—305年),罗马正规的道路总数达372条,全长8.5万公里。除爱尔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诸国外,人们已在34个欧洲国家发现了罗马人建造的道路遗迹。材料可印证,罗马帝国
A.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B.各地经济联系较强
C.疆域囊括整个西欧 D.对外扩张愈发频繁
13.约翰·布劳是17世纪最伟大的地图学家,他在制图时可以使用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室里的所有文献,不管是海岸线走向、岛屿形状,还是岛屿同大陆以及岛屿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比之前葡萄牙人的海图在精确性上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中国南海地区(如图)。由此可知
A.殖民活动推动地理认识 B.南海地区成为贸易枢纽
C.远洋航行引发科学革命 D.葡萄两国竞争海上霸权
14.1851年,英国男女童工总数为66万人。儿童过早进入工厂劳作实现经济独立,逐渐不再依赖家庭、父母,不再受父母的管教,不再去学校接受教育,不能进行简单的阅读书写。这体现出英国
A. 教育近代化进程遭遏制 B.工业革命带来社会问题
C.工人工资水平有所提升 D.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15.埃利厄尔和卡利班是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两个主角,前者潇洒精明,后者面目丑陋。1900年,乌拉圭作家罗多在《埃利厄尔》一书中,以前者代表拉美文化,后者代表美国文化,警告拉美人不要 “被丑恶而凶残的美国人的物质力量所诱惑”。罗多对美国文化的谴责
A.完全符合美国文化的实际情况 B.缩小了拉美文化与现代性的距离
C.蕴含着对自身传统的深刻反思 D.充满着强烈批判的民族主义情绪
16.2025年1月,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古巴、玻利维亚、乌干达等多个国家成为金砖伙伴国;印度尼西亚成为金砖正式成员,金砖国家首次扩展至东南亚。而之前坚持支持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印度,这次也选择了与其他成员国共进退,表态赞成“去美元化”。这反映了
A.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B.美元霸权地位的丧失
C.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 D.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官僚体系推行税政,地主与农民均需直接纳税。税收的形式和税率,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可听取官僚集团的意见,却不必听取富有或贫穷的纳税人的意见。在税收博弈中,封建地主常以“飞洒诡寄”(隐匿田产)逃税,农民则会因地租苛重被迫逃亡或起义。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新王朝的统治者大多会整顿财政管理,降低税率,撤并税种,给农民从事再生产的条件。统治者利用轻税来笼络农民,鼓励增殖人口,提倡封建道德,与兼并成性的地主阶级争夺劳动人手,以维持封建赋税的稳定,保证封建国家的需要。
——摘编自洪钢《中西古代税收博弈浅谈》
材料二
英国是中古西欧税收制度最为发达的国家,作为全国最高封建主的国王要“靠自己过活”,即依靠王领(国王封授的领地)的收入维持王室和国家行政的正常需要,农民则通过领主间接纳税。受限于土地层层封授,土地税难以实行,除关税外,国王缺乏常规性税收来源,只有在战争等紧急情况下才能向臣民征税。随着国家军事和行政开支不断增长,王领收入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为此国王突破束缚,扩大征税的范围,以满足军国费用的需要,英国税收结构从封建性捐税向全国性税收演变。为了取得对动产税的同意并使征收工作顺利进行,国王召集骑士和市民代表进入贵族大会议协商,从而使议会产生并且逐渐得到发展。
——摘编自施诚《中古英国税收结构的演变》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与中世纪英国税收的主要差异。(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差异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在各抗日根据地逐渐开启了一种全新样式的民主政治探索,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便是创立最早、形态最完备、最具典型性的民主制度。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形成了乡级直选产生基层政权、县级整合区域利益、边区级统筹立法决策的三级组织架构。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选举议员219名。议员身份除共产党员外,地方绅士和其他人士占2/5;常驻议员9人,其中党外人士6人。党外进步人士担任乡长以上各级行政领导的有3592人,例如区副议长安文钦、副主席李鼎铭等。议程设置上,参议会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涵盖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法规制定、提案讨论、选举等环节。
——摘编自张雪梅、刘瑞儒《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成功探索》
材料二
回过头去看,中共在抗战期间成功建立了一个上下贯通、党政军民密切协作的多层级多维度的政权体系。对应抗战的双重目标,这个政权一方面需要尽可能地高效有力,以便进行人财物动员;另一方面着力于按照中共的政治理念建设一个“新社会”。美国驻中国战区司令部官员1945年2月发回华盛顿的内部报告说:“(众多证据表明)没有理由怀疑中共武装力量和中共抗日政府受到民众普遍的支持……这是中国近代以来首次出现得到民众广泛拥护的、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的、统治着中国广大区域的政府。”从实际历史进程来看,中共在抗战时期重组政权和再造社会的努力,既赢得了当下,也为从局部建政走向全国执政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龙飞《破旧立新: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探索民主政权建设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进行政权建设的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第一阶段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起步阶段。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直接诱发了欧洲商业革命的爆发、加速了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由此开始了资产阶级开创新的世界市场的历史进程。第二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阶段。这一时期,大约有数千万人口从欧洲移居到世界各地,这些移民提供了必要劳动力和先进制造业技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了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三阶段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初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开展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的阶段。
——摘编自朱丽君等《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材料二
过去40年中国的发展,出口起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中国出口总值由1980年全球排名第26位,跃升到2009年全球第1位。这一过程,为中国GDP的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研究表明,到了2014年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仍高达22%。世界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还在于质量的不断提高上,1980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值不足一半,2000年以后上升到90%以上。其中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逐渐超越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品成为出口主力。拉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摘编自陈江生《新时代中国发展与全面扩大开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历程与主导国家。(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世界市场对中国崛起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格致书院与春秋特课
1876年,由英国驻沪领事麦华陀倡议、中外士绅协力创办的上海格致书院正式成立。1886年春,格致书院发布课艺考课章程,同年开始举行一年四季的考课。
1889年至1893年,书院连续五年举行春、秋两季特课,春季由北洋大臣命题,秋季由南洋大臣命题,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响应。下表为1892年至1893年书院课艺春秋特课命题一览表。
年代 题目 鉴定人
1892年 春 题1:杨子云难盖天八事以通浑天说 李鸿章
题2:《管子·地数篇》解
题3:德、奥、义合纵,俄、法连衡论
秋 题1:水稻品种问题 刘坤一
题2:中西医理孰长
题3:上海汉口形势舆图广袤、城池道里丈尺考
1893年 春 题1:以月离测经度解 李鸿章
题2:西域帕米尔舆地考
题3:整顿中国教务策
秋 题1:如何兼综条贯各取中西之长 刘坤一
题2:比较中西律例异同得失
——摘编自熊月之《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
以《申报》评论员的身份,围绕“从格致书院的春秋特课看时代变迁”这一主题写一篇时评。(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玉溪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三开学考
历史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B C D B D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C B A B D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
(1)(8分)
中国通过官僚体系推行税政,地主与农民均需直接纳税;英国国王依靠王领收入维持王室,民众通过领主间接纳税;中国税收的形式和税率取决于皇帝意志,可听取官僚集团意见;英国受土地层层封授限制,常规性税收来源缺乏,国王在战争等紧急情况征税需突破既有束缚;中国以土地财产税为主;英国经历从封建性捐税向全国性税收的演变;中国税收博弈引发农民起义等社会问题,统治者利用轻税争夺劳动人手维持封建统治;英国国王为扩大征税范围,召集骑士和市民代表进入贵族大会议协商,推动议会产生并发展。
(2)(6分)
中国
经济方面农民受地租和赋税双重压迫,长期来看封建税收制度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农民剩余产品有限,且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与税收导向也抑制商业资本积累;
政治方面皇帝掌握税收主导权,官僚体系执行,虽有地主逃稅问题,但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维持和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
社会方面农民因赋税沉重易引发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稳定;统治者利用税收手段提倡封建道德,维护了封建伦理纲常。
英国
经济方面全国性税收的发展为国家提供更多财政支持,有利于国家经济的整体规划与发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政治方面议会因征税问题产生井发展,限制了国王权力,推动英国从封建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的政治转型,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社会方面不同阶层代表参与税收协商,使各阶层利益诉求有表达途径,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阶层的交流与融合。
18.(12分)
(1)(6分)
表现①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增强政权凝聚力;②实行普选制度,通过选举产生各级参议会;③推行“三三制”原则,确保各阶层广泛参与政权建设;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决策科学性。(答出三点即可)
(2)(6分)
意义①团结抗战力量,为长期抗战奠定了基础;②实践民主政治,为日后新中国的国家治理积攒了宝贵经验;③赢得群众支持,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④为中国共产党从局部建政走向全国执政奠定基础;⑤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社会发展,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等政策丰富了根据地物质基础。(答出四点即可)
19.(14分)
(1)(8分)
历程与主导国第一阶段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主导国从中国为主到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为主;第二阶段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主导国家是英国,其次是法国与美国。第三阶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导国是英美列强。
(2)(6分)
影响中国利用世界市场,借助出口,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机会,全面扩大开放,展开一带一路共建、共享经济建设成就,做负责任大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做贡献。
20.(12分)
论题格致书院春秋特课观时代变迁之窗
阐述1876年成立的上海格致书院,于近代教育与社会变革浪潮中,留下独特印记。其春秋特课,春季由北洋大臣、秋季由南洋大臣命题,成为窥探时代变迁的重要窗口。
从特课题目看,1892-1893年的命题,既有对传统典籍如《荀子地数篇》的解读,又聚焦水稻品种、中西医理等实用之学,更涉及中外交涉、地图测量、教务整顿等时务。这反映出,在西学东渐、民族危机渐深的背景下,知识界对经世致用的追求,不再局限于传统儒学,而是拓展到自然科学、医学、外交等多元领域。格致书院由外国领事倡议、中外士绅协力创办,其特课命题与审定,体现官方(北洋、南洋大臣)对知识导向的影响,也折射出近代教育机构在传统与现代、中与西之间寻求平衡与突破的努力。特课在全国广泛响应,说明这类探索契合时代需求,成为传播新学、启发思考的平台。
总之,透过格致书院春秋特课,可看到近代中国在教育转型、知识更新、社会应对上的挣扎与奋进,它是近代化进程中思想与实践互动的生动案例,为后世观察那个变革时代,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切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