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法家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材料中韩非强调国家治理需随时代变化而变革,“不才之子”的例子,
说明只用仁爱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依靠严刑,即“需用重刑”,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风气
的整顿,故排除B项:材料中韩非明确否定仁义道德的管治作用,故排除C项:材料仅强调治
理需因时变革,并未提及“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故排除D项。
2.D【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广西开发,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材料表明在秦汉时期地处西南边疆的广西等地出现了较多的铁制农
具,不仅分布广,而且种类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国家实现统一后,封建王朝加强
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推动了铁农具向西南传播,故选D项;冶铁行业的繁荣发展只是基础,而
非秦汉时期铁制农具在西南边疆地区突然增多的主要前提,故排除A项;“岭南地区的开发”
是大量铁制农具传到这些地方的结果,而非原因,故排除B项;水路交通的兴修只是条件之
一,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
3.D【解析】本题考查北魏时期的军镇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州、镇分立到镇获取行政管理权,这意味
着军镇将领的权力扩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即中央集权体制面临潜在威胁,故选D
项:军镇权力扩张实则削弱了朝廷管制,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军镇将领权力的扩
大以及对行政机关的组建及管辖,这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不能体现出地方行政机构职
权的拓展,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北魏君主对农牧文明冲突的调和,故排除C项。
4.B【解析】本题考查唐朝艺术成就与民族交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材料“有传统的汉式服饰”“带有浓郁的印度宗教色彩”表明,唐
代舞蹈服饰的样式具有多样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舞蹈服饰的多元化反映了唐朝实行开明
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即唐朝社会中存在着鲜明的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故选B项;
市民阶层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宋代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出外来文
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未涉及频繁互动,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出唐代高端儒雅的审美
情趣,故排除D项。
5.C【解析】本题考查元代的农业和手工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三位地方官以示范、供桑种、劝谕等方式推动桑蚕业发展,体现了其
重视劝课农桑,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地方官推广桑蚕种植,未涉及国家层面农业改革规划
的内容,故排除A项;地方农业的发展,有助于巩固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
未提及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故排除D项。
6.D【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洋务运动时期的重要举措,
新式学堂的建立适应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有助于洋务派引进西方科技和培养新式人才,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高三历史考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韩非认为,“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警策而御界马,此不
知之患也”,并指出“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故
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在此,他强调
A.国家治理应因时而变且需用重刑
B.整顿社会风气的必要性
C.仁义道德可有效地管治基层百姓
D.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2.考古发据资料显示,在广西地区发现的战国时期铁制农具非常稀少,但至秦汉时期陡然增多。
以湘江、灵渠、漓江、桂江、浔江、郁江、南流江水路沿线的全州、兴安、平乐、贵港、合浦汉基出
土居多,包括锸、锄、铣、铲、铧、把、斧、,等。这一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冶铁行业的繁荣
B.岭南地区的开发
C,水路交通的兴修
D.国家统一的实现
3.北魏立国之初,地方已形成州、镇并立的局面,时军镇、州郡相互独立,军镇只具有单一的军事
线
职能。至太武帝(423一452年在位)时期,军镇开始分化,其中重要的军镇借助开府置佐之权
建立镇府组织,镇将凭借镇府系统逐渐获得了都督州郡军事之权并参与地方行政的运作。这
可用于说明北魏太武帝时期
A.军镇将领受到朝廷有效管制
B.地方行政机构职权有所拓展
C,君主有意调和农牧文明冲突
D.中央集权体制面临潜在威胁
4,唐代舞蹈服饰的样式中,既有传统的汉式服饰,如裙襦、大袖、云冠、锦屐等,又具有典型西域
服装的特征,如裤帑、皮靴、皮带等,而行缠、袈袭则带有浓郁的印度宗教色彩。这体现出唐代
A市民阶层的艺术追求
B.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
C.中外交流的频繁互动
D.审美情趣的高端偶雅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5.表1所示是元代部分地方官在任时推行的某些措施。据此可知,元代
10.21世纪以来,中国在水稻、家蚕基因组学、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始创
表1
新成果:高效能计算机研究、高性能商用服务器开发以及网格环境建设与应用进人了世界先
句客(住于今江苏省西南部)县严程恭上任后,“畔县治之后废址,植桑万排,民趋效之,裤有成情”
进行列:载人潜水器自主设计技术、高能量密度深海动力技术等不断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
永城(位于今河南省未部)县严张起宗,“(官府)投膏徒(从事劳役的人员)于官廊(官府的办公场
垄断。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所)陈地,吐桑至百千万本(裸,公始(无接始子)民问种植,悉皆成林”
A科技创新带动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美或如滨州(位于今山东省北部)时,功☆百姓发展委桑业,“岁余新桑遍牙”,诗日“田野桑麻一倍
B.国家战略推动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
增,普无粗麻今扩增,太守之德如景星”
C.国际交流改善了中国科技创新环境
A政府主导国家农业改革
B.传统农耕生产模式面临困境
D.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源于科技创新
C,地方官员重视劝课农桑
D.农业生产技术实现了新突破
11.公元3一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统治者大批进口银器、黄金、橄榄油和酒,主要出口物品为象
6.有美国学者指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中国的官僚集团仍在他们的传统中找寻解决中国
牙。百余年后,阿克苏姆的工匠们也可制造更多的玻璃水晶、黄铜制品和铜制品,出口到埃
问题的答案,但北京、上海、广州设立了同文馆,福州、天津也开办了海军学堂和电报学堂。这
及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这说明,阿克苏姆王倒
些为训练少数人的外交和防御技巧而设立的西学异物,逐渐被学校之外的中国人作为正常的
A对外贸易促进手工业发展
B.与罗马贸易转为单向输出
观念和教育制度来认可。这些新式学堂的建立
C.进口依赖阻碍经济的进步
D.经济崛起受惠于丝绸之路
A表明官僚主导西学传播进程
+B.凸显了传统教育的难以维系
12.17世纪,中国茶叶传入荷兰,迅速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饮品。此后茶叶又传入英国,成为宫
C满足了国家战略的人才需求
D.顺应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廷生活的一部分,并衍生出下午茶习俗。18世纪末,饮茶之风遍及俄国社会各阶层,俄国人
7.1912年2月20日,荷属巴达维亚等地华侨因庆祝民国成立大典,“升旗燃炮,为荷警凶吸,死
在茶水中加入糖、柠檬、牛奶等,形成了独特的俄罗斯茶道。这可用于说明,17一18世纪
伤十余,掳禁百数”。华侨联合会等致电孙中山“乞速拯救”。孙中山指令:“严诘荷政府,要求
A欧洲已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重偿侨民损失,取消苛待华侨特别警律,斥革荷官,限一礼拜内答复。”据此可知,当时
B工业革命丰富欧洲人的生活
C,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习俗变迁
D.茶叶贸易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A.民族主义意识推动反帝斗争高涨
B.列强仍肆意干涉中国内政外交
C,民国政府积极维护海外侨胞权益
D.华侨已成为国内革命重要力量
13.洛克认为,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属于人人享有且不可剥夺的权利。卢梭更是旗帜鲜明地
8.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拟将铁路统归最高统帅部直
指出:人们饰结社会契约组建共同体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人的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和财
辖,并在重要交通站点,如郑州、汉口、徐州、南京等地方设立主要兵站,储备军粮、军事物资,
富,保障人权是政治共同体的神圣义务。据此可知,两人都
加强铁路普备。南京国民政府此举主要是因为
A反对君主专制
B.强调天赋人权
A.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主张权力制衡
D.提出社会契约
C.实现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需要
D.官條资本急剧膨胀
14.1911年4月,列宁在《工人报》发文指出,在法国的一些大城市中(马赛、里昂、圣艾蒂安、第
9.万隆会议之后到1959年短短的4年间,就有尼泊尔、柬埔寨、埃及、阿尔及利亚等10个亚非
戎等),工人们也作了夺取政权、宜布成立公社和解救巴黎的尝试,但是这些尝试很快都以失
国家与中国建交:1960一1964年,又有加纳、老挝等14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这些外交
败告终。于是第一个举起无产阶级起义旗帜的巴黎只得依靠本身的力量,结果遭到了必然
成就
的失败。这一言论
A反映了不结盟运动的成效显著
A认为巴黎公社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得益于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强调了巴黎公社革命具有偶然性
C.说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C,总结了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教训
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玫策
D,剖析了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意义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
【高三历史第3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