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成都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7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7题,共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字迹清楚。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I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公元前5000——前2000年期间,两河流域出现了城市国家和楔形文字,尼罗河地区出现政教合一的国家和象形文字,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城市祭台和礼器。这些现象共同反映出这一时期( )A. 各地出现专制王权 B.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 早期文明多元一体 D. 不同文明相互借鉴2. 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建立后,将波斯人的阿拉姆语定为官方语言,各民族虽可保留自己的语言,但生意往来、公文交换必须使用阿拉姆语及文字。这一措施( )A. 着眼于保障帝国的商业流通 B. 阻碍了帝国境内的商业流通C. 有利于提高帝国的行政效率 D. 推动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3. “皮朗命题”是比利时史学家亨利·皮朗就西方古代世界向中世纪转变的问题而提出的著名史学命题。“皮朗命题”指日耳曼蛮族入侵并没有终结古代文明,中世纪西方的社会仍旧是具有统一性的古代地中海世界的组成部分。下面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腓尼基字母是欧洲字母文字的源头 B. 中世纪仍然沿用古代罗马的奴隶制C. 中世纪奴隶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D. 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冲突一直持续4. 13世纪,实力强大的里尔、杜埃、根特等五大城市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中的“微型国家”,它们摆脱了伯爵的控制,建立了城市寡头统治;而佛兰德尔伯爵领地又是法兰西王国的“国中之国”。法国国王支持城市寡头统治者对抗佛兰德尔伯爵的统治。法国国王此举( )A. 形成了权力制衡的机制 B. 冲击了封建割据势力C. 推动了《大宪章》的签署 D. 推动西欧城市普遍自治5. 西班牙人在到达美洲时,曾感慨“我们看到城市和村庄建在水上,看到很多大的城镇建在陆地上,看到通往特诺奇蒂特兰的笔直而平坦的堤道,我们感到震惊……因为巨大的塔楼、庙宇和建筑物都是从水上升起的,而且都是用石头建造的”。该文明( )A培育了甜高粱、西瓜等农作物 B. 对外大量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C. 城内有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D. 发明“浮动园地”以扩大耕地面积6. 《香料传奇》写道:“香料是探索发现的催化剂,……葡萄牙、英国、荷兰在亚洲的领地略微夸张一点说乃是由寻找桂皮、丁香、胡椒、肉豆蔻仁和肉豆蔻皮等始而形成的。”据材料可知( )A. 输出香料造成了亚洲国家的苦难B. 香料贸易促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 香料是驱动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动因D. 掠夺香料成为殖民扩张的经济根源7. 下列“近代商业贸易变化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 大西洋沿岸垄断组织迅速扩张德国 B. 太平洋沿岸商品种类数量增加美国C. 地中海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英国 D. 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英国8. 14-16世纪,西方绘画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去除烦琐的装饰,强调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笔触上抛弃了传统的呆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热情奔放”。这一转变反映出( )A. 宗教改革动摇了教会统治 B. 理性判断推动了自由平等C. 人性复苏冲击了神学观念 D. 科学发展摧毁了宗教迷信9. 1514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被罗马教廷宣判为异端,《天体运行论》被列为禁书;布鲁诺坚持宣传和发展日心说,1600年被宗教裁判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32年,伽利略发表科学著作,用新的科学发展赞扬日心学说,被判终生监禁,他的书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材料反映出( )A. 教会戒律束缚了人性的自由 B. 近代科学在与神学斗争中发展C. 天主教神学体系被科学取代 D. 罗马教廷严禁一切知识的传播10. 下面是某历史著作的部分目录。下列选项均为该书的各章节标题,最适合填在横线处的是()第七编列强新格局的形成与冲突 第十五讲 ____________ 1.美国南北战争 2.明治维新 3.德意志的统一 4.意大利统一运动A. 人的重新发现 B. 启蒙与革命 C. 新势力的崛起 D. 欧洲社会的转型11. 有学者指出,近代以来科学活动中心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周期性转移。第一个科学中心是意大利(1540—1610年),第二个是英国(1660—1730年),第三个是法国(1770—1830年),第四个是德国(1830—1920年)。英国成为科学中心( )A. 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发展完善 B. 得益于光荣革命的发生C. 标志着人类进入大变革时代 D. 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础12. 下图显示的是四个国家全球工业比重变化情况。乙国在这一时期发明了( )A. 电话 B. 火车 C. 汽船 D. 炸药13. 巴黎公社委员会的组成体现了工人阶级同小资产阶级的先进阶层以及知识分子中的进步人士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小商人,手工业者,职员,科学、文学、艺术的先进活动家们,同工人们坐在一起开会。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A. 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B. 壮大了劳工组织的力量C. 巩固了工农联盟的基础 D. 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14. 墨西哥斗牛起源于西班牙的斗牛。爱尔兰和英国的木鞋舞,传到美国衍化成踢踏舞。古巴黑人仍保留着非洲祖先的古老传说。巴西民间口头文学中经常可以寻觅到来自安哥拉、刚果和莫桑比克的黑人传统遗痕。材料体现了( )A. 各洲之间隔阂的消除 B. 美洲人口数量的增加C. 黑人奴隶贸易的盛行 D. 文化的交融与互鉴15. 《全球通史》中道:“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且好战的社会威胁时,就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反应:第一种是……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第二种却是力图采纳外来者社会的许多特质,从而得以平等地对待后者,进而组织有效的抵抗”。以下事件分别与两种反应相对应的是( )A. 戊戌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 B. 苏丹马赫迪起义 伊朗立宪革命C. 辛亥革命 伊朗立宪革命 D. 戊戌维新运动 苏丹马赫迪起义16. 一战前,法国官方估计会有5%~12%的逃兵,但1914年时只有1.5%的人躲避征募;1914年7月至1915年3月,英国志愿从军者从75万人增加到175万人;德国人“不曾萌生违抗命令的想法”。上述现象说明当时( )A. 西欧国家增强战争动员力度 B. 协约国占据军事力量优势C. 西欧激进民族主义氛围浓厚 D. 世界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17. 如表为1928~1937年苏联拖拉机站的发展情况。这一现象( )年份 1928 1930 1937数量(个) 1 158 5818A. 适应了农业集体化的需要 B. 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C. 反映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D. 优化了国民经济比例18. 对下表所示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理解最恰当的是( )地区 重大事件拉美 1926年桑地诺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1934年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亚洲 1920年印度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4年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非洲 1922年埃及独立;1941年埃塞俄比亚击败意大利侵略军,恢复独立A. 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 斗争手段具有和平与合法性C. 第三世界力量逐渐崛起 D. 运动类型与发展道路多样化19. 1948年,美国政府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试图通过合作和资本主义重建欧洲经济;次年,苏联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议增加苏联与东欧国家间的贸易。这反映出()A. 美苏合作帮助欧洲恢复经济 B. 美苏冷战延伸到了经济领域C. 美国对苏联发动了全面冷战 D. 欧洲已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20. 二战的终结不仅标志着法西斯主义的军事失败,更深层折射出19世纪以来欧洲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崩溃,在废墟上催生了人类社会对战争教训的深刻反思和重塑国际秩序的坚定决心。在此基础上( )A. 欧洲殖民统治退出历史舞台 B. 两极格局有效消除战争隐患C. 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式形成 D. 国际治理和协调机制逐步发展21. 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当时的世界银行( )货款国别 法国 荷兰 卢森堡 智利 墨西哥 巴西 伊朗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南斯拉夫申请额 5.0 5.35 0.2 0.4 2.09 1.0 2.5 3.5 6.0 5.0批准额 2.5 1.95 0.12 0.16 0.341 0.75 0 0 0 0A. 缩小了各国的贫富差距 B. 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C. 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 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22. 下表是不同时期世界主要国家的GDP年均增长率(%)。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国家 1870-1913年 1913-1950年 1950-1973年 1973-1998年甲 1.90 1.19 2.93 2.00乙 3.94 2.84 3.93 2.99丙 2.40 2.15 4.48 -1.15丁 2.44 221 9.29 2.79A. 美国、苏联(俄国)、英国、日本 B. 苏联(俄国)、英国、日本、美国C. 日本、英国、美国、苏联(俄国) D. 英国、美国、苏联(俄国)、日本2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阿尔及利亚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本国历史所占比重仅为8.5%;到了21世纪,这一比重跃升至52%。这一变化( )A. 有利于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 B. 表明非洲大陆民族意识的觉醒C. 否定了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 D. 动员了民众支持非洲独立运动24. “金砖四国”引用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文中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10年12月,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该合作机制。2024年1月,沙特、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和埃塞俄比亚成为金砖国家正式成员国。该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A. 标志着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形成 B. 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C. 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D. 缩小了南北间的贫富差距第Ⅱ卷本卷包括三道必答题,共52分25.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是亚洲——太平洋秩序的酝酿阶段。一方面,欧洲列强的扩张加速,尤其工业革命大大提升了欧洲国家相对于非欧洲国家的技术优势,中国、日本大门相继被打开。而在太平洋东海岸,加利福尼亚等地被并入美国版图,美国成为太平洋国家。一战期间,太平洋地区进一步凸显了美日两极格局。与此同时,两国在西太平洋地区陷入了“安全困境”。——摘编自孙兴杰《亚太秩序演化、地缘框架与中美关系》材料二 一战结束后,协约国集团分别于1919年和1921—1922年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多极国际格局。在此期间,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虽是国际联盟倡导者,但不是其成员国,苏联直到1934年才加入。因此,国联缺乏普遍性与权威性。此外,日本疯狂侵略中国,此时的美国正全力推行“新政”。随着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走向瓦解。——摘编自任永民、陈永祥《20世纪的国际格局的演变》材料三 整个冷战秩序演进的基本动力,在于美苏两大秩序观及其政策实践的持续博弈。随着美苏力量的消长变化,其推行各自秩序观的力度、态势也在不断变化,国际形势也因此呈现出斗争与缓和的不同形态。——摘编自葛腾飞等《冷战国际秩序的演进:大国秩序观与国际秩序斗争》(1)根据材料一,总结19世纪中期至一战期间亚太秩序的演变趋势,并说明美日“安全困境”的实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瓦解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近代以来国际秩序演变对当今全球治理的启示。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一种钟摆运动,这种钟摆运动与物理学意义上的钟摆运动有相似之处。钟摆运动存在三个基本点:第一,左端点,即政府对市场进行强力干预;第二,右端点,即政府对市场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第三,下端点,即政府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可以称为“放任—干预主义”。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发展历程中的钟摆运动模型——摘编自曹冬英《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钟摆运动及其启示》根据材料信息,以“16—20世纪西方经济政策的‘钟摆运动’”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理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世纪欧洲的启蒙知识分子活跃于公共领域,聚集在咖啡馆、沙龙和科学院中交流思想,向有阅读能力的公众传播新知识与新思想。当时欧洲的城市已经涌现出了成千上万的咖啡馆,这些咖啡馆成为男人自由讨论文学、政治以及思想问题的场所。于启蒙哲人而言,更为重要的社交场所是沙龙。沙龙中的聚会促进了新思想在社会名流中的传播,提升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声望。在18世纪,包括书籍、杂志、报纸以及小册子在内的印刷品的数量在欧洲各地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购买书籍,人们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书刊,咖啡馆里也摆放着杂志和报纸供顾客浏览。兴旺发展的出版业充当了传播启蒙观念的重要工具。18世纪,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区首推大西洋两岸。直到19世纪前期,大西洋两岸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构成一个“大西洋革命”时代。——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思想在18世纪广泛传播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启蒙运动与“大西洋革命”的内在联系。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B 2.C 3.B 4.B 5.D 6.C 7.D 8.C 9.B 10.C 11.D 12.A 13.D 14.D 15.B 16.C 17.A 18.D 19.B 20.D 21.C 22.D 23.A 24.B 25.(1)趋势:19 世纪中期至一战期间,亚太秩序从欧洲列强主导逐步演变为美日两极格局。实质:两国在亚太地区争夺战略主导权,彼此的扩张行为加剧了对方的安全焦虑,导致关系紧张和对抗升级。 (2)主要特征: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为基础,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多极国际格局,国际联盟成立但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原因:国际联盟缺乏权威、大国矛盾加剧、经济政治动荡以及德国的崛起和扩张。 (3)启示:国际秩序的稳定依赖于大国协调与合作,国际组织需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全球治理应兼顾公平与正义,国际秩序应具有包容性和适应性。 26.题目:16-20 世纪西方经济政策的 “钟摆运动”。 从政策演变的过程层面:16-18 世纪(工业革命以前),为适应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求,注重国家干预的重商主义走向全盛。18 世纪 —20 世纪 30 年代,随着工业革命开展,为适应工业资本发展的要求,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盛行。20 世纪 30-70 年代,在经济大危机、二战、社会主义苏联的影响下,强调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占据主导地位。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 “滞胀” 现象,适当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盛行。 从政策演变的特征层面:经济政策的 “钟摆运动” 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而变动的,变动频率不断加快、幅度逐渐减小(或摆动速度变快,干预力度逐渐变小,放任程度逐渐降低,逐渐实现干预与放任的融合)。 从政策演变的实质层面:政策变革是西方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7.(1)背景: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启蒙思想家人才辈出(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形成);咖啡馆、沙龙等近代思想文化交流平台涌现;印刷业发展;图书馆、书报等文化载体扩展。 (2)联系: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又为拉美独立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启蒙思想的传播使美洲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构成了 “大西洋革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