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八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夏季开学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八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夏季开学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 年高三夏季开学考
历史
(考试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粘贴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0.5 mm 黑色签字笔书写。
3.本试卷共 6 页,20 题;所有答案均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 1 为良渚古城遗址 2019 年最新考古平面图:宫殿—内城—外郭三重结构清晰;水
门、陆门兼备;正南北向的“中轴线”贯穿宫殿与祭坛。
图 1
该布局最能直接印证()
A.“王权神授”观念的萌芽
B.早期国家形态的复杂化
C.礼乐等级制度的系统化
D.大一统帝国郡县制的雏形
2.《尚书·禹贡》以“九州”划分天下,但战国楚地出土的《鄂君启节》却用“五关”
限定楚王商队通行范围。这一差异说明()
A.周天子“普天之下”理念名存实亡
B.区域市场比政治疆域更具弹性
C.青铜铭文无法反映真实疆域
D.楚国已建立郡县制管理模式
3.汉武帝设刺史“六条问事”,其中一条直指“强宗豪右田宅逾制”。然而东汉《乙
瑛碑》载鲁国孔氏一次即可捐资“六万斤铜”立碑。这说明东汉()
A.儒家士族垄断教育文化资源
B.土地兼并借助儒学外衣扩大
C.刺史监察制度彻底失效
D.国家财政严重依赖豪强捐赠
4.图 2 为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代《酒账》残片,记录“波斯酒”“诃梨勒酒”及“胡
姬当垆”字样。
图 2
该材料可用于研究()
A.海上丝路对江南经济的拉动
B.长安坊市制度走向瓦解
C.多元文化在城市生活的渗透
D.唐廷对西域实行羁縻统治
5.宋仁宗时,知谏院事包拯弹劾转运使“以羡余进献,刻剥百姓”。仁宗下诏:“凡羡
余悉蠲免,毋得进奉。”这一事件体现宋代()
A.台谏系统有效制衡行政权力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达成动态平衡
C.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财政观念
D.理学官僚彻底取代门阀士族
6.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频仍,戚继光在义乌募兵,以“十人为甲,五甲为
队”编制戚家军,配以“狼筅”“虎蹲炮”等新式武器。戚继光的军制改革()
A.推动卫所制度向募兵制过渡
B.标志火器完全取代冷兵器
C.促使海禁政策全面解除
D.抑制了商品经济的海外拓展
7.清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戛尔尼呈递的“礼品单”中文译本将 planetarium 译作“七
政仪”,将 steam engine 译作“火轮船”。该翻译现象()
A.体现清廷对西方科技的系统吸纳
B.反映传统“天朝上国”认知框架
C.说明中国已掌握近代机械原理
D.表明英国刻意隐瞒核心技术
8.1867 年天津机器局试制“林明敦”后装步枪,所用钢材购自英国,图纸译自德文,
工匠多为湘淮旧勇。这一事例折射洋务运动()
A.“中体西用”局限在军事技术层面
B.区域工业布局呈现“东重西轻”
C.官办企业难以突破资本瓶颈
D.传统经世致用思想走向终结
9.1898 年,严复译《天演论》出版,书眉批注“赫胥黎氏之旨,与《易传》‘穷则变,
变则通’相通”。这种批注方式()
A.以传统经典格义西学,降低接受门槛
B.证明进化论完全契合儒学价值
C.意在批判洋务派“中体西用”论
D.预示维新派转向革命道路
10.1935 年《良友》画报第 114 期封面为胡适西装照,配文“全盘西化乎?——请看胡
适之先生”。同期内页却刊登“本位文化宣言”十教授合影。这一矛盾现象()
A.揭示国难当头文化论战的复杂性
B.说明媒体已主导社会舆论走向
C.反映国民政府文化统制政策失效
D.预示抗战文化统一战线破裂
11.下表为 1953—1957 年中国粮食征购与重工业基建投资对照(指数:1953 年=100)
年度 粮食征购指数 重工业基地投资指数
1954 124 150
1955 142 180
1956 150 218
1957 144 235
——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整理
表格的数据最能直接说明()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迅速完成
B.农民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与粮食积累
C.城乡二元体制自此正式确立
D.“一五”计划提前并超额完成
12.1979 年福建晋江陈埭镇林氏祠堂门口贴出“社员林××以人民币一万元入股社办鞋
厂”的红榜。榜文落款处,除鲜红的大队公章外,还并排加盖了“陈埭人民公社管理委
员会”与“晋江社队企业管理局”两枚方印。这一现象()
A.标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体现乡镇企业股份化早期探索
C.预示人民公社体制彻底瓦解
D.印证沿海开放城市设立效果
13.公元前 5 世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演说中宣称:“我们的政体名曰民主,因为
政权在多数人手中。”然而同一年通过“米提亚德法令”,规定只有父母双方皆为雅典
公民者才能享有公民权。这最能说明()
A.雅典民主内涵随战争需要而调整
B.直接民主必然导致多数暴政
C.奴隶制经济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D.演说修辞与政治实践存在张力
14.12 世纪法国《香槟集市法令》规定:外商纠纷须由集市法庭“混合陪审团”(本地
市民+外商代表)裁决。这一制度()
A.体现封建割据对商业的阻碍
B.为近代国际商事仲裁奠基
C.标志城市自治获得法律确认
D.导致王权与教权冲突激化
15.图 4 为 1936 年德国“劳动之美”宣传海报:主体是一名健美运动员高举奥运火炬,
背景同时出现齿轮与奥林匹克五环,上方德文“BERLIN 1936”。该海报()
图 4
该海报的发布旨在
A.借奥运舞台展示德国经济复兴与国力
B.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和平理念
C.宣告法西斯政权已放弃对外扩张计划
D.呼吁欧洲各国共同抵制苏联参赛
16.1994 年 4 月 15 日,《马拉喀什协定》正式生效,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摩洛哥宣
告成立。在随后召开的首届部长级会议闭幕式上,首任总干事鲁杰罗面对百余位部长与
全球媒体直言:“多边贸易体系不再是‘富人俱乐部’。”这一论断()
A.否认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B.肯定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显著提升
C.预示全球化进入区域集团化阶段
D.掩盖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平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5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1932 年 5 月,厦门《江声报》刊载一则闽南语广告:
“厦禾路‘新声’唱片行新到‘百代’机,可录山歌、南管。凡购机者,赠《抗战小调》
蜡片一枚。机价龙银二十五盾,可分期,先付五盾,余款每月二盾。”
——摘编自《厦门商业档案》第 46 卷
从这则广告中提取两条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说明。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1947 年 3 月,杜鲁门在国会演说后,白宫将演讲稿同时发给三位“特殊听众”:
A.斯大林(莫斯科)
B.丘吉尔(伦敦)
C.蒋介石(南京)
三人收到文本后,各用一句话在页边写下读后感,随后文件被归档。60 年后,美国国
家档案馆解密,这三句批注竟是:
①“此人口吻比去年我的富尔顿演说更露骨。”
②“原来‘自由世界’的边界划到了我的家门口。”
③“太平洋彼岸又多了一张保险单,却未必保得住我。”
请判断①②③分别出自谁手,并说明理由。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材料一
公元前 3 世纪—公元 2 世纪,黄河中下游先后修建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等大型引泾灌
溉系统,史载“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然而《汉书·沟洫志》记载,西汉末年泾水“浑
浊如浆,岁淤丈余”,东汉时“渠口高于岸,水不得入”。隋唐至北宋,政府多次疏浚,
至 11 世纪,郑国渠灌区仅剩“十之二三”。
——《黄河水利史》
材料二
1750—1850 年,英国议会通过逾 200 部圈地法案,将约 600 万英亩公共荒地划为私有牧
场。圈地后,为保持地力与利润,地主推广“诺福克四茬轮作”(小麦—芜菁—大麦
—三叶草),同时大量施用南美海鸟粪肥。至 19 世纪中期,英格兰单位面积小麦产量翻
倍,但因长期单一种植和化肥依赖,土壤酸化、河流氮磷超标,泰晤士河出现大规模鱼
类死亡。
——摘编自 1750—1850 年圈地法令文件、会议记录
材料三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中国于 1973 年首次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三
同时”制度;1978 年宪法写入“国家保护环境”。1983 年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将环境
保护列为“基本国策”。1994 年《中国 21 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编自《中国环境保护史纲》《英国农业与环境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在土地开发中出现的生态困境及其主
要成因。(8 分)
(2)材料二中英国“诺福克轮作”与材料三中中国“三同时”制度均试图协调经济与
环境。比较两者在制度主体、实施方式与效果上的异同。(10 分)
(3)综合三则材料,概括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人类处理“发展—环境”关系的新趋向。
(6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时间 名称举例 出处
《曾国藩日
1863 年 “火轮车路” 记》
“铁路”“火
1876 年 轮车铁路” 《申报》
“干路”“支 《时务报》译日
1896 年 路” 本《交通》
“国有铁路”
1903 年 “民业铁路” 《经济丛编》
“中华国有铁 南京临时政府
1912 年 道” 公报
——摘自李占才《近代铁路词语史》
上表为近代中国“铁路”名称演变小考。观察表中 1863—1912 年铁路称谓的递变,选
取 3 个近代铁路名称,概括出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解析】良渚古城三重结构、中轴线与水陆城门,体现了规划性都城特征,超越了部落
聚落,标志早期国家“都城—宫殿—祭祀”复合权力中心的形成。A“王权神授”更多
见于商周甲骨及青铜器铭文,良渚尚无直接文字证据;C“礼乐等级系统化”乃西周成
熟形态;D“郡县制雏形”属于战国以后,时间与空间均不符。
2.B
【解析】《禹贡》“九州”是理想政治疆域,而《鄂君启节》以“五关”划定楚王商队实
际通行范围,说明经济流通边界可突破政治边界,体现市场弹性。A“名存实亡”过于
绝对;C“青铜铭文无法反映疆域”与事实相反;D“郡县制”战国后期才出现,楚国当
时仍以封邑为主。
3.B
【解析】孔氏为鲁国最大儒宗地主,一次捐铜六万斤,折射豪强借助儒学声望兼并土地、
积累财富,形成“文化—经济”合一的庄园经济。刺史监察仍在运行,但已难抑豪强扩
张;国家财政主要来源仍是编户齐民的田赋,而非豪强捐赠。
4.C
【解析】“波斯酒”“诃梨勒酒”及胡姬当垆,直接反映长安酒肆中的多元族群与商品
消费,是城市日常生活层面的文化交融证据。A“海上丝路”偏指东南沿海,敦煌为陆
路节点;B“坊市制度瓦解”属晚唐五代;D“羁縻统治”体现于军政,而非商业层面。
5.A
【解析】包拯以谏官身份成功弹劾转运使,迫使仁宗下诏蠲免羡余,显示宋代台谏对财
政、行政的监督与制衡功能。B“动态平衡”夸大了地方分权;C“商品经济冲击”未在
材料中体现;D“理学官僚取代门阀”是长期趋势,与单次弹劾无直接对应。
6.A
【解析】戚继光募兵、编制“戚家军”,打破世袭卫所军户制,推动军事组织由世袭向
雇佣过渡;火器虽普及,但冷兵器仍占主导;海禁政策直至隆庆才局部开放,商品海外
拓展反而受益于抗倭胜利。
7.B
【解析】把 planetarium 译为“七政仪”、steam engine 译为“火轮船”,用传统天朝
器物概念格义西方机械,显示清廷仍持“天朝上国”自我中心的技术观。A“系统吸纳”
需有后续制度学习,材料无;C“已掌握原理”与事实不符;D“英国隐瞒”无文本支持。
8.A
【解析】天津机器局“英钢—德图—湘淮工匠”的组合,体现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仅
限于器物层面,制度、资本、市场均未触动,凸显“中体西用”的局限。B“东重西轻”
是宏观布局,材料仅涉及天津一局;C“资本瓶颈”未在材料中展开;D“经世致用终结”
过于夸张。
9.A
【解析】严复用《易传》格义赫胥黎,是用传统经典“翻译”西方理论,降低士大夫心
理门槛,扩大进化论传播。B“完全契合”夸大;C“批判洋务”需更多文本;D“转向
革命”非此批注目的。
10.A
【解析】同一期刊登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主张,反映“九一八”后国难加剧、知识界对
文化出路的激烈争论,呈现多重声音并存。B“媒体主导”夸大了《良友》影响力;C“文
化统制失效”需政治史佐证;D“统一战线破裂”时间不符。
11.B
【解析】粮食征购指数与重工业投资同步高增,显示国家通过统购统销把农业剩余转化
为工业积累,农民成为“一五”重工业资金与粮食的双重供给者。A“合作化完成”为
1956 年,表内无直接数据;C“二元体制”是长期结果而非“直接说明”;D“超额完成”
需更多指标。
12.B
【解析】公社尚未撤销即出现“万元入股”股份分红,显示乡镇企业在体制夹缝中的股
份化萌芽,是市场化改革的先声。A“联产承包标志”需全国层面;C“公社瓦解”时间
滞后;D“开放城市”指 1980 年后。
13.D
【解析】伯里克利演说宣称民主包容,却同时立法排斥混血公民,显示雅典民主理念与
排他性实践的张力。A“内涵调整”仅表层;B“多数暴政”需更多例证;C“奴隶制基
础”与材料无关。
14.B
【解析】混合陪审团(外商+本地市民)裁决跨国商事纠纷,为近代国际商事仲裁制度
奠基。A“封建割据阻碍”与材料相反;C“城市自治确认”需更多宪章;D“王权教权
冲突”无直接关联。
15.A
【解析】海报将运动员、齿轮与五环并置,借奥运舞台展示德国工业与经济复兴,服务
于纳粹塑造强国形象。B“和平理念”被政治宣传掩盖;C“放弃扩张”与史实不符;D
“抵制苏联”无文本支持。
16.B
【解析】鲁杰罗称 WTO 不再是“富人俱乐部”,强调发展中国家在规则制定中首次获得
平等表决权,体现话语权提升。A“否认优势”过于绝对;C“区域集团化”走向相反;
D“掩盖不平等”为后话。
17.(8 分)每点 4 分,任答两点得满分
信息 1:闽南语广告文本——说明大众媒介在地化传播,侨乡商业文化已习惯用方言渗
透基层市场。(4 分)
信息 2:留声机、蜡片销售——反映 20 世纪 30 年代厦门作为通商口岸,已快速引进并
消费国际最新电声娱乐技术。(4 分)
信息 3:可分期付款(“先付五盾,余款每月二盾”)——显示现代金融信用消费雏形
在闽南城镇出现,降低高档商品购买门槛。(4 分)
信息 4:赠送《抗战小调》蜡片——体现商家把爱国动员与商业营销结合,民间娱乐成
为抗日宣传的有效载体。(4 分)
信息 5:龙银计价——揭示当时福建市场仍流通墨西哥银元(龙洋),对外贸易与本地交
易并存,货币体系多元。(4 分)
信息 6:广告刊于《江声报》——说明地方民营报纸已具备广告经营功能,成为城市消
费文化与民族主义话语交汇的平台。(4 分)
18.(8 分)
①丘吉尔(伦敦)(1 分)
理由:丘吉尔是 1946 年“富尔顿演说”的原作者,最熟悉自己的措辞。当他读到杜鲁
门主义把“遏制共产主义”上升为美国国策时,第一反应是拿它与自己去年的演说做比
较,用“更露骨”点评杜鲁门的直白程度。(1 分)
②斯大林(莫斯科)(1 分)
理由:杜鲁门主义明确把希腊、土耳其纳入“自由世界”保护范围,两国紧邻苏联南翼
(黑海、高加索),斯大林认为美国已把反苏防线直接推进到苏联边境,形成战略包围。
(2 分)
③ 蒋介石(南京)(1 分)
理由:当时中国内战正酣,蒋介石急需美国援助;杜鲁门主义虽然提出“遏制共产主义”,
但首批 4 亿美元援助中希腊得 3 亿、土耳其得 1 亿,对华尚无具体款项,蒋介石既
把其视为“保险单”,又担心美国兑现程度有限,无法真正挽救国民党颓势。(2 分)
19.(24 分)
(1)困境与成因:
中国——泾水淤塞、灌区萎缩;原因:长期引泾灌溉导致泥沙沉积、渠口抬高。(4 分)
英国——土壤酸化、河流富营养化;原因:单一种植与化肥滥用。(4 分)
(2)比较:
主体:英国为地主—议会;中国为国家—环保局。(2 分)
方式:英国市场驱动轮作;中国行政强制“三同时”。(4 分)
效果:英国短期增产、长期生态破坏;中国从源头控制污染。(4 分)
(3)新趋向:
由“先污染后治理”转向“预防为主、可持续发展”;国际协商与国内立法并重;强调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任意 3 点 6 分)
20.
“从‘火轮车路’到‘中华国有铁道’——近代中国主权意识的铁轨轨迹”(2 分)
1863 年的“火轮车路”仅是士大夫对蒸汽机车辆的直观描摹,折射出国人对西方技术
的陌生与好奇,铁路主权概念尚未萌生。至 1903 年,《经济丛编》中“国有铁路/民
业铁路”并置,则直接对应“收回利权”运动:绅商要求商办以保路权,清廷则欲收归
部办,名称之争背后是资本与主权的激烈博弈。再到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
国有铁道”,首次以国家名义统摄路权,既宣示共和政府对外资控制交通命脉的否定,
也为后来“统一路政、拒借外债”奠定了话语基础。(8 分)
综上所述,铁路称谓的每一次嬗变,都记录了近代中国从技术接受到主权抗争的现代化
心路。(2 分)
阅卷给分点
1. 主题提炼(2 分):准确点出“技术→主权”或“主权觉醒”等关键词。
2. 史实运用(6 分):
1863 年“火轮车路”——技术新奇、主权缺位。
1903 年“国有/民业”——利权运动、资本博弈。
1912 年“中华国有铁道”——国家主权宣示。
3. 逻辑与升华(4 分):由词及史,史论结合,语言凝练。
可供选择的其他主题(仅供教师讲评时参考)
“命名即权力:铁路话语与国家身份建构”
“从器物到制度:铁路词汇折射的近代化路径”
“商办与国有:资本、主权与技术之间的三向张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