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共26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共26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
材料一: 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美国胜利。根据和约,西班牙放弃古巴,将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割让给美国,将菲律宾的主权以2000万美元转让给美国。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的遇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一个大国的皇储的地位固然显要,但怎么会由于一个人的死亡就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性的大战呢?这说明大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根源和长远的历史渊源。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1.世界形势动荡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已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3.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
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1.主要原因: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各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3.军事对峙: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意识形态: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5.技术因素: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6.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导火索: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使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引爆一战的导火线
2.全面爆发
1919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日、美、中等33国先后参战。
地区性战争
欧洲战争
世界大战
德国啃食世界
德国士兵在火车上。
火车上涂抹“打到巴黎去!”
3.三条战线
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其中,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思考: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何能够演变为世界性战争
①客观性: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可能性: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形成世界大战。
③现实性:完成工业革命的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4.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4
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的马恩河发动进攻。马恩河战役以英法联军的胜利而结束,标志着德军速决战计划破产。德国必须面对它最不愿面对的东西两线作战的现实,而协约国希望早日取胜的打算也落空。此后战争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战争处于胶着状态。这场会战的战略性结果十分巨大,德国人丧失了其优先击败法国再转过身来对付俄国的唯一机会。
与此同时,日本为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1914年8月,日本正式对德宣战。10月占济南车站,接着占领了胶济铁路全线。11月,占领青岛。进而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1915年,向中国方面提出“二十一条”。
(1)马恩河战役(1914.9)
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陷入两线作战
(2)日本对德宣战(1914年),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山东;
“二十一条”(1915)日本企图独霸中国
4.三个阶段—第二阶段
(1)意大利加入协约国(1915年5月);
德奥军队仍旧两线作战
最长的消耗战;伤亡70多万;“凡尔登绞肉机”
1915—1916
凡尔登战役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2)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
规模最大的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3)索姆河战役(1916年6月-11月)
一战中规模最大和最惨烈的战役
英军首次使用坦克;双方伤亡130万人,“索姆河地狱”。
英国马克I型坦克
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但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中
4.三个阶段—第三阶段1917-1918年
(1)战争转机——协约国的变化
美国、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一战。
争夺世界霸权(根本)
收回山东主权
巩固政权
影响:增强协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使战局朝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2)战争结束
1918.11.11德国签署停战协议 ,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5.一战的影响
(1)带来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法国每3名军人里面,恐怕只有一人能够毫发无损地打完这场大战。
英国整整失去了一代——50万名30岁以下的男子在大战中身亡,其中尤以上层阶级损失最重。1914年从军的牛津、剑桥学生,25岁以下者半数不幸为国捐躯。
德国损失人数虽然远超过法国,但由于它军事年龄总人口高出更多,死亡比例就比较小了——13%。
比起来,美国的损失显然少得多(美军阵亡人数11.6万名,英国近80万,法国160万,德国180万),但同样可以证明西线战事的残酷,因为这是美军唯一参与的战区。
——摘自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5.一战的影响
(2)殖民体系: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编》
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在1918年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只供商业剥夺的非洲。”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3)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形成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4)人类观念: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5.一战的影响
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日本趁火打劫……一跃成为工业强国和债权国。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了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主要内容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主要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 ②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 ③裁减军备 ④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⑤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①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的海军军备
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特权
③“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实质:是战胜国重新瓜分欧洲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实质: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基础上确立的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实质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评价
①实质:帝国主义国家按照现有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②进步性: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从此走向相对稳定;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促使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评价
③局限性: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
④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潜藏矛盾。
2.国际联盟的建立
(1)地位: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2)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3)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4)成员:
苏俄、战败国最初被排斥,英法—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美国未参加,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思考:美国倡导建立国联的根本目的?
控制国联 抗衡英法 称霸世界
四、知识小结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西线:英法对德
东线:德奥对俄
南线:奥匈对俄
结果及影响
战后国际秩序
国际力量对比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帝国主义力量削弱
殖民地半殖民地觉醒
反战和平运动高涨
战场:血溅尸飞
和会:唇枪剑影
五、课堂演练
1.1908年,当时一篇颇受欢迎的俄国评论写道,“俄罗斯民族的命运维系于塞尔维亚等斯拉夫兄弟民族的命运,如果塞尔维亚被征服了,被肢解了,那么俄罗斯的未来将会化为灰烬”。在此前后,德国权威报刊声称“斯拉夫的海浪无时无刻不在冲击德意志人的堤坝,如果我们后退一点,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一切”。材料反映出一战前
A.俄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B.报刊舆论左右国际局势
C.塞尔维亚地区冲突日益升温D.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泛滥
D
五、课堂演练
2.1914年12月24日,比利时前线的德军在战壕里摆上蜡烛,并唱起圣诞颂歌来庆祝。英国士兵唱英语的圣诞颂歌作为回礼,接着两边互相喊着圣诞节的祝贺话语。不久后,双方在无人地带互相交换起小礼物。多地士兵之间都出现了非官方的“圣诞节停战”。这反映出士兵们
A.放弃了爱国主义理想 B.开始萌生反战主义思潮
C.自发反思战争的意义 D.认识到一战的非正义性
C
五、课堂演练
3.1915年后,法国驻上海领事出版《欧战实报》周刊,不停地宣传“强大与不可战胜的法军”“法国军队押送德国俘虏游行”“法步军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由军医验视所戴防毒面具图”等照片,并向中国各省督军以及省会城市的商会名流赠阅。共目的在于
A.遏制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冲击 B.争取中国对法国参战的支持
C.提升在法国参战华工的激情 D.提高法国在国联的政治地位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