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帝国主义是法西斯国家发动世界大战的根源)意大利墨索里尼“鼓吹战争”日本岗村宁次“征服世界”德国希特勒“种族优劣论”、个人独裁论和生存空间论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帝国主义是法西斯国家发动世界大战的根源)极端民族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实质)(1)法西斯主义特点:(2)兴起原因: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矛盾重重;②一战带来的破坏引发极端民族主义;③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④经济危机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重创资本主义世界,激化了社会矛盾,国际关系恶化;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围绕争夺市场展开激烈的斗争,大大激化了相互之间的矛盾。经济实力雄厚、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广大的美、英等国,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起来美元集团、英镑集团等排他性的经济集团。德国受到危机打击最为沉重,然而没有殖民地;日本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殖民地较少,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摘自岳麓版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摘自李巨廉①亚洲: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②欧洲:1933年,德国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③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轴心国集团形成。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3.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及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主要原因)4.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侵略气焰①英法自身实力的衰落。(经济、军事)②经济危机、政治动荡③对社会主义的仇视(“祸水东引)④无视小国利益。⑤希特勒的欺骗。⑥法国政局分裂动荡,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导致政府很难形成长期的对德政策。⑦英国实施“大陆均势”政策,扶德抑法。同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在1938年9月举行的慕尼黑会议上,欧洲的政治家们出台了迁就姑息的“绥靖政策”。英国和法国政府在对希特勒的要求做出让步或者说纵容希特勒的时候,两国政府得到一个承诺,即希特勒会停止进一步的扩大德国领土的要求。然而希特勒拒绝接受慕尼黑协定的束缚。第二年,德国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领土。当希特勒对波兰发出战争威胁时,绥靖政策的失败显而易见。 ——齐世荣等主编《世界史》(1)含义:英法为保存自己既得利益,采取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2)顶峰:1938年,英法通过《慕尼黑协定》(慕尼黑阴谋),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3)实质:纵容侵略,牺牲弱小国家,以德反苏,维护自身利益。(4)影响: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英法首先遭到德国的攻击及法国的沦亡是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绥靖政策各国态度 ——苏美中立主义1939.8.2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5.8.31美国通过《中立法案》亚太战场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局部阶段全面爆发 全球阶段 战争转折战争结束1931 九一八事变1937 七七事变序幕标志1938 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1935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1940年 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亚洲战场转折点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非洲战场转折点1945.9.2,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5.8日,德国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1943.5,非洲战场结束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全球战争)1、二战的进程中途岛海战1942阿拉曼战役1942诺曼底登陆1944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太平洋战场转折点是中途岛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是阿拉曼战役;苏德战场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是二战中最大的转折点。重大战役德国签署投降书①1943年10月13日,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②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③1945年8月6日与9日,美国先后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与长崎。④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⑤1945年8月9日中国的抗日武装向日军发动全面进攻。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全球战争)2、二战的结束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 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 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3、二战的影响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全球战争)促进观念的变革,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妇女地位提高,颓废文化一度盛行。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1)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943年11月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⑤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④成立联合国,调节国际争端、维护战后和平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的独立权利承认被压迫民族;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2)主要内容:(大国强权政治)1.雅尔塔体系凡尔赛体系 雅尔塔体系目标 成员/实质主要机构结果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比较分析,完成表格】:相比于凡尔赛体系,如何评价雅尔塔体系?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维护了帝国主义战胜国的利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国联(全体一致)联合国(大国一致)孕育战争奔赴和平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2.维护工具——联合国(1945):特点: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制裁侵略具有强制力3.如何评价雅尔塔体系?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雅尔塔密约》积极:维护世界和平;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局限:大国相互妥协;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一些国家的利益【知识联系】国际体系的演变体系名称 形成标志 体系内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雅尔塔体系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②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③确认了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一战”后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领土问题、战败国问题殖民地问题、体系保障问题望远:国际矛盾的再隐现二战后美苏军事力量 美国 苏联工业产量占53.4%;黄金储备占74.5%; 出口贸易占32.4%. 作战飞机192000架、超重型轰炸机2865架、重型轰炸机猛增至11065架、拥有原子弹 1943-1945年每年平均生产12万门炮、19390万发炮弹、3万辆坦克、4万架飞机,稍逊美国但大大领先其他国家斯大林: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杜鲁门: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1.英国学者彼得.哈格特为阐明引发国家间冲突的各类地理因素编绘了一张假想国地图。如图所示为其中的四类因素。1938年,法西斯德国制造了苏台德问题,进而占领了苏台德地区。这一事件的起因可以归类于A.① B.② C.③ D.④课后演练D2.二战后日本部分影视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平民个体在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太平洋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记忆,将日本民众构建成为“战争受害共同体”参与塑造了日本社会新的“二战史观”这种做法的目的是A.抵制国内右翼势力 B.灌输军国主义思想C.揭示历史复杂面向 D.开脱日本战争罪责课后演练D课堂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法西斯运动的开端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世界经济危机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纳粹德国的扩张与英法绥靖政策局部战争全球战争二战的结束二战的影响二战发生的亚洲阶段(1931-1938)二战发展的欧洲阶段(1939-1941)太平洋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雅尔塔体系建立主要内容评价:积极性、消极性联合国:成立、宗旨、原则、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