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共45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共45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 8 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 4 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
【前言】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
1、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问题,改革的曲折与剧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
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①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③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
②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
成就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发展:二战后斯大林时代
(二)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没了。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971年9月11日),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1953年—1964年),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以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等重要职务。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②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1)内容
①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④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全面否定斯大林。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玉米丰收景象,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不顾苏联的条件,强行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导致灾难性后果。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1963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农业歉收,苏联被迫动用了国家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一(372.2吨黄金)用于进口粮食。
苏共二十大
材料: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来自苏联的1355名代表和东欧各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参加了会议。闭幕的当天深夜,代表们突然被召集到克里姆林宫,等待他们的是赫鲁晓夫和他带来的一场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4个半小时的报告中,赫鲁晓夫谴责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犯下的罪行,抨击了农业政策的错误和军事指挥上的无能。不久后,苏联党中央就把秘密报告的材料印发给了全国700万党员和1800万共青团员,全面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运动。
①注入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②1957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2)结果
(3)评价
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是浅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意志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赫鲁晓夫推行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带有探索和开创的性质,极大地冲击了苏联传统体制的各种弊端。
—— 金圣才主编《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详解》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 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摘编自张建华《俄国史》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赫鲁晓夫改革就此失败。
政变后,勃列日涅夫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背景
内容 工业
军事
政治
①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国家混乱。
②斯大林体制弊端突出。
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0世纪70年代,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
热衷于树立个人崇拜,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1)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
我们的改革,要把整个重工业看作是国家军事实力的物质技术基础。
——勃列日涅夫
“勋章大王”勃列日涅夫
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虽然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耕地并实现了机械化,但粮食连年歉收,并且不得不花稀缺的外汇大量进口粮食;苏联的经济规模号称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苏联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有7000万城市居民住在没有自来水和厨房的简陋公寓中……
美苏军备竞赛
(2)勃列日涅夫改革评价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是除了斯大林之外,另一个被称为“红色沙皇”的人,他统治苏联长达18年之久,仅次于斯大林。 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
——《抑制创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
(2)勃列日涅夫改革评价
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③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①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④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
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接任总书记,1984年2月逝世,享年70岁。
契尔年科,1984年2月接任总书记,1985年3月逝世,享年74岁。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当选总书记(54岁)。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
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前期 经济
后期 政治
思想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成效甚微。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
(2)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
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1991年8月19日试图阻止苏联分裂的政变失败,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1991年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
1991年苏联解体
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尼克松
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坏了这个帝国。
——俄罗斯《独立报》
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
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根本原因)。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原因)。
3、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
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
侧重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败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相同点 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都扩大工农业生产单位自主权,引入激励机制。 ③结果:都没有解决苏联的根本问题。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一)东欧建设、改革的背景
1、政治: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3、问题: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4、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2、经济:东欧各国经济恢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东欧改革的表现
1、南斯拉夫
最早进行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1)内容
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
(2)结果
①导致地方主义抬头。
②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确立始于1950年,在1974年通过的最后一部宪法时,南斯拉夫认为,这部宪法“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自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体制”,集中反映了南斯拉夫解放30年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然而,也正是这部宪法孕育着许多涉及自治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多方面的潜在矛盾。此后的实践表明,各共和国关系上的“邦联化”,政体上的“极端民主化”、经济上的过度分散化和违背经济规律的契约化,民族关系上的分立化等倾向日趋明显。与此同时,南共联盟的“联邦化”也日益表面化。
—赵乃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知识拓展: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2.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布拉格之春
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
苏联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
(1)内容:
(2)结果:
捷共中央4月通过的《行动纲领》,它是“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的宣言,捷共新领导的纲领主张,勾画了在捷克斯洛伐克构建民主、法治、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蓝图。
《行动纲领》对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产生危机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后指出,社会改革是当务之急。要进行前所未有的实验,构建一个新的、十分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社会主义典型。
——刘天白《震撼世界的“布拉格之春”》
苏联的不满日益加深。它以捷克斯洛伐克“复辟资本主义”为名,打着“保卫社会主义”的旗号,纠集波兰、匈牙利、民德、保加利亚四国,向杜布切克施加压力,威逼其放弃改革措施,并加紧策划武装干涉。
……8月20日午夜,苏联纠集民德、保、匈、波四国军队,约60万大军,6000辆坦克,在巴普洛夫斯基将军的指挥下从北面、东面和南面分18路侵入捷克斯洛伐克,在24小时内占领了这个国家。
——刘天白《震撼世界的“布拉格之春”》
知识拓展
国家 成就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3、东欧其他国家的改革
“一五”计划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和农业发展成果显著。
1968-1973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增速较快,人民群众满意。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存在的问题: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三)东欧剧变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原因:
①各国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下,东欧执政的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国家 方式
波兰、阿尔巴尼亚 匈牙利、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相对平稳
流血冲突
合并统一
国家分裂
国家解体
2、东欧剧变概况(1989-199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实质:
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可以获得那些历史教训呢?
①必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③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④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
⑤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992年1月18-2月21日,也就是苏联解体后不到一个月,邓小平巡视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史称邓小平南方谈话。在历史的紧要关头,解放了党的思想。这才有了当年10月的党的十四大的重要决策,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之,从党的十四大的重大决策,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摸索,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生机勃勃,前途光明!
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⑵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⑶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
1、过渡时期(1949-1956)
2、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6)
曲折:“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成就:两弹一星等。
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
4、十八大以来的成就
(5)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3)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
(6)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1)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的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2)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6828.5亿千克,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1953年 1964年 1978年 1985年 1989年 1991年 1992年
赫鲁晓夫改革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开始
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
苏联解体
一条主线: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三大变化: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四场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东欧剧变
三大区域:
苏联、东欧各国和中国
课堂小结
1.1947年,苏联不少地区缩小集体农庄基本劳动组织的规模,成立劳动组,并实行包产到组的制度。负责全国农业领导工作的安德烈也夫在《真理报》撰文指出:“集体农庄劳动基本形式越个体化……对发展粮食和畜牧业越有成效”。这些探索
A.改变了苏联农业的社会主义性质
B.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的束缚
C.拉开了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序幕
D.反映了苏联社会摆脱困境的愿望
D
课后检测
2.1958年,赫鲁晓夫宣布凡是向西欧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而对东欧出口石油只降价6%。到1962年,苏联再次调整石油产品出口价格,对西欧出口降价55.7%,向东欧只降价8.3%。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由1958年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74%增长至1963年的89%。苏联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改善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关系 B.贯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展现其石油工业的强大产能 D.获取现代化急需的资金技术
D
课后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