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导入环节:社会主义阵营
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
目录
1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3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4
本课小结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第一章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经济恢复与发展
概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达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苏联继续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50年,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棉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轻工业还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农业领域仍然奉行全盘集体化政策,农业落后情况没有得到改变。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苏联还在文学艺术、哲学、生物学、生理学等领域展开了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扼杀了学术自由,给苏联科学文化事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问题与隐忧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问题与隐忧
问题: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未变,农轻重比例失调。
2.农、轻落后局面未改,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3.政治高度集权,民主法制被破坏。
4.科教文化损失严重。
1953-1964
主要推行农业领域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964-1982
主要推行工业领域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85-1991
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历史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的最高地位。
主要内容
1.农业方面(重点):①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2.工业方面: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给予企业部分自主权。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既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改革评价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农业方面。
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改革结果
1.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改革收效甚微。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结束。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既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改革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困难。
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为克服赫鲁晓夫改革造成的混乱进行了改革。
改革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企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工部门。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改革特点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改革评价
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加。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停滞时期。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20C80S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经济方面(初期重点):用市场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政治改革(后期重点):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多元化。
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而且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经济改革失败,转向政治领域)
改革失败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一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即东欧剧变。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仿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课堂探究】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侧重
结果
败因
相同点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
侧重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败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相同点 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前提。
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第二章节
东欧社会主义
制度前提: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发展状况:为了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
成就
国家 成就
南斯拉夫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利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波兰 “一五”计划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和农业发展成果显著。
匈牙利 1968-1973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增速较快,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
问题: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东欧的执政党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东欧剧变
进入80年代,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为了迅速发展经济,东欧国家大举借债,导致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陆南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东欧剧变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五十年代时都曾遭苏联强势镇压反对势力,且都在八十年代时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政治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各执政党领导人被迫放弃集权政治的道路,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其奋斗目标,放松了对社会实施的高压统治,实行政治多元化,减弱了对反对派的打压,反对势力大增,通过大选建立新政权。在德国的柏林墙倒下后,东西德经历45年的分裂后重新统一。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亦一分为五,包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及南斯拉夫联盟,而捷克斯洛伐克则于1993年分裂解体为捷克及斯洛伐克,最后苏联亦于1991年12月25日解体,分裂解体为十五个独立主权国家,部分加入独联体。
东欧剧变
时间: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实质:东欧各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概况:①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⑤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东欧剧变
原因: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直接原因:东欧各国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三章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立之后,我国相继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两年徘徊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五个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与国家大势,前途光明。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高新科技
基础建设
国民经济
国防军队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
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自主研发和制造、人工智能。
文明互鉴,中国声音。
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文化事业、产业
阶段 理论 领导人 解决问题 写入党章 意义/地位
形成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 建设社会主义、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指引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 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集中体现、重大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2018年 写入宪法) 继承和发展
最新成果
重要组成部分
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对比:三大社会发展模式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私有制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工业化道路 先轻后重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大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变化一
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
苏联与东欧在发展中出现问题,最终解体和剧变
变化二
中国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变化三
要辩证地看待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剧变,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某种模式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本课小结
【当堂训练】
1.据统计,苏联的工业生产在“四五”计划期间超过战前水平的 73%,其中重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轻工业增加了 23%,军事工业仍然受到最多的关注,成功爆炸原子弹。这表明
苏联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B. 苏联建设成就奠定反法西斯物质基础
C. 苏联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展契机
D. 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苏联模式
D
2.早在 1949 年,南斯拉夫共产党就进行了工人自治的最初试验。1950 年6 月,南斯拉夫通过了《工人自治法》,宣布“工人集体代表社会在国家范围内进行管理”,规定各工厂通过选举建立工人委员会。1951 年推出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法》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此后,工人自治制度从工矿企业扩展到铁路运输、邮电和公共事业部门。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制度
A. 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消除了计划经济的影响
C. 解决了国内的社会矛盾 D. 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A
【当堂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