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1.4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二课时)培优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1.4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二课时)培优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1.4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二课时)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B C D A D D A A B D B
题号 12 13 14 15
答案 A C D B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解:A、婺州公园的树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石梁溪中美丽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校园树荫下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解:A、根据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图乙中象棋的成像位置是a,故A错误;
B、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人眼应透过玻璃观察像,即人眼应在玻璃板前观察像的位置,故B错误;
C、透明的玻璃板既能反光,也能透光,用透明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C正确;
D、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呈接,因此,若将光屏放在a位置,象棋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D错误。
故选:C。
3.解:A、玻璃板有透光性,平板玻璃既能成像,又能看清玻璃板后面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A正确;
B、用的两支蜡烛要完全一样,当B与A重合时,可知像与物大小相等,故目的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B正确;
C、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图乙所示的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故C正确;
D、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因物大小不变,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故D错误。
故选:D。
4.解:由图可知,四个模型分别为F、A、T、V,从模型上看,只有F左右不同,而A、T、V,左右相同,所以当小科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模型A、T、V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只有F左右不同,所以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5.解:
A、通过比较图(1)或(2)或(3)中前反射面所成的像与物到前反射面的距离关系,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A正确;
B、进一步分析比较图(1)和(2)和(3)中同一支蜡烛形成的两个像间的距离与玻璃板厚度的关系,可得出:同一支蜡烛在同一厚度玻璃中所成的两个像间的距离相等;同一支蜡烛在不同厚度玻璃中所成的两个像间的距离不等,且玻璃越厚,像间的距离越大,故B正确;
C、比较图(1)或(2)或(3)中后反射面所成的像与物到后反射面的距离关系,物距不等于像距是由于光的折射发生了移位,故C正确;
D、平面镜成像规律与平面镜厚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D。
6.解:A、映在平静湖面的蜻蜓的“倒影”与蜻蜓的大小相同,为5cm,故A错误;
B、已知荷花池旁的柳树尖距离水面5m,则柳树最高点在水中的倒影与水面相距5m,故B错误;
C、蜻蜓从荷尖斜向上飞到柳树尖的过程中,它在水中的像大小不变,故C错误;
D、蜻蜓立于距水面0.2m的荷尖上,则蜻蜓立于荷尖在水中的像距离水面也是0.2m,
荷花池旁的柳树尖距离水面5m,则蜻蜓立于柳树尖在水中的像距离水面也是5m,因此蜻蜓立于荷尖在水中的像比它立于柳树尖在水中的像距离水面近,故D正确。
故选:D。
7.解:抬头显示器将驾驶台上的仪表显示的图像反射到挡风玻璃,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所以司机通过挡风玻璃看到的像与图像上下相反,看到的是等大的虚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8.解: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即像距始终等于物距,由图可知,A图符合题意。
故选:A。
9.解:
根据潜望镜中使用的是两块平面镜;第一个镜子成正立等大、左右颠倒的像,第二个镜子成正立等大,左右再次颠倒的像,最后的像就是跟原物完全一样的像。
故选:B。
10.解:A、无论平面镜大小如何,一定能成完整的像,只是有时我们看不到完整的像。不符合题意。
B、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像高1.6m。不符合题意。
C、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等距,物体与像的距离为4m。不符合题意。
D、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像高1.6m。符合题意。
故选:D。
11.解:A、图中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故A错误;
B、图中像与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B正确;
C、图中像与物体是上下颠倒,而不是左右相反,故C错误;
D、图中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B。
12.解: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人的像是由人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自己的面容,自己应面对窗口,镜子的反射面应朝本人,应把平面镜放在A位置,故A正确。
故选:A。
13.解:A、B、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选项A、B错误;
C、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视力表距离平面镜3m,因为像距等于物距,可知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3m,而该同学距离平面镜为2m,所以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3m+2m=5m,故本选项正确;
D、因为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反射形成的,所以选项D错误。
故选:C。
14.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两人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全身,则由甲乙反射的光线进入彼此眼中,由下图可知,
所需最小的窗的位置应为bd,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5.解:太阳光照射到凹面镜经反射后可以会聚在一起,凹面镜的焦点处将会聚集大量的太阳能,温度很高,可以加热或点燃物体。
故选:B。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解:平面镜是不透明的,只能在平面镜中看到平面镜前物体的像,不能看到平面镜后面的物体,所以实验时不采用不透明的平面镜。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较像与物大小关;
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若玻璃板与桌面未垂直,则所成的像不在桌面上,移动玻璃后的棋子始终无法与像重合。
故答案为:位置;大小;玻璃板与桌面未垂直。
17.解:实验中如果把平板玻璃向左倾斜,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A点;
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若保持蜡烛A的位置不动,将玻璃板水平向右平移,蜡烛的像的位置不变。
故答案为:A;不移动。
18.解:将甲图窗户左右平移打开,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则你在P窗户中的像将不随窗户移动;
若将乙图Q窗户从关闭状态向外打开到90°,像远离物体,距离变大,A点的像移动轨迹是圆心角为180°圆弧线,故选C。
故答案为:不随;变大;C。
19.解:如图,连接PM、PN,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做出PM的反射光线MA,做出PN的入射光线NB,
梯形ABNM是通过反射照亮该区域的面积。
下底AB为2m,上底为1m,高为3m,根据梯形形面积公式得:
S(1m+2m)×3m=4.5m2。
故答案为:4.5。
20.解:汽车的倒车镜是凸面镜,能够起到扩大视野的作用;
由于像与汽车左右相反,所以B灯是汽车的右侧,所以可以判断后面的车向右侧转向。
故答案为:凸面镜;右。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21.解:(1)如图甲所示,实验中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将一支蜡烛A固定在玻璃板前方,另一支蜡烛B放在玻璃板的后方,移动并使后面蜡烛与前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以及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这里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2)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B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乙中的③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3)因为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因此实验过程中,两同学都在玻璃前方观察,甲通过玻璃看到乙的眼睛,乙通过玻璃一定能看到甲的眼睛。
(4)平面镜像与物大小相等,故这些像与蜡烛A大小相等。
故答案为:(1)大小;等效替代;(2)③;(3)一定;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相等。
22.解:(1)在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的透光性,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需要测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因此除了图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需要一种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小明发现平面镜成像中:物到镜面的距离不等于像到镜面的距离,物距一直比像距大0.5cm,这是错把A'到Q的距离当成了像距。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刻度尺;
(3)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4)错把A'到Q的距离当成了像距。
23.解:
(1)刻度尺可以测量物体的距离,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2)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连线垂直于镜面,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玻璃板前蜡烛射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是平面镜成像,所以看到的蜡烛1的虚像;
眼睛透过玻璃板看玻璃板后面的蜡烛2,镜后蜡烛射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眼睛,看到的蜡烛2的虚像,故选D;
(4)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2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如图中的C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故答案为:(1)刻度尺;(2)C;(3)D;(4)C。
24.解:(1)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应选择大小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故小科应选择图乙中蜡烛B来进行实验。
(2)如图丙所示,因蜡烛有一定的大小,故小科在测量蜡烛及其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时(薄玻璃板的厚度可忽略不计),应测量C、D两个点到玻璃板的距离。
(3)为得出普遍性的规律要多次测量,考虑到误差因素,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不同的长度不能取平均值,表格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设置平均值一栏。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在寻找像的过程中,小科同学观察到如图丁的结果,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平面镜没有垂直白纸放置。
(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中,需要多次实验从而得到普遍性的规律。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时,为得出普遍性的规律,要多次测量。
故答案为:(1)B;(2)C、D; (3)设置平均值一栏; (4)平面镜没有垂直白纸放置; (5)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四.作图题(共1小题)
25.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1.4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二课时) 培优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美丽金衢,美不胜收。下列四个情境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  )
A.婺州公园的树影 B.石梁溪中美丽倒影
C.校园树荫下光斑 D.西区大草原的彩虹
2.小义在家中用大小相同的象棋及网格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象棋在透明玻璃板中所成的像与a位置重合(如图甲)。随后又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到如图乙位置。有关本实验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中象棋的成像位置是b
B.人眼应在玻璃板后的a位置这侧观察像的位置
C.用透明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D.若将光屏放在a位置,象棋的像能呈现在光屏上
3.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以下关于平面镜成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
B.选用的两支蜡烛要完全一样,目的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C.图乙所示的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
D.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变小
4.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科把四个字母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B.
C. D.
5.对着镜子,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某同学在用厚玻璃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发现能成两个像,如图(1)所示,于是用三块材料相同、厚度不同的厚玻璃分别进行实验,并将现象分别记录在如图(1)、(2)、(3)所示的方格纸上,图中A1、A2(B1、B2和C1、C2)为物体A(B和C)分别在厚玻璃中通过前、后反射面所成的像。请仔细观察装置和实验现象,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A.比较图(1)或(2)或(3)中前反射面所成的像与物到前反射面的距离可知物距等于像距
B.比较图(1)或(2)或(3)中同一支蜡烛形成的两个像间的距离与玻璃板厚度的关系,厚度越厚像间距越大
C.比较图(1)或(2)或(3)中后反射面所成的像与物到后反射面的距离关系,物距不等于像距是由于光的折射的影响
D.该实验说明平面镜成像规律与平面镜厚度有关
6.在2.0m深的荷花池内,一只长约5cm蜻蜓立于距水面0.2m的荷尖上,真是一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景象,荷花池旁的柳树尖距离水面5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映在平静湖面的蜻蜓的“倒影”长约0.2m
B.柳树最高点在水中的倒影与水面相距2.0m
C.蜻蜓从荷尖斜向上飞到柳树尖的过程中,它在水中的像逐渐变小
D.蜻蜓立于荷尖在水中的像比它立于柳树尖在水中的像距离水面近
7.为提升驾驶安全性,手机导航软件有抬头显示模式,此模式下手机显示画面与正常模式并不相同。如图甲所示,把此模式下的手机平放在挡风玻璃前,手机中导航信息成像在司机视野前方,不需要低头看手机屏幕。若司机观察到视野前方的像如图乙所示,则他观察到的手机上的导航界面图像为(  )
A. B. C. D.
8.小实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回答下面小题。小实根据正确的实验数据,绘制了“像距—物距”的图像,下列符合科学规律的是(  )
A. B.
C. D.
9.如图乙所示,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甲所示的光源“F”,则所观察到的像是(  )
A. B. C. D.
10.如图所示,物体AB高1.6m,平面镜CD高0.6m,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下列关于物、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该平面镜不能成完整的像
B.像高与平面镜的高相同,为0.6m
C.物体与像的距离为2m
D.像高与物体的高相同,为1.6m
11.下图是四位同学作的平面镜成像图,图中MN为物体,M′N′为对应的像,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2.早晨,小明同学在上学之前,总要对着镜子检查一下自己的着装。如何才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晰呢?小明应把平面镜放在(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1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实像
B.镜中视力表的像比视力表小
C.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5m
D.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4.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分别站立于一面墙的两边,若要在墙上开一个窗使两人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全身,则所需最小的窗的位置应为(  )
A.ae B.ad C.be D.bd
15.2021年10月18日,在奥林匹克运动发祥地——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古奥林匹亚,利用凹面镜点燃了北京冬奥会圣火火种(如图所示)。用凹面镜能够采集火种,主要是因为光的(  )
A.直线传播 B.反射 C.色散 D.折射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实验中用茶色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采用两枚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较物和像的    ,实验过程中玻璃后的棋子始终无法与像重合,可能的原因是    (写一条)。
17.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推断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位置。
(I)若平面镜按图甲所示放置,则蜡烛所成的像大致位于图中的     点。
(2)如图乙,若蜡烛位置不动,将玻璃板由Ⅰ位平移动到Ⅱ位置,则蜡烛所成像的位置     (选填“水平左移”、“不移动”“水平右移”)。
18.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窗户,甲图窗户可在直线轨道上左右平移,乙图窗户可绕固定轴转动,如果你站在窗户前,能通过玻璃看到你的像,若将甲图窗户左右平移打开,则你在P窗户中的像将     (选填“随”、“不随”)窗平移;你若将乙图Q窗户从关闭状态向外打开到90°,则窗框上的A点与A点在Q窗中的像之间距离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同时A点的像移动轨迹是     。
A.折线;
B.圆心角为90°圆弧线;
C.圆心角为180°圆弧线;
D.圆心角为360°圆弧线。
19.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xOy内,发光点位于P(0,4)位置处,平面镜MN竖直放置,其两端M、N的坐标分别为(3,1)和(3,0),P点通过平面镜MN反射到竖直平面y轴的右半部分某一区域,则通过反射照亮该区域的面积为     m2(图中长度单位为米)。
20.如图所示,是某司机在行驶时从倒车镜中看到的情景。汽车的倒车镜为了扩大观察范围选择     (选填“凹面镜”或“凸面镜”),从倒车镜中看到后车B侧的转向灯闪烁,则该司机判断后车准备向     (选填“左”或“右”)侧转向。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21.同学们利用两支相同的蜡烛、白纸、带支架的薄玻璃板(薄玻璃板与水平纸面垂直)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如图甲所示,实验中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将一支蜡烛A固定在玻璃板前方,另一支蜡烛B放在玻璃板的后方,移动并使后面蜡烛与前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这里运用了     法。
(2)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B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乙中的     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选填“①”、“②”、“③”或“④”)。
(3)实验过程中,两同学都在玻璃前方观察,甲同学通过玻璃看到了乙同学的眼睛,则乙同学通过玻璃     (选填“不一定”、“一定”、“一定不”)能看到甲的眼睛。原因是     。
(4)小科借来了旁边实验小组的玻璃板,放在蜡烛A的后面,他惊奇地发现,蜡烛A成了很多个像,如图丙所示。这些像与蜡烛A的大小关系是     (选填“相等”或“越远越小”)。
22.小明同学按图中甲所示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块较厚的玻璃板M(P、Q两个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小明按照图乙中的测量方法,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对应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1 2 3 4
物距u/cm 4.2 5.0 6.8 10.0
像距v/cm 3.7 4.5 6.3 9.5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除了图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需要一种测量工具是     。
(3)小明站在A侧实验,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移动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操作可知:平面镜所成蜡烛的像的性质是     。
(4)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小明发现平面镜成像中:物到镜面的距离不等于像到镜面的距离。请分析小明得出上述结论的原因     。
23.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1mm厚和2mm厚各一块)、铅笔、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白纸一张、火柴—盒。
(1)要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
(2)做完某次实验后,四个小组都将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记录在白纸上,如图所示。则正确的是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 B. C. D.
(3)最后小金选择较薄的1mm厚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蜡烛1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2,其原理为     (填字母)。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
(4)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2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乙中的     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选填“A”、“B”、“C”或“D”)。
2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小科用薄玻璃板、蜡烛、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
(1)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科应选择图乙中蜡烛     来进行实验。
(2)如图丙所示,小科在测量蜡烛及其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时(薄玻璃板的厚度可忽略不计),应测量哪两个点到玻璃板的距离     。
(3)小科按照上述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测得如下实验数据。
次数 1 2 3 平均值
蜡烛到平面镜距离(物距)/cm 5.0 7.4 8.6 7.0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距离(像距)/cm 4.9 7.5 8.5 7.0
请找出表格设计不合理的地方     。
(4)在寻找像的过程中,小科同学观察到如图丁的结果,请你推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中,需要多次实验从而得到普遍性的规律。请再举出一个利用多次实验得到普遍性规律的光学例子。
四.作图题(共1小题)
25.按要求作图(请保留作图痕迹)。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