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编写说明: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条目编写【核心概念】浙教版九上专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酸碱性【内容要求1】了解物质变化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描述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并存在能的转化。化学变化还会伴随沉淀、产生气体、颜色变化、发光、吸热或放热等现象。认识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燃烧的条件、催化剂的重要作用。1.兰溪游埠镇“三伏老油酿造技艺”已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生产的酱油曾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以下生产酱油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原料 B.搅拌混匀 C.入坛发酵 D.成品装瓶【答案】C【解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的变化。2.下列转化可以通过物理变化实现的是A.混合物→纯净物 B.原子→离子C.化合物→单质 D.无机物→有机物【答案】A【解析】A、物理变化(如蒸馏、过滤)可分离混合物中的成分,得到纯净物(如盐水蒸馏得纯水),无新物质生成,该选项符合题意;B、原子需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如Na→Na ),涉及原子结构改变,属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需分解化合物生成单质(如电解水得H2和O2),需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将无机物改变有机物,需改变物质组成(如CO2→葡萄糖),必须化学反应(如光合作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3.下列词语包含的物质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所区别,该词语是A.沙里淘金 B.花香四溢 C.蜡炬成灰 D.冰雪消融【答案】C【解析】A、沙里淘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花香四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D、冰雪消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4.酒精(C2H5OH)是医疗及日常生活中的消毒剂。下列对酒精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易挥发 B.无色透明液体 C.燃烧时生成H2O和CO2 D.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答案】C【解析】A. 挥发是物理变化(液态→气态),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B. 颜色和状态可直接观察,无需化学变化,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C. 燃烧是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体现酒精的可燃性(化学性质);符合题意。D. 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溶解性是物理性质,未生成新物质;不符合题意。5.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对青蒿素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受热易分解 B.无色晶体 C.熔点为156℃ D.难溶于水【答案】A【解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需通过化学反应才能体现,如可燃性、稳定性等。物理性质则是不需化学变化即可观察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等。6.如图,水槽液面上漂浮着一支燃着的蜡烛和事先从其底端用小刀切下的一小块蜡烛,一段时间后,小块蜡烛无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蜡烛是可燃物 B.蜡烛难溶于水C.蜡烛硬度比较小 D.小块蜡烛未燃烧是因为氧气浓度小【答案】D【解析】A、蜡烛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一段时间后,小块蜡烛无变化,说明蜡烛难溶于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说明蜡烛硬度比较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小块蜡烛未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蜡烛的着火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7.《卖炭翁》诗句“伐薪烧炭南山中”中的“伐薪”和“烧炭”过程涉及的主要变化( )A.都是物理变化 B.都是化学变化C.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D.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答案】D【解析】“伐薪烧炭南山中”中的“伐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烧炭”是木柴制成木炭,属于化学变化;8.下列四种变化中,哪一项变化与其它三项变化有本质的区别( )A.冰熔化成水 B.用木料制家具C.蜡烛燃烧 D.把一块方糖研磨成粉末【答案】C【解析】A.冰熔化成水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B.用木料制家具过程中只是形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C.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种,发生化学变化;D.把一块方糖研磨成粉末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9.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B.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D.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或沉淀【答案】C【解析】A.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如气球爆炸、汽车轮胎爆炸)和化学爆炸(如煤气爆炸),其中物理爆炸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化学爆炸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爆炸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B.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水杯破裂、电灯通电发光,它们现象明显,但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C.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所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D.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10.实验室药品在聊天,你认为叙述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稀有气体:我通电后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B.CO2:我不燃烧不助燃,也不支持呼吸C.H2O2溶液:我在医疗中可以消毒杀菌D.Al片:我抗腐蚀,表面有致密的氧化铝薄膜【答案】A【解析】A.稀有气体通电后发光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B.CO2的不燃烧不助燃,也不支持呼吸需要再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故错误;C.H202溶液消毒杀菌依赖于分解反应(生成H20和O2),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D.铝片表面的氧化铝薄膜是铝与氧气反应的产物(生成Al2O3),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11.甲、乙、丙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图中“Ο”和“·”分别表示硫原子和氧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均为混合物B.两个变化均属于化学变化C.乙、丙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D.两个变化前后原子、分子的种类均发生了改变【答案】C【解析】A.甲中含有两种不同分子,属于混合物;乙和丙中均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错误;B.变化Ⅰ中二氧化硫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三氧化硫,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变化工中降温使三氧化硫分子间间隔变小,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乙、丙中物质都是三氧化硫,都是由三氧化硫分子构成的,分子构成相同,故化学性质相同,正确;D.变化Ⅰ中二氧化硫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三氧化硫,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变化Ⅱ中降温使三氧化硫分子间间隔变小,属于物理变化,原子种类和分子种类均未发生改变,错误。12.以下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气焊 B.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C.活性炭用于净水 D.干冰用于营造舞台云雾【答案】A【解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A.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氧气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B.石墨用于制铅笔芯是利用质软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C.活性炭用于净水,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D.干冰用于营造舞台云雾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13.垃圾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正确分类可以保护环境,实现资源再利用。下列对垃圾的处理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将金属边角料压成块存放 B. 将其他垃圾焚烧用来发电C. 将厨余垃圾发酵变成有机肥料 D. 将废电池中的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单质【答案】A【解析】A.将金属边角料压成块存放过程中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B.将其他垃圾焚烧用来发电过程中存在物质燃烧的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C.将厨余垃圾发酵变成有机肥料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D.将废电池中的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单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故选A。14.近年来丽水市内全域旅游兴起。游客在豆腐工坊、绿茶工坊、红糖工坊、白酒工坊游玩。下列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磨碎豆子 B.采摘茶叶 C.压榨甘蔗 D.酿制米酒【答案】D【解析】A.磨碎豆子时,只是豆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B.采摘茶叶时,只是茶叶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C.压榨甘蔗时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物质分离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D.酿制米酒时,米中的糖类转化为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15.某催化剂可实现H2O与O2反应制备H2O2。向容器中加入100gH2O和适量催化剂,并不断通入O2,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分别在20℃、40℃和60℃下进行实验①、②、③,测得H2O2的产量随时间的变化如题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设计实验①、②、③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该催化反应的影响B.实验①说明:20℃,在0~3h内,随着时间的增加,该催化反应持续进行C.比较实验①、②可知,在0~3h内,40℃比20℃对该催化反应更有利D.实验③中2h后,H2O与O2不再反应,生成的H2O2开始分解【答案】D【解析】A、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分别在20℃、40℃和60℃下进行实验①、②、③,变量为温度,则目的是探究温度对该催化反应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20℃,在0~3h内,H2O2的产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说明该催化反应持续进行,故B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0~3h内,40℃的H2O2产量始终高于20℃,说明在0~3h内,40℃比20℃对该催化反应更有利,故C不符合题意;D、实验③(60℃)在2h后H2O2产量不再增加,不能说明生成的H2O2开始分解,可能是高温下催化剂活性降低或失活,导致反应速率显著下降,故D符合题意。故选D。16.钆()被称为“世界上最冷的金属”。掺杂了的可高效催化甲醇()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醇含有4个氢原子 B.两种反应物均属于氧化物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D.属于置换反应【答案】C【解析】A、甲醇是由分子构成,一个甲醇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反应物为甲醇和水,氧化物中只含两种元素,甲醇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D、置换反应是指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而反应物均为化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17.中国古代科学和科学工艺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1)东汉《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叙述的是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这是湿法炼铜的最早记载。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的变化属于 变化。(2)西晋《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的现象,甲烷能燃烧的性质属于 性质。【答案】(1)化学;(2)化学【解析】(1)东汉《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叙述的是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这是湿法炼铜的最早记载。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化学;(2)西晋《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的现象,甲烷能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答案为:化学。18.2022年4月16日,“天宫一号”的三位宇航员乘坐返回舱回到了地球。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1)上述四种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材料的 。(2)烧蚀材料发生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答案】(1)分解;(2)吸收【解析】(1)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烧蚀材料的熔化、蒸发和升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2)烧蚀材料发生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19.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 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 ④将木炭粉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答案】①;④;②;⑤;③【解析】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属于物理性质;②木炭能燃烧,即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属于木炭的用途;④将木炭粉碎,即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化学变化;20.如图所示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作出该判断的微观理由是。【答案】物理变化;变化前后分子之间的空隙发生变化,分子本身没有改变【解析】煮沸后,波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作出该判断的微观理由是:变化前后分子之间的空隙发生变化,分子本身没有改变。21.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小科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小科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查阅资料】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物质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物质变化。【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将干冷的烧杯量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 ;手摸烧杯壁有热的感觉;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他们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他们判断;蜡烛燃烧生成了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通电前 通电后 电源关闭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热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获得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答案】(1)水珠(2)二氧化碳(3)二【解析】(1)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感觉到烧杯的外壁变热;而烧杯内壁产生了水;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3)【获得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知道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即猜想二正确。22.兴趣小组为了解调控化学反应的方法,进行了下列实验。(1)实验一:在空气中点燃木炭,再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燃烧更剧烈,说明 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2)实验二:图1木条不复燃,图3中的现象为 ,由此可知MnO2可加快H2O2分解的速率。若反应前后MnO2的 和化学性质不变,则MnO2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为寻找该反应的新催化剂,兴趣小组分别用5mL10%H2O2溶液和不同催化剂进行实验,数据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催化效果最好的物质是 。实验编号 催化剂 收集气体体积 收集气体所用时间① 2g氧化铁 7.0mL 560s② 2g土豆 7.0mL 180s③ 2g生姜 5.1mL 180s(3)调控化学反应的方法还有很多,下列事例中调控方法相同的是______(填序号)。A.食品在冰箱中保存不易变质B.燃煤发电时,把煤块粉碎C.汽车发动机把汽油喷成雾状进行燃烧【答案】(1)反应物的浓度(或氧气的浓度)(2) 木条复燃 质量 土豆(3)BC【解析】(1)在空气中点燃木炭,再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燃烧更剧烈。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21%,集气瓶中是纯氧,氧气浓度不同,说明反应物浓度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故填:反应物的浓度(或氧气的浓度) 。(2)MnO2可加快H2O2分解速率,产生更多氧气,所以图 3 中的现象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催化剂的特点是 “一变两不变”,即能改变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所以若反应前后MnO2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则MnO2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 。分析表中数据,收集相同体积(7.0mL )气体时,土豆作催化剂所用时间(180s )比氧化铁(560s )短;收集气体时土豆和生姜所用时间相同,但土豆收集气体体积更大,所以催化效果最好的物质是土豆。(3)A、食品在冰箱中保存不易变质,是利用低温减慢化学反应速率,调控方法是改变温度。B、燃煤发电时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调控方法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 。C、汽车发动机把汽油喷成雾状进行燃烧,增大了汽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调控方法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 。所以调控方法相同的是BC 。23.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不同催化剂催化分解的效率开展如下探究,并据此自制高原旅行的简易供氧器。回答相关问题:安全提示:实验中应佩戴护目镜和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对细胞造成损害。【探究一】分解实验(1)取的溶液于试管中,放入粘胶凝固的小球,将带火星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到溶液中立即产生气泡, (补充完现象)。从试管中取出小球,洗净,晾干,称量,其质量仍为。说明粘胶凝固的小球能催化分解产生。(2)为了使本探究更加严谨,小组讨论后又做了一个对照实验:向盛有4mL 的试管中,加入粘胶凝固的小球,无明显现象。【探究二】对比粉末与酵母粉末的催化效率(3)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粉末、酵母粉末各,然后都注入的的溶液,相同条件下测量不同时间产生的体积(见下表),则 催化效率更高。时间/s 0 10 20 30 40 50 60体积/mL 0 10.5 19.8 27.5 33.1 36.2 37.5酵母 0 15.2 28.6 38.9 45.3 49.7 52.1【探究三】跨学科实践活动(4)查阅资料:酵母中的过氧化氢酶才是分解的催化剂,生物细胞代谢会产生副产物。据此推测,在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过氧化氢酶的原因是:避免累积,导致 (补充完整)。(5)自制高原旅行的简易供氧器:为实现缓慢供氧,并能随时控制氧气的产生与停止,现有浓溶液,还应选用的试剂有 (选填编号)。可供选择的试剂:①粘胶凝固的小球 ②粉末 ③酵母粉末 ④水。(6)反思总结:实践学习后,部分同学交流的以下观点,你认为错误的有______。A.解决实践中的真实问题,通常需要多学科知识B.当设计的装置比较优秀时,没有必要组内交流C.设计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反应原理、实际需求和现有条件D.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费时费力,不利于综合素养的发展【答案】(1)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水/蒸馏水/H2O(3)酵母粉末(或酵母等)(4)对细胞造成损害(5)①④ (6)BD【解析】(1)结论为粘胶凝固的小球能催化分解产生,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取的溶液于试管中,放入粘胶凝固的小球,将带火星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到溶液中立即产生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过氧化氢溶液中除了过氧化氢,还有水,故为了使本探究更加严谨,还应设置对比实验,证明粘胶凝固的小球不能催化分解水,根据控制变量法,除了液体种类不同,其他因素应相同,故向盛有4mL蒸馏水的试管中,加入粘胶凝固的小球,无明显现象;(3)由表可知,相同条件下,使用酵母粉末作催化剂时相同时间内收集的氧气体积大,说明使用酵母粉末作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故酵母粉末的催化效率更高;(4)生物细胞代谢会产生副产物。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故在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过氧化氢酶的原因是:避免累积,导致对细胞造成损害;(5)该实验需要实现缓慢供氧,并能随时控制氧气的产生与停止,首先需要用水,用于稀释过氧化氢溶液,防止溶液浓度过浓,反应速率过快,该实验需要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可能需要用到启普发生器等类似装置,故需要粘胶凝固的小球作催化剂,酵母粉末和氧化铁粉末均是粉末状,不能放在多孔隔板上,故选:①④;(6)A、解决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如自制供氧器),需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体现跨学科,不符合题意;B、组内交流能优化设计,即使装置优秀,交流也有助于改进和知识共享,故需要组内交流,符合题意;C、设计方案需考虑反应原理(如试剂和装置的选择)、实际需求(如缓慢供氧)、现有条件(如提供的试剂等),不符合题意;D、跨学科活动培养综合素养(如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虽耗时但有益,符合题意。故选BD。【内容要求2】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1.如图所示是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苹果的酸性比橘子强 B.清洁剂为强酸性或强碱性C.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吃柠檬 D.草木灰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答案】D【解析】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pH<7,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pH>7,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苹果的pH小于橘子,所以酸性比橘子强。厕所清洁剂pH在1-2间,为强酸性,厨房清洁剂pH在12-13间,为强碱性。柠檬呈酸性,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吃柠檬。草木灰水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2.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 )A.蔗糖水 B.柠檬汁 C.食盐水 D.肥皂水【答案】B 【解析】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蔗糖水显中性。柠檬汁中含有柠檬酸,显酸性。食盐水显中性。肥皂水显碱性。故选B。3.紫甘蓝是大众爱吃的蔬菜。紫甘蓝的汁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绿色。在凉拌紫甘蓝丝时,观察到菜丝变成红色,可能是加入了下列哪种调味品 ( )A.食盐 B.食用纯碱 C.山茶油 D.食醋【答案】D 【解析】在凉拌紫甘蓝丝时,观察到菜丝变成红色,是加入了酸性物质。食盐溶于水所得溶液显中性;食用纯碱溶于水所得溶液显碱性;山茶油不显酸性;食醋显酸性。4.天宫课堂中,宇航员通过实验呈现了“奥运五环”,实验中使用了指示剂——溴百里酚蓝,溴百里酚蓝溶液在不同环境中的显色情况如下:溶液 中性溶液 碱性溶液 酸性溶液颜色 绿色 蓝色 黄色下列溶液能使绿色溴百里酚蓝溶液变为黄色的是( )氯化钠溶液 B.醋酸溶液 C.氢氧化钾溶液 D.碳酸钠溶液【答案】D 【解析】在凉拌紫甘蓝丝时,观察到菜丝变成红色,是加入了酸性物质。食盐溶于水所得溶液显中性;食用纯碱溶于水所得溶液显碱性;山茶油不显酸性;食醋显酸性。5.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若向该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石蕊溶液显色情况( )A.显红色 B.显紫色 C.显蓝色 D.可能显红色,也可能显紫色【答案】D 【解析】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则该无色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中性。若是酸性溶液,向该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石蕊溶液显红色;若是中性溶液,滴加石蕊溶液不变色,即仍显紫色。6.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A.常温下,测得溶液的pH<7 B.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C.溶液中滴入石蕊显红色 D.溶液中滴入酚酞不显色【答案】B【解析】A选项碱性溶液>7,所以A错误;B溶液碱性溶液滴入酚酞呈红色,所以B正确,D错误;C选项碱性溶液滴入石蕊试液显蓝色,所以C错误。故选B7.下列关于pH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酸溶液的pH越大酸性越强 B.碱溶液的pH大于7,盐溶液的pH等于7C.测定溶液的pH时,需先将pH试纸湿润 D.测定人体液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答案】D【解析】A选项pH<7时为酸性溶液,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所以A错误;B选项碱性溶液>7没错,但是盐溶液不一定等于7,比如说NaHSO4是盐溶液,其呈酸性,所以B错误;C选项不需要润湿,不然颜色会不准,所以C错误;D选项人体液pH值不同,出现异常说明健康出现问题,所以正确。故选D。8.下面图示为某些物品对应的pH范围,其中显弱碱性的是( )小苏打 B.杨梅 C.栗子 D.菠萝【答案】C【解析】酸性溶液pH<7,中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只有栗子和小苏打>7为碱性,题目中是弱碱性,>7时pH值越小碱性越弱。故选C9.将下列pH不同的各组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pH可能为7的是( )A.pH=9、pH=4 B.pH=0、pH=5C.pH=12、pH=7 D.pH=5、pH=6【答案】A【解析】酸性溶液pH<7,中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A选项一个为碱性溶液,一个为酸性溶液,混合可能正好中和到中性溶液,所以正确;B选项都是酸性溶液,混合还是酸性溶液;C选项一个碱性溶液,一个中性溶液,混合只会使碱性溶液,所以错误;D选项都是酸性溶液,混合还是酸性溶液,所以错误。10.人体内一些体液的正常pH值范围如下表,据此表判断正确的是( )体液 尿液 胃液 血浆 胰液pH 4.7~8.4 0.9~1.5 7.35~7.45 7.5~8.0A.人体的尿液一定呈碱性 B.人体的胃液含有H+C.人体的胰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pH试纸能精确测得以上体液的pH【答案】B【解析】解:A、尿液的pH为4.7﹣8.4,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故选项错误。B、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因此人体的胃液含有H+,故选项正确。C、胰液的pH为7.5﹣8.0,大于7,显碱性,因此人体的胰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选项错误。D、pH试纸测得的结果是整数,故选项错误。11.油桃因其酸甜可口的味道而受到大家的喜爱。它表面呈鲜红色的原因是其表面含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的颜色随pH值的变化如表:pH值 0~2 3~5 6~7 8~9 10~11 12~14花青素的颜色 红色 粉色 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则油桃用碳酸钠溶液洗过之后呈现绿色,说明碳酸钠溶液的pH值约为( )A.6 B.8 C.11 D.13【答案】C【解答】解:油桃用碳酸钠溶液洗过之后呈现绿色,从图中可以看出,花青素遇到pH为10~11的碱性溶液时显绿色,因此说明碳酸钠溶液的pH值约为11.故选C。12.为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不同器官内的体液具有不同的酸碱性,如表为部分体液的pH范围。由表格数据可知,在正常情况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体液 尿液 胆汁 血液 胰液 胃液pH 4.7~8.4 7.1~7.3 7.35~7.4 7.5~8.0 0.9~1.5A.人体的尿液不一定呈酸性 B.胆汁呈弱碱性C.胰液的碱性比血液强 D.大量饮水后胃液的pH值会减小【答案】D【解析】解:A、人体的尿液 pH值范围为 4.7~8.4,有可能是酸性,也可能是碱性,还可能是中性,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胆汁的pH约为7.1~7.3,大于7,呈弱碱性,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胰液的pH为7.5~8.0,血液的pH为7.35~7.4,胰液的pH大于血液的pH,因此胰液的碱性比血液强,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大量饮水后胃液的酸性会减弱,pH值会增大,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13.碱性离子水可用于日常饮用、牙科医疗等方面, 因其良好的口感广受消费者欢迎, 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碱性离子水中, 液体会变成( )A.红色 B.紫色 C.蓝色 D.无色【答案】C【解析】碱性溶液可使 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碱性离子水中, 液体会变成蓝色。故选C。14.某同学在家自制了一杯夏季冷饮,为了确认其是否酸性,下列试剂不能完成任务的是( )①红色石蕊试纸 ②蓝色石蕊试纸 ③酚酞试液 ④紫色石蕊试液A.②③ B.①③ C.② D.①②④【答案】B【解析】①红色石蕊试纸遇酸性溶液仍为红色,不可检验冷饮是否显酸性;②蓝色石蕊试纸遇酸性溶液变红色,可检验冷饮是否显酸性;③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仍为无色,不能检验冷饮是否显酸性;④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能检验冷饮是否显酸性。故①③不能完成任务。15.如图“五环旗”的上面3个环代表一种液体,下面2个环各代表一种酸碱指示剂,两环相交部分表示指示剂跟有关液体混合后显示的颜色,其中显示颜色正确的是( )A.红色 B.紫色 C.粉色 D.蓝色【答案】A【解析】A.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正确;B.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错误;C.碱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错误;D.纯水呈中性,不能使酚酞变蓝色,错误。故选A。16.不同类型水对人体作用不同,下列“水”能使酚酞变红色的是( )A.糖水 B.食盐水 C.苏打水 D.汽水(碳酸水)【答案】C【解析】A.酚酞遇到碱性溶液变红,糖水呈中性,不能使酚酞变红色,错误;B.食盐水呈中性,不能使酚酞变红色,错误;C.苏打水(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正确;D.汽水(碳酸水)呈酸性,不能使酚酞变红色,错误。故选C。17.黑枸杞中的花青素遇碱性溶液变蓝色,遇酸性溶液变紫色。下列厨房中的物质能使花青素变蓝色的是( )A.食醋 B.白酒 C.纯碱(碳酸钠) D.食盐水【答案】C【解析】黑枸杞中的花青素遇碱性溶液变蓝色,厨房的物品中纯碱溶液为碱性,食醋溶液为酸性,白酒和食盐水溶液为中性,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18.现有白纸、澄清的石灰水、白醋、食盐水、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试设计“雨落叶出红花开”的趣味实验:先在一张洁白、干燥的纸上,用玻璃棒蘸取上述物质中的 画上花,再蘸取 画上叶,将白纸挂墙上,用 向纸上喷洒即可,该实验的化学原理是 。【答案】白醋 澄清的石灰水 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解析】根据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原理,蘸取酸溶液画上花,蘸取碱溶液画上叶,然后向白纸上喷洒石蕊试液即可。19.“有一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这些花里含的色素叫做‘花青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小科同学在阅读了此段文字后,做了如下实验:将一朵紫色的喇叭花泡在肥皂水里,喇叭 花很快就变成了蓝色;她又将另一朵紫色的喇叭花泡在家庭厨房里的某种调味品里,喇叭花变成了红色。请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1)肥皂水显 (填“酸性”或“碱性”) 。 (2)小科同学选用的调味品可能是 。(3)喇叭花汁液的性质与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 性质相似。【答案】(1)碱性 (2)食醋(或白醋) (3)石蕊试液【解析】(1)由于花青素遇碱变蓝,将喇叭花放于肥皂水中颜色变蓝,则说明肥皂水显碱性;(2)因为花青素遇到酸会变红,将喇叭花放在某种调味品中变红色,则此调味品显酸性,常见的显酸性的调味品是食醋;(3)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喇叭花汁液的性质与其极为相似。20.许多植物花瓣浸出液遇到酸性或碱性溶液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常用作酸碱指示剂。下表是几种植物浸出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情况。据表回答:植物花瓣浸出液 酸性溶液 中性溶液 碱性溶液紫卷心菜 浅紫色 蓝色 黄绿色玫瑰花 浅红色 浅红色 绿色万寿菊 黄色 黄色 黄色(1)不能作为酸碱指示剂的植物花瓣浸出液是 。(2)植物花瓣浸出液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显色效果与无色酚酞试液最相似的是 。【答案】(1)万寿菊(2)玫瑰花【解析】(1)万寿菊的汁液在酸碱性以及中性溶液中的颜色一样,不能作酸碱指示剂;(2)无色酚酞试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玫瑰花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显浅红色,在碱性溶液中显绿色,故与无色酚酞最相似的是玫瑰花。21.某些植物的花汁可做酸碱指示剂。取三种花汁用稀酸溶液或稀碱溶液检验,显示颜色如下表:花种类 花汁在酒精(中性)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酸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碱中的颜色玫瑰花 粉红 粉红 绿万寿菊花 黄 黄 黄大红花 粉红 橙 绿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检验生活中的食盐水、肥皂水、汽水、石灰水四种溶液的酸碱性,应选 花汁,不选用其他花汁的原因是 。(2)取所选花汁少许,分别滴入上述四种溶液中。请将所显颜色填入表中:溶液名称 食盐水 肥皂水 汽水 石灰水所显颜色【答案】(1)大红花 因为只有大红花花汁在酸、碱、中性溶液中,能呈现不同的颜色(2)粉红 绿 橙 绿【解析】(1)由题表提供的信息可知,只有大红花的汁液在稀酸、稀碱和中性液体中,能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做酸碱指示剂。(2)食盐水显中性,加入大红花花汁呈粉红色;肥皂水显碱性,加入大红花花汁呈绿色;汽水显酸性,加入大红花花汁呈橙色;石灰水显碱性,加入大红花花汁呈绿色。22.(1)通过实验,我们测得石灰水、碳酸饮料、食醋及食盐水的pH,图中箭头方向表示pH逐渐增大, 表示食盐水的是点 (填字母)。(2)不同物质的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根据下表中pH的情况判断。物质 盐酸 CuSO4溶液 NaCl溶液 水 Na2CO3溶液pH <7 <7 =7 =7 >7①Na2CO3溶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试液变 色。②pH<7的溶液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酸溶液。【答案】(1)C;(2)①红;②不一定。【解析】解:(1)石灰水呈碱性,pH大于7;碳酸饮料、食醋呈酸性,pH小于7;食盐水呈中性,pH=7,按照溶液pH逐渐增大的顺序,表示食盐水的是点C。(2)①Na2CO3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因此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试液变红色;②pH<7不一定是酸的溶液,例如CuSO4溶液的pH小于7,但属于盐溶液;故答案为:(1)C;(2)①红;②不一定。23.(1)某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某一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酸碱度。探究过程如下【猜想或假设】溶液的pH可能为:①pH<7,②_________,③_________。【设计和实验】要测定该溶液的酸碱度,除有正确的操作步骤外,其中不能采用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_ (填序号)来进行实验。①pH试纸 ②紫色石蕊试液 ③酚酞试液组内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甲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乙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丙同学:将pH试纸直接浸入氯化钠溶液中,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评价与反思】三位同学中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同学。指出其他同学操作的错误:_________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猜想与假设】②pH=7 ③pH>7(两空内容可互换)【设计和实验】②③【评价与反思】甲乙测定溶液pH时,pH试纸不能预先用蒸馏水润湿丙pH试纸不能直接浸入待测溶液中【解析】【猜想与假设】溶液可能呈酸性、碱性或中性,酸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设计和实验】指示剂可判别溶液的酸碱性但不能测定其酸碱度。【评价与反思】分析三个同学的操作可知,甲同学操作正确;乙同学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会使溶液变稀,造成测量错误;丙同学将pH试纸直接浸入氯化钠溶液中会污染原溶液。24.小塘分别向不同试剂中滴加了2滴自制紫薯汁,记录实验现象如表.请回答:试剂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蒸馏水 白醋 草木灰溶液现象 红色 绿色 紫色 红色 绿色(1)在石灰水中滴加紫薯汁,溶液可能显示的颜色是 ;(2)用pH试纸测定上述部分溶液的酸碱度,具体操作方法是用 ,滴在pH试纸上,待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3)若用pH试纸测定草木灰溶液时,不慎将pH试纸用蒸馏水浸湿了,则测得的pH值应比真实值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答案】(1)绿色(2)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3)偏小【解析】(1)紫薯汁遇氢氧化钠溶液绿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石灰水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薯汁变成绿色;(2)用pH试纸测量溶液酸碱性的操作为: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3)草木灰溶液能使紫薯汁变成绿色,所以草木灰溶液显碱性,若用pH试纸测定草木灰溶液时,不慎将pH试纸用蒸馏水浸湿了,草木灰溶液被稀释,碱性减弱,则测得的pH值应比真实值偏小。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10)/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编写说明: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条目编写【核心概念】浙教版九上专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酸碱性【内容要求1】了解物质变化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描述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并存在能的转化。化学变化还会伴随沉淀、产生气体、颜色变化、发光、吸热或放热等现象。认识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燃烧的条件、催化剂的重要作用。1.兰溪游埠镇“三伏老油酿造技艺”已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生产的酱油曾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以下生产酱油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原料 B.搅拌混匀 C.入坛发酵 D.成品装瓶2.下列转化可以通过物理变化实现的是A.混合物→纯净物 B.原子→离子C.化合物→单质 D.无机物→有机物3.下列词语包含的物质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所区别,该词语是A.沙里淘金 B.花香四溢 C.蜡炬成灰 D.冰雪消融4.酒精(C2H5OH)是医疗及日常生活中的消毒剂。下列对酒精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易挥发 B.无色透明液体 C.燃烧时生成H2O和CO2 D.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5.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对青蒿素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受热易分解 B.无色晶体 C.熔点为156℃ D.难溶于水6.如图,水槽液面上漂浮着一支燃着的蜡烛和事先从其底端用小刀切下的一小块蜡烛,一段时间后,小块蜡烛无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蜡烛是可燃物 B.蜡烛难溶于水C.蜡烛硬度比较小 D.小块蜡烛未燃烧是因为氧气浓度小7.《卖炭翁》诗句“伐薪烧炭南山中”中的“伐薪”和“烧炭”过程涉及的主要变化( )A.都是物理变化 B.都是化学变化C.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D.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8.下列四种变化中,哪一项变化与其它三项变化有本质的区别( )A.冰熔化成水 B.用木料制家具C.蜡烛燃烧 D.把一块方糖研磨成粉末9.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B.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D.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或沉淀10.实验室药品在聊天,你认为叙述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稀有气体:我通电后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B.CO2:我不燃烧不助燃,也不支持呼吸C.H2O2溶液:我在医疗中可以消毒杀菌D.Al片:我抗腐蚀,表面有致密的氧化铝薄膜11.甲、乙、丙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图中“Ο”和“·”分别表示硫原子和氧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均为混合物B.两个变化均属于化学变化C.乙、丙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D.两个变化前后原子、分子的种类均发生了改变12.以下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气焊 B.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C.活性炭用于净水 D.干冰用于营造舞台云雾13.垃圾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正确分类可以保护环境,实现资源再利用。下列对垃圾的处理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将金属边角料压成块存放 B. 将其他垃圾焚烧用来发电C. 将厨余垃圾发酵变成有机肥料 D. 将废电池中的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单质14.近年来丽水市内全域旅游兴起。游客在豆腐工坊、绿茶工坊、红糖工坊、白酒工坊游玩。下列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磨碎豆子 B.采摘茶叶 C.压榨甘蔗 D.酿制米酒15.某催化剂可实现H2O与O2反应制备H2O2。向容器中加入100gH2O和适量催化剂,并不断通入O2,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分别在20℃、40℃和60℃下进行实验①、②、③,测得H2O2的产量随时间的变化如题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设计实验①、②、③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该催化反应的影响B.实验①说明:20℃,在0~3h内,随着时间的增加,该催化反应持续进行C.比较实验①、②可知,在0~3h内,40℃比20℃对该催化反应更有利D.实验③中2h后,H2O与O2不再反应,生成的H2O2开始分解16.钆()被称为“世界上最冷的金属”。掺杂了的可高效催化甲醇()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醇含有4个氢原子 B.两种反应物均属于氧化物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D.属于置换反应17.中国古代科学和科学工艺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1)东汉《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叙述的是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这是湿法炼铜的最早记载。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的变化属于 变化。(2)西晋《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的现象,甲烷能燃烧的性质属于 性质。18.2022年4月16日,“天宫一号”的三位宇航员乘坐返回舱回到了地球。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1)上述四种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材料的 。(2)烧蚀材料发生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19.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 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 ④将木炭粉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20.如图所示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作出该判断的微观理由是。21.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小科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小科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查阅资料】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物质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物质变化。【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将干冷的烧杯量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 ;手摸烧杯壁有热的感觉;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他们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他们判断;蜡烛燃烧生成了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通电前 通电后 电源关闭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热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获得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22.兴趣小组为了解调控化学反应的方法,进行了下列实验。(1)实验一:在空气中点燃木炭,再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燃烧更剧烈,说明 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2)实验二:图1木条不复燃,图3中的现象为 ,由此可知MnO2可加快H2O2分解的速率。若反应前后MnO2的 和化学性质不变,则MnO2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为寻找该反应的新催化剂,兴趣小组分别用5mL10%H2O2溶液和不同催化剂进行实验,数据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催化效果最好的物质是 。实验编号 催化剂 收集气体体积 收集气体所用时间① 2g氧化铁 7.0mL 560s② 2g土豆 7.0mL 180s③ 2g生姜 5.1mL 180s(3)调控化学反应的方法还有很多,下列事例中调控方法相同的是______(填序号)。A.食品在冰箱中保存不易变质B.燃煤发电时,把煤块粉碎C.汽车发动机把汽油喷成雾状进行燃烧23.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不同催化剂催化分解的效率开展如下探究,并据此自制高原旅行的简易供氧器。回答相关问题:安全提示:实验中应佩戴护目镜和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对细胞造成损害。【探究一】分解实验(1)取的溶液于试管中,放入粘胶凝固的小球,将带火星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到溶液中立即产生气泡, (补充完现象)。从试管中取出小球,洗净,晾干,称量,其质量仍为。说明粘胶凝固的小球能催化分解产生。(2)为了使本探究更加严谨,小组讨论后又做了一个对照实验:向盛有4mL 的试管中,加入粘胶凝固的小球,无明显现象。【探究二】对比粉末与酵母粉末的催化效率(3)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粉末、酵母粉末各,然后都注入的的溶液,相同条件下测量不同时间产生的体积(见下表),则 催化效率更高。时间/s 0 10 20 30 40 50 60体积/mL 0 10.5 19.8 27.5 33.1 36.2 37.5酵母 0 15.2 28.6 38.9 45.3 49.7 52.1【探究三】跨学科实践活动(4)查阅资料:酵母中的过氧化氢酶才是分解的催化剂,生物细胞代谢会产生副产物。据此推测,在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过氧化氢酶的原因是:避免累积,导致 (补充完整)。(5)自制高原旅行的简易供氧器:为实现缓慢供氧,并能随时控制氧气的产生与停止,现有浓溶液,还应选用的试剂有 (选填编号)。可供选择的试剂:①粘胶凝固的小球 ②粉末 ③酵母粉末 ④水。(6)反思总结:实践学习后,部分同学交流的以下观点,你认为错误的有______。A.解决实践中的真实问题,通常需要多学科知识B.当设计的装置比较优秀时,没有必要组内交流C.设计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反应原理、实际需求和现有条件D.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费时费力,不利于综合素养的发展【内容要求2】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1.如图所示是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苹果的酸性比橘子强 B.清洁剂为强酸性或强碱性C.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吃柠檬 D.草木灰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2.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 )A.蔗糖水 B.柠檬汁 C.食盐水 D.肥皂水3.紫甘蓝是大众爱吃的蔬菜。紫甘蓝的汁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绿色。在凉拌紫甘蓝丝时,观察到菜丝变成红色,可能是加入了下列哪种调味品 ( )A.食盐 B.食用纯碱 C.山茶油 D.食醋4.天宫课堂中,宇航员通过实验呈现了“奥运五环”,实验中使用了指示剂——溴百里酚蓝,溴百里酚蓝溶液在不同环境中的显色情况如下:溶液 中性溶液 碱性溶液 酸性溶液颜色 绿色 蓝色 黄色下列溶液能使绿色溴百里酚蓝溶液变为黄色的是( )氯化钠溶液 B.醋酸溶液 C.氢氧化钾溶液 D.碳酸钠溶液5.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若向该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石蕊溶液显色情况( )A.显红色 B.显紫色 C.显蓝色 D.可能显红色,也可能显紫色6.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A.常温下,测得溶液的pH<7 B.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C.溶液中滴入石蕊显红色 D.溶液中滴入酚酞不显色7.下列关于pH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酸溶液的pH越大酸性越强 B.碱溶液的pH大于7,盐溶液的pH等于7C.测定溶液的pH时,需先将pH试纸湿润 D.测定人体液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8.下面图示为某些物品对应的pH范围,其中显弱碱性的是( )小苏打 B.杨梅 C.栗子 D.菠萝9.将下列pH不同的各组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pH可能为7的是( )A.pH=9、pH=4 B.pH=0、pH=5C.pH=12、pH=7 D.pH=5、pH=610.人体内一些体液的正常pH值范围如下表,据此表判断正确的是( )体液 尿液 胃液 血浆 胰液pH 4.7~8.4 0.9~1.5 7.35~7.45 7.5~8.0人体的尿液一定呈碱性B.人体的胃液含有H+人体的胰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D.pH试纸能精确测得以上体液的pH11.油桃因其酸甜可口的味道而受到大家的喜爱。它表面呈鲜红色的原因是其表面含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的颜色随pH值的变化如表:pH值 0~2 3~5 6~7 8~9 10~11 12~14花青素的颜色 红色 粉色 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则油桃用碳酸钠溶液洗过之后呈现绿色,说明碳酸钠溶液的pH值约为( )A.6 B.8 C.11 D.1312.为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不同器官内的体液具有不同的酸碱性,如表为部分体液的pH范围。由表格数据可知,在正常情况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体液 尿液 胆汁 血液 胰液 胃液pH 4.7~8.4 7.1~7.3 7.35~7.4 7.5~8.0 0.9~1.5A.人体的尿液不一定呈酸性 B.胆汁呈弱碱性C.胰液的碱性比血液强 D.大量饮水后胃液的pH值会减小13.碱性离子水可用于日常饮用、牙科医疗等方面, 因其良好的口感广受消费者欢迎, 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碱性离子水中, 液体会变成( )A.红色 B.紫色 C.蓝色 D.无色14.某同学在家自制了一杯夏季冷饮,为了确认其是否酸性,下列试剂不能完成任务的是( )①红色石蕊试纸 ②蓝色石蕊试纸 ③酚酞试液 ④紫色石蕊试液A.②③ B.①③ C.② D.①②④15.如图“五环旗”的上面3个环代表一种液体,下面2个环各代表一种酸碱指示剂,两环相交部分表示指示剂跟有关液体混合后显示的颜色,其中显示颜色正确的是( )A.红色 B.紫色 C.粉色 D.蓝色16.不同类型水对人体作用不同,下列“水”能使酚酞变红色的是( )A.糖水 B.食盐水 C.苏打水 D.汽水(碳酸水)17.黑枸杞中的花青素遇碱性溶液变蓝色,遇酸性溶液变紫色。下列厨房中的物质能使花青素变蓝色的是( )A.食醋 B.白酒 C.纯碱(碳酸钠) D.食盐水18.现有白纸、澄清的石灰水、白醋、食盐水、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试设计“雨落叶出红花开”的趣味实验:先在一张洁白、干燥的纸上,用玻璃棒蘸取上述物质中的 画上花,再蘸取 画上叶,将白纸挂墙上,用 向纸上喷洒即可,该实验的化学原理是 。19.“有一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这些花里含的色素叫做‘花青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小科同学在阅读了此段文字后,做了如下实验:将一朵紫色的喇叭花泡在肥皂水里,喇叭 花很快就变成了蓝色;她又将另一朵紫色的喇叭花泡在家庭厨房里的某种调味品里,喇叭花变成了红色。请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1)肥皂水显 (填“酸性”或“碱性”) 。 (2)小科同学选用的调味品可能是 。(3)喇叭花汁液的性质与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 性质相似。20.许多植物花瓣浸出液遇到酸性或碱性溶液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常用作酸碱指示剂。下表是几种植物浸出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情况。据表回答:植物花瓣浸出液 酸性溶液 中性溶液 碱性溶液紫卷心菜 浅紫色 蓝色 黄绿色玫瑰花 浅红色 浅红色 绿色万寿菊 黄色 黄色 黄色(1)不能作为酸碱指示剂的植物花瓣浸出液是 。(2)植物花瓣浸出液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显色效果与无色酚酞试液最相似的是 。21.某些植物的花汁可做酸碱指示剂。取三种花汁用稀酸溶液或稀碱溶液检验,显示颜色如下表:花种类 花汁在酒精(中性)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酸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碱中的颜色玫瑰花 粉红 粉红 绿万寿菊花 黄 黄 黄大红花 粉红 橙 绿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检验生活中的食盐水、肥皂水、汽水、石灰水四种溶液的酸碱性,应选 花汁,不选用其他花汁的原因是 。(2)取所选花汁少许,分别滴入上述四种溶液中。请将所显颜色填入表中:溶液名称 食盐水 肥皂水 汽水 石灰水所显颜色22.(1)通过实验,我们测得石灰水、碳酸饮料、食醋及食盐水的pH,图中箭头方向表示pH逐渐增大, 表示食盐水的是点 (填字母)。(2)不同物质的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根据下表中pH的情况判断。物质 盐酸 CuSO4溶液 NaCl溶液 水 Na2CO3溶液pH <7 <7 =7 =7 >7①Na2CO3溶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试液变 色。②pH<7的溶液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酸溶液。23.(1)某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某一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酸碱度。探究过程如下【猜想或假设】溶液的pH可能为:①pH<7,②_________,③_________。【设计和实验】要测定该溶液的酸碱度,除有正确的操作步骤外,其中不能采用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_ (填序号)来进行实验。①pH试纸 ②紫色石蕊试液 ③酚酞试液组内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甲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乙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丙同学:将pH试纸直接浸入氯化钠溶液中,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评价与反思】三位同学中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同学。指出其他同学操作的错误:_________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小塘分别向不同试剂中滴加了2滴自制紫薯汁,记录实验现象如表.请回答:试剂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蒸馏水 白醋 草木灰溶液现象 红色 绿色 紫色 红色 绿色(1)在石灰水中滴加紫薯汁,溶液可能显示的颜色是 ;(2)用pH试纸测定上述部分溶液的酸碱度,具体操作方法是用 ,滴在pH试纸上,待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3)若用pH试纸测定草木灰溶液时,不慎将pH试纸用蒸馏水浸湿了,则测得的pH值应比真实值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概念】浙教版九上专题1 物质的变化和酸碱(学生版).docx 【核心概念】浙教版九上专题1 物质的变化和酸碱(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