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导入大家知道这是哪一成语典故么?乐不思蜀第四单元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第17课 西晋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这是西晋朝廷给鲜卑首领封爵的印信,上边刻“晋鲜卑归义侯”六个字。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氏、羌等不断进入中原。西晋是如何建立的?北方民族内迁带来了哪些影响?北方各族内迁先导阅读,整体感知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的是哪个政权,其政权在后续统治中面临什么问题,最终结果如何?蜀西晋魏吴八王之乱十六国东晋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三国鼎立后的状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观察图表,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蜀吴三国的发展状况。在蜀汉,蜀汉人才非常缺乏,不断对曹魏用兵,大大消耗了国力。陈祗当政后,对上逢迎取悦于后主,对下与宦官黄皓勾结,黄皓开始干预政事,蜀汉的政治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在孙吴,孙权晚年政局动荡,孙权去世后,后继者昏庸无能,孙吴无力配合蜀汉抗曹。在曹魏,以司马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势力崛起,在镇压了一系列政治上的反对势力后,政治上日趋稳定,军事上日益强大,对名存实亡的吴蜀联合各个击破。三国 发展不均衡探究:三国中哪一国最有条件完成统一?魏灭蜀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利用蜀国内部混乱的机会,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大军分三路攻蜀。后主刘禅出降,蜀亡。司马炎建晋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晋灭吴 统一中国西晋疆域图晋伐吴图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是时(指西晋建立之初),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晋书·食货志》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社会安定下来,有利于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三国尽归司马氏2.西晋的建立和统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识读地图,阅读教材,简述西晋的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63年,魏灭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三国鼎立形势图魏灭蜀之战晋灭吴之战重大事件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材料研读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子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的同义语。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3.西晋统一的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观察以下三幅地图,概括西晋统一的历史意义。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199年)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西晋疆域(281年)分裂割据局部统一统一全国历史意义: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州牧割据的分裂混战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作出巨大贡献。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学生阅读“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这一子目内容、相关史事,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1.西晋社会存在的问题。2.西晋的巩固措施。3.八王之乱的原因及危害。5.西晋的灭亡。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统治:措施一:西晋格外照顾世家大族的利益,允许他们占有大量土地,给予很高的官位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措施二: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诸王手握重兵,势力日益强大材料一 西晋时的贵族、富豪还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古代显贵出行时,于道旁设下遮蔽风寒尘土或禁人窥视的帐幕),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材料二 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钱能够推开富贵官宦之家的朱门和宫廷)。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的同义词。 ——西晋鲁褒《钱神论》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说说西晋的社会存在那些问题?世家大族生活上豪华奢侈,追求享乐,败坏社会风气。崇拜金钱之风盛行,唯利是图。(一)西晋的社会风气阅读教材第99页的内容,指出为了巩固统治,西晋初年,晋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大封同姓诸王(分封制)。分封诸王有什么权力?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西晋实行分封制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到朝廷的统治,导致争权夺利,战争不断。君主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陷于苦难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封会威胁中央政权统治。西汉分封发生过吴楚七国之乱,西晋分封导致八王之乱。分封诸王最终导致了什么后果?八王之乱。(二)西晋的巩固措施材料一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晋书.惠帝纪》材料二 (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资治通鉴》材料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①晋惠帝昏庸无能;②宗亲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强大;③西晋统治腐朽。1.原因(三)八王之乱3.影响影响:这场战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当时,洛阳米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场战乱历时十几年,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内迁各族武力进攻的双重打击下灭亡。政治上,西晋所封皇室诸王在地方具有强大的政治、军事权力,威胁朝廷中央集权。经济上,由于政治动荡,八王之乱破坏生产所需安定局面,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民族关系上,西晋的民族政策激发了内迁各族的反抗。观看课本,简述西晋灭亡的史实,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治会如此短暂?1、成汉、汉两个割据政权出现,与西晋并立。八王之乱使西晋由盛转衰。经过八王之乱后的西晋面临哪些问题?统一王朝分裂的开始;表明经过八王之乱的内耗,统治者已经无力制止分裂2、西晋朝廷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激起他们的强烈反抗,一些首领乘机起兵。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西晋在八王之乱和内迁各族武力进攻的沉重打击下灭亡西晋为何会短命而亡?从中应当吸取怎样的教训?266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统一316年,西晋灭亡原因政治上:内忧:外患:统治腐败,奢侈腐化,追求享乐,金钱至上。晋惠帝昏庸无能,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衰落。残酷的剥削压迫导致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以民为本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北方各族的内迁我国北方广袤无垠的草原,养育了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在水草丰茂的草原上放养马、牛、羊等牲畜,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游牧生活北方游牧民族为什么要向南内迁?气候环境影响;受战乱影响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时间】东汉、魏、晋时期开始内迁。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阅读课本】第87页,西晋统治者如何对待内迁的各少数民族?(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劫掠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暴政激起了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反抗,起兵反晋。316年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政权,北方主要有15个政权,连同南方的成汉政权,总称为“十六国”西晋灭亡:永嘉南渡后,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是为东晋西晋时,关中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内迁各族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多达数万户,超过迁居当地的西北各族人口之和。內迁时间:东汉、魏、晋时期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①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②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③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2、意义(影响)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中原人口迁往江南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2)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思考】结合所学,归纳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原因】①政治上,腐败昏庸;社会风气上,唯钱是图。②晋惠帝昏庸无能,“八王之乱”耗竭西晋国力。③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启示】①以民为本,体恤民生;②勤俭为政;③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应平等、团结(3)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带来的影响【阅读材料】思考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材料1】这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jié)人,大部分都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jiànɡ)色的衣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中国历史》【影响】积极:①迁居中原的游牧民族经济完成封建化,促进我国农业文明的发展;②在黄河流域形成民族交融的趋势,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消极:战乱频繁。小组合作探究——课后活动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内迁各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内迁各族认为自己与汉人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少数民族采桑图(魏晋墓砖画)少数民族耕作图(魏晋墓砖画)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魏晋墓砖画)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方凳胡床椅子少数民族从游牧转入农耕生活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课堂小结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西晋的建立西晋统一全国266年 洛阳280年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影响:给社会造成巨大伤害,西晋衰落;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迁移时期东汉、魏、晋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结果:一些少数民族起兵反晋;西晋灭亡,北方政权十六国并立课后小结课堂检测1.《晋纪·总论》载:晋武帝时期,天下安定,人乐其业,“牛马被野,余粮委亩………故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而当时的京城,更是天下财富最集中的地方。当时的京城是(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开封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两汉之后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是( )A.曹魏 B.西晋 C.北魏 D.隋朝CB课堂检测3.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几乎在各朝各代,中国人都有过规模相当大的迁徙。西晋末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八王之乱相互混战,人民逃离 B.诸侯争霸C.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D.统治者软弱无能4.西晋时期,陕西关中地区出现了“百万余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为( )A.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C.西晋大封同姓诸王 D.西晋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AA课堂检测5.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一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往来频繁,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汉化。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往往自称华夏后裔。胡床为游牧民族的折叠坐塌,晋以后不仅流行于北方,而且推广到江南。胡床的使用促使高足家具的出现,玫变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胡歌、胡乐、胡舞等在北方流行,给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增添新鲜色彩。课堂检测5.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二(1)依据两个材料,说说魏晋以来民族交流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表现:内迁各族与汉族错居杂处;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汉化;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对汉族产生影响。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课堂检测5.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二(2)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都对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