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两平面垂直1.设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若m⊥n,n∥α,则m⊥αB.若m∥β,β⊥α,则m⊥αC.若m⊥β,n⊥β,n⊥α,则m⊥αD.若m⊥n,n⊥β,β⊥α,则m⊥α2.若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分别垂直于另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那么这两个二面角( )A.相等 B.互补C.相等或互补 D.关系无法确定3.如图,在斜三棱柱ABC-A1B1C1中,∠BAC=90°,BC1⊥AC,则点C1在底面ABC上的射影点H必在( )A.直线AB上 B.直线BC上C.直线AC上 D.△ABC内部4.如图,三棱台ABC-A1B1C1的下底面是正三角形,AB⊥BB1,B1C1⊥BB1,则二面角A-BB1-C的大小是( )A.90° B.60°C.45° D.30°5.(多选)已知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l是一条直线,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若α∥β,l∥β,则l∥αB.若l⊥α,l⊥β,则α∥βC.若l⊥α,l∥β,则α⊥βD.若α⊥β,l∥β,则l⊥α6.(多选)如图,在正四面体A-BCD中,E,F,G分别是BC,CD,DB的中点,下面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A.BC∥平面AGF B.EG⊥平面ABFC.平面AEF⊥平面ACD D.平面ABF⊥平面BCD7.如图,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BAC=90°,则二面角B-PA-C的大小为 .8.(2024·徐州月考)如图,A,B,C,D为空间四点,在△ABC中,AB=2,AC=BC=,等边三角形ADB以AB为轴运动.当平面ADB⊥平面ABC时,CD= .9.如图,平面α⊥平面β,A∈α,B∈β,AB与两平面α,β所成的角分别为和.过A,B分别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垂足为A',B',则= .10.(2024·宿迁月考)如图,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是直角梯形,BC∥AD,AB⊥AD,AD=2BC=2,四边形ABB1A1和四边形ADD1A1均为正方形.(1)求证:平面ABB1A1⊥平面ABCD;(2)求二面角B1-CD-A的余弦值.11.如图所示,三棱锥P-ABC的底面在平面α内,且AC⊥PC,平面PAC⊥平面PBC,点P,A,B是定点,则动点C的轨迹是( )A.一条线段 B.一条直线C.一个圆 D.一个圆,但要去掉两个点12.如图,已知六棱锥P-ABCDEF的底面是正六边形,PA⊥平面ABC,PA=2AB,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PB⊥ADB.平面PAB⊥平面PBCC.直线BC∥平面PAED.直线PD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45°13.如图所示,在长方形ABCD中,AB=2,BC=1,E为DC的中点,F为线段EC(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沿AF折起,使平面ABD⊥平面ABC.在平面ABD内过点D作DK⊥AB,K为垂足.设AK=t,则t的取值范围是 .14.如图,平面PAB⊥平面ABC,平面PAC⊥平面ABC,AE⊥平面PBC,点E为垂足.(1)求证:PA⊥平面ABC;(2)当点E为△PBC的垂心时,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15.(2024·镇江质检)如图①,在矩形ABCD中,AD=1,AB=3,M为CD上一点,且CM=2MD.将△ADM沿AM折起,使得平面ADM⊥平面ABCM,如图②,E是线段AM的中点.(1)求证:平面BDE⊥平面ABCM;(2)过B点是否存在一条直线l,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ⅰ)l 平面ABCM;(ⅱ)l⊥AD?请说明理由.第2课时 两平面垂直1.C A中,由m⊥n,n∥α可得m∥α、m与α相交或m α,故A错误;B中,由m∥β,β⊥α可得m∥α、m与α相交或m α,故B错误;C中,由m⊥β,n⊥β可得m∥n,又n⊥α,所以m⊥α,故C正确;D中,由m⊥n,n⊥β,β⊥α可得m∥α、m与α相交或m α,故D错误.故选C.2.D 如图所示,平面EFDG⊥平面ABC,当平面HDG绕DG转动时,平面HDG始终与平面BCD垂直,因为二面角H-DG-F的大小不确定,所以两个二面角的大小关系不确定.3.A 连接AC1(图略).∵AC⊥AB,AC⊥BC1,AB∩BC1=B,AB,BC1 平面ABC1,∴AC⊥平面ABC1.又∵AC 平面ABC,∴平面ABC1⊥平面ABC,∴点C1在平面ABC上的射影点H必在平面ABC1与平面ABC的交线AB上,故选A.4.B 在三棱台ABC-A1B1C1中,B1C1∥BC,且B1C1⊥BB1,则BC⊥BB1.又AB⊥BB1,且AB∩BC=B,所以B1B⊥平面ABC.所以∠ABC为二面角A-BB1-C的平面角.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BC=60°.故选B.5.BC 对于A,若α∥β,l∥β,则l∥α或l α,故A不正确;对于B,若l⊥α,l⊥β,则α∥β,故B正确;对于C,如图,若l⊥α,l∥β,过l的平面γ与β相交,设交线为m,∵l∥β,l γ,β∩γ=m,则l∥m,∵l⊥α,则m⊥α,∵m β,故α⊥β,故C正确;对于D,若α⊥β,l∥β,则l与α不一定垂直,故D不正确.故选B、C.6.ABD ∵F,G分别是CD,DB的中点,∴GF∥BC,则BC∥平面AGF,故A正确;∵E,F,G分别是BC,CD,DB的中点,∴CD⊥AF,CD⊥BF,即CD⊥平面ABF,∵EG∥CD,∴EG⊥平面ABF,故B正确;∵CD⊥平面ABF,CD 平面BCD,∴平面ABF⊥平面BCD,故D正确;对于选项C,假设平面AEF⊥平面ACD,由平面AEF∩平面ACD=AF,CD 平面ACD,CD⊥AF,∴CD⊥平面AEF,CD⊥EF,与CD,EF夹角为60°矛盾,故C错误.故选A、B、D.7.90° 解析:∵PA⊥平面ABC,∴PA⊥AB,PA⊥AC,∴∠BAC就是二面角B-PA-C的平面角,又∠BAC=90°,∴二面角B-PA-C的大小为90°.8.2 解析:如图,取AB的中点E,连接DE,CE.因为△ADB是等边三角形,所以DE⊥AB.当平面ADB⊥平面ABC时,因为平面ADB∩平面ABC=AB,所以DE⊥平面ABC.所以DE⊥CE.由已知可得DE=,EC=1.在Rt△DEC中,CD==2.9.2 解析:由已知条件可知∠BAB'=,∠ABA'=,设AB=2a,则BB'=2asin=a,A'B=2acos=a,∴在Rt△BB'A'中,得A'B'=a,∴AB∶A'B'=2.10.解:(1)证明:因为四边形ABB1A1和四边形ADD1A1均为正方形,所以AA1⊥AD,AA1⊥AB.又AD∩AB=A,AD,AB 平面ABCD,所以AA1⊥平面ABCD.因为AA1 平面ABB1A1,所以平面ABB1A1⊥平面ABCD.(2)过点B作BH⊥CD于点H,连接B1H(图略).由(1)知BB1⊥平面ABCD,则BB1⊥CD,又BH∩BB1=B,BH,BB1 平面BB1H,所以CD⊥平面BB1H,所以B1H⊥CD,所以∠BHB1为二面角B1-CD-A的平面角.由等面积法可得 BH=1×2,即BH=,所以B1H==,故cos∠BHB1==.11.D 因为平面PAC⊥平面PBC,AC⊥PC,平面PAC∩平面PBC=PC,AC 平面PAC,所以AC⊥平面PBC.又因为BC 平面PBC,所以AC⊥BC,所以∠ACB=90°.所以动点C的轨迹是以AB为直径的圆,除去A和B两点.故选D.12.D 若PB⊥AD,则AD⊥AB,但AD与AB成60°角,A错误;平面PAB与平面ABD垂直,所以平面PAB一定不与平面PBC垂直,B错误;BC与AE是相交直线,所以BC一定不与平面PAE平行,C错误;直线PD与平面ABC所成角为∠PDA,在Rt△PAD中,AD=PA,∴∠PDA=45°,D正确.13. 解析:如图所示,过D作DG⊥AF,垂足为G,连接GK,∵平面ABD⊥平面ABC,DK⊥AB,∴DK⊥平面ABC,∴DK⊥AF.又DG⊥AF,∴AF⊥平面DKG,∴AF⊥GK.容易得到,当F接近E点时,K接近AB的中点,当F接近C点时,K接近靠近A的AB的四等分点.∴t的取值范围是.14.证明:(1)如图,在平面ABC内取一点D,作DF⊥AC于点F.∵平面PAC⊥平面ABC,且交线为AC,∴DF⊥平面PAC.∵PA 平面PAC,∴DF⊥PA.作DG⊥AB于点G,同理可证DG⊥PA.∵DG,DF都在平面ABC内,且DG∩DF=D,∴PA⊥平面ABC.(2)如图,连接BE并延长交PC于点H.∵点E是△PBC的垂心,∴PC⊥BE.又AE⊥平面PBC,PC 平面PBC,∴PC⊥AE.∵AE∩BE=E,∴PC⊥平面ABE.又AB 平面ABE,∴PC⊥AB.由(1)知PA⊥平面ABC,又AB 平面ABC,∴PA⊥AB.∵PA∩PC=P,PA,PC 平面PAC,∴AB⊥平面PAC.又AC 平面PAC,∴AB⊥AC,即△ABC是直角三角形.15.解:(1)证明:由已知DA=DM,E是AM的中点,∴DE⊥AM.∵平面ADM⊥平面ABCM,平面ADM∩平面ABCM=AM,DE 平面ADM,∴DE⊥平面ABCM.∵DE 平面BDE,∴平面BDE⊥平面ABCM.(2)过B点存在一条直线l,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ⅰ)l 平面ABCM;(ⅱ)l⊥AD.理由:在平面ABCM中,过点B作直线l,使l⊥AM,∵平面ADM⊥平面ABCM,平面ABCM∩平面ADM=AM,l 平面ABCM,∴l⊥平面ADM.∵AD 平面ADM,∴l⊥AD.故存在满足题意的直线l.3 / 3第2课时 两平面垂直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1.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掌握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一般作法,会求简单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直观想象、数学运算2.掌握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能用定义和定理判定面面垂直 逻辑推理3.掌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能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逻辑推理 如图所示,笔记本电脑在打开的过程中,会给人以面面“夹角”变大的感觉.【问题】 如何用数学语言刻画两个平面所形成的这种“角”呢? 知识点一 二面角的概念1.半平面: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平面分成 ,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作 .2.二面角:一条直线和由这条直线出发的 所组成的图形叫作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作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作二面角的面.如图①,②中,棱为l或AB,面为α,β,记作二面角α-l-β(α-AB-β)或P-l-Q(P-AB-Q)(P,Q分别为在α,β内且不在棱上的点).3.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 一般地,以二面角的棱上 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 的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图示符号 OA α,OB β, ,O∈l, ,OB⊥l ∠AOB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范围 [0°,180°]规定 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 来度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说这个二面角是多少度.平面角是 的二面角叫作直二面角【想一想】 二面角与平面几何中的角有什么区别?知识点二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 ,那么就说这两个平面 .2.平面垂直的画法: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通常画成如图①,②所示.此时,把直立平面的竖边画成与水平平面的横边垂直,平面α与β垂直,记作 .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文字语言 如果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l⊥α,l β α⊥β提醒 判定定理的关键词是“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所以应用的关键是在平面内寻找另一个面的垂线.知识点三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文字语言 两个平面 ,如果一个 有一条直线垂直于这两个平面的 ,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 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α⊥β,α∩β=l,a α, a⊥β提醒 对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再理解:①定理成立的条件有三个:(ⅰ)两个平面互相垂直;(ⅱ)直线在其中一个平面内;(ⅲ)直线与两平面的交线垂直;②定理的实质是由面面垂直得线面垂直,故可用来证明线面垂直;③已知面面垂直时,可以利用此定理转化为线面垂直,再转化为线线垂直.【想一想】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其中一个平面.这种说法正确吗?1.在二面角α-l-β的棱l上任取一点O,若∠AOB是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则必须具有的条件是( )A.AO⊥BO,AO α,BO βB.AO⊥l,BO⊥lC.AB⊥l,AO α,BO βD.AO⊥l,BO⊥l,且AO α,BO β2.若平面α⊥平面β,平面β⊥平面γ,则( )A.α∥γB.α⊥γC.α与γ相交但不垂直D.以上都有可能3.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所有经过四个顶点的平面中,垂直于平面ABC1D1的平面有 .题型一 求二面角的大小【例1】 (链接教科书第192页例3)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A⊥平面ABCD,且PA=AB.(1)求二面角A-PD-C的大小;(2)求二面角B-PA-C的大小.通性通法求二面角大小的步骤 简称为“一作二证三求”.提醒 作平面角时,要清楚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与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无关,通常可根据需要,选择特殊点做平面角的顶点.【跟踪训练】1.(2024·无锡质检)在正四面体A-BCD中,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A. B. C. D.2.(多选)从空间一点P向二面角α-l-β的两个面α,β分别作垂线PE,PF,E,F为垂足,若∠EPF=60°,则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的大小可能是( )A.30° B.60°C.90° D.120°题型二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例2】 (链接教科书第193页例4)如图所示,在四面体A-BCS中,已知∠BSC=90°,∠BSA=∠CSA=60°,又SA=SB=SC.求证:平面ABC⊥平面SBC.通性通法证明面面垂直常用的方法(1)定义法:即说明两个半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2)判定定理法:在其中一个平面内寻找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即把问题转化为“线面垂直”;(3)性质法: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则另一个也垂直于此平面.【跟踪训练】如图所示,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垂直于底面,∠ACB=90°,AA1=2AC,D是棱AA1的中点.求证:平面BDC1⊥平面BDC.题型三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例3】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a的菱形,且∠DAB=60°.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G为AD边的中点.(1)求证:BG⊥平面PAD;(2)求证:AD⊥PB.通性通法1.在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若没有与交线垂直的直线,一般需作辅助线,基本作法是过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作交线的垂线,这样就把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进而转化为线线垂直.2.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等价于: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过一个平面内一点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的直线在这个平面内.【跟踪训练】如图所示,AE⊥平面ABC,平面BCD⊥平面ABC,BD=CD.则AE 平面BCD.1.在正方体ABCD-A'B'C'D'中,二面角D'-AB-C的大小是( )A.30° B.45° C.60° D.90°2.(多选)已知P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PA⊥AB, PA⊥AC, AB⊥AC,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有( )A.平面PAB⊥平面ABC B.平面PAC⊥平面ABCC.平面PAB⊥平面PAC D.平面PBC⊥平面ABC3.如图所示,平面α⊥平面β,在α与β交线上取线段AB=4,AC,BD分别在平面α和β内,AC⊥AB,BD⊥AB,AC=3,BD=12,则CD= .4.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直线SC⊥平面ABCD,E是SA的中点,求证:平面EDB⊥平面ABCD.第2课时 两平面垂直【基础知识·重落实】知识点一1.两部分 半平面 2.两个半平面 3.任意一点 棱 α∩β=l OA⊥l 平面角 直角想一想 提示:平面几何中的角是从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二面角是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知识点二1.直二面角 互相垂直 2.α⊥β知识点三 垂直 平面内 交线 垂直 a⊥l想一想 提示:不正确.当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不落在两个互相垂直平面其中之一时,该直线可能与两个平面都不垂直.自我诊断1.D2.D 在正方体中,相邻两侧面都与底面垂直;相对的两侧面都与底面垂直;一侧面和一对角面都与底面垂直,故选D.3.平面A1B1CD,平面BCC1B1,平面ADD1A1 解析:连接B1C,A1D(图略),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有AB⊥平面BCC1B1,又AB 平面ABC1D1,所以平面ABC1D1⊥平面BCC1B1,同理有平面ABC1D1⊥平面ADD1A1,又BC1⊥B1C,BC1 平面ABC1D1,B1C 平面A1B1CD,所以平面ABC1D1⊥平面A1B1CD.【典型例题·精研析】【例1】 解:(1)∵PA⊥平面ABCD,∴PA⊥CD.又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CD⊥AD.∵PA∩AD=A,PA,AD 平面PAD,∴CD⊥平面PAD.又CD 平面PCD,∴平面PAD⊥平面PCD.∴二面角A-PD-C的大小为90°.(2)∵PA⊥平面ABCD,∴AB⊥PA,AC⊥PA.∴∠BAC为二面角B-PA-C的平面角.又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AC=45°.即二面角B-PA-C的大小为45°.跟踪训练1.B 由A-BCD为正四面体,取CD的中点E,连接AE,BE(如图),则AE⊥CD,BE⊥CD,AE∩BE=E,∴CD⊥平面ABE,∠AEB为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1,则AE=BE=,AB=1,在△ABE中,作AH⊥BE于H,则cos∠AEB=,由AB2-BH2=AE2-HE2且BH=BE-HE,可得HE=,∴cos∠AEB=.故选B.2.BD 如图所示,过PE,PF作一个平面γ与二面角α-l-β的棱l交于点O,连接OE,OF.因为PE⊥α,PF⊥β,所以PE⊥l,PF⊥l,又PE∩PF=P,所以l⊥平面γ,所以l⊥OE,l⊥OF,则∠EOF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它与∠EPF相等或互补,故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的大小为60°或120°,故选B、D.【例2】 证明:法一(利用定义证明) 因为∠BSA=∠CSA=60°,SA=SB=SC,所以△ASB和△ASC是等边三角形,则有SA=SB=SC=AB=AC,令其值为a,则△ABC和△SBC为共底边BC的等腰三角形.取BC的中点D,如图所示,连接AD,SD,则AD⊥BC,SD⊥BC,所以∠ADS为二面角A-BC-S的平面角.在Rt△BSC中,因为SB=SC=a,所以SD=a,BD==a.在Rt△ABD中,AD=a,在△ADS中,因为SD2+AD2=SA2,所以∠ADS=90°,即二面角A-BC-S为直二面角,故平面ABC⊥平面SBC.法二(利用判定定理) 因为SA=SB=SC,且∠BSA=∠CSA=60°,所以SA=AB=AC,所以点A在平面SBC上的射影为△SBC的外心.因为△SBC为直角三角形,所以点A在△SBC上的射影D为斜边BC的中点,所以AD⊥平面SBC.又因为AD 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SBC.跟踪训练 证明:由题设知BC⊥CC1,BC⊥AC,CC1∩AC=C,CC1,AC 平面ACC1A1,∴BC⊥平面ACC1A1.又∵DC1 平面ACC1A1,∴DC1⊥BC.由题设知∠A1DC1=∠ADC=45°,∴∠CDC1=90°,即DC1⊥DC.又∵DC∩BC=C,DC,BC 平面BDC,∴DC1⊥平面BDC,∵DC1 平面BDC1,∴平面BDC1⊥平面BDC.【例3】 证明:(1)连接PG(图略),∵△PAD为正三角形,且点G为AD边的中点,∴PG⊥AD.又平面PAD⊥平面ABCD且交线为AD,PG 平面PAD,∴PG⊥平面ABCD.∵BG 平面ABCD,∴PG⊥BG.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且∠DAB=60°,连接BD(图略),则△ABD是正三角形,∴BG⊥AD.又AD∩PG=G,且AD 平面PAD,PG 平面PAD,∴BG⊥平面PAD.(2)由(1)可知BG⊥AD,PG⊥AD.又BG,PG为平面PBG内两条相交直线,∴AD⊥平面PBG.∵PB 平面PBG,∴AD⊥PB.跟踪训练 平行 解析:如图所示,取BC的中点M,连接DM,因为BD=CD,所以DM⊥BC.又因为平面BCD⊥平面ABC,平面BCD∩平面ABC=BC,所以DM⊥平面ABC,又AE⊥平面ABC,所以AE∥DM.又因为AE 平面BCD,DM 平面BCD,所以AE∥平面BCD.随堂检测1.B 如图,连接AD',则∠DAD'即为二面角D'-AB-C的平面角.故选B.2.ABC 对于A,因为PA⊥AB,PA⊥AC, AB∩AC=A,又AB 平面ABC,AC 平面ABC,所以PA⊥平面ABC,又PA 平面PAB,所以平面PAB⊥平面ABC,故A正确;对于B,PA⊥平面ABC,又PA 平面PAC,所以平面PAC⊥平面ABC,故B正确;对于C,因为AB⊥PA,AB⊥AC, PA∩AC=A,又PA 平面PAC,AC 平面PAC,所以AB⊥平面PAC,又AB 平面PAB,所以平面PAB⊥平面PAC,故C正确;对于D,假设平面PBC⊥平面ABC,过点P作平面ABC的垂线,垂足为D,则D∈BC,又PA⊥平面ABC,所以点A与点D重合,则A,B,C三点共线,与△ABC矛盾,故D错误.故选A、B、C.3.13 解析:连接BC.如图所示.因为BD⊥AB,α⊥β,α∩β=AB,所以BD⊥α.因为BC α,所以BD⊥BC,所以△CBD是直角三角形.在Rt△BAC中,BC==5.在Rt△CBD中,CD==13.4.证明:如图所示,连接AC交BD于点F,连接EF, 所以EF是△SAC的中位线,所以EF∥SC.因为SC⊥平面ABCD,所以EF⊥平面ABCD.又EF 平面EDB,所以平面EDB⊥平面ABCD.5 / 5(共70张PPT)第2课时 两平面垂直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1.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掌握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一般作法,会求简单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直观想象、数学运算2.掌握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能用定义和定理判定面面垂直 逻辑推理3.掌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能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逻辑推理目录基础知识·重落实01典型例题·精研析02知能演练·扣课标03基础知识·重落实01课前预习 必备知识梳理 如图所示,笔记本电脑在打开的过程中,会给人以面面“夹角”变大的感觉.【问题】 如何用数学语言刻画两个平面所形成的这种“角”呢?知识点一 二面角的概念1. 半平面: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平面分成 ,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作 .2. 二面角:一条直线和由这条直线出发的 所组成的图形叫作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作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作二面角的面.如图①,②中,棱为l或AB,面为α,β,记作二面角α-l-β(α-AB-β)或P-l-Q(P-AB-Q)(P,Q分别为在α,β内且不在棱上的点).两部分 半平面 两个半平面 3. 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 一般地,以二面角的棱上 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 的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图示任意一点 棱 符号 OA α,OB β, ,O∈l, ,OB⊥l ∠AOB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范围 [0°,180°]规定 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 来度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说这个二面角是多少度.平面角是 的二面角叫作直二面角α∩β=l OA⊥l 平面角 直角 【想一想】 二面角与平面几何中的角有什么区别?提示:平面几何中的角是从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二面角是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知识点二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1.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 ,那么就说这两个平面 .2. 平面垂直的画法: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通常画成如图①,②所示.此时,把直立平面的竖边画成与水平平面的横边垂直,平面α与β垂直,记作 .直二面角 互相垂直 α⊥β 3.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文字语言 如果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l⊥α,l β α⊥β提醒 判定定理的关键词是“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所以应用的关键是在平面内寻找另一个面的垂线.知识点三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文字语言 两个平面 ,如果一个 有一条直线垂直于这两个平面的 ,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 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α⊥β,α∩β=l,a α, a⊥β垂直 平面内 交线 垂直 a⊥l 提醒 对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再理解:①定理成立的条件有三个:(ⅰ)两个平面互相垂直;(ⅱ)直线在其中一个平面内;(ⅲ)直线与两平面的交线垂直;②定理的实质是由面面垂直得线面垂直,故可用来证明线面垂直;③已知面面垂直时,可以利用此定理转化为线面垂直,再转化为线线垂直.【想一想】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其中一个平面.这种说法正确吗?提示:不正确.当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不落在两个互相垂直平面其中之一时,该直线可能与两个平面都不垂直.1. 在二面角α-l-β的棱l上任取一点O,若∠AOB是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则必须具有的条件是( )A. AO⊥BO,AO α,BO βB. AO⊥l,BO⊥lC. AB⊥l,AO α,BO βD. AO⊥l,BO⊥l,且AO α,BO β√2. 若平面α⊥平面β,平面β⊥平面γ,则( )A. α∥γB. α⊥γC. α与γ相交但不垂直D. 以上都有可能解析: 在正方体中,相邻两侧面都与底面垂直;相对的两侧面都与底面垂直;一侧面和一对角面都与底面垂直,故选D.√3.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所有经过四个顶点的平面中,垂直于平面ABC1D1的平面有 .平面A1B1CD,平面BCC1B1,平面ADD1A1 解析:连接B1C,A1D(图略),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有AB⊥平面BCC1B1,又AB 平面ABC1D1,所以平面ABC1D1⊥平面BCC1B1,同理有平面ABC1D1⊥平面ADD1A1,又BC1⊥B1C,BC1 平面ABC1D1,B1C 平面A1B1CD,所以平面ABC1D1⊥平面A1B1CD.典型例题·精研析02课堂互动 关键能力提升题型一 求二面角的大小【例1】 (链接教科书第192页例3)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A⊥平面ABCD,且PA=AB.(1)求二面角A-PD-C的大小;解: ∵PA⊥平面ABCD,∴PA⊥CD.又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CD⊥AD.∵PA∩AD=A,PA,AD 平面PAD,∴CD⊥平面PAD.又CD 平面PCD,∴平面PAD⊥平面PCD.∴二面角A-PD-C的大小为90°.(2)求二面角B-PA-C的大小.解: ∵PA⊥平面ABCD,∴AB⊥PA,AC⊥PA.∴∠BAC为二面角B-PA-C的平面角.又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AC=45°.即二面角B-PA-C的大小为45°.通性通法求二面角大小的步骤 简称为“一作二证三求”.提醒 作平面角时,要清楚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与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无关,通常可根据需要,选择特殊点做平面角的顶点.【跟踪训练】1. (2024·无锡质检)在正四面体A-BCD中,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A. B.C. D.√解析: 由A-BCD为正四面体,取CD的中点E,连接AE,BE(如图),则AE⊥CD,BE⊥CD,AE∩BE=E,∴CD⊥平面ABE,∠AEB为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1,则AE=BE= ,AB=1,在△ABE中,作AH⊥BE于H,则 cos ∠AEB= ,由AB2-BH2=AE2-HE2且BH=BE-HE,可得HE= ,∴ cos ∠AEB= .故选B.2. (多选)从空间一点P向二面角α-l-β的两个面α,β分别作垂线PE,PF,E,F为垂足,若∠EPF=60°,则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的大小可能是( )A. 30° B. 60°C. 90° D. 120°√√解析: 如图所示,过PE,PF作一个平面γ与二面角α-l-β的棱l交于点O,连接OE,OF.因为PE⊥α,PF⊥β,所以PE⊥l,PF⊥l,又PE∩PF=P,所以l⊥平面γ,所以l⊥OE,l⊥OF,则∠EOF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它与∠EPF相等或互补,故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的大小为60°或120°,故选B、D.题型二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例2】 (链接教科书第193页例4)如图所示,在四面体A-BCS中,已知∠BSC=90°,∠BSA=∠CSA=60°,又SA=SB=SC.求证:平面ABC⊥平面SBC.证明:法一(利用定义证明) 因为∠BSA=∠CSA=60°,SA=SB=SC,所以△ASB和△ASC是等边三角形,则有SA=SB=SC=AB=AC,令其值为a,则△ABC和△SBC为共底边BC的等腰三角形.取BC的中点D,如图所示,连接AD,SD,则AD⊥BC,SD⊥BC,所以∠ADS为二面角A-BC-S的平面角.在Rt△BSC中,因为SB=SC=a,所以SD= a,BD= = a.在Rt△ABD中,AD= a,在△ADS中,因为SD2+AD2=SA2,所以∠ADS=90°,即二面角A-BC-S为直二面角,故平面ABC⊥平面SBC.法二(利用判定定理) 因为SA=SB=SC,且∠BSA=∠CSA=60°,所以SA=AB=AC,所以点A在平面SBC上的射影为△SBC的外心.因为△SBC为直角三角形,所以点A在△SBC上的射影D为斜边BC的中点,所以AD⊥平面SBC.又因为AD 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SBC.通性通法证明面面垂直常用的方法(1)定义法:即说明两个半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2)判定定理法:在其中一个平面内寻找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即把问题转化为“线面垂直”;(3)性质法: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则另一个也垂直于此平面.【跟踪训练】如图所示,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垂直于底面,∠ACB=90°,AA1=2AC,D是棱AA1的中点.求证:平面BDC1⊥平面BDC.证明:由题设知BC⊥CC1,BC⊥AC,CC1∩AC=C,CC1,AC 平面ACC1A1,∴BC⊥平面ACC1A1.又∵DC1 平面ACC1A1,∴DC1⊥BC.由题设知∠A1DC1=∠ADC=45°,∴∠CDC1=90°,即DC1⊥DC.又∵DC∩BC=C,DC,BC 平面BDC,∴DC1⊥平面BDC,∵DC1 平面BDC1,∴平面BDC1⊥平面BDC.题型三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例3】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a的菱形,且∠DAB=60°.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G为AD边的中点.(1)求证:BG⊥平面PAD;证明: 连接PG(图略),∵△PAD为正三角形,且点G为AD边的中点,∴PG⊥AD.又平面PAD⊥平面ABCD且交线为AD,PG 平面PAD,∴PG⊥平面ABCD.∵BG 平面ABCD,∴PG⊥BG.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且∠DAB=60°,连接BD(图略),则△ABD是正三角形,∴BG⊥AD.又AD∩PG=G,且AD 平面PAD,PG 平面PAD,∴BG⊥平面PAD.(2)求证:AD⊥PB.证明: 由(1)可知BG⊥AD,PG⊥AD.又BG,PG为平面PBG内两条相交直线,∴AD⊥平面PBG.∵PB 平面PBG,∴AD⊥PB.通性通法1. 在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若没有与交线垂直的直线,一般需作辅助线,基本作法是过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作交线的垂线,这样就把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进而转化为线线垂直.2. 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等价于: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过一个平面内一点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的直线在这个平面内.【跟踪训练】如图所示,AE⊥平面ABC,平面BCD⊥平面ABC,BD=CD. 则AE 平面BCD.平行 解析:如图所示,取BC的中点M,连接DM,因为BD=CD,所以DM⊥BC. 又因为平面BCD⊥平面ABC,平面BCD∩平面ABC=BC,所以DM⊥平面ABC,又AE⊥平面ABC,所以AE∥DM. 又因为AE 平面BCD,DM 平面BCD,所以AE∥平面BCD.1. 在正方体ABCD-A'B'C'D'中,二面角D'-AB-C的大小是( )A. 30° B. 45°C. 60° D. 90°解析: 如图,连接AD',则∠DAD'即为二面角D'-AB-C的平面角.故选B.√2. (多选)已知P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PA⊥AB, PA⊥AC,AB⊥AC,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有( )A. 平面PAB⊥平面ABCB. 平面PAC⊥平面ABCC. 平面PAB⊥平面PACD. 平面PBC⊥平面ABC√√√解析: 对于A,因为PA⊥AB,PA⊥AC, AB∩AC=A,又AB 平面ABC,AC 平面ABC,所以PA⊥平面ABC,又PA 平面PAB,所以平面PAB⊥平面ABC,故A正确;对于B,PA⊥平面ABC,又PA 平面PAC,所以平面PAC⊥平面ABC,故B正确;对于C,因为AB⊥PA,AB⊥AC, PA∩AC=A,又PA 平面PAC,AC 平面PAC,所以AB⊥平面PAC,又AB 平面PAB,所以平面PAB⊥平面PAC,故C正确;对于D,假设平面PBC⊥平面ABC,过点P作平面ABC的垂线,垂足为D,则D∈BC,又PA⊥平面ABC,所以点A与点D重合,则A,B,C三点共线,与△ABC矛盾,故D错误.故选A、B、C.3. 如图所示,平面α⊥平面β,在α与β交线上取线段AB=4,AC,BD分别在平面α和β内,AC⊥AB,BD⊥AB,AC=3,BD=12,则CD= .13 解析:连接BC. 如图所示.因为BD⊥AB,α⊥β,α∩β=AB,所以BD⊥α.因为BC α,所以BD⊥BC,所以△CBD是直角三角形.在Rt△BAC中,BC= =5.在Rt△CBD中,CD==13.4.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直线SC⊥平面ABCD,E是SA的中点,求证:平面EDB⊥平面ABCD.证明:如图所示,连接AC交BD于点F,连接EF,所以EF是△SAC的中位线,所以EF∥SC.因为SC⊥平面ABCD,所以EF⊥平面ABCD.又EF 平面EDB,所以平面EDB⊥平面ABCD.知能演练·扣课标03课后巩固 核心素养落地1. 设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若m⊥n,n∥α,则m⊥αB. 若m∥β,β⊥α,则m⊥αC. 若m⊥β,n⊥β,n⊥α,则m⊥αD. 若m⊥n,n⊥β,β⊥α,则m⊥α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 A中,由m⊥n,n∥α可得m∥α、m与α相交或m α,故A错误;B中,由m∥β,β⊥α可得m∥α、m与α相交或m α,故B错误;C中,由m⊥β,n⊥β可得m∥n,又n⊥α,所以m⊥α,故C正确;D中,由m⊥n,n⊥β,β⊥α可得m∥α、m与α相交或m α,故D错误.故选C.1234567891011121314152. 若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分别垂直于另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那么这两个二面角( )A. 相等 B. 互补C. 相等或互补 D. 关系无法确定解析: 如图所示,平面EFDG⊥平面ABC,当平面HDG绕DG转动时,平面HDG始终与平面BCD垂直,因为二面角H-DG-F的大小不确定,所以两个二面角的大小关系不确定.√1234567891011121314153. 如图,在斜三棱柱ABC-A1B1C1中,∠BAC=90°,BC1⊥AC,则点C1在底面ABC上的射影点H必在( )A. 直线AB上 B. 直线BC上C. 直线AC上 D. △ABC内部解析: 连接AC1(图略).∵AC⊥AB,AC⊥BC1,AB∩BC1=B,AB,BC1 平面ABC1,∴AC⊥平面ABC1.又∵AC 平面ABC,∴平面ABC1⊥平面ABC,∴点C1在平面ABC上的射影点H必在平面ABC1与平面ABC的交线AB上,故选A.√1234567891011121314154. 如图,三棱台ABC-A1B1C1的下底面是正三角形,AB⊥BB1,B1C1⊥BB1,则二面角A-BB1-C的大小是( )A. 90° B. 60°C. 45° D. 30°√解析: 在三棱台ABC-A1B1C1中,B1C1∥BC,且B1C1⊥BB1,则BC⊥BB1.又AB⊥BB1,且AB∩BC=B,所以B1B⊥平面ABC. 所以∠ABC为二面角A-BB1-C的平面角.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BC=60°.故选B.1234567891011121314155. (多选)已知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l是一条直线,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若α∥β,l∥β,则l∥αB. 若l⊥α,l⊥β,则α∥βC. 若l⊥α,l∥β,则α⊥βD. 若α⊥β,l∥β,则l⊥α√√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 对于A,若α∥β,l∥β,则l∥α或l α,故A不正确;对于B,若l⊥α,l⊥β,则α∥β,故B正确;对于C,如图,若l⊥α,l∥β,过l的平面γ与β相交,设交线为m,∵l∥β,l γ,β∩γ=m,则l∥m,∵l⊥α,则m⊥α,∵m β,故α⊥β,故C正确;对于D,若α⊥β,l∥β,则l与α不一定垂直,故D不正确.故选B、C.1234567891011121314156. (多选)如图,在正四面体A-BCD中,E,F,G分别是BC,CD,DB的中点,下面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A. BC∥平面AGFB. EG⊥平面ABFC. 平面AEF⊥平面ACDD. 平面ABF⊥平面BCD√√√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 ∵F,G分别是CD,DB的中点,∴GF∥BC,则BC∥平面AGF,故A正确;∵E,F,G分别是BC,CD,DB的中点,∴CD⊥AF,CD⊥BF,即CD⊥平面ABF,∵EG∥CD,∴EG⊥平面ABF,故B正确;∵CD⊥平面ABF,CD 平面BCD,∴平面ABF⊥平面BCD,故D正确;对于选项C,假设平面AEF⊥平面ACD,由平面AEF∩平面ACD=AF,CD 平面ACD,CD⊥AF,∴CD⊥平面AEF,CD⊥EF,与CD,EF夹角为60°矛盾,故C错误.故选A、B、D.1234567891011121314157. 如图,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BAC=90°,则二面角B-PA-C的大小为 .解析:∵PA⊥平面ABC,∴PA⊥AB,PA⊥AC,∴∠BAC就是二面角B-PA-C的平面角,又∠BAC=90°,∴二面角B-PA-C的大小为90°.90° 1234567891011121314158. (2024·徐州月考)如图,A,B,C,D为空间四点,在△ABC中,AB=2,AC=BC= ,等边三角形ADB以AB为轴运动.当平面ADB⊥平面ABC时,CD= .2 解析:如图,取AB的中点E,连接DE,CE. 因为△ADB是等边三角形,所以DE⊥AB. 当平面ADB⊥平面ABC时,因为平面ADB∩平面ABC=AB,所以DE⊥平面ABC. 所以DE⊥CE. 由已知可得DE=,EC=1.在Rt△DEC中,CD= =2.1234567891011121314159. 如图,平面α⊥平面β,A∈α,B∈β,AB与两平面α,β所成的角分别为 和 .过A,B分别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垂足为A',B',则 = .2 解析:由已知条件可知∠BAB'= ,∠ABA'= ,设AB=2a,则BB'=2a sin = a,A'B=2a cos = a,∴在Rt△BB'A'中,得A'B'=a,∴AB∶A'B'=2.12345678910111213141510. (2024·宿迁月考)如图,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是直角梯形,BC∥AD,AB⊥AD,AD=2BC=2,四边形ABB1A1和四边形ADD1A1均为正方形.(1)求证:平面ABB1A1⊥平面ABCD;解: 证明:因为四边形ABB1A1和四边形ADD1A1均为正方形,所以AA1⊥AD,AA1⊥AB.又AD∩AB=A,AD,AB 平面ABCD,所以AA1⊥平面ABCD.因为AA1 平面ABB1A1,所以平面ABB1A1⊥平面ABCD.123456789101112131415(2)求二面角B1-CD-A的余弦值.解: 过点B作BH⊥CD于点H,连接B1H(图略).由(1)知BB1⊥平面ABCD,则BB1⊥CD,又BH∩BB1=B,BH,BB1 平面BB1H,所以CD⊥平面BB1H,所以B1H⊥CD,123456789101112131415所以∠BHB1为二面角B1-CD-A的平面角.由等面积法可得 BH=1×2,即BH= ,所以B1H= = ,故 cos ∠BHB1= = .12345678910111213141511. 如图所示,三棱锥P-ABC的底面在平面α内,且AC⊥PC,平面PAC⊥平面PBC,点P,A,B是定点,则动点C的轨迹是( )A. 一条线段B. 一条直线C. 一个圆D. 一个圆,但要去掉两个点√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 因为平面PAC⊥平面PBC,AC⊥PC,平面PAC∩平面PBC=PC,AC 平面PAC,所以AC⊥平面PBC. 又因为BC 平面PBC,所以AC⊥BC,所以∠ACB=90°.所以动点C的轨迹是以AB为直径的圆,除去A和B两点.故选D.12345678910111213141512. 如图,已知六棱锥P-ABCDEF的底面是正六边形,PA⊥平面ABC,PA=2AB,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PB⊥ADB. 平面PAB⊥平面PBCC. 直线BC∥平面PAED. 直线PD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45°√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 若PB⊥AD,则AD⊥AB,但AD与AB成60°角,A错误;平面PAB与平面ABD垂直,所以平面PAB一定不与平面PBC垂直,B错误;BC与AE是相交直线,所以BC一定不与平面PAE平行,C错误;直线PD与平面ABC所成角为∠PDA,在Rt△PAD中,AD=PA,∴∠PDA=45°,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3. 如图所示,在长方形ABCD中,AB=2,BC=1,E为DC的中点,F为线段EC(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沿AF折起,使平面ABD⊥平面ABC. 在平面ABD内过点D作DK⊥AB,K为垂足.设AK=t,则t的取值范围是 . 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如图所示,过D作DG⊥AF,垂足为G,连接GK,∵平面ABD⊥平面ABC,DK⊥AB,∴DK⊥平面ABC,∴DK⊥AF.又DG⊥AF,∴AF⊥平面DKG,∴AF⊥GK.容易得到,当F接近E点时,K接近AB的中点,当F接近C点时,K接近靠近A的AB的四等分点.∴t的取值范围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4. 如图,平面PAB⊥平面ABC,平面PAC⊥平面ABC,AE⊥平面PBC,点E为垂足.(1)求证:PA⊥平面ABC;证明: 如图,在平面ABC内取一点D,作DF⊥AC于点F.∵平面PAC⊥平面ABC,且交线为AC,∴DF⊥平面PAC.∵PA 平面PAC,∴DF⊥PA.作DG⊥AB于点G,同理可证DG⊥PA.∵DG,DF都在平面ABC内,且DG∩DF=D,∴PA⊥平面ABC.123456789101112131415(2)当点E为△PBC的垂心时,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证明:如图,连接BE并延长交PC于点H.∵点E是△PBC的垂心,∴PC⊥BE.又AE⊥平面PBC,PC 平面PBC,∴PC⊥AE.∵AE∩BE=E,∴PC⊥平面ABE.又AB 平面ABE,∴PC⊥AB.由(1)知PA⊥平面ABC,又AB 平面ABC,∴PA⊥AB.∵PA∩PC=P,PA,PC 平面PAC,∴AB⊥平面PAC.又AC 平面PAC,∴AB⊥AC,即△ABC是直角三角形.12345678910111213141515. (2024·镇江质检)如图①,在矩形ABCD中,AD=1,AB=3,M为CD上一点,且CM=2MD. 将△ADM沿AM折起,使得平面ADM⊥平面ABCM,如图②,E是线段AM的中点.(1)求证:平面BDE⊥平面ABCM;解: 证明:由已知DA=DM,E是AM的中点,∴DE⊥AM.∵平面ADM⊥平面ABCM,平面ADM∩平面ABCM=AM,DE 平面ADM,∴DE⊥平面ABCM.∵DE 平面BDE,∴平面BDE⊥平面ABCM.123456789101112131415(2)过B点是否存在一条直线l,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ⅰ)l 平面ABCM;(ⅱ)l⊥AD?请说明理由.解: 过B点存在一条直线l,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ⅰ)l 平面ABCM;(ⅱ)l⊥AD. 理由:在平面ABCM中,过点B作直线l,使l⊥AM,∵平面ADM⊥平面ABCM,平面ABCM∩平面ADM=AM,l 平面ABCM,∴l⊥平面ADM.∵AD 平面ADM,∴l⊥AD.故存在满足题意的直线l.123456789101112131415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2.4 第2课时 两平面垂直.docx 13.2.4 第2课时 两平面垂直.pptx 13.2.4 第2课时 两平面垂直(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