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A C D C D D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D D A D C C A D C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A B B C B A A C B A二、非选择题(40分)31.(14分)(1)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等。(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表现: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3)目的: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君权。(2分)危害:不讲求实际学问,应试者考取功名后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不利于社会进步等等。(2分,答出任一点即可)(4)原因:形成有利于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和公平竞争的机会;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32.(12分)(1)原因: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4分)事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日本遣唐使来华等。((4分,任写其中两个即可)(2)对外政策:闭关政策。(2分)消极影响: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33.(14分)(1)荷兰;(2分)郑成功收复台湾。(2分)(2)(10分)【示例一】观点:开放则国强,闭关则落后(2分)选择的事件:1405年郑和开始下西洋;1757年清廷只开放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2分)论述: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2分)为了维护统治,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结论:综上所述,开放则国强,闭关则落后。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秀文化,促进中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2分)【示例二】观点:政治腐败会导致国家灭亡选择的事件:1368年元朝灭亡、1644年明朝灭亡论述: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爆发了农民大起义。1368年,朱元璋率领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1644年4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自缢,明朝灭亡。结论:由此可见,政治腐败会导致国家灭亡,统治者要勤于政事,整顿吏治,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示例三】观点: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选择的事件: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选择其中两件即可)论述: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明朝中期,我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戚继光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年在1685年和1686年命令清军两次在雅克萨痛击沙俄军队,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结论:综上所述,杰出人物可以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勇于担当、热爱祖国、百折不挠的精神,做一名新时代好少年。(学校班别姓名学号●●密●封●线●内●不●得●答●题●●)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说明:本卷共6页,共33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80分钟。题号 一 二 总分31 32 33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写在下面答题表题号对应的空格内。)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1.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国家粮库,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考古人员共探出密集排列的粮窖数百座(下侧是其中一个粮窖示意图),这反映出( )A.隋朝疆域辽阔B.隋朝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C.隋文帝统一度量衡D.隋炀帝奢侈无度2.隋朝大运河沿岸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这表明隋朝大运河( )A.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B.推动了隋朝的对外交往C.彰显了劳动人民智慧 D.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3.与此前的选官制度相比,隋朝确立的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民族交融C.推动了教育发展 D.扩大了选官范围4.春秋时期,湛江地区是甘蔗野生种“割手密”和“五节芒”的产地。天宝年间,鉴真和尚流落海南岛,返回大陆途中见甘蔗不绝于途。据此可知( )A.当时中国制糖法遥遥领先于世界 B.当时湛江地区的经济发达C.唐代湛江周边种植甘蔗非常普遍 D.唐朝国力前所未有的强大5.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下列图片反映了( )A.铁器和牛耕得到推广B.宋朝牛耕技术的改进C.元朝灌溉技术的提高(图1 曲辕犁示意图图2 筒车示意图)D.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6.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这说明( )A.唐朝政治制度先进 B.中华文明历史悠久C.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中朝民间交往密切7.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起航,经雷州半岛、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这条航线的出现( )A.得益于指南针获得广泛应用 B.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C.表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8.开元时,长安常出现“万国朝未央”的场面;安史之乱期间,对外交往基本中断;唐后期,与唐朝交往的国家与地区减少了近2/3。据此可知( )A.安史之乱削弱中央权力 B.唐末调整对外政策C.藩镇割据阻碍边境贸易 D.国力强弱影响外交9.历史漫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政治内涵。下图漫画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A.外戚专权B.藩镇割据C.武将专权D.重文轻武10.宋代将全国划分为二十四路,设转运使负责征收和转运各地财赋,雷、桂、琼长期在同一个政区内。这有利于( )A.发达地区的发展 B.强化文化认同感C.军事实力的提高 D.中外文化的交流11.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北宋的手工业生产技术稳定发展B.北宋与契丹、西夏边界贸易兴旺C.北宋与海外国家贸易往来很密切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文化交流互鉴1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13.下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A.政治中心南移B.城市生活繁荣C.中央集权加强D.经济重心南移14.北宋时期吴川籍鞠杲成为湛江地区首个进士,南宋时期海康籍杨原兴、杨直及遂溪籍(今湖光镇)纪应炎高中进士。同时,乡举数量大增。这反映了( )A.教育发展和科举繁盛 B.造纸术的发明C.八股文的推行 D.科举制的创立15.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实行了(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16.“台独”没有前途,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江浙行省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西域都护府17.元朝宣政院具有掌管藏族地区行政机构的职能,负责该地区的重大案件审理、军事行动与佛教事务等。这说明宣政院的设立( )A.结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B.见证蒙古与吐蕃的联姻与会盟C.标志元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D.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18.《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A.驿站加强了各地联系 B.丝绸之路促进贸易往来C.对外贸易遍及全世界 D.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19.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有利于人类文学快速、广泛传播和交流的是( )A.造纸术和火药 B.指南针和印刷术C.火药和指南针 D.造纸术和印刷术20.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是个“超级工作狂”,他事必躬亲,一天要办400多件政务,直到临终前依旧在办公。使得朱元璋如此勤政的根本原因是( )A.明朝刚建立,事务繁多杂 B.官员不作为,工作效率低下C.防止大权旁落,废除了丞相 D.朱元璋才智过人,精力旺盛21.《全球通史》认为: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造船航海技术先进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对外贸易遍布全球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2.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以下关于紫禁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 B.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C.是当时世界第二大建筑群 D.现在已经全部毁于战火23.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 )A.自给自足经济完全解体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 D.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24.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这几十年,王府庄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勋戚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4.7倍。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农民起义 C.土地兼并 D.皇室内乱25.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务;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军,为新疆南北两路的最高军政长官。以上官职的设置旨在( )A.加强海防 B.安定边疆 C.发展交通 D.繁荣经济26.以下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 )A.粮食作物种类不断丰富B.灌溉工具取得进步C.粮食的总产量有所起伏D.人地矛盾逐渐突出27.梳理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下图时间轴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选官制度的持续发展C.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 D.对外交往的深入推进28.1757年乾隆帝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将广州一处作为与西方人交易的窗口。由此可知清朝当时( )A.积极发展东亚市场 B.禁绝外国商人来华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不断开拓海外市场29.《本草纲目》不仅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还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37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尤其是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基本符合进化论的观点。由此可见,李时珍( )A.医德高尚 B.总结中又有创新 C.注重考证 D.彰显了家国情怀30.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A.具有家国情怀 B.主张和而不同 C.崇尚天人合一 D.重视以人为本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31.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自创立以来就对国家治理、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重门第轻才学。隋统一全国后,由政府出面,采用公开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考生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按考试成绩录用。凡录用者由政府委派官职……科举制度的创立,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人才选拔权集中到中央政府。——改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二北宋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以前大大增加,宋太宗在位二十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编》材料三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君权,明朝提倡尊孔崇儒。科举考试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严格规定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要求答卷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应试的人只顾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试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摘编自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四科举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有其复杂的社会因素。科举选官因适应了统治的需要,自隋唐以来就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经过初级到高级的层层考试与选拔,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深入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统治的思想基础。科举的制度化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和公平竞争的机会,无论贫富皆以苦读经书、科第成功为荣,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时期科举制发展的表现。(4分)(3)材料三中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股取士的主要危害。(4分)(4)根据材料四概括科举制存在上千年的原因。(4分)32.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用马可·波罗的话说:“西方的东西在我国觉得平淡无奇,中国的文物在西方觉得惊讶不可思议,”到了清中后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西方突飞猛进,而我国懵然不知,还在继续被自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传统文化所束缚,不愿舍弃“自信”。——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因“不愿舍弃自信”而采取的对外政策,以及此政策对我国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 密 ● 封 ● 线 ● 内 ● 不 ● 得 ● 答 ● 题 ● ●)33.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风雨兼程的历史。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连横《台湾通史》材料二时间 相关史实 1368年 元朝灭亡,明朝建立 1405年 郑和开始下西洋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61年 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 1644年 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1662年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1685年 雅克萨之战 1689年 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进行谈判 1757年 清廷只开放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1)材料一的“贵国”是指哪个国家?此材料反映了哪一重大史实?(4分)(2)选择材料二大事年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至少两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10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 历史参考答案.docx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