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30张PPT 内嵌视频)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30张PPT 内嵌视频)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导入新课
材料1:辛亥年,武昌发生的那点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大清宣统帝
鹿钟麟、溥仪、熊秉坤
配词:溥仪对熊秉坤说,是你把我拉下皇位的。熊秉坤说,我们都成为新中国的公民。溥仪对鹿钟麟说,是你把我赶出紫禁城的,让我无家可归。鹿钟麟说,我想让你看看外面的世界。
第9课 辛亥革命(1911年)
核心素养:
1.构建"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复辟帝制-二次革命"时间线索;分析革命形势发展,理解各省独立对清王朝的冲击。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的主要史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多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理解其“成功”与“失败”的双重性;分析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内外因素;感受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认识民主共和理念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背景
一、武昌起义:
(1)军事基础:革命党人之前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材料2: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邹容《革命军》
(2)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1.背景
一、武昌起义:
革命团体 时间 领导人 地点
兴中会 1894年 孙中山 檀香山
公强会 1901年 梅际郇、童显懋 重庆
华兴会 1903年 黄兴、宋教仁 长沙
光复会 1904年 蔡元培、陶成章 上海
易知社 1904年 张惟圣、虞维煦 江西
岳王会 1905年 陈独秀、柏文蔚 安徽
日知会 1906年 刘静庵 武昌
(3)组织基础: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
材料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地成立的革命团体
材料4: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保路运动。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昌空虚。
(4)有利条件:清政府调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武昌防务空虚。
材料5: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推迟一年半载的。
——孙中山
2.概况
一、武昌起义:
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1)领导机构:
夺取军械库
(6)影响:
(4)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
(2)主要力量: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3)直接原因:
10月9日,孙武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5)经过:
进攻总督衙门
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成立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
武昌起义的成功,看似是“意外走火”引发的偶然事件,实则是清政府腐朽统治、革命党长期准备、新军倒戈、全国反清情绪高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武昌起义:
2.概况
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而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狭义:
广义:
一、武昌起义:
3.结果
1911年10月1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成立
都督黎元洪
武昌起义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铁血十八星旗
★武昌
汉口
汉阳
1.中华民国建立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
地点
总统
副总统
国旗
机构
纪元
性质
意义
1912年1月1日
南京
孙中山
黎元洪
临时参议院
公历,中华民国纪元(1912)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五色旗
国旗:五色旗





民国 年 =公元纪年-1911;公元 年 =民国纪年+1911
“民国者,民之国也。
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建立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刊行封面
一部法律文件
约束袁世凯
与国民约定民主原则
中国民国时期
规定了国家根本的政权组建内容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
非正式,制定仓促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 时间
人物
机构
内容
性质
意义
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共和制度
1912年3月11日
孙中山
临时参议院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②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③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2)概况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主要内容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临时约法核心精神:三权分立、主权在民,防止专制独裁




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临时约法》上规定的言论、集会、结社、出版等自由权利为进步知识分子进行先进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为后期新文化运动提供条件。
清政府



外国列强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立宪派和旧官僚
施 压
革命党人
军事进攻
政治欺骗
妥协退让
被迫重用
逼宫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革命党人面临的局势
支持
孙中山不得不让位给袁世凯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袁世凯其人
材料6:李鸿章临终前曾留遗言:“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
出身
出身于一个军三代、官三代、富三代之家
26岁
以“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的身份坐镇朝鲜,长达10年以上,俨然朝鲜的太上皇
1895年
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1898年
戊戌变法,站在慈禧太后这边
1900年
镇压义和团运动,得到洋人的信任
身份标签
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
1911年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材料7: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之初的南京城 “库藏如洗”。
材料8:在武昌起义胜利后,北方半壁江山还在袁世凯领导的北洋军的手中。据统计,当时袁世凯的北洋系部队是当时全国最精锐的部队;而南方的革命军,大多缺乏训练、纪律涣散、装备落后。
材料9:清末,袁世凯被认为是“治世之能臣”,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凡一切拥护清廷和反对革命的人们都寄厚望于他。当清帝被迫让位后,其个人声望更是达到极点。
临时政府国库空虚
袁世凯军事实力强大
袁世凯个人威望高
材料10:帝国主义不断在军事、经济、外交上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压迫革命党人妥协。日、俄两国直接干涉中国革命。美、德、法等国则维持在华的既得利益,扶植袁世凯作为新的代理人。
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1)背景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过程
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第一步
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3月,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第二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北京。
第三步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材料10:(袁世凯表示)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荡涤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
——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
① 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② 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
③ 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3)结果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3.二次革命
材料11: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即总统命令需由总理签署生效)。
——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
袁世凯专属内阁制!
(1)背景
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
②同盟会会员宋教仁等征得孙中山同意后,集合各政党组成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占据优势,袁世凯大为惊恐。
45%
国民党
55%
其他三个党派
宋教仁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3.二次革命
(1)背景
③导火线:制造宋案(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国民党在国会大选862席中,占了392席,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国民党成为第一大党,宋教仁将组阁政府,出任总理行使行政权。
收买不成 ——刺杀 (宋案)
“宋案”揭露了袁世凯的独裁本质,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孙中山意识到“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宋教仁遇刺
袁世凯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3.二次革命
(2)概况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导火线:
时间:
领导人:
结果:
1913年
孙中山、黄兴
宋教仁案
袁世凯专制独裁。
问题思考: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江西都督李烈钧
(国民党)
广东都督
胡汉民
(国民党)
安徽都督
柏文蔚
(国民党)
四、辛亥革命的评价:
材料12: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
——《时报》
材料13: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也就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走狗,再也找不到即使在表面上还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14:《临时约法》破天荒地第一次明确宣布:“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普通老百姓从历来的“子民”、“臣民”、“蚁民”,一下子变成国家的主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变化!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政治:①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②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③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思想:⑤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君主专制≠封建制度
民族革命:对外反对侵略,追求民族解放。
民主革命:对内反对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
传播民主共和观念。
1.积极意义
四、辛亥革命的评价:
2.局限性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3)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材料15: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16: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不过修剪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颗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
还是可以萌芽的。 ——胡适
四、辛亥革命的评价:
3.失败原因
材料17:……帝国主义国家都决定采取在“中立”的幌子下加紧扶植袁世凯,胁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的办法,利用袁世凯取代清王朝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代史》
材料18:“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辛亥革命史资料选》
原因:
启示: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与妥协。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戊戌变法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失败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教育方面
保障人权;保护华侨,保护人民财产;禁止买卖人口、贩卖童工。 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 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
1. 打破封建社会结构。革命的爆发,不仅推翻了封建政权,还动摇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农民、工人等底层民众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觉醒和参与,为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2. 促进社会进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一系列积极的变化。例如,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事务;教育改革的推进,新式学校纷纷建立,培养了一批批新型人才;社会风俗的改变,如废除缠足、提倡婚姻自由等,都反映了社会的现代化趋势。
3. 社会经济的发展。革命后,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复苏,也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同时,辛亥革命还激发了民众的创业热情,许多有识之士投身实业,推动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1年10月10日
时间:
时间:
1912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 命的序幕,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主力:
湖北新军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二次革命
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结果:
武汉三镇光复
地点:
南京
检测提升
1.(2025·河北石家庄·三模)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但他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年11月被旧势力暗杀于石家庄火车站。此事说明( )
A.君主立宪思想广泛传播 B.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
C.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 D.革命党人孤立无援
2.(2025·江苏盐城·三模)从1911年12月开始,上海某报纸连续刊登了下图所示广告。这则广告中所呈现的现象反映了辛亥革命( )
A.促进了西方科技的传播
B.引发了复古思潮的兴起
C.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解放
D.促使租界权益全部收回
B
C
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遗嘱中告诫后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 )
A.清朝封建统治势力依然强大 B.没有真正建立革命根据地
C.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发展 D.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动社会变革作出的贡献有( )
①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终结
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D
B
5.下列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宣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③宣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④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民国建立之初,某人撰写了一副对联:“民忧是也,国忧是也,何
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结合对联可知,此时( )
A.中华民国政权已经覆灭
B.封建制度已经被推翻
C.袁世凯已经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没有颁布
A
A
7.民国建立不久,流传一副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首嵌入“民”“国”“总”“统”四字,联尾点出“不是东西”。该对联讽刺的是( )
A.清朝宣统皇帝被迫退位 B.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护国战争爆发
8.从下列两幅形势图中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革命运动都从南到北席卷全国
B.革命中宣布独立的省区完全相同
C.两次斗争都反对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D.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展开了不懈斗争
B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