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八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A A A D C D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D A D B D A D C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D C D D D C D C 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31.(1)土地分配:贫雇农、中农人数多,土地少;地主、富农人数少,土地多。(4分)改变:土地改革。(2分)(2)人物1:邱少云;(1分)理由:在抗美援朝一次战斗中,邱少云所在营奉命担负潜伏任务。邱少云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敌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掩护潜伏部队,指挥所命令炮兵对敌进行打击。敌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他身旁就是水沟,只要往水沟里一滚,就可以把火扑灭。但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严守纪律,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3分)人物2:杨根思;理由:1950年11月29日,杨根思在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率领三排打退美军八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人物3:黄继光;理由: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个被敌人占领的高地。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在已经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3)共同影响:巩固了新生的政权。(2分)32.(1)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大庆英雄:王进喜;功勋:邓稼先(其他: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4分)(2)国家的大力扶植(国家的重视,成立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增加);海外爱国科学家的归国;(一五计划的实施)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写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3)认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精神讲究精雕细琢、追求完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我国科技的发展作出贡献。(工匠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忘我劳动,奉献为民,勇于创新的精神)(4分,言之有理即可)33.(1)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包产到户、分户经营等均可。意思相近符合题意即可,共2分)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有了改善;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表述意思相近符合题意亦可,共4分)(2)方面:就业、人口流动、服饰、文化生活。(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表述符合题意亦可得分,共4分)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表述意思相近或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得分,共4分)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八年级历史试卷说明:本卷共6页,共33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80分钟。题号 一 二 总分31 32 33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写在下面答题表题号对应的空格内。)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1.记者徐铸成曾在日记里写道:“天安门广场挤满人群,红旗似海,殆为我国历史上空前之盛况也。……三时,大会开始,毛主席等就位,鸣礼炮一百二十响,毛主席亲自升旗,……并大声高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全场一片欢腾,余亦感极泪下。”日记中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A.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开国大典 D.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1949年11月,毛泽东在回复班禅额尔德尼的电文中讲到:西藏人民愿意成为统一的富强的各民族平等合作的新中国大家庭的一分子。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必能满足西藏人民的这个愿望。该“愿望”的实现,得益于西藏( )A.和平解放 B.封建农奴制度废除C.自治区建立 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3.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C.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D.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4.刘少奇在《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意在说明 ( )A.土地改革的目的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C.农业生产的现状 D.工业化发展缓慢5.1953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为了实现“最高利益”,新中国当时采取的措施是(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进行三大改造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召开中共“八大”6.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下列图片资料不符合展示会主题的是( )7.习近平指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8.1954年在完成全国基层选举的基础上,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台湾省代表暂缺)。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这反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提高决策科学性 B.强调制度稳定性C.权力具有至上性 D.具有广泛代表性9.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导致这些数据的直接原因是( )A.新中国的建立 B.西藏和平解放C.实施三大改造 D.掀起“大跃进”运动10.1960年1月1日、2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社论,号召1960年“自始至终要跃进、各行各业要跃进”,“实现全面跃进”材料表明当时( )A.经济发展迅猛 B.存在冒进思想C.产业比例协调 D.强调安全生产11.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C.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2.高考的内容有时会反映出政治的方向。1977年的某市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但这个“纲”在1978年底被果断停止使用。题目中的“抓纲”是指( )A.以经济建设为纲 B.以阶级斗争为纲C.以文化建设为纲 D.以思想建设为纲13.习近平总书记说:“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以上述表述相符合的是( )A.开天辟地 B.生死攸关 C.走向成熟 D.伟大转折14.“第一个实行工程招标,创造一天盖三层楼的奇迹;第一个改革人事制度;创办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无数“第一个”从这座城市涌出,像春雷一样惊动神州大地。“这座城市”是( )A.深圳 B.珠海 C.厦门 D.汕头15.1984年,邓小平视察了经济特区后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这表明经济特区( )A.独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 B.发展速度远超其他城市C.不受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约束 D.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扩大影响1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A.以武装斗争为主线 B.实事求是,依据国情来选择道路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百废待兴,建设社会主义共和国17.广东省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73万亿元,年均增长12.5%,连续30年位居全国第一。这主要得益于( )A.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B.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C.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 D.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18.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D.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19.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1992年,邓小平南下视察并发表讲话B.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C.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D.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在( )A.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B.五四运动爆发100年时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00年时21.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在鸟巢点燃,点火方式前所未有: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熊燃烧的大火,传递了低碳环保的奥运理念。这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A.和谐 B.绿色 C.协调 D.共享2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少数民族独立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 B.不受中央政府管辖C.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 D.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3.西部12省(区、市)的人均GDP,1990年只有全国平均值的70%左右,2000年又下降到60%左右;2000年的人均GDP仅为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基于此,国家全面实施了( )A.科教兴国战略 B.人才强国战略C.西部大开发战略 D.“三步走”发展战略24.近年来,驻澳军队广泛开展“中国故事”系列文化联谊活动,创作了《可爱的中国》《澳门同胞的中国心》《吉祥澳门》等作品,受到澳门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些举措( )A.是对“九二共识”的认同 B.促进了内地与澳门的经贸联系C.彰显了澳门的高度自治权 D.增强了澳门民众的祖国认同感25.“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中表达了台湾同胞对回归祖国的渴望。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我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 )A.和平统一 B.坚持一个中国C.“三不”政策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6.俄乌冲突的爆发与持续,使国防建设再次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下列国防建设成就中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是( )A.建立华东军区海军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D.“辽宁舰”交接入列27.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两国的围棋交流,为缓解两国关系开启了大门;“篮球外交”推动了中菲关系的改善;中美间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与材料主题相一致的是( )A.“开展体育运动,为打败法西斯服务” B.“锻炼身体,保家卫国”C.“体育是外交先行官” D.“新北京,新奥运”28.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合作探究时绘制的一幅示意图,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主题是( )A.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 B.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C.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合作 D.全方位外交的布局29.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回望1970年,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A.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 B.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3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住房面积扩大,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反映了(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国家建筑行业的发展C.医疗卫生行业的进步 D.西式生活方式的推行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2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4分,共40分)3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内忧外患,党领导人民用智慧和鲜血开创了和平稳定的新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1949年全国各阶层占有土地情况人口占比% 拥有耕地占比% 耕地每人平均(亩)贫雇农 52.37 14.28 0.89中农 33.13 30.94 3.05富农 4.66 13.66 9.59地主 4.75 38.26 26.32——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农村经济体制卷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及事迹(部分)人物 邱少云(1926-1952) 杨根思(1922-1950) 黄继光(1931-1952) 事迹 1952年10月12日,战前潜伏时,敌军发射的一颗燃烧弹在邱少云身边爆炸。为了避免暴露,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一动不动直至牺牲,年仅26岁。 在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带领一个排的兵力接连击退敌人的进攻,最终,他引爆仅剩的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 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在战友伤亡、弹药用尽的情况下,毅然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1岁。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的土地分配情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6分)(2)从材料二的人物中任选一位,说明他成为战斗英雄的理由。(4分)【示例】人物:孙占元理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孙占元双腿被敌军炮弹炸断,仍坚持爬行指挥,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用鲜血和生命铸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展现了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大事件的共同影响。(2分)32.“敬业奉献、精益求精”是中国工匠精神的深刻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从古代的鲁班雕木成凰、庖丁解牛,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工匠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彰显。——《人民日报》(2017年08月07日07版)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科研几乎一片空白,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建立起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到1965年底,中国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一时期,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000人,如李四光、邓稼先等,他们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新中国成立60年科技成就辉煌诗篇》(1)材料一中“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分别是在什么时期形成的?请分别列举大庆英雄、“两弹一星”功勋各一位。(4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科研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有哪些?(6分)(3)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对工匠精神的哪些认识?(4分)33.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城乡社会呈现新的气象。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独特景观;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欣赏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日益成为大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气象”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气象”产生的原因。(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8 历史参考答案.docx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