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八年级《历史》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3.答题前,请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填写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中指出,这一事件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这一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完成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国民革命兴起 D.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2. 有学者指出:“它的确使中国在世界上恢复了一个大国和强国的形象,中国以弱抗强,与美国代表平起平坐地签订了停战协定,这不能不令世人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中国人民真正可以自豪地呼喊‘从此站起来了’”。该学者评述的史事是( )
A.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D.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3. 1950年到1952年,广大农民分得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耕畜296万头、农具3944万件、房屋3795万间、粮食50多亿公斤。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开展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4. “一五”计划明确要求,“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人民日报》1953年和1956年两次元旦社论,都强调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要“最迅速最广泛同群众见面”。这说明“一五”计划( )
A. 重点发展重工业 B. 得到了苏联的大量援助
C. 得到了群众支持 D. 注重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5. 下面三幅反映新中国初期的美术作品,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 巩固政权,社会过渡 B. 三大改造,社会变革
C. 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D. 伟大改革,继往开来
6.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一番话总结的是( )
A. 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的意义
7. 著名史学家费正清曾说:“……是在长期封闭之后的一次伟大觉醒,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的命运,也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和服务,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促进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这次伟大的觉醒是( )
A. 土地改革 B. 三大改造 C. 改革开放 D. 西部大开发
8. 下图为我国某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示意图。对该变革解析正确的是( )
A. 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B. 实行统一经营与统一分配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 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融入世界,希望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在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发展。中国迈出的第一步是( )
A. 建立经济特区 B.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C. 香港回归祖国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10. 中共二十大继续强调党员干部要“为民、务实、清廉”,继续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这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
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 全面深化改革
C. 全面依法治国 D. 全面从严治党
11. DeepSeek作为一种工具,在技术上打破了许多人为设置障碍和门槛,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便利,可及度提高。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追赶的机会,推动了全球科技合作的可能性。这体现出( )
A. 协调、绿色新发展理念 B. 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C. 坚持理论创新的发展理念 D.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2. 2025年3月,习近平在参观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成果时强调,“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我国为加强民族团结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方针
13. 澳门初、高中历史新教材将澳门地方史融入中国史和世界史,增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篇幅,将“正确认识祖国和澳门的历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为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这反映出澳门( )
A. 注重践行“九二共识” B. 加强国家认同教育
C. 转变社会、经济制度 D. 注重民生改善工程
14. 歌曲《2035去台湾》被广泛传唱:“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湾,还有那脚印两对半……坐上那动车去北京,日夜思念啊在心中,去看看那天安门上太阳升,还有那雄伟的万里长城……”简单亲切的歌词表明了( )
A. 两岸同胞一家亲的心愿 B. 台湾旅游值得你拥有
C. 团结与互助的民族关系 D. 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
15. 大国重器彰显大国底气。下列图片最能佐证我国( )
国庆阅兵中受阅的坦克方队
A. 载人航天的硕果累累 B. 国防科技的突飞猛进
C. 交通通信的日新月异 D. 民族团结的欣欣向荣
16. “……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精辟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根据材料判断,这一外交原则应是( )
A. “一边倒” B. 独立自主 C. 求同存异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7. 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呼吁:“十六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为了此次会议的成功,中国代表团( )
A. 实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 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8. 史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材。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以下可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电影《钱学森》 B. 钱学森的日记
C. 图书《钱学森传》 D. 某同学的笔记
19. 从1905年到2025年,从《定军山》到《哪吒2》,两个甲子120年的曲折激荡,广泛传播的中国故事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如戏曲、神话),又融入了现代技术(如动画特效)。这表明中国电影艺术( )
A 守正创新中取得丰硕成果 B. 完全依赖于西方技术发展
C. 一味固守传统而缺乏创新 D. 始终领先了世界电影行业
20. 下图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火车票的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 )
A. 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 B. 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C. 基础设施建设世界第一 D.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1题18分、第22题18分,第23题24分,共60分)
21. 五星红旗的历史见证了祖国走向繁荣昌盛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五星红旗——聚民族齐心】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他(毛泽东)按动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冉冉升起。
——八年级《历史教材》
【五星红旗——展外交风范】
材料二 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
【五星红旗——显科技风采】
材料三 手举五星红旗的神舟七号宇航员
(1)材料一中的“五星红旗”是在哪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国旗的?该会议通过的重要文献有何作用?它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哪一基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
(2)结合所学回答材料二中“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请你各举一例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中国的外交成就。
(3)材料三图片中“手举五星红旗的宇航员”是谁?请列举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一例。
22. 中共中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 )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教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材料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材料中( )指的是哪一重要历史人物,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我国发展有什么意义?20世纪末,中央为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发展创造了巨大历史机遇的举措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23. 100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不断创新来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努力。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标尺,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标尺并结合所学知识,“深刻变革”时,什么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举?“伟大转折”后,中国农村改革的措施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2)根据标尺和所学知识,“洗雪国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洗雪国耻”的这一历史事件实践了哪一伟大构想?中国能够“洗雪国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标尺和所学知识,以“守正创新,开拓中国新局面”为题目,任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2件史事论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的。
(要求:史实正确,论从史出,条理清晰,表述完整)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八年级《历史》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3.答题前,请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填写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D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1题18分、第22题18分,第23题24分,共60分)
【21题答案】
【答案】(1)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用:该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事件: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70年代成就:中美建交(或中日建交);21世纪成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或举办北京奥运会等)。
(3)宇航员:翟志刚。成就: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2题答案】
【答案】(1)人物:阿沛·阿旺晋美。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前提:国家统一领导。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举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根本保障,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
【23题答案】
【答案】(1)创举:赎买政策。
农村改革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事件:香港回归。
构想:“一国两制”。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3)示例:
守正创新,开拓中国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断创新实践。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用和平赎买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时期,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设立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和技术,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这些举措既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又突破传统模式,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