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楚雄州中小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初中八年级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75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近代某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据此判断该条约( )A. 方便了英国殖民者打开中国市场 B. 标志着列强侵略深入到中国腹地C. 导致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 见证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2. 这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不仅强迫中国割让大片领土,还首次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它标志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 “亟拯斯民于水火,且扶大厦之将倾。”面对民族危亡,孙中山先生高举革命旗帜,为振兴中华奔走呼号。下列属于他的革命实践的是( )A. 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B. 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C. 提出“自强”“求富”口号 D. 发动五四运动,反对巴黎和约4. 下图所示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它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始建于1958年,馆内陈列着大量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该博物馆中的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见证了( )A.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北伐战争的胜利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5. 1943年,中国政府先后与美国、英国签署新条约,取消了近代以来美、英在华的许多特权;随后,荷兰、比利时等国相继放弃在中国的不平等权益。这说明( )A. 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 美、英等国建立了公正的国际秩序C. 中国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D. 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6.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山东解放区发动了四次大参军热潮。1946年下半年的第一次热潮以“反奸诉苦”为重点;1948年上半年的第三次热潮得益于战略反攻的鼓舞;1948年年底到1949年的第四次热潮则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为动员目标。据此推知,出现于1947年年底的第二次热潮的口号最有可能是(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打土豪,分田地C. 减租减息 D. 耕者有其田7. 1949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一庄严宣告表明( )A. 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展开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C. 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 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8.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国内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支援前线。这些举措最直接的作用是( )A.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 增强了军队的现代化水平C. 推动了土地改革的完成 D.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9. 民歌《土地还家》中唱道:“穷人翻身来当家,分了土地呀喜洋洋,土地还家呀生产忙;过去的生产被剥削,现在生产呀自己享……”这是在下列哪一运动后实现的 ( )A. 西藏农奴制改革 B. 抗美援朝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土地改革1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和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分别是( )A. 进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B. 进行三大改造与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与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 掀起“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1. 1953—1956年,国家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引导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组织手工业者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逐步赎买生产资料。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 完成了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B.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2. 下图是小明同学学习中国现代史某一课后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B.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D.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3. 我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次会议是( )A. 遵义会议 B. 中共八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四大14. 下框内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重要经济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A. 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 显著提高了农民人均收入C. 开辟了沿海经济特区 D. 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5. 地图是帮助我们学习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资料,下图是1980年的对外开放形势图。其中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被迫开放的城市,也是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城市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16. 邓小平在钓鱼台国宾馆向一位访华的国家元首介绍中共十二大的情况时说:“十二大的作用与我们党的七大一样。七大把革命引向胜利,十二大将把建设引向胜利。”此后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十二大将把建设引向胜利”指的是中共十二大提出(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 经济建设的“三步走”战略部署17.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下列史实最能体现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是( )A. 1980年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 1978年小岗村农民签订“大包干”契约C.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 D. 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18. 某报纸1983年刊发专题报道,纪念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成立25周年。该州聚居着彝族等26个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参与自治机关管理。这体现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民主集中制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 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结束了外国殖民统治的历史。这两个历史性事件标志着( )A. 中国改革开放正式开始 B. 沿海经济特区的全面建立C.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 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福州、深圳以及台北、高雄、基隆等城市同时举行海上直航、空中直航、直接通邮的启动和庆祝仪式。这一举措( )A. 体现了两岸民众赞同祖国统一 B. 结束了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局面C. 使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贯彻 D. 促进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2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组建导弹部队(第二炮兵部队),并成功研制“两弹一星”。这一系列国防成就( )A. 标志着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顶尖水平B. 使中国成为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C.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D. 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2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展现出鲜明的独立自主特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这一外交政策走向成熟。该原则首次公开提出是在(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B. 1954年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C.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发言中D. 1972年中美发表的《联合公报》里23. 1971年11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10月25日,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的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现场开怀大笑,西方记者称这一笑声“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这里的“震碎玻璃”的笑声直接源于( )A.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4. 邓小平曾经就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技成就评价道:“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材料表明,我国成功研制出“这些东西”的影响是( )A. 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 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C. 全面发展了我国的高新科技D. 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25. 近年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随时进行视频通话、网络购物和在线学习,移动支付也逐渐取代了现金交易。这表明( )A. 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传统生活方式已完全消失C. 现代科技彻底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 D. 城乡发展差异已不复存在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断探索、开拓创新,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现代史重大事件节选(部分)时期 重大事件1953—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1992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6年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的奇迹2012年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2018年 云南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告别千年贫困2021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等整理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选取上表中的3个或3个以上历史事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主题,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紧扣主题,史论结合,字数不少于120字)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并开办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民用企业。这些举措虽未改变封建制度,但引进了西方技术,培养了近代人才,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摘编自《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的局面,国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重点建设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156个项目。到1957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 1978年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推动工业化的历史事件名称,并简述其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2)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主要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工业化的深远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不同阶段工业化探索的认识。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摘编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材料二图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示例】 图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图2中共十二大会场 图3中共十六大会场图4中共十八大会场 图5中共十九大会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的主要理论成果。(2)为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某班级将举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光辉历程”历史图片展。材料二是同学们为展板设计搜集到的图片,请你从图2至图5中任选两幅,参照示例,为其撰写解说词。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呼吁亚非国家团结合作。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推动印度支那和平进程。这些外交行动打破了西方封锁,为新中国赢得广泛国际认同。——摘编自黄安余《新中国外交史》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实力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美苏全球争霸的战略态势呈现苏攻美守的局面,同时美国还深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另一方面,苏联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政府及时调整了对外政策。中国积极走向世界,成功地践行了多边外交,建立了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中国逐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摘编自袁校斌、晋军《20世纪70年代后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实践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政府调整对外政策的国际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积极走向世界”的表现。(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外交事业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外交的认识。楚雄州中小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初中八年级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75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题答案】A【2题答案】C【3题答案】B【4题答案】D【5题答案】A【6题答案】D【7题答案】D【8题答案】A【9题答案】D【10题答案】C【11题答案】D【12题答案】D【13题答案】C【14题答案】D【15题答案】B【16题答案】C【17题答案】D【18题答案】B【19题答案】C【20题答案】D【21题答案】C【22题答案】A【23题答案】A【24题答案】D【25题答案】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题答案】示例:《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成就》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的结果。195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现代化奠定基础;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激活农村活力,拉开改革开放序幕;2012年“辽宁舰”入列,彰显国防现代化成就;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这些事件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国情,兼顾发展与民生,彰显制度优势。【27题答案】(1)事件:洋务运动;作用:引进西方技术,培养近代人才,客观上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3)影响: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认识:中国近现代工业化探索经历了从学习西方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是关键,工业化要与国情相结合。【28题答案】(1)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图2: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图3: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指导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29题答案】(1)意义:打破西方封锁,赢得广泛国际认同,推动国际和平进程。(2)国际因素: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中苏关系恶化。表现: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3)认识:中国特色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