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吉安县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D B A D B B C B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D B A D D A C C 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21 题 10 分,第 22 题 8 分,第 23 题 12 分,第 24 题 10 分, 共 40 分)21.(10 分)(1)对外交往范围广泛;东西方双向交流;交往形式多样(政治上使节往来、经济上商贸活动、文化上的交流等)。(答出任意一点 2 分)(2)北方民族政权的崛起,导致陆上丝绸之路交通不畅;外销商品多生产于东南沿海地区;海上运输便利,到达范围广。(答出任意两点 4 分)(3)中国高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升了人们的出行品质;创造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在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丝绸之路复活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答出任意两点 4 分)22.(8 分)(1)实物史料。(2 分)(2)示例一选择第一组文物,标题: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2 分)论述:隋唐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隋唐王朝与突厥、回纥、渤海、南诏等交往频繁,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隋唐以开放胸襟打破民族隔阂,推动民族交往和交融,促进了隋唐的繁荣和强盛。(史实一点 2 分,共 4 分)示例二选择第二组文物,标题: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2 分)论述:隋唐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遣隋使、遣唐使将隋唐制度、文字、书画艺术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鉴真六次东渡,他在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新罗与隋唐交往密切,派遣史臣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推动了东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文化互动,为世界文明史留下了深远影响。(史实一点 2 分,共 4 分)23.(12 分)(1)都由金属铸造,带有货币属性;文字都采用汉字字体;形制一样,均为圆形方孔钱。(答出任意一点 2 分)(2)变化:从金属货币向纸币的转变;(2 分)历史地位:北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 分)(3)西夏钱币制度深受北宋影响;宋夏和议,北宋与夏边界贸易兴旺;北宋商业发达。(答出任意一点 2 分)(4)语文:金属货币过重,不便携带;历史:商品贸易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上升;地理:四川交通不便,不利于大宗金属货币的运输。(任选一个学科,2 分)(5)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答出任意一点 2 分)24.(10 分)(1)元朝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2 分)(2)积极抗争,康熙皇帝两次击败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捣毁城堡(组织雅克萨之战)。(2 分)(3)设置管理机构;平定叛乱;实行册封制度;妥善安置回归部族;颁布法律文件。(答出任意两点 4 分)(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发展;国家的安定与统一,可以促进民族交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等。(答出任意一点 2 分,言之有理即可)永新县2024 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1.绘制简图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简图与隋朝大运河的大致走向最贴切的是2.贞观四年,太宗下诏修复洛阳乾元殿,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切谏,认为兴此大役劳动百姓,其弊更甚于隋炀帝。太宗接受建议,停止工程,并赏赐张玄素。这体现出唐太宗A.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B.整顿吏治,裁减冗员C.戒奢从简,与民休息 D.注重文教,编修图籍3.下图描绘了唐代贵族女子骑马游玩的情景,专家发现其中至少有三名女子身着男装。由此可说明唐代A.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B.精神生活的丰富C.绘画题材和类型广泛D.社会风气的开放4.唐朝从“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A.宦官专权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陈桥兵变5.下图所反映的政策A.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B.提高了行政效率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造成了藩镇割据6.辽太祖让大臣在制定或改革礼仪制度时,参考辽的风俗习惯,再与汉族的礼仪制度相结合,让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体现了辽在统治中A.维护契丹风俗 B.崇尚儒家文化 C.维护汉人传统 D.学习汉族文化7.与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画的重心从峭拔雄浑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从“秋水共长天一色”移成画面的留白,表现为“一角”“半边”。这折射出A.北宋妥协求和 B.南宋的偏安C女真族的崛起 D.宋朝文化昌盛8.根据下表信息可推断出元朝边疆管理的特点是区域 管理方式东南地区 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西北地区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西藏地区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A.山河形便 B.因地制宜 C.沿袭宋代 D.民族自治9.六胜塔(右图) 是宋元时期泉州港引领航船的航标塔,其附近的蚶江、石湖在古代为重要外港,渡口繁多,停泊着亚非各国船舶近百艘。由此可知宋元时期A.城市经济活跃B.经济重心南移C.海外贸易兴盛D.造船技术高超10.在宋元以前,社会上存在着不少专门为寺院、士绅等抄写佛教经文的“抄经人”,但到了宋元时期,“抄经人”群体大幅减少。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造纸术的改进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市民文学的繁荣D.社会习俗的变化11.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刃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这些调整A.强化了君主权力B.突出了重文轻武C.打压了武将权力D.加强了地方势力12.“隆庆五年(1571年),明廷与俺答汗达成和议,开放边贸。”该事件史称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靖难之役”D.“隆庆和议”13.正是由于合理地利用了季风和洋流的变化规律,郑和船队冬季从福州起航,次年夏季返回刘家港,顺利地完成了第七次航行。这表明郑和远航的顺利完成得益于A.雄厚的国力支持 B.科学的地理知识 C.船员的团结协作D.先进的造船技术14.“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历时二年查出隐漏田亩1.8亿亩。”这一举措的作用是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促进了海外殖民扩张D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5. 明朝后期,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这反映了明朝A.形成全国性商业网络B.发展多样的手工生产C.出现发达的金融业务 D.参与全球性经济互动16. 下面方框中内容是某同学在历史课上所做的笔记,据此可以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B.维护国家的统一C.民族关系的发展D.明清的对外关系17.绘制示意图梳理知识结构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横线处可补充的内容是清朝乾隆后期社会景象A.危机四伏 B.走投无路 C.卧薪尝胆 D.政权更替18明清时期的商帮成员常以合伙经营的方式,订立规章,共同协商货物价格,有时也会借调资 金,保护同乡商人的利益。这说明明清时期商帮A.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 B.具有强烈的排外性C.注重内部的合作与互助 D.通过垄断获取利润19.中国古代各领域的科技著作以其独特的记载方式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科技著作的共同特点是A.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手工技艺推陈出新C.古代科技经验总结 D.农业技术推广普及20.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以“四大名著”最为著名。其中一部“以诡异的想象,突破时空,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世界”。它是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水浒传》 D.《西游记》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8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0分, 共40分)21.(10分)丝绸之路历经千年,虽源于中国,却早已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一座丰碑。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的使者、文化交流的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摘编自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2分)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上的原因。首先,北方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经常破坏丝绸之路的畅通,从中原通向西亚的交通十分不畅……其次,中国外销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等大都生产于东南沿海地区……最后,通过海路还可以把商品输送到陆路不能到达的地区和港口,如日本、东南亚、非洲等。——摘编自孙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2)根据材料二,分析海上丝绸2路兴起与发展的原因。(4分)材料三:中国高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升了人民的出行品质。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高速铁路创造着巨大的社会效益,高铁为代表的“中国外交新名片”,在“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丝绸之路复活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中国高铁,带给民族的是自信,带给民众的是福祉。——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高铁》(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高铁,带给民族的是自信,带给民众的是福祉”的理解。(4分)22.(8分)文物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历史研究中的史料一般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大类。请指出文物二所属的史料类型。(2分)(2)请选取材料二中任意一组文物,自拟一个主题,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6分)23.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古至今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开元通宝”和当时日本、朝鲜两国货币的相似之处。(2分)宋货币拓片(2)对比材料一的图一和材料二,指出从唐代到宋代货币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货币的历史地位。(4分)材料三:西夏钱币制度深受北宋影响,在西夏陵墓、遗址、城址考古中,所有的铜钱客藏,都以北宋钱为主,占80%-90%,西夏钱没有超过2%……西夏虽然铸造钱币,但西夏社会流通的主要币种不是西夏钱,而是北宋钱。——摘编自牛达生《西夏钱币研究》(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夏社会流通的是北宋钱”的原因。(2分)材料四:(4)请根据材料四的学习资料,从语文、历史和地理三个学科角度任选一个,分析北宋货币“演变”的主要原因。(2分)(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货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2分)24.(10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古代历史上,“中国” 一词既是地域概念,又用来指称政权,同时又是一种美称。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摘编自赵永春《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含义。 (2分)材料二俄国入侵黑龙江流域(2)写出清朝统治者针对材料二出现的情况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材料三:时间 措施1653 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二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1713 年 康熙帝册封西臧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1727 年 设置驻藏办事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1793 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治理边疆的有效方略或方式。(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识。(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答案.docx 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