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娄底市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娄底市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近期,日喀则市康马县因玛不错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成为热点。玛不错遗址位于青藏高原与南亚交界,遗址中出土的遗物令人惊喜。早期遗存中的骨蚌器、水晶细石器,表明此时期骨器制作工艺达到较高水平。在这里还发现了一批具有明确出土层位的外来遗存,如稻、粟、黍、海贝、象牙、羊、青铜器、滑石珠、红玉髓等。由此可知( )
A.青藏高原是我国文明起源地 B.原始文明存在着远距离交流
C.青铜铸造已经走向成熟阶段 D.农牧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2.《史记·货殖列传》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秦文、德、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战国策》亦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这些现象共同说明战国末期( )
A.六国主动放弃抵抗甘愿臣服秦国 B.秦国统一战争完全依赖武力征服
C.秦国在统一前已具备统一的条件 D.东方六国已率先完成封建化改革
3.《孟子·梁惠王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君主应行仁政;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并谏言汉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董仲舒构建新儒学体系 B.法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儒家始终坚持道德教化 D.汉代儒学抵制君权加强
4.王充是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充认为,无形的“元气”和有形的物体构成了整个世界,人和万事万物都是禀受“气”而产生。《辨祟篇》云:“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于元,与物无异。”与材料相同的哲学思想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5.户籍档案中登录的内容显示出时代的变迁。户籍档案登录内容的演变表示(部分)如下表,据此可知( )
1.户主 2.家庭成员 3.赋役信息
里耶秦简 里+爵+姓名 关系+爵+名
东牌楼汉简 里+爵+姓名+年龄+赋役情况+身体状况 关系+爵+名+年龄十赋役情况+身体状况 户口、算赋、警产税、徭役总计
走马楼吴简 里+爵+姓名+年龄+赋役情况+身体状况 关系(+爵)+名+年龄十赋役情况(+身体状况) 户口、算赋、警产税总计
前秦建元籍 郡、县、乡、里+姓名+年龄 关系+名+年龄+备注 丁中统计、户口总计、田宅财产统计
西魏大统籍 姓名+出生年+年龄+身份+户等 关系+名+出生年+年龄+丁中+备注 户口总计、课口统计、租调统计、受田统计、己受田信息
A.赋役与户籍的密切结合 B.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户籍以竹简为主要载体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
6.前秦苻坚重用汉族谋士王猛,推行“黎元(百姓)应抚,夷狄应和”政策,在北方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北周武帝宇文邕释放奴婢为平民,颁布《刑书要制》整顿吏治,并招募汉人充实府兵。十六国北朝政权还普遍设立太学、郡学,推广儒学教育。以上措施( )
A.强化部落贵族特权,阻碍中原先进制度传播
B.推动江南经济开发,形成南北政权均势格局
C.促进北方经济恢复与社会整合,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D.加剧了民族的对立,导致“五胡乱华”局面长期延续
7.唐朝丝织品在吸收波斯技术后,形成了独特的“联珠对兽纹”风格,并大量出口至大食(阿拉伯帝国)。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 )
A.蜀锦工艺发展主导了西域市场 B.日本和服纹样源于唐朝的织锦
C.西域玻璃制造的技术传入中原 D.波斯艺术风格影响唐朝手工业
8.宋代在成都设茶场司、在熙州(今甘肃临洮)设买马司,推行“以茶博马”政策。这一政策主要体现了( )
A.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的繁荣 B.中原与边疆地区经济的互补性
C.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控制 D.茶叶种植技术向西域的传播
9.《宋史》载,北宋钱惟演“专选名门望族通婚,遭满朝鄙夷”;司马光《婚仪》强调议亲“勿苟慕其富贵”,朱熹在《朱子家礼》中亦援引此训。南宋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更直言“世事更变,乃天理……三十年前宦族,今存者几何”。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宋代( )
A.门第观念彻底消亡,婚姻实现自由平等
B.科举制度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性显著增强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逐利风气的全面蔓延
D.理学成为了主导思想束缚民众婚姻选择
10.《金史·食货志》载金世宗诏令:“凡荒闲之地,可令女真、汉人垦辟,免其赋三年”;《宋史·食货志》亦载南宋在荆襄、两淮等宋金边境“募民耕垦旷土,蠲赋十年”。这些现象共同说明,两宋时期( )
A.少数民族政权完全照搬汉族政治制度
B.战争冲突是推动边疆开发的核心动力
C.民族政权间的交往推动边疆封建化进程
D.汉化政策彻底消除了各少数民族间差异
11.中国自《史记》始,便留下了只为帝王、将相和奇人异士作传的传统,对现实生活中的平民百姓是不关注的,而近世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则将“卑贱”的人民群众置于舞台的中心,造成创作人物身份变化的根源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皇权的衰败
C.创作者观念转变 D.市民阶层的壮大
12.《明史·五行志》中有崇祯十三年五月和十四年河南“大旱蝗”的记载。清乾隆《内黄县志》:“崇祯十二年旱蝗蝻食禾尽。十三年大旱……,饥民作乱,十四年大饥疫……,人死八九,叶土寇蜂起,道路不通。十七年春三月,……。至六月三伏无雨,旱蝗贼李自成,遣骑二百余人,入城置伪官。”类似记载在历代史书中屡见不鲜。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古代中国农民起义频发的重要原因在于( )
A.小农经济基础的脆弱,抗风险能力低下
B.封建王朝后期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
C.自然灾害导致社会秩序崩溃和生存危机
D.土地兼并严重使农民失去基本生产资料
13.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居留澳门。此后数十年间,明朝官员多次奏称:“闽粤奸商,惯习通番……岁诱倭银不下百万”,“濠镜澳(澳门)夷船岁至,输饷二万金”。这一现象深刻反映出( )
A.地方政府自主掌控对外贸易主权 B.殖民扩张导致明朝海防体系崩溃
C.对外贸易推动白银内流 D.明朝全面放弃海禁政策
14.《明实录》载: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遣尚书蹇义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事毕还朝”;至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因倭寇肆虐东南,“特设浙直总督,总制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七省军务,便宜行事”。万历《明会典》更明确“总督、巡抚,皆因事特设,辖地无常”。这一制度发展表明明朝( )
A.彻底废除地方三司制度 B.全面模仿元代行省制度
C.地方督抚形成割据势力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5.明朝中后期,西学东渐之风渐起,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等西方科技著作,并与徐光启等士大夫合作翻译。然而,这些西方科技并未在当时中国社会广泛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传统海禁政策断绝了中外交流 B.落后的封建思想束缚社会变革
C.传教士以宗教传播为主要目的 D.中国的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16.清朝后期军备松弛,出现了“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的现象;《清实录》亦载道光年间官员奏报:“各省绿营空额占三成,所存老弱充数,火药受潮,枪械锈蚀”。此类现象说明清朝( )
A.军事技术全面落后于西方列强 B.骑射传统不适应近代战争需
C.财政困难迫使清政府削减军费 D.政治腐败导致统治危机加剧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 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战国)韩非《韩非子·二柄》
“(秦始皇)专任狱吏……上乐以刑杀为威。”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孝惠、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西汉)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
材料三:“(董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汉武帝)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至汉初治国思想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为实现思想“大一统”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三、综合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西域诸胡商贾,往往杂处长安西市。”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追述天宝年间景象)
“敦煌文书《沙州图经》记载:‘地接蕃戎,路当冲要。……诸国商胡,往来不绝。’”
——摘录自敦煌出土唐代文书
材料二:“(宋)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汴梁),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非出于官库者,不得私相市易……(后)于广州、杭州、明州各置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
——(元)《宋史·食货志下八·互市舶法》
“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泉州)城内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序及对泉州描述(节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对外贸易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除对外贸易外,如果要深入研究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 请举出两个具体角度并简要说明。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既定天下,惩宋之失,置都司卫所于边地,控扼要害。……于西番(西藏等地)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朵甘都指挥使司,以其酋长为都指挥使、指挥同知等官,赐印信,俾因俗以治,岁时朝贡而已。……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招谕女真诸部,置卫所,授其酋长都督、都指挥等职,令世守其地,通贡互市。……于西南诸族聚居区,推行土司制度,设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以当地首领世袭其职,统其民,听命于朝廷。”
——综合摘编自《明史·地理志》、《明史·兵志》、《明太祖实录》及相关研究
“(为防蒙古)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是为九边。各镇屯驻重兵,修筑边墙(长城),以御北虏。”
——摘编自《明史·兵志》
材料二:“(康熙)帝曰:‘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然亦于新疆、蒙古、西藏等处,驻防重兵,置将军、都统、大臣以镇抚之。”
——《清圣祖实录》
“(清朝)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划定牧地,分封王公,设札萨克管理旗务,会盟于指定地点,由中央派遣大臣监督。……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总揽全疆军政事务,驻军屯田。……在西藏,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并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藏务,监督‘金瓶掣签’。……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改设府、州、县,派遣流官直接治理。……于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综合摘编自《清史稿·职官志》、《清史稿·地理志》、《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两朝在边疆治理上的主要共同特点。
(2)围绕“边疆治理与国家统治”这一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自拟论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D A C D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C D B D
17.(1)转变: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导,强调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汉初:摒弃严刑峻法,转而采用道家黄老无为思想,主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转变重要原因:①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政治因素)
②恢复社会经济的迫切需要(经济因素)或者汉初时期经济破坏,社会动荡
③汉初国力衰弱的现实(现实因素)
④黄老思想自身的优越性(黄老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并包、清静简易的特点,适合在百废待兴、需要稳定的时期作为治国理念)
(2)主要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积极①巩固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确立了统一的主流意识形态,强化了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和合法性基础)
②促进教育发展与社会流动(设立太学、推广儒学教育,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为普通知识分子(尤其是儒生)通过研习儒家经典进入仕途开辟了通道(察举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③推动儒家文化成为主流(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深刻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
消极①抑制学术思想自由(“罢黜百家”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压制了其他学派的发展,禁锢了思想,不利于学术的百家争鸣和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②后期僵化与维护专制(被尊崇的儒学逐渐走向教条化和神圣化,后期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18.(1)重要变化:主导路线变化:由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转向以海上丝绸之路(东南沿海港口)为主。
贸易城市变化:唐朝重心在内陆枢纽城市(如长安、敦煌),宋朝重心在沿海港口城市(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
宋朝对海上贸易设立专门机构;宋朝海上贸易规模更大;造船与航海技术(如指南针应用)显著进步:支撑了远洋贸易的发展。
(2)主要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南方经济发达;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路成本更低,载容量大,自身优势。
(3)其他角度:从货币的演变,北宋出现纸币交子反映商品经济发展;从大城市的兴起讨论,东京,临安反映商品经济发展;从农业的发展(稻麦复种制)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制瓷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从宋朝市场的发展如市场打破时空限制,官方榷场贸易的繁荣。
19.(1)共同特点:“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多元管理并存(管理方法多样);中央主导与加强控制(两朝都强调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对边疆的主权管辖。明朝通过设置都司卫所、九边重镇驻防;清朝则通过设立将军、大臣(如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直接派驻官员监督甚至直接管理(如改土归流、台湾设府),大大强化了中央对边疆的直接控制力);军事防御与政治怀柔并用(或者答实行羁縻政策):都重视军事力量在边疆的作用(明:九边重兵、长城;清:驻防重兵、屯田),同时辅以政治手段,如册封、朝贡、盟旗会盟、通贡互市等,以维护边疆稳定;注重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整性。
(2)
主题:明清边疆治理的演进体现了中央集权强化的历史趋势。
阐述:明朝边疆政策以“因俗而治”为核心,通过设立都司卫所和土司制度,授予边疆首领世袭官职,维持其自治权,此举延续历代羁縻传统,以较低成本维系边疆稳定,但统治较为松散,中央控制薄弱,土司、卫所首领世袭自治,易形成割据。清朝在继承明朝“因俗”框架基础上,推行系统性制度创新,强化中央集权。废除割据基础,推行直接管辖,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设府州县派流官,税收、司法收归中央,驻官直辖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由中央官员常驻掌军政实权。册封与金瓶掣签,清廷掌控达赖、班禅继承权,将宗教权威纳入国家管理体系,台湾设府,划归福建省辖,军事屯驻与经济整合,新疆驻军屯田、蒙古划定盟旗牧地,促进边疆一体化。清朝的制度化治理消除边疆割据隐患,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在尊重地方文化的同时,强化边疆对中央的政治认同。
明清边疆治理的演进,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的关键历程。明朝的羁縻政策维系了疆域完整,而清朝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中央集权深入边疆,体现了中央集权强化的历史趋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