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下历史期末试卷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C C B B D D B B A C A
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这里的“他”指( )
A.隋文帝 B.唐玄宗 C.隋炀帝 D.宋太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方的陈,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分裂,实现国家统一,A项正确;唐玄宗是唐朝时期著名的皇帝,宋太祖是宋朝著名的皇帝,都晚于题干中“西晋”,排除BD项;隋炀帝统治多暴政,不符合“人民负担较轻”,且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个帝王,与“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
2.《剑桥中国隋唐史》载“唐太宗以儒家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其施政作风被后世推崇,对中国文人来说,他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这一盛世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贞观遗风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提到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期间盛世局面是贞观之治,A选项文景之治是汉朝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的盛世局面,B选项贞观遗风是唐朝武则天在位时期的盛世局面,D选项是唐朝唐玄宗在位时期的盛世局面。
3.如图所示文物皆出土于唐朝墓葬。这可用以研究唐朝(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民族关系的融洽
C.中外交流的频繁 D.文学艺术的繁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墓葬中出土了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大食一般指阿拉伯帝国,这些文物说明唐代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可以佐证唐代中外交流频繁,故选C项;与商品经济有关的是墓葬中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与商品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的东罗马、大食、非洲都属于境外国家或地区,体现的是对外交往,不是中华民族内的民族关系,排除B项;唐朝时期的文学艺术主要表现是唐诗、书法、绘画等,材料体现的是对外关系,排除D项。
4.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和诗歌创作高峰的时期之一,下列诗句反映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是( )
A.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B.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C.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D.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答案:B
解析: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B选项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无家别》中的名句。这句诗描绘了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的景象,写的是“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A选项“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意思是唐朝的女子都愿意嫁给西域的男子,成为胡人的妻子,学习胡人女子的装束打扮,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C选项的意思是这些胡人从前不懂农作,不犁地耕种,如今却学汉人种起禾稷稻麦等粮食作物来了。客观地反映了胡汉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D选项指的是隋朝修建的大运河,隋炀帝时期(605年左右)开凿大运河,虽然耗费民力导致隋朝灭亡,但大运河在后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5.小明同学绘制了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④的时代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B
解析:据题干“907年—1368年”和所学知识可知,916年辽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故④是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西夏、辽、北宋政权并立,民族交融不断增强,最终元朝完成统一,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B项正确;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对应的阶段是①,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C项;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对应的阶段是③,排除D项。
6.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下列表述与岳飞相关的是( )
A.澶渊之盟 B.组织抗元
C.陈桥兵变 D.率军抗金
答案:D
解析:D选项组织抗击金军是岳飞所做,故答案选D。A选项是北宋与辽签订的盟约,B选项是文天祥组织抗元2,C选项是北宋赵匡胤,都与岳飞无关,排除A、B、C选项。
7.建构知识结构图能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从下图可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明朝的外交从开放走向闭关 B.①在历史上最远到达地中海
C.明朝对外关系都是暴力冲突 D.国家实力强弱影响外交方式
答案:D
解析:据题干知识结构图“明朝时期,明成祖派郑和率国力强盛船队主动外交,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明末国力渐弱,面对外敌侵略被动防御”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期国力强盛,有郑和下西洋的主动外交;后期国力减弱,面对外敌更多是被动防御,体现了国家实力强弱影响外交方式,D项正确;图示体现的是因国力变化导致外交方式变化,不是“从开放走向闭关”的整体趋势(如明末仍有抗击外敌的互动),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并非地中海,排除B项;明朝对外关系除暴力冲突外,还有郑和下西洋等友好交往,“都是暴力冲突” 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8.明末,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据此可推知,当时( )
A.倭寇对西北造成巨大破坏 B.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C.民众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D.文学创作脱离社会现实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和所学知识可知,农民大规模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生存难以为继,说明封建统治根基动摇,面临危机,B项正确;倭寇主要侵扰东南沿海,且明末倭寇之患已非社会主要矛盾,与“西北”“巨大破坏”均不匹配,排除A项;歌谣是民间口头传播的通俗表达,无法证明“文化素养普遍提高”;且明末社会动荡,文化教育普及程度有限,此说法缺乏依据,排除C项;该歌谣是对明末农民困苦、起义响应的直接反映,属于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形式,并非“脱离现实”,排除D项。故选B项。
9.下图可用来研究当时的( )
图1 清朝《鱼鳞图》 图2 清朝织布图 图3 《姑苏繁华图》(局部)
A.商业发展 B.社会经济 C.耕织技术 D.手工业繁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鱼鳞图》主要描绘的是清朝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反映的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清朝织布图主要描绘纺织场景,反映手工业技术;《姑苏繁华图》(局部)描绘苏州商业繁荣景象,反映都市经济和商业发展。综合来看,三幅图分别涉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共同展现了社会经济的整体状况,B项正确;商业发展仅《姑苏繁华图》体现,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A项、D项;耕织技术仅前两幅图体现,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C项。
10.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材料中的“制度”( )
A.有利于统治者扩大统治基础
B.削弱了皇帝在选官上的权力
C.杜绝了地方藩镇割据的现象
D.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指科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上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因此选项“有利于统治者扩大统治基础”符合题意,A项正确;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制度上的权力,而非削弱,排除B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杜绝了地方藩镇割据的现象”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11.自古以来我国人民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芒种”指“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主要着眼于( )
A.预测天气变化 B.区别季节更替
C.指导农业生产 D.安排节日娱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自古以来我国人民……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并结合所学可知,“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芒种”指“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这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C项正确;预测天气变化与“惊蛰”关系不大,排除A项;区别季节更替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安排节日娱乐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2.如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沿岸的景象。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是( )
A.为我们了解宋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史实依据
B.为我们了解宋朝民族关系提供了史实依据
C.证明了宋朝是社会秩序混乱的朝代
D.证明了澶渊之盟对宋朝的多面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沿岸的景象”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为我们了解宋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史实依据”,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河两岸的风光,无法体现宋朝的民族关系,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朝的繁荣,而不是社会秩序的混乱,排除C项;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之间的盟约,《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沿岸的景象”并无法直接证明澶渊之盟对宋朝的多面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3(1)曲辕犁、筒车。(4分)(错别字扣1分)
(2)缩短航程;开设海运路线。(4分)
经济重心南移。(2分)
(3)高产农作物引进;耕地面积就扩大;政府的政策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4)生产工具的改进、政府政策的支持、人民的辛勤劳动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14(1)
图一:明朝,理由:废丞相,设置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或者设置了锦衣卫、东厂西厂等或者设置了五军都督府(答到一点说明即可)
图二:元朝,理由: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与宗教事务;或者行省制度(答到一点说明即可)
朝代2分,理由2分
(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2分)
崇文抑武。(2分)
(3)军机处(2分)
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分)
(4)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任答一点即可)
15(1)特点:善待各个少数民族;以怀柔为主,武力为辅;通过和亲增进民族感情。(任答两点即可)(4分)
(2)特点:因地制宜;多种手段相结合;制度创新;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因俗而治。(任答两点即可)(4分)
(3)
示例:(A)
清朝时,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答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即可得2分)
为了加强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清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当地设驻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颁行法律,设置金瓶掣签等。(任答一点措施即可得2分)
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巩固了边疆地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任答一点影响即可得2分)
示例:(B)
清朝时,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答出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即可得2分)
1683年,清政府派兵统一台湾。为了加强对东南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清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设台湾府负责管理台湾,隶属福建省。(任答一点措施即可得2分)
从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任答一点影响即可得2分)
示例:(C)
清朝时,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答出加强了对新疆的管理即可得2分)
为了加强对新疆边疆的管理,康熙平定准葛尔部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任答一点措施即可得2分)
从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任答一点影响即可得2分)
示例:(D)
清朝时,中央政府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管辖。(答出加强了对东北的管理即可得2分)
为了加强对东北的管理,康熙发动雅克萨之战,击败俄军,最终签订《尼布楚条约》。(任答一点措施即可得2分)
从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北边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任答一点影响即可得2分)
答案第1页,共2页2025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卷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年级年级历史
C.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
6.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
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下列
图3《姑苏繁华图》(局部)
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
表述与岳飞相关的是(
A.商业发展
B.社会经济
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
A.澶渊之盟
B.组织抗元
C.耕织技术
D.手工业繁荣
。”这里的“他”指(
C.陈桥兵变
D.率军抗金
10.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
A.隋文帝
B.唐玄宗
7.建构知识结构图能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从下图可获取的正确历
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
C.隋炀帝
D.宋太祖
史信息是(
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
2.《剑桥中国隋唐史》载“唐太宗以儒家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其施
主动
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材料中的“制度”(
政作风被后世推崇,对中国文人来说,他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A.有利于统治者扩大统治基础
友好往来
结合起来的盛世。”这一盛世局面史称(
B.削弱了皇帝在选官上的权力
A.文景之治
B.贞观遗风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明朝的对外关系
C.杜绝了地方藩镇割据的现象
被动
戰维光抗倭
D.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统
明朝中后期国力清衰
3.如图所示文物皆出土于唐朝墓葬。这可用以研究唐朝(
战争与侵略
葡萄牙提取在澳门
11.自古以来我国人民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芒种”指
的居住权
“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
A.明朝的外交从开放走向闭关
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主要
B.①在历史上最远到达地中海
着眼于(
C.明朝对外关系都是暴力冲突
A.预测天气变化
B.区别季节更替
D.国家实力强弱影响外交方式
C.指导农业生产
D.安排节日娱乐
8.明末,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
12.如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描绘了北宋都城东
王来了不纳粮。”据此可推知,当时(
京汴河沿岸的景象。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是(
A.倭寇对西北造成巨大破坏
大食人俑
东罗马金币
非洲黑人俑
B.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民族关系的融洽
C.民众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C.中外交流的频繁
D.文学艺术的繁盛
D.文学创作脱离社会现实
4.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
9.以下三幅图片可用来研究当时的
繁荣和诗歌创作高峰的时期之一,下列诗句反映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的是(
A.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A.为我们了解宋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史实依据
B.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B.为我们了解宋朝民族关系提供了史实依据
C.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C.证明了宋朝是社会秩序混乱的朝代
D.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证明了澶渊之盟对宋朝的多面影响
5.小明同学绘制了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④的时代特征是
二、材料分析题(13、14题各18分,15题16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清时期
图1清朝《鱼鳞图》
图2清朝织布图
某校七年级的同学围绕“中国古代经济”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
参与。(18分)
公元前221年220年
581年907年
1368年18404
【农业工具篇】
七年级历史·第1版(共6版)
七年级历史·第2版(共6版)
七年级历史·第3版(共6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