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吉林省松原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1分)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被宋庆龄评价为“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得到肯定的原因是( )A.亲自考核地方官吏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C.打击敌对官僚贵族D.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2.(1分)“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上述诗句出自杜甫《垂老别》,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这场动乱是( )A.大泽乡起义 B.安史之乱C.陈桥兵变 D.李自成起义3.(1分)下列不符合“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4.(1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全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5.(1分)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6.(1分)单元复习课上,历史老师用PPT展示了如图图片。请判断这一单元的阶段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7.(1分)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 )A.陆游 B.程颢 C.程颐 D.朱熹8.(1分)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9.(1分)有人称八股为“中国一绝”。下列关于“八股”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为了加强思想统治②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③有利于文化的发展④摧残了文化,控制了思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1分)明末,陕北连年遭遇灾荒。……八九月间,百姓食尽蓬草,再剥树皮;年终,剥光树皮,不得已吃山中石,而地方官员仍然催租索赋,农民遂纷纷举行起义。由此可见,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B.政治腐朽阶级矛盾激化C.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D.外族入侵民族危机加重11.(1分)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下面示意图中横线处的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A.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B.盛世局面形成与发展C.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2.(1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时,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量冤狱并祸及亲友。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 )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八股取士”D.“文字狱”13.(1分)“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交流……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材料表述的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14.(1分)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中,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A.水稻、向日葵 B.玉米、甘薯C.马铃薯、粟 D.花生、水稻15.(1分)如果你要研究明朝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应查阅的主要文献是(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C.《梦溪笔谈》 D.《本草纲目》二、非选择题(共45分)16.(6分)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治国之道】材料一: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安邦之策】材料二: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1分)根据材料一,写出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的名称。(2)(2分)材料二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3)(3分)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17.(10分)唐宋时期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发展,请结合所学探究下列问题。【农业】(1)(3分)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是什么?写出一句能证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粮仓的谚语。为便利南粮北运,元朝时期开通了新运河并与原有运河连通。任意写出一例新运河的名称。【手工业】(2)(3分)写出唐朝时期越窑生产的瓷器代表.棉纺织业兴起于哪一朝代?写出推广棉纺织技术的代表人物。【商业】(3)(3分)写出一例宋元时期人口多达百万的商业城市代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写出其最早出现的地点。【探究】(4)(1分)你认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任意写出一点即可。18.(11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材料三:十七世纪中期,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2分)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戚继光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哪些努力?(2)(3分)材料二中的“贵国”指哪个国家?郑成功在哪年收复台湾?怎样评价郑成功?清朝统一台湾后设置管辖台湾的机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3分)面对材料三的情形,康熙帝御驾亲征,发动了什么战役?经过平等协商,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什么?(4)(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几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特征。19.(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梦溪笔谈》(1)(2分)材料一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科技成就?该科技成就的出现有何意义?材料二:明代科学巨著著作 内容及成就① 这部著作共收录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多则,插图1160幅,全面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天工开物》 这部著作对纺织、制盐、造纸、烧瓷等生产过程和工序有详细的介绍。该书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② ”《农政全书》 这部著作共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蚕桑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2)(2分)补全表格①②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代科技巨著的共同特点。材料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3)(2分)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取得很大成就的原因。20.(12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艺术篇】(1)(1分)其书法方折峻丽、笔力劲健的唐代书法家是谁?【文学篇】(2)(1分)唐朝诗人中,谁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什么?(3)(2分)词风气势豪迈的北宋文学家是谁?请写出关汉卿的代表作一例。【史学篇】(4)(2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指的是哪部史学巨著?作者是谁?【科技篇】(5)(2分)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制成新的历法名称是什么?元朝哪位科学家对木活字技术做了系统总结并创新?(6)(2分)中国商船上什么时期开始使用指南针?指南针传入欧洲有什么影响?(7)(2分)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4-2025学年吉林省松原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15小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D B C D D D B B D题号 12 13 14 15答案 D A B B二、非选择题(共45分)16.(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崇文抑武政策。积极影响: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消极影响:军队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低下,增加财政支出。(3)重视人才选拔任用;关注民生,发展农业;适时改革;合理集权与分权等。17.(1)筒车;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会通河(或通惠河)。(2)青瓷;南宋;黄道婆。(3)北宋东京(或南宋临安,或元大都);交子;四川。(4)生产工具发明创新;交通运输发展;国家政策支持等。18.(1)含义:消除倭患,东南边境安定。努力: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2)国家:荷兰。时间:1662年。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机构:台湾府。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3)战役:雅克萨之战。条约:《尼布楚条约》。(4)共同特征: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杰出的民族英雄。19.(1)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意义:提高了印刷效率,有利于文明的传承、传播和发展。(2)①:本草纲目;②: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特点:内容丰富,全面总结了不同领域以往的成就,书中介绍的科学技术先进。(3)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20.(1)柳公权。(2)杜甫;“诗圣”。(3)苏轼;《窦娥冤》。(4)《资治通鉴》;司马光。(5)《授时历》;王祯。(6)北宋时期。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7)认真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