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5 题,计 50 分)。
1-5 DABBD 6-10 DDCDC 11-15 BDAAC 16-20 BDDBB 21-25 DCBAB
二、非选择题(共 3 个小题,第 26 题 19 分,27 题 15 分,28 题 16 分,共计 50 分)
26.答案:
(1)图一: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641 年(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
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等等。
图二:岳飞抗金有效遏制了金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得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为宋金议和奠定基础。
图三: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图四:在明代起到了抵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的作用,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
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每幅图
的简要说明 3 分,合计 6 分)
(2)台湾;(1 分)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2 分)
(3)观点:民族交融,边疆巩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2 分)
论述:唐朝贞观年间,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
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明朝中期,戚继光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他统领
的军队,被人们誉为“戚家军”,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人民的生命财
产安全。乾隆帝时确立金瓶型签制度,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数仪
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6 分)
结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民族交融,边疆巩固,才能使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2 分)
27.答案:
(1)特点:人员身份多样;交往国家多;双向交流;交往频繁;交流人数多。(回答两方面即可,2 分)
史实:日本遣唐使来华;唐朝与新罗的交流;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等。(2 分)
(2)港口:广州、泉州(明州)。(2 分)管理机构:市舶司。(1 分)
原因:朝廷鼓励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物产丰富;经济
重心南移等。(回答三方面即可,3 分)
(3)变化:对外关系由主动地位到被动地位(或由主动开放到闭关锁国)。(1 分)
影响:导致国家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 分)
启示:闭关自守只会带来落后,只有积极开放才能发展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2 分)
28.答案
(1)制度:科举制度;(1 分)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1 分)主要
方式:通过科举考试的办法;(1 分)措施: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
才,还创立了武举。(2 分)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
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
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言之有理即可,4 分)
(2)(1279 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统一。(1 分)行省制度(1 分)中书省(1 分)
(3)变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高六部地位,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贵。(2 分)
机构: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六部、三司、五军都督府;清朝设军机处。(各一例即可,2 分)试卷类型:A
A.强化边疆治理B.接纳中原文化C.消除民族隔阂D.完善驿站系统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4.据统计,唐朝贞观年间,与唐朝有官方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70多个;开元盛世时,这
数字增长到100多个。而安史之乱后,到唐朝后期,与唐朝保特官方往来的国家和地区锐
七年级历史试题
减至约30个。据此可知
温馨提示:
A.唐朝对外交通逐渐衰落
B.国力强弱影响外交关系
1.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C.唐朝后期外交政策保守
D.藩镇割据阻碍边境贸易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中规定的位
5.某学习小组在进行项目化学习时收集了下列史实。据此可知,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置上。
3.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唐朝
元朝
清朝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平定新疆地区大、小和卓叛乱
4.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
在西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
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琉球(今台湾);在西藏
设置伊犁将军;反击沙俄对
和北庭都护府;封回纥首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雅克萨的入侵,签订《尼布
领为怀仁可汗
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楚条约》
第I卷单项选择题(50分)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题,计50分)。
C.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回洛仓是隋炀帝在洛阳设置的“国家粮仓”共有仓窖710座,单个仓窖就可储存粮食50
6.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示等形式的学习方法称之为“可视化学习”。如图所示可视化学习的
万斤。这种规模宏大的仓窖,不仅数目繁多,而且库藏巨大,在全国运河地区普遍建立。
主题是
这些仓窖遗址可用于研究隋朝
西行
麻鉴直东渡
传播力
强盛
A.隋朝灭亡的原因B.政治制度的创新C.商业发展的水平D.财政经济的状况
的政
2.同学们开展“中国古代经济”主题探究,搜集到以下四则史料。这些史料共同用于研究
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

魏《齐民要术》记载的绿肥种植技术
A.繁荣的社会经济B.和睦的民族关系C.开放的社会风气D.活跃的对外交往

唐代含嘉仓遗址的粟类粮窖示意图
7.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属于“观点”的是
A.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北宋苏轼《秧马歌》中描绘的插秧工具
C.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李白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A.古代农业生产状况B.经济重心南移C.土地制度演变D.中外物种交流
8.这套制度的设计思想以“防弊”为核心理念,以收权、分权和重文轻武为实践手段,以
3.观察以下两幅城市平面图,可推断元朝
“与士大夫治天下”为时代特色。“这套制度”
A.造就了大唐盛世的局面
B.导致了五代十国的更迭
C.加强了宋代的中央集权
D.巩固了元朝的边疆治理
9.有学者认为,西夏党项人与鲜卑吐谷浑、隋唐以来的中原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交往密
切,逐渐接受了汉族传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而形成了西夏文化,西夏文化的形
成主要杂糅了中原文化、党项文化、吐蕃文化、鲜卑文化、回鹘文化,也与契丹文化及
女真文化关系密切。可见,西夏文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唐长安平面图
元大都平面图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