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阿克苏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新疆阿克苏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隋文帝建国后“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抚戎夷”,社会出现繁荣景象。但炀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引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隋王朝最终灭亡。材料旨在表明影响王朝兴衰的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气候变迁 C.外部形势 D.统治政策
2.“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大运河 B.秦长城 C.都江堰 D.灵渠
3.隋唐时期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不限财产、门第,允许平民报考。这一做法( )
A.体现出重文轻武政策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D.规范了官员选拔的程序
4.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减省刑罚,并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C.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D.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
5.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温是唐朝宣武节度使,后晋君主石敬瑭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吴越开国国君钱镠是唐朝镇海节度使等。据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 )
A.只有当过节度使,才能当皇帝 B.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C.唐朝的节度使都建立了政权 D.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6.易中天教授在评述某历史事件时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该历史事件( )
A.使唐朝国势由盛而衰 B.消灭了北方的割据势力
C.使唐朝进入了开元盛世 D.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7.唐代回纥诗人坎曼尔在《忆学字》中写道:“古来汉人为吾师,吾人学字不倦疲。吾祖学字十余载,吾父学字十二载,今吾学字十三载。李杜诗坛吾欣赏,迄今皆通习为之。”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 )
A.诗歌日益流行 B.对外关系友好 C.科举制的发达 D.民族文化交流
8.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唐朝统治者对边疆的军事行动十分慎重……并通过与唐宗室联姻保持着密切政治关系。其中符合“与唐宗室联姻”的目的是( )
A.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B.增强唐朝与边疆民族的联盟
C.导致唐朝中央集权的削弱 D.引发唐朝与边疆民族的冲突
9.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派到中国的使团称“遣隋使”“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他们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增进两国友谊
C.参观中国的大好河山
D.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
10.唐文宗太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在市场出售,……“其印历已满天下”。据此可知唐朝( )
A.雕版印刷术出现 B.造纸术的发明 C.火药技术的成熟 D.指南针的普及
11.宋太宗即位之初,广开科举,殿试特以训兵练将为题,考察和选拔士人。这反映了北宋政府( )
A.注重文臣军事素养 B.强化儒家思想教育 C.提升武将文化水平 D.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12.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北宋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B.北宋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C.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民族之间交流融合
13.《女真进士题名碑》碑文中记录了金哀宗正大元年及第进士的情况,包括试题、考中者姓名等内容,反映出女真族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这里女真族借鉴的是( )
A.禅让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4.铁木真被蒙古族尊称为“成吉思汗”,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评价他为“一代天骄”。铁木真的主要贡献是:( )
A.统一蒙古各部 B.建立元朝 C.创立蒙古文字 D.灭亡南宋
15.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图中空白处应是( )
A.世袭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度 D.中书省
16.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政治因素是( )
A.南方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B.北方经济开发较早,水土流失严重
C.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D.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
17.小史同学在学习某一朝代的统治时做了如下笔记。这个朝代是( )
措施:1.废除丞相制度 2.设立三司,互不统属 3.设立锦衣卫
A.西汉 B.唐朝 C.南宋 D.明朝
18. 明朝我国对外关系出现新变化,一方面与亚非各国保持友好往来,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外来侵略的威胁。以下史实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
A.张骞出使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 B.永嘉南渡和孝文帝改革
C.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19.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B.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C.乾隆帝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D.伊犁将军的设置加强了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20. 乾隆后期对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等要求,谕旨指出:“如此非分于求,究其心怀叵测,不可不留心筹计……因思各省海疆,最为紧要。”据此推断乾隆帝( )
A.以天朝观念应对英国人 B.注重维护国家海洋主权
C.对与英国交往有所警觉 D.认清了英国通商的本质
二、材料题
21.科举取士与国家治理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3页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朝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意义。
材料二 元朝形势图(1330年)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3)图一体现元朝哪一历史趋势?当时还有哪些现象反映这种趋势?
(4)图二反映清朝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壮举,清政府对东归英雄们的态度如何?简述其意义。
(5)依据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列举一项即可)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 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阅读材料一,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列举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
材料二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内,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2)分析材料二,分别举一个有关北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
材料三 1690年,在沙俄的支持下,噶尔丹寻找借口进攻内蒙古,并扬言要联合沙俄攻打北京。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双方在乌兰布通展开激战,清军击溃噶尔丹的“驼城”,大败叛军。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
三、综合题
23.沿着以丝绸之路命名的中外交往通道,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展开。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丝绸之路】
材料一:丝绸之路,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是中国开放沟通、拥抱世界的证明。
(1)材料一中B指欧洲的大秦,请写出A点代表的城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外贸繁荣】
材料二:宋代习惯上把外国人称为“蕃客”,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蕃市”“蕃坊”和“蕃学”,并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2)宋朝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航海壮举】
材料三:中国在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下面左图是一组纪念邮票,画面表现的是郑和下西洋时所到之处受到人民欢迎的情景。
(3)材料三中图1的郑和远航最远到达了哪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郑和能够完成此壮举的必备条件有哪些?
(4)上面图2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不顾时世,安于现状”的哪一政策?通过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学习,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国家统一】
材料四:
1662年 收复台湾,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1684年 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5年 康熙皇帝亲征,抗击沙俄侵略
1727年 清朝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
1762年 清朝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771年 土尔扈特部东归
(5)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家统一”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选择不少于两个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在200字以上。
新疆阿克苏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A D A D A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C A C C D D D C
21.(1)变化:从看重门第变为注重学识;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2)制度:行省制度;
历史意义: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台湾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3)趋势:民族融合加强。
现象:边疆各族内迁,同汉族人杂居相处;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等。
(4)态度:妥善安置。
意义: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5)措施:清朝顺治皇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等都是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措施。
22.(1)“成熟办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友好地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
方式列举:和亲;册封;设置机构。
(2)“阶段性的和好”:澶渊之盟;
“阶段性的战争”:辽进攻北宋、西夏进攻北宋、金灭宋。
(3)方式:军事平叛、册封宗教领袖。
23.(1)A点:长安;
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机构:市舶司;
原因:政府方面: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科技方面:宋朝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技术支持,使航海更安全、更便捷;
经济方面:宋朝农业、手工业繁荣,为海外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
交通方面:宋朝造船业发达,海上交通便利,有利于开展海外贸易。
(3)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必备条件:国力强盛;航海及造船技术发达;郑和个人具备优秀的领导才能。
(4)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特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是由开放走向封闭(或前期以开放交往为主,后期以闭关锁国为主 )。
(5)观点: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论述: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打击了荷兰殖民者。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东南海防,维护了国家统一,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清朝前期,乾隆帝平定了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我们作为当代中学生,一定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