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春期七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闭卷 全卷共两个大题 满分50分 考试时间45分钟)注意事项:请各位同学将答案做在“答题卡”上,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1. 下图是我国古代部分帝王时序排列图。图中①可以填入的是( )①隋文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明太祖A. 唐玄宗 B. 武则天 C. 元世祖 D. 康熙皇帝2. 隋炀帝统治期间四处巡游,对安定边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修大运河,有利于南北物资交流和对东南地区的控制;新设进士科、免除对妇人奴婢课赋,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材料对隋炀帝的评价是( )A. 全面的 B. 积极的 C. 倒退的 D. 保守的3. 唐太宗被北边各民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这主要是因为唐太宗( )A. 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B. 建立了完善的政治制度C. 废除了残酷的严刑峻法 D. 减轻了百姓的赋税徭役4. 据史书记载,唐天宝十二载,自长安向西万余里,人户相望、桑麻遍野。天宝十四载,全国统计户口有900余万户,5200余万口,达到唐朝统计户口的最盛。材料记载的应该是( )A. 唐太宗时期 B. 武则天时期 C. 唐玄宗时期 D. 唐肃宗时期5. 下图为《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820年)》。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割据藩镇仅限于北方黄河流域 B. 藩镇割据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C. 黄巢起义导致割据局面的出现 D. 割据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6. 考古工作者在唐朝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诸如大食人俑、东罗马帝国的金币、黑人俑等文物。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于实证唐朝( )A. 丰硕的考古成果 B. 频繁的中外交流 C. 开放的社会风气 D. 发达的手工技术7. 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实行任期制,在州一级设置通判,凡长官之令须与通判联合署名,他还派转运使掌管一路的财权。这些举措( )A. 减轻了百姓负担 B. 巩固了边防安全 C. 减少了财政支出 D. 加强了中央集权8. 从下图钱币的形制和文字样式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A. 国家统一 B. 崇文抑武 C. 重内轻外 D. 民族交融9.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上(宋高宗)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万计。”这种现象的出现( )A. 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 B. 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C. 导致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从财力上保障了郑和下西洋10. 郑和等人第七次下西洋前夕立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译注:走在狂涛巨浪上,就好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此记述突出地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A. 航程远达红海沿岸 B. 持续时间长 C. 物质技术实力雄厚 D. 影响之深远11. 忽必烈即位之后,称皇帝,定年号,1271年取《周易》“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为“大元”,定都城于大都(今北京),立后储等。这表明元朝是( )A. 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 B. 依据中原模式建立的王朝C. 疆域面积最广王朝 D. 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12. 某历史学习小组制作了如下资料卡片。卡片最恰当的主题是( )郑成功武力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A. 边疆治理 B. 民族交融 C. 经济建设 D. 反抗侵略13. 鱼鳞图是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它是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鱼鳞图的出现( )A. 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B. 加剧了土地兼并和隐匿C. 完善了国家的治理体系 D. 杜绝了官场的腐败现象14.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但它强调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这是对理学( )A. 成因的归纳 B. 内容的描述 C. 特点的概括 D. 价值的评判15.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晚年在病中呼吁“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这体现了顾炎武( )A. 反清复明的坚强斗志 B. 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C. 反对君主专制的立场 D. 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主张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吐蕃赞普((译注:嫁给吐蕃赞普为妻)。公主携(译注:带)释迦像、营造工技六十种、医方百种入蕃……赞普叹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公主恶其人赭面(译:不喜欢看到吐蕃人用红褐涂面的样子),赞普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译注:脱去毡裘,穿中原人穿的服装,逐渐仰慕中华风尚)。——《旧唐书·吐蕃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吐蕃赞普对待文成公主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材料二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总制院更名为宣政院,秩(译:等级)从一品,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遇吐蕃有事,则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会同枢密院商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置澎湖巡检司,隶(隶属)泉州路晋江县。职盐课,办舶货,兼领台湾、澎湖民事。每岁孟夏,官船自泉州出,巡视岛夷,凡(译:共计)十有八所。——《元史·百官志三》《岛夷志略·澎湖》(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时设置的两个机构及其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共同的历史意义。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福建省。驻兵八千,分水陆八营。开海禁后,闽粤移民日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在台汉民逾百万,开垦田园五万余甲(1甲≈11.3亩)。雍正四年(1726年),奉旨建台湾府学,设教授、训导。全台建孔庙十三所,岁科两试取进文武童生。乾隆五年(1740年),巡台御史杨二酉奏准在台推行乡约,每月朔望宣讲《圣谕广训》。——《台湾府志·田赋》《清高宗实录》卷126(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清朝巩固台湾统治的三大措施,并指出其中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措施。17. 某班开展“以图探史”活动,请你参与。【任务一 探《唐朝长安城平面图》】(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共同的办公所在地,以及商品交易的场所,概括唐长安城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任务二 探金、南宋、西夏、元朝形势图】(2)据图指出从图一到图二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图一和图二右下角都有一个小方框,这里的信息说明了什么?【探究三 探清朝社会图】图一:《清朝流氓图》(局部) 图二:《姑苏繁华图》(局部)(3)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清朝社会的什么景象?对同一时代截然不同的景象,你怎么看?18. 以下是一篇论文的部分信息,阅读后完成任务。论文题目:论隋唐到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创新性 统一性 包容性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关键词,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从隋唐到明清(1840年前)的两个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25年春期七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闭卷 全卷共两个大题 满分50分 考试时间45分钟)注意事项:请各位同学将答案做在“答题卡”上,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C【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A【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A【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16题答案】【答案】(1)举措:为公主筑城;下令停止吐蕃人用红涂面的习俗;自己改穿中原服装,仰慕中华风尚。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2)机构及其职能: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及吐蕃事务。澎湖巡检司:掌管盐课、船货,兼管台湾和澎湖民事。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管辖,巩固了国家统一。(3)措施: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驻兵防守;推行文化教育(建学校、设孔庙、推行乡约等)。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推行文化教育。【17题答案】【答案】(1)办公所在地:皇城商品交易场所:东市、西市特点: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是国际性大都市原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开放(2)大趋势:从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原因:元朝军事力量强大,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措施说明:台湾和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3)图一:反映了清朝社会存一些社会问题(如流氓现象)图二:反映了清朝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看法:清朝社会是复杂的,既有繁荣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18题答案】【答案】示例:观点:隋唐到明清时期的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创新性阐述:隋朝创立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垄断,为后世所沿用并不断发展,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新;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史实都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