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满洲里远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满洲里远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
A.种植水稻 B.已学会用火
C.烧制彩陶 D.铸造青铜器
2.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3.《三字经》中写道:“禹传启,家天下”。此处的“家天下”指的是
A.王位世袭制
B.土地私有制
C.财产继承制
D.中央集权制
4.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5.“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这段文字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6.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反映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
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7.《孟子》中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关于井田制,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封建土地国有制 B.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C.劳动成果归劳动者所有 D.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
8.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突出表现是( )
A.铁犁牛耕 B.采集渔猎 C.改革变法 D.统一货币
9.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其目的是
A.稳定社会秩序 B.废除分封制度
C.加强思想控制 D.增强秦国实力
10.下列言论,可能出自老子的是
A.“克己复礼为仁” B.“制天命而用之”
C.“为无为,则无不治” D.“刑过不避大臣”
11.申不害,战国时期思想家。他要求君主掌握生杀大权,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的独裁地位,要求臣下绝对服从君主,即“尊君卑臣”。下列思想家与其思想最为接近的是
A.孟子 B.邹衍 C.墨子 D.韩非子
12.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致使“私学勃兴”。此社会现象
A.表明古代教育实现公平公正 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标志着儒学体系的基本确立 D.表明古代文官体制的初步形成
13.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 )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实现了祖国统一
C.实行三公九卿制 D.修筑了万里长城
14.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15.下图所示国家治理体系确立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6.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
17.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
A.职位世袭的权力
B.建立武装的权力
C.设置官员的权力
D.行政管理的权力
18.西汉初期,经济残破,百业待兴,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 )
①崇尚黄老之学 ②崇尚董仲舒新儒学
③实行无为而治政策 ④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为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采取的举措是( )
A.推崇黄老思想 B.颁布“推恩令” C.开辟丝绸之路 D.设置西域都护
20.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
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
21.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22.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23.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的史学名著是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
24.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大定之治
25.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大”。这一现象导致了( )
A.王莽篡夺政权 B.政治腐朽黑暗 C.诸侯势力膨胀 D.藩镇割据严重
26.两晋时期,南方许多地区变成肥田沃野,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其中会稽郡(今江南地区)被称为“晋之关中”。这反映出当时
A.江南农业发达 B.农业精耕细作 C.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开发加速
27.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散乱频繁 B.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8.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如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 )
A.西汉 B.西晋 C.唐朝 D.北宋
29.下图中的两块画像砖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南北统一
30.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带头模仿汉民族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于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等。这些举措旨在( )
A.提倡生活习俗的完全汉化 B.大力传承汉民族文化
C.促进南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D.推进鲜卑政权封建化
二、材料题
31.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鲁教版《中国历史》
(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哪些新兴阶级的出现?
(3)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结合秦汉两朝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鲜卑拓跋部建立了什么政权。该政权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哪些改革 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并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中,概括北魏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1.B
2.B
3.A
4.B
5.B
6.C
7.D
8.A
9.D
10.C
11.D
12.B
13.B
14.C
15.A
16.C
17.D
18.C
19.B
20.D
21.B
22.C
23.A
24.B
25.B
26.D
27.D
28.B
29.B
30.D
31.(1)分封制。诸侯争霸。影响:消极: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阶级:地主和农民。
(3)内在联系: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影响: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把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
32.(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
直接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工具和经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
(2)政权:北魏 。
改革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积极作用: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特点: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民族交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