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案
项目 内容
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1.政治认同: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必然性与伟大意义,坚定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的信念,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例如,通过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的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这一伟大成就,让学生切实感受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从而强化政治认同。2.科学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剖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培养科学思维,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与曲折,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讨社会主义改造原因时,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发展需求角度科学分析。3.法治意识:知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如 1954 年宪法的颁布,认识法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4.公共参与:借由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历史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鼓励关注国家发展,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组织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宣传活动。
教材分析 本框为统编版必修一第二课第二框,内容上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中国确立展开阐述。分为两目,第一目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介绍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包括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经验积累、个体农业经济的困境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等,讲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化三改”,并阐述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及其重大意义。第二目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讲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面临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党领导人民借鉴苏联经验教训进行艰辛探索,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任务,展示这一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后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进程及对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方式及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主要成就。2.教学难点: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层面,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艰辛探索中的曲折,辩证看待这一时期的成就与失误,领悟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时政引入】展示 2025 年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与沿线国家合作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果,如中老铁路开通后对两国贸易、人员往来的促进等新闻报道及相关数据。提问学生:“我国能在国际合作中取得这些成就,背后离不开稳定且先进的制度支撑,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确立起来的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议学情境】呈现 2025 年我国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出表现,如某国有企业研发的 5G 通信技术在全球的领先应用案例,同时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大量工业产品依赖进口的历史资料,包括相关数据和图片。【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提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困境到如今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卓越成就,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制度变革?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难题?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讲解过渡时期的时间范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阐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困境及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优势。【议学提示】思考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矛盾,以及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稳定经济秩序、推动国家建设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理解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总结归纳】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 “一化三改”。【议学情境】播放 2025 年某老字号企业庆祝公私合营 70 周年的相关报道视频,介绍该企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私营企业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型企业的历程,同时展示三大改造时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图片和资料。【教师活动】结合视频和资料,详细讲解三大改造的具体过程和方式。对于农业改造,讲解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发展历程;对手工业改造,介绍从手工业生产小组到供销合作社再到生产合作社的转变;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讲解公私合营的形式和赎买政策的实施。提问学生:“三大改造对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和资料,认真聆听教师讲解,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议学提示】分析三大改造如何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以及这种改变对社会性质转变的决定性作用。思考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总结归纳】到 1956 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起来。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议学情境】展示 2025 年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新突破,成功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的新闻报道,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科技、工业、农业等领域进行建设的历史资料,如 “一五” 计划期间 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的图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劳动模范事迹等。同时,呈现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临困难的资料,如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农业受灾情况、工业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成就和困难对我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讲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学生活动】阅读资料,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成就和困难。【议学提示】从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总结成就,从自然因素、国际环境、经验缺乏等方面分析困难,思考这些经历对我国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启示。【总结归纳】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 “两弹一星” 的成功研制。尽管在探索过程中经历了曲折,但这些成就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经验教训。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一同回溯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伟大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复杂经济形势,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呈现,再到 “一化三改” 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此后,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虽有波折,但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容小觑,为后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石。同学们,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传承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识点整合: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过渡时期时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①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③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艰辛探索中前进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党的的八大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理论贡献最重要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①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根本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成就①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农业初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③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④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 ⑤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⑥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⑦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4.曲折:大跃进时期、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对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评价(P28-P29)①一个结论: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②一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③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④一个肯定: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6.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P29)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注意】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3)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科技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我国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课后练习 1、到1956年上半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巨大进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9月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  )①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③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④科学制定并实施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中共八大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①③正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原则,并非八大独创;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1953-1957 年实施的,早于 1956 年的八大,②④不符合题意。2、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历史必然性,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有(  )①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对它们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包括: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③④正确。①错误,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是国营经济,而非国家资本主义;②错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是逐步进行的,并非 “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纳入社会主义轨道。故选 D。3、1953年2月,河北邢台县长张玉美向前来视察的毛泽东汇报,全县入社、入组的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七,东川口村一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合作化,建社当年,粮食增产百分之十二。毛泽东十分兴奋,说:“多数农民是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因为这是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看来,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做法。”这说明农业合作化( )①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具体途径②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③促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农业合作化是对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具体途径,①正确;材料中农业合作化使粮食增产,说明生产关系的调整(合作化)适应了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②正确。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 “第二次结合” 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逐步形成的,并非由农业合作化促成,③错误;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农业合作化是这一变革的组成部分,④错误。故选 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