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六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 分钟 总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答题卡及试卷的相应位置。
3.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
4.第Ⅱ卷必需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到答题卡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不得超出预留范围。
5.切记不要直接在试卷上答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首先在政治上,隋朝需要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沟通南北的交通。其次在经济上,隋朝需要联系南北物资的交流,特别是需要把南方的粮食大量地运到北方……”。为此,隋朝
A.营建东都洛阳 B.灭陈,统一全国
C.开凿了大运河 D.编订户籍,核实户口
2.这一制度把选举官吏的权力从地方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这一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中央集权制度
3.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唐太宗治国“先存百姓”的是
A.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B.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
4.唐朝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国内贸易兴盛,出现了很多大都市。下图反映的都市是
A.大兴 B.长安 C.广州 D.洛阳
5.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唐玄宗统治后期742—755年)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诗句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后的景象
A.开元盛世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唐朝灭亡
6.他是唐朝中期成就最大的书法家,他将篆、隶、行、楷四种笔法结合起来,创造了形体端正劲美、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代表作有《颜勤礼碑》《多宝塔碑》等。他是
A.颜真卿 B.柳公权 C.阎立本 D.吴道子
7.“宋在边境上开辟了市场,用茶叶、丝织品、麻布、粳糯、瓷器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和毛皮,从而发展了汉族跟契丹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联系。”这一局面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约
C.南宋建立 D.宋金和议
8.观察右图,A处的政权是
A.辽 B.蒙古 C.金 D.元
9.据记载,他“公开废弃‘蒙古’国号,按照《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他是
A.阿保机 B.阿骨打 C.铁木真 D.忽必烈
10.下列元朝设置的机构中,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的是
A.枢密院 B.澎湖巡检司 C.北庭都元帅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11.“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出自《宋史·范祖禹传》。这反映了宋代
A.经济重心南移 B.手工业的兴盛 C.商业的繁荣 D.农业的发展
12.(元朝)东海航线可通达朝鲜半岛、日本,南海航线可通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和欧洲等地。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经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东西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可知
A.元朝打通了被阻断陆路交通线 B.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C.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D.元朝统治者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13.宋元时期,管理船舶、关税、货物及外商招徕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御史台 C.市舶司 D.宣政院
14.他研制出简仪等近20种天文仪器。他根据观测和研究,制成的历法是
A.《大衍历》 B.《唐本草》 C.《梦溪笔谈》 D.《授时历》
15.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A.韩愈 B.程颢 C.程颐 D.朱熹
16.[明]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记载:“关白(日本古代官名,这里指丰臣秀吉)之应朝鲜,实所以图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材料表明,明朝进行援朝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A.东南倭寇猖獗 B.中朝两国休戚相关 C.朝鲜国王的请求 D.明朝国势骤衰
17.如表是某项改革的进步意义。据此判断改革者是
第一,将力役部分地摊入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 第二,把力役改为折银,使农民摆脱了一部分封建国家的劳逸束缚。 第三,赋役一概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王安石 B.顾宪成 C.张居正 D.王守仁
18.“这一口号是针对着明末土地高度集中和赋税繁重两大弊病而发的,符合广大人民要求得到土地与减免赋税的普遍希望……”。材料中的“口号”是哪次起义提出的
A.王仙芝起义 B.张献忠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白莲教起义
19.下图为某同学在学习某一内容时搜集的图片,由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主题为
金甁掣签 新疆伊犁将军府 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A.清朝的边疆治理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清朝反抗外来侵略 D.清朝巩固西北边疆
20.它设立于雍正年间,为清代所独创,它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它是
A.内阁 B.议政王大臣会议 C.南书房 D.军机处
21.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民谣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A.官吏贪腐现象严重 B.出现财政危机 C.严重的土地兼并 D.贫富分化十分严重
22.“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材料反映的政策带来的影响是
A.得到了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机会 B.中国获得了对外贸易主动权
C.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23.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清初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以下能为其提供佐证的是
A.洪武丈量鱼鳞图 B.清朝《耕织图·耕》 C.清朝织布图 D.《姑苏繁华图》(局部)
24.作者以“天工开物”命名他的书,是要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作者”是
A.沈括 B.宋应星 C.李时珍 D.徐光启
25.明清时期,小说、戏剧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A.商品经济发展 B.印刷技术发展 C.对外交流频繁 D.封建制度衰落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26.(12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经历隋朝及唐初,活了100多岁,一生专门研究医药,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总结了唐朝以前的医学。这两部书……内容十分丰富,共收集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
——摘编自张仁忠《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他”的成就。(4分)
材料二 活字印刷也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它由一位普通艺人试制成功;1041年至1049年间,这位普通艺人制作了用泥土焙烧而成的活字。……这些发明由中国传到中东,再经中东传入欧洲。1456年,欧洲人用活字印刷了第一本书——《谷登堡圣经》。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位普通艺人”是谁?(2分)“活字印刷”的发明有何影响?(2分)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1790)后,三庆、四喜、合春、春台四大徽班相继进京,在京师长期演出中,不断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声腔,丰富提高自己,最终于道光年间形成徽调二黄、汉调西皮为基础的京剧,将中国戏曲文化推向了巅峰。
——摘自张研 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3)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的特点。(2分)
(4)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分)
2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史实
① 文成公主入藏
元朝 形成新的民族——回回
明朝 隆庆和议
清朝 ② 回归祖国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两处的内容。(4分)
(2)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史实,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民族交融的历史”为观点,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例清楚,表述完整)(6分)
28.(14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丰富的历史史实为中外关系史中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国家形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时代”,它以博大胸怀接纳外来文化,也以积极态度输出中华先进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第3卷) 隋唐五代两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接纳外来文化”和“输出中华先进文明”两个方面,任选其一,列举一例史实并简述其影响。(6分)
材料二 在今天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公庙,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三宝”是明朝航海家郑和的小名)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地人民对郑和的态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含有哪些历史信息?(2分)
材料三 来华传教士白晋于 1697 年在欧洲出版《康熙皇帝》一书,作者凭借他在清廷的生活经历,特别是和康熙皇帝的密切交往,在书中记述了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还对其品德、性格、个人生活和爱好进行了详细介绍,为西方人塑造了一位完美的东方帝王形象。 ——摘编自邹雅艳:《13—18世纪中国形象演变》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康熙皇帝在“武功”上的辉煌政绩。(4分)
29.(14分)从北宋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摘自《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实行怎样的治国方针 (2分)宋太祖为了加强君权,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材料二 朱元璋为加强皇权而精心设计出的开国规模,使明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当时……矫正了元末弊政,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生产恢复。
——吴玉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在中央采取的措施。(4分)根据材料二,概括“加强皇权”的积极作用。(2分)
材料三 康熙帝允许一些亲信官员用奏折报告机密事件,派遣专人投送京师,可以直达御前。皇帝有所指示,即用朱笔批写与奏折上面,然后发还具奏人执行。
————摘自张仁忠《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的制度并简述其影响。(4分)
六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2分,共50分。
1.C 2.B 3.D 4.B 5.B 6.A 7.A 8.C 9.D 10.D 11.A 12.B 13.C 14.D 15.D 16.B 17.C 18.C 19.A 20.D 21.A 22.C 23.B 24.B 25.A
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0分,28题14分,29题14分,共50分。
26.(12分)
(1)孙思邈;(2分)
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重视药物的采集、配置和使用;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答出一点即可,2分)
(2)毕昇;(2分)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分)
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并加以创造和改进。(2分)
(4)保护、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面向未来,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
27.(10分)
(1)①唐朝②土尔扈特部。(4分)
(2)论述:①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②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回。它是我国回族的前身。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③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和议”。它结束了明朝与蒙古约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明朝通过通贡和互市等方式加强了与蒙古诸部的联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不堪忍受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民族交融的历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
(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围绕“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民族交融的历史”展开论述,且符合事实即可。6分)
28.(14分)
(1)接纳外来文化:(1分)玄奘西行;(2分)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3分)(列举其他史实,且符合题意也可得分。)
输出中华先进文明:(1分)鉴真东渡;(2分)。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3分)(列举其他史实,且符合题意也可得分。)
(2)态度:充满了爱戴和敬意。(2分)
历史信息:郑和的船队到过这些地方;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2分)
(3)武功: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稳定西北部边疆地区;通过雅克萨之战,成功击退沙俄侵略;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了东北边界的稳定。(答出两例即可,4分)
29.(14分)
(1)崇文抑武;(2分)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利。(2分)
(2)在中央:废除丞相,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利统归兵部。(4分)
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生产恢复;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答出一点即可,2分)
(3)奏折制度;(2分)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