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陶寺中期遗址发现了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其中,有一座大墓长5米、宽3.6米,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准确时间。据此推知( )
A.文明产生具有多元特征 B.阶级矛盾较为尖锐
C.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 D.旧石器文化较为发达
2.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100多年。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此外绝大多数藩镇,如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由此可知,唐朝藩镇( )
A.拥兵自重相互混战 B.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导致国家由盛转衰 D.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3.北宋时期人们的择偶观念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而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被时人概括为“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出当时( )
A.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B.美洲新作物输入推动经济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海外贸易发展 D.社会的门第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4.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 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5.清末,清朝与朝鲜发生边界纷争。光绪十五年(1889年),总理衙门以“该国久荷天朝覆畴之恩”,主张搁置争议,得到光绪帝的认可。这一事件可用于说明( )
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 B.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端
C.八国联军侵华的深远影响 D.传统观念影响近代外交
6.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骑自行车成了一种时尚,常有两人合坐,在市中游转,出现“压压盈头外国花,靓妆西女面笼纱。一声铃响双轮迅,穿过人丛脚踏车”的现象。这说明( )
A.近代上海盛行崇洋媚外之风 B.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习俗变革
C.新式交通推动社会生活变迁 D.中西文化融合成为社会风尚
7.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近百万农民、东北160万农民参加了解放军,民兵参战者近290万人;至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人,冀中有480万人随军出征。由此推知,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最关键因素是( )
A.军纪严明 B.统一战线 C.土地改革 D.作风廉洁
8.1950年8月,东北局建议把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几座城市的所有工厂及其设备都迁移至中苏边境地区。东北局这一建议主要是由于( )
A.国家安全形势的变更 B.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C.东北工业布局的调整 D.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9.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出现这一外交主张是因为
A.两极格局解体,世界走向多极
B.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建设社会主义
C.和平力量增长,战争威胁消除
D.建成中美两国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
10.古雅典的公职人员曾经长期不领薪金,甚至有时还得承担政务开支。伯里克利执政时期,规定担任公职和参与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可享有工资和补贴。这有利于( )
A.遏止城邦财政收支的腐败 B.确立城邦政治改革的方向
C.增加公民上层擅权的机会 D.激发公民下层参政的热情
11.16世纪末,郁金香传入荷兰,因其娇美的外形和艳丽的颜色受到宠爱。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能换取一辆马车、几匹马等;1637年,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出现“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B.早期殖民扩张引发价格革命
C.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D.海上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12.据《英国政治制度史》记载:“乔治二世(1683~1760年)12次离开英国前往故国期间,总要指定王后卡洛琳摄政。卡洛琳为人好强,谦卑恭顺的沃波尔成了她理想的肱股之臣,许多重要事宜悉凭他作主处理。”这一现象( )
A.导致国王权力极大加强 B.摧毁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
C.使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 D.推动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13.德国电气工业的垄断公司电气总公司在1908年与西门子公司实行联合,并且与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一起瓜分了世界电气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1911年该公司已控制了近200家公司,工人超过6万人,这折射出此时期( )
A.欧洲英法传统强国的衰落 B.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
C.美德两国垄断了国际贸易 D.列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14.有学者写道:“从此,工厂得以打破河水的诅咒,离开河边,让工厂自由迁移到人口众多、生活方便的城市里,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在英国开始了。”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凯伊发明飞梭 B.珍妮纺纱机的出现
C.阿克莱特开办水力纺纱厂 D.瓦特改进蒸汽机
15.1914-1918年,英国女汽车驾驶员从1700人增加到28900人;1914年,伍尔维奇兵工厂仅雇佣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000人。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增加了女性就业机会 B.战争影响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C.经济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D.思想解放激发女性就业热情
16.近代非洲文学以使用欧洲语言创作为主流。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语写作。1908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历史》成为阿姆哈拉语文学的标志性成果。到20世纪60年代,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语为荣。据此可知,阿姆哈拉语的推广( )
A.传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 B.发挥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
C.促进了非洲大陆的统一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自建国不久,吸取隋武力统一未果的教训,在贵州“招抚”各少数民族首领内附,谢氏、赵氏、宋氏等大姓纷纷率土内附。在此基础上,对归附各族地区逐步形成了体制比於内地,由中央派流官治理的经制州;仍由当地土酋担任州县长吏,按原有风俗统治的羁縻州;及与中央王朝保持松散臣属贡纳关系的藩国,一共三个政治圈层的行政建置体系。初唐、盛唐时期,经制州范围不断扩大,中唐以后则渐次缩小,不得不将一些原经制州改为羁縻州。
——摘编自何仁仲主编《贵州通史》
材料二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一方面削弱甚至废革土司,增加赋税收入,同时将尚未纳入建制的地方设官管理,扩大流官统治;另一方面开辟苗疆,开通贵州—湖南、贵州—广东的通路,雍正王朝在贵州境内大规模改土归流。到乾隆初年,贵州全省面积17万多平方公里,比明朝时期增加了5.7万平方公里,扩大了约1/3,南迁移民相当一部分来到贵州山区,开垦出了大量耕地,贵州的汉族人口在数量上开始逐渐超过了其他民族人口。
——摘编自王纪鹏《明清时期政府对贵州改土归流策略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在贵州地区统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在贵州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18.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改变了世界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明、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材料二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1)两次工业革命分别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有什么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投,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中国近代史“冲击——反应”理论。以下是费正清对该理论的解读:“西方是19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的发明者,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近代化”。
——《剑桥中国晓清史》
中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9世纪前期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1895年 康有为公车上书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95年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98年 维新变法
1842年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9世纪末 义和团运动兴起
19世纪40年代 魏源编纂《海国图志》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1851年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901年 签订《辛丑条约》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20世纪初 清末新政
1860年 签订《北京条约》 1905年 革命派组建同盟会
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
1864年 阿古柏入侵新疆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1865年1875年 江南制造总局建立左宗棠发兵新疆 1915年1915年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新文化运动开始
1884年 中法战争爆发 1916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919年 签订《巴黎和约》
1895年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冲击一反应”模式的看法,(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C
2.D
3.D
4.A
5.D
6.C
7.C
8.A
9.B
10.D
11.C
12.D
13.D
14.D
15.B
16.B
17.(1)
特点:设立羁縻州;因俗治理。
原因:吸取隋武力统一未果的教训。
(2)原因: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增加赋税收入。
意义:废除土司制,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18.(1)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2)①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②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③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等(答三点)
(3)影响: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面貌;冲击了落后的地区和民族;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等(2个角度)
19.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①若赞成冲击一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②若反对“冲击一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③若认为“冲击一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因角度给予否定。
【示例】
该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作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前期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主要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前提下被动学习。因此,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
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变革是复杂的。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因此在应对复杂的历史或现实问题时,既不能故步自封,盲目自大,要敢于接受来自外部的挑战.也不能陷入"西方中心"的误区.要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拥抱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