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学者费双应认为“秦朝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秦朝郡县制( )A.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B.产生了强有力的向心力C.制度建设还不够成熟 D.笼络了地方诸侯王2.《史记》中描述江南为“楚越之地 饭稻羹鱼”;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江南“皆播麦菽”。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A.农业发展超过北方 B.农业商品化程度高C.饮食结构渐趋改变 D.稻麦轮作技术普及3.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权力。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内阁与宦官的斗争 B.地方对中央的挑战C.宰相制度得以重生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4.夏布在四川俗称麻布,是制作刺绣、饰品、蚊帐、衣料的上等材料。重庆开埠后,夏布的出口量逐渐增多,“民国七年(1918年)而后,销路益佳”,到1927年达到极盛出口额,“占川货出口总额的6.8%”。这可用于说明( )A.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B.近代中国农村耕织分离的趋势明显C.世界市场拓展了传统产业发展空间 D.外国资本加大了对中国货品的控制5.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味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6.下表为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该调查( )职业 人口数 百分比农民 1 620 60手工业者 297 11游民 270 10商人 135 5政府机关 100 4地主 78 3其他 184 7共计 2 684 100A.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B.有助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C.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 D.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7.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A.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8.希腊史诗《田功农时》引用了当时流行的寓言“老鹰和夜莺”,老鹰抓住夜莺,飞向云端,夜莺悲鸣,老鹰说:“谁要是反抗强者,那真是愚夫,因为他不能作主宰,却只有受苦忍辱”。从中可见当时的希腊( )A.民主制度逐渐完善 B.民主制度存在一定缺陷C.开展对外殖民活动 D.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烈9.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以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体现了私法的主导地位 B.蕴含了一定的理性精神C.彰显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D.加大对平民的保护力度10.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铸币的控制较弱,许多铸币厂由教会掌控,其发行的货币占主导地位。法国铸币业被大领主控制,货币的原料、工艺、和设计都颇为粗劣。英国王室则控制了大量铸币厂,每三到六年便调整货币设计。这表明当时的西欧诸国( )A.教会引领货币经济改革 B.封建经济陆续走向瓦解C.王室鼓励工艺创新 D.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11.如果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全球化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他们”组织远航的主要“内在动力”是( )A.开拓新的市场 B.掠夺金银财富 C.传播基督新教 D.求证地圆学说12.1500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发展的长途贸易中大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17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联系在一起,他们或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并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 )A.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C.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13.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而,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 )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C.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 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14.据《英国政治制度史》记载:“乔治二世(1683—1760)12次离开英国前往故国期间,总要指定王后卡洛琳摄政。卡洛琳为人好强,谦卑恭顺的沃波尔成了她的理想肱股之臣,许多重要事宜,悉凭他做主处理。”这一现象表明英国( )A.君主专制出现复辟苗头 B.议会权力中心受到挑战C.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D.君主喜好影响官员任命15.根据表格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年份 1755 1797 1835指数 42.74 42.48 78.69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C.工人生活条件愈发恶劣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16.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封建制度彻底宣告结束17.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A.授予北尼日利亚的治权 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18.1921年10月,列宁指出,“我们刚刚做完建立苏维埃政权这第一件事”,“我们关于经济建设任务所说的,要比1918年下半年以及整个1919年和1920年所做的要小心谨慎得多。”这一论述( )A.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为俄国的革命发展指明了方向C.表明列宁主义发生根本变化 D.阐释了改变经济政策的必要性19.1888年,德国同土耳其达成协议,获得了从柏林经君士坦丁堡、巴格达到波斯湾的铁路修筑权。对此,俄国外交大臣指出,“不容许任何一个外国强国在小亚细亚范围内确立政治优势”。由此可见,该铁路的修建( )A.埋下了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C.冲击了俄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D.体现了列强霸权主义的本质20.戴高乐在《战争回忆录》中记述了1940年3月在巴黎的见闻:“各行各业都有势力强大的团体公开赞成停战……有人认为与希特勒相比,斯大林才是真正的敌人……部分政府官员甚至主张割让部分非洲殖民地,以便讨好这个魔鬼。”这些记述揭示了当时法国( )A.推行绥靖政策的动因 B.对苏德战争的漠不关心C.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D.意识形态对战局的影响21.美国《1981年经济复兴税收法案》将个人所得税率降低了约23%,个人所得税计算中的边际税率由1964年的14%-70%降低至11%-50%,并引入指数个人所得税参数,使个人所得税与通货膨胀挂钩。该法案( )A.说明美国认识到财政税收的重要 B.以追求社会财富的相对公平为目标C.体现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整 D.反映出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植22.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重新发现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全面实施就业促进与就业援助服务,创立新型的“社会企业”,通过减免工资所得税、补助社会保险缴费,为劳动市场竞争力较弱的各类人群设置社会企业,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这表明,当时欧美国家( )A.大幅度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 B.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寻求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平衡 D.着力于防范国际工人运动的冲击23.1972年,有学者指出,“地球上生产粮食的土地、可供开采的资源和容纳环境污染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无法支撑无限度的经济增长;如果世界经济的增长方式保持不变,那么,世界经济有朝一日会突然崩溃”。这一言论( )A.着眼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B.意在批评世界环境污染C.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反映粮食安全问题突出24.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二、材料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民国初年,有识之士主张“培养现代公民,推进人的独立与解放”,公民教育运动兴起。1922年,公民科正式成为中小学的讲授科目。1937年以后,国民政府加强民族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公民教育的渗透,公民教育以救亡为中心,强调奉献、牺牲、服从等集体主义精神……1949年以后,公民教育被认定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被“接班人教育”和“螺丝钉教育”代替。1986年,国家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的,在初中设置公民课程,教学内容强调道德、规范、纪律、集体主义等,但尚未触及国家理念、公民意识、公民习惯和技能。2006年出版的《新公民读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读本,涉及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公民参与技能等内容。多地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实验逐渐展开。——摘编自于宁志《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一百年中国公民教育运动的回顾与展望》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德国政府推行以培养顺从的臣民为目标的国民教育,灌输对帝国的爱、民族思想、虔诚信仰上帝和效忠王室的观念。……1920年,德国政府提出平等给予所有公民个体自由和培养公民政治责任感的公民教育理念。希特勒上台后,纳粹政权建立特种学校,意图把德国青年培养成对希特勒和纳粹政权绝对服从、对元首或领袖绝对忠诚、勇于为纳粹卖命的工具。……1957年,民主德国颁布新的公民学课程和教学大纲,以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社会主义国家理论和保卫国家的爱国义务为特色。二战后,联邦德国掀起“非纳粹化”运动,将民主自由思想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首要任务,民主政治观念开始在德国扎根……德国统一后,公民教育沿袭联邦德国的教育模式,民主知识成为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摘编自高霏霏《德国公民教育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上半期中德两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下半期中德两国公民教育发展的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中德两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历史启示。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8世纪以来,阿拉伯帝国武力征服西班牙后,就非常重视当地教育,“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写字”。穆斯林西班牙有70座公共图书馆,藏有从各地搜集来的珍贵书籍。哈干姆二世时科尔多瓦的图书馆最大,藏书达60多万册。除公共图书馆外,这里还有数目众多的私人藏书。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班牙,更加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照亮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科学文化的黑暗世界。——摘编自吴长春《阿拉伯文化传播到西欧的途径》材料二 1653年,曼彻斯特市成立了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切塔姆图书馆,这是英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1669年,作家约翰·伊夫林提出为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建议,此后,主张以公共税收来维持免费图书馆的建议增多。18世纪,工业和科学的发展逐渐战胜神学,人们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于是,英国逐渐产生教区图书馆、咖啡屋、慈善学校和机械工人学校等各类信息传播载体。1850年,尤瓦特提交的《公共图书馆法》议案经过议会的反复斗争最终被认可,英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法令生效.此后,英国的议会文化使得公共图书馆大行其道,公共图书馆迅速成长,到19世纪末,英国公共图书馆数量超过100个。——摘编自《英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阿拉伯帝国统治下西班牙文化事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9世纪英国公共图书馆得以发展的原因。27.【文化的离异与回归】材料 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向,也是文化史研究带有永恒魅力的重要课题。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于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长期沉睡于中世纪落后状态的东方又是一种类型。这里的离异,首先表现为向西方近代文明的模仿、学习与趋近;这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本民族的主体意识,以求避免被先进的外国文明同化。——摘编自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关系试析》请以“离异与回归”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D C D D A D B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B C D A B D D D题号 21 22 23 24答案 C C A A25.(1)相同点:都强调服从精神:发展方向都受局势变化影响。不同点:主体不同,中国的公民教育先由知识分子发起,后由政府主导,德国的公民教育始终由政府主导;性质不同,中国的公民教育具有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的性质,德国的公民教育军国主义色彩浓厚:作用不同,中国的公民教育凝聚了民族力量,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德国的公民教育沦为希特勒独裁和侵略的工具,给德国和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2)中国的背景: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德国的背景:德国分裂,两德意识形态对立,两极格局形成;法西斯主义的根除:德国重新统一。(3)历史启示:应积极培育公民的公德意识、法治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应重视公民教育,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公民教育要立足国情,借鉴外国公民教育经验。26.(1)表现:教育事业发达;图书馆繁荣、藏书众多。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有助于巩固阿拉伯人在当地的统治秩序;有助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为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2)原因:有识之士的倡议;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推动;议会民主制度的发展;启蒙思想和教育的世俗化促进;市民阶层休闲理念和方式的改变。27.答案示例:论题:文化的离异与回归推动了东西方社会转型。论述:在东西方近代化转型过程中,都有过文化离异与回归的现象。尽管各自的内涵不同,本质上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扬弃和有意识的继承。观察历史,近代西欧通过对中世纪禁欲主义、教会腐朽、守旧思想的批判和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并逐步发展、完善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最终在对中古文化的离异和上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回归中实现了社会转型。在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同时,面临民族危亡,也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讲述历史,整理国学,研究语言,探讨制度,反对一味迷醉于“欧风美雨”的崇外思想,激发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为实现民族独立与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践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大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总之,在东西方近代化转型过程中都有过文化离异与回归的现象,这种离异与回归,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剥离或重新认同,实质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