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1.(2分)它继承了三百年历史过程中民族融合与南方开发的成果,完成了统一,使华夏文明显得更为成熟、根基更为稳固,为之后大唐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北魏 B.隋朝 C.宋朝 D.五代2.(2分)考古发现,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北方地区粟、麦等粮食作物在南方的种植范围明显扩大,南方的茶叶、丝绸等产品在北方市场也更为常见。这一现象直接反映出大运河( )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B.推动了水利工程发展C.加强了隋朝中央集权 D.带动了沿岸城市兴起3.(2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4.(2分)某班围绕“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编排历史课本剧,下列可以出现在剧本里的情景是( )A.妇女骑马打球 B.商人使用“交子”C.市民欣赏杂剧 D.晋商经营“票号”5.(2分)唐朝国势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A.藩镇割据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朱温起义6.(2分)关键词检索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索了下列关键词。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 )精忠报国 靖康耻 郾城大战“莫须有”A.卫青北击匈奴 B.文天祥抗元C.岳飞抗金 D.辛弃疾北伐7.(2分)依靠可信史料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研究“宋代历史”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是( )A.书籍《东京梦华录》 B.电视剧《清平乐》C.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D.元末编撰《宋史》8.(2分)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归纳,符合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9.(2分)如图反映的中外交往状况最早出现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10.(2分)如表是某书籍的目录(节选),在第一章第二节中我们可能看到的内容是( )第一章 蒙古政权 第一节 蒙古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蒙古的征服战争 第三节 蒙古政权的内政建设A.铁木真组建护卫队 B.元军攻入临安城C.元军消灭南宋残部 D.蒙古灭西夏和金11.(2分)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A.唐朝 B.南宋 C.元朝 D.清朝12.(2分)把“罢丞相”“设三司”“八股文”“军机处”确定为一个单元板块来学习,则该板块的主题应为(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特务机构的强化C.经济统治的加强 D.思想领域的专制13.(2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结合历史,诗中的“危”指的是( )A.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武装枪劫日益猖獗B.葡萄牙值民者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C.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宝岛台湾D.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14.(2分)学者、历史学家郭沫若这样评价:“他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他是( )A.郑成功 B.李自成 C.吴三桂 D.努尔哈赤15.(2分)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B.唐朝时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C.铁木真在1206年建立了蒙古政权D.《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二、非选择题(本题4小题,16题10分,17题8分,18题10分,19题12分,共40分)16.(10分)某班布置“古代中国 异彩纷呈”主题展板,并围绕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著作篇 ①《本草纲目》 ②《西游记》 ③《农政全书》 ④《天工开物》制度篇 材料一 材料二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史 地理志》人物篇(1)(3分)请按照示例,请将著作篇中的内容进行归类。(要求:写出序号)示例:科技类④小说类: 农业类: 医学类: (2)(3分)材料一这一现象与哪一制度的开创和实行密切相关?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治理,元朝统治者创立了什么制度?(3)(4分)请从人物篇中任选一位,说明他能够入选展板的理由。17.(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代 南方 北方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材料三:中国历史是一个连均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就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起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材料四: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1)(2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回答一个方面的史实即可)。这些发展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2)(2分)根据材料三,说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演进趋势。(3)(4分)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元朝在台湾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名称,以及清朝在西藏和新疆地区采取的措施各—例。18.(10分)下面是某中学七年级的同学技集到的一些图片和文字材料,请你参与完成相关的探究活动。材料—: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材料三:“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清高宗圣训》(1)(3分)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写出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两个事件,及其体现中外交流的两种方式。(2)(3分)材料二、三共同反映出清朝统治者推行怎样的政策?指出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消极影响。(3)(4分)结合明清时期不同的对外政策,说一说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9.(12分)唐宋元时期,国家在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呈现出大国的气度。老师围绕相关内容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史料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1)(3分)图1与哪一事件相关?反映了民族关系交往的方式是什么?史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4分)将图2示意图中①②处少数民族政权补充完整。写出①处政权与北宋议和的历史事件。(3)(5分)请以“交流推动社会进步”为观点,从以下史实中任取两项加以论证。(要求:运用史实,论证观点,条理清晰)马可 波罗来华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唐与大食交往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B A C A B C C C C D C题号 12 13 14 15答案 A A B D二、非选择题(本题4小题,16题10分,17题8分,18题10分,19题12分,共40分)16.(1)②;③;①。(2)制度:科举制。制度:行省制。(3)示例一:毕昇。理由: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提高印刷效率,促进文化传播。示例二:忽必烈。理由: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统一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统治。示例三:关汉卿。理由:关汉卿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代表作《窦娥冤》,对元杂剧发展影响深远。(任选一个即可)17.(1)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宋代农业迅速发展,手工业兴盛,商业贸易繁荣;国家赋税仰仗南方;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出现纸币“交子”;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等。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2)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3)澎湖巡检司。设立驻藏大臣;设立伊犁将军。18.(1)事件及方式:图1、图2郑和下西洋,和平交流的方式;图3、图4雅克萨之战,暴力冲突、战争的方式。(2)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影响: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启示:开放则兴,闭关则衰。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促进自身的发展。19.(1)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民族交融。(2)辽,金;澶渊之盟。(3)观点:交流推动社会进步。论述: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受日本的邀请东渡。他在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研习佛法,开展讲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回到长安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综上所述,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