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12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点1 细胞生活的环境(2025浙江1月选考,3,2分)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下列物质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 )A.Ca2+ B.淀粉C.葡萄糖 D.氨基酸答案 B 淀粉的分子量较大,食物中的淀粉要经人体消化成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进入内环境,B符合题意;而无机盐、葡萄糖和氨基酸均为小分子物质,可直接存在于人体的内环境,A、C、D不符合题意。(2025北京,14,2分)动物细胞培养基一般呈淡红色。某次实验时,调控pH的CO2耗尽,培养基转为黄色。由此推断使培养基呈淡红色的是( )A.必需氨基酸 B.抗生素C.酸碱指示剂 D.血清答案 C 分析题意,CO2可用于调控培养基的pH,pH改变导致培养基颜色发生变化。必需氨基酸是细胞生长的营养成分,血清提供生长因子等,抗生素可用于抑制微生物污染,它们不导致培养基颜色发生变化,酸碱指示剂(如酚红)在培养基中可用于显示pH变化,故选C。(2025湖南,6,2分)酸碱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液的酸碱平衡与无机盐离子无关B.血浆的酸碱平衡与HC、H2CO3等物质有关C.胃蛋白酶进入肠道后失活与内环境酸碱度有关D.肌细胞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的CO2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答案B 一些无机盐离子如HC、HP、H2P等可以作为缓冲物质,参与维持细胞内液的酸碱平衡,A错误;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H2CO3,可以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B正确;消化道如胃、肠道不属于内环境,胃蛋白酶进入肠道后失活主要是因为肠道内的pH与胃内的pH差异较大,C错误;人体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D错误。(2024浙江6月选考,12,2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关于淋巴细胞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存在于淋巴(液)B.只存在于血浆和淋巴(液)C.只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D.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答案 D 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中也存在淋巴细胞,D正确。(2022广东,3,2分)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血糖C.肾上腺素 D.睾酮答案 A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血浆中约90%为水,还有少量无机盐、血浆蛋白质、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等)、代谢废物(如尿素)、各类激素等。故B、C、D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不符合题意;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A符合题意。易错警示 常见的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有结构蛋白、各种胞内酶、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2019浙江4月选考,16,2分)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C.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D.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答案 D 本题以物质交换为知识载体,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生命观念素养中稳态与平衡观等要素的考查。单细胞动物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的少数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D错误;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C正确。(2017课标全国Ⅰ,31,8分)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 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 ,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 。 答案 (1)血浆 (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析 本题通过问题探讨的形式考查生命观念素养中的稳态与平衡观要素。(1)当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经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2)大量饮用清水,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增加,导致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内环境为细胞提供了生存的液体环境,同时可为细胞提供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并排出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所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考点2 内环境的稳态(2025江苏,13,2分)关于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Na+浓度升高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抑制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B.血浆H+浓度升高时,HC与H+结合,H2CO3分解成CO2和H2O,CO2排出体外C.寒冷刺激时,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D.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答案A当血浆Na+浓度升高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减少,使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减少,A错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当H+浓度升高时,HC与H+结合形成H2CO3,H2CO3分解成CO2和H2O,CO2通过呼吸排出体外,从而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B正确;寒冷刺激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可促进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释放,促进细胞代谢,使细胞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正确;体内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正确。(2025湖北,2,2分)《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指出,长期睡眠不足会引发机体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餐后血糖与脂肪代谢效率降低等问题,并伴随注意力不集中、短期记忆受损、免疫力下降等症状。下列关于长期睡眠不足的危害,叙述错误的是( )A.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B.患高血脂、糖尿病的风险上升C.可能导致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分泌减少D.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血液pH下降答案D 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影响突触处神经递质的释放,导致神经元间信息交流受阻,与题干中“注意力不集中、短期记忆受损”相符,A正确;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会引发血糖调节异常(易患糖尿病),脂肪代谢效率降低则导致血脂升高(易患高血脂),B正确;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分泌减少可导致免疫力下降,C正确;人体内环境存在酸碱缓冲物质,体内CO2增多一般不会导致血液pH下降,D错误。(2025广东,14,4分)为研究运动强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某研究团队招募一批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3 min低强度运动和高强度运动,运动开始后血浆乳酸水平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强度运动时,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升高血糖B.高强度运动血浆乳酸水平达到峰值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强度最高C.两种强度运动后,血浆乳酸水平的变化均不影响血浆pH的相对稳定D.两种强度运动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强弱均会发生转换答案B 在高强度运动时,血糖消耗加快导致血糖含量下降,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从而升高血糖,二者在升高血糖上具有协同作用,A正确;血浆乳酸水平达到峰值时,只能说明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积累量达到最大,但此时无氧呼吸强度不一定最高,B错误;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C/H2CO3等)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所以两种强度运动后,血浆乳酸水平变化不影响血浆pH的相对稳定,C正确;运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运动后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两种强度运动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强弱均会发生转换,D正确。(2025河南,9,3分)CO2是人体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血液流经肌肉组织时,细胞产生的CO2进入红细胞,在酶的催化下迅速与水反应生成H2CO3,进一步解离为H+和HC。H+与血红蛋白结合促进O2释放,HC顺浓度梯度进入血浆。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CO2参与血浆中HC/H2CO3缓冲对的形成B.血液流经肌肉组织后,红细胞会轻度吸水“肿胀”C.红细胞内pH下降时,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增强D.脑干中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存在对体液CO2浓度的依赖答案C 据“血液流经……进入血浆”可知,CO2参与了血浆中HC/H2CO3缓冲对的形成,A正确;血液流经肌肉组织后,CO2进入红细胞,产生H2CO3并解离出H+和HC,使红细胞内的渗透压略高于血浆渗透压,推知红细胞会轻度吸水“肿胀”,B正确;由题干可知,H+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会促进O2释放,当红细胞内pH下降时,即H+浓度升高,此时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会下降,从而促进O2的释放,C错误;CO2是人体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当体液中CO2浓度发生变化时,会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D正确。(2024甘肃,10,3分)高原大气中氧含量较低,长期居住在低海拔地区的人进入高原后,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会显著升高,从而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此过程主要与一种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有关,该激素是一种糖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低氧刺激可以增加人体内EPO的生成,进而增强造血功能B.EPO能提高靶细胞血红蛋白基因的表达并促进红细胞成熟C.EPO是构成红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能增强膜对氧的通透性D.EPO能与造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启动信号转导答案 C 长期居住在低海拔地区的人进入高原(即进入低氧环境)后,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会显著升高,即人体造血功能提高,而此过程主要与激素EPO有关,推测低氧刺激可以增加人体内EPO的生成,EPO能提高靶细胞血红蛋白基因的表达并促进红细胞成熟,进而增强造血功能,A、B正确;EPO是一种激素,激素不参与构成细胞膜,其可作为信号分子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启动信号转导,C错误,D正确。(2024黑、吉、辽,10,2分)为研究禁食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者用大鼠开展持续7天禁食(正常饮水)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血清中尿素、尿酸(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的水平显著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B.禁食初期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回升C.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的分解D.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脂肪的分解代谢答案 D 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故血清中的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A正确;禁食初期,血糖水平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回升,B正确;尿酸是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故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的分解,C正确;脂肪由C、H、O组成,不含N,因此尿素不是由脂肪代谢产生的,D错误。(2024湖北,9,2分)磷酸盐体系(HP/H2P)和碳酸盐体系(HC/H2CO3)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缓冲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氧呼吸的终产物在机体内可转变为HCB.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C.缓冲体系的成分均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D.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答案 C 有氧呼吸的终产物CO2和H2O可以生成H2CO3,H2CO3在机体内可转变为HC,A正确;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可用于ADP和Pi(磷酸)反应生成ATP,即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B正确;磷脂双分子层对HP、H2P和HC等带电离子具有不透性,这些带电离子不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C错误;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如乳酸中毒),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2023河北,8,2分)小鼠注射某药物造成肾功能异常,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血浆蛋白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蛋白丢失可造成血液中抗体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B.血浆蛋白减少造成血浆渗出至组织液的水增多C.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高于血浆Na+和Cl-形成的渗透压D.小鼠肾功能衰竭时,血浆中尿素氮升高答案 C 抗体是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物质,为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分布于血浆和组织液等,该小鼠的肾功能异常造成的血浆蛋白流失可引起血浆中抗体减少,机体免疫功能降低,A正确;血浆蛋白减少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血浆渗出至组织液的水增多,B正确;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中Na+和Cl-的数目远多于血浆蛋白的数目,其形成的渗透压远高于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C错误;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血浆中尿素氮等代谢产物浓度升高,D正确。(2022重庆,10,2分)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D.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答案 D 肌肉酸痛是机体无氧呼吸产生过多乳酸所致,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乳酸积累并不会使血浆pH显著下降,A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需要通过血浆和组织液,B错误;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内进行,C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积累会导致肌肉酸痛,乳酸进入组织液,可通过体液运输运往身体其他部位,减少肌肉处的乳酸积累,故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D正确。(2022海南,9,3分)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动脉血氧分压从60 mmHg降至20 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答案 D 观察图示,动脉血氧分压从60 mmHg降至20 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增加组织供氧,A正确;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动脉血氧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过度通气排出CO2,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B正确;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C正确;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D错误。(2022湖北,19,2分)人体中血红蛋白构型主要有T型和R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约是T型的500倍。内、外因素的改变会导致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发生变化,如: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正常情况下,不同氧分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变化曲线如下图实线所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B.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C.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有利于肌肉细胞代谢答案 A 由题干信息“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可知,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应由R型向T型转变,即氧分压相同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降低,故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液pH降低,骨骼肌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应由R型向T型转变,降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便于氧与血红蛋白分离,为骨骼肌细胞代谢提供氧气,A正确,D错误。R型与氧亲和力远高于T型,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应由R型向T型转变,以利于血红蛋白与氧分离,为肾脏细胞代谢供氧,曲线应由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应由T型转变为R型,以利于血红蛋白结合更多的氧气,曲线应由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B、C错误。解题反思 本题不仅应提取出题干中血液pH、体温变化对血红蛋白T型与R型转变的影响的信息,还应能分析出R型、T型与氧亲和力的差别对血红蛋白“加氧”与“卸氧”影响的隐含信息。(2020山东,18,3分)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定项)(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B.体温维持在38 ℃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答案 ACD 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体温维持在38 ℃时,患者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B错误;患者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含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肺部组织水肿,C正确;若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2018浙江4月选考,11,2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答案 A 本题以内环境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内环境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试题通过对内环境化学组成的分析,体现了对生命观念素养中稳态与平衡观要素的考查。心肌细胞进行需氧呼吸(有氧呼吸)消耗O2产生CO2,CO2以简单扩散(自由扩散)的方式跨膜进入内环境,因此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管中的药物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肌细胞,B正确。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组织肿胀,C正确。内环境的成分中溶解有氨基酸、激素、无机盐、葡萄糖等,D正确。(2018浙江4月选考,11,2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答案 A 本题以内环境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内环境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试题通过对内环境化学组成的分析,体现了对生命观念素养中的稳态与平衡观要素的考查。心肌细胞进行需氧呼吸(有氧呼吸)消耗O2产生CO2,CO2以简单扩散(自由扩散)的方式跨膜进入内环境,因此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管中的药物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肌细胞,B正确。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组织肿胀,C正确。内环境的成分中溶解有氨基酸、激素、无机盐、葡萄糖等,D正确。(2017课标全国Ⅲ,4,6分)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答案 C 本题重点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内容。因为静脉注射的是与血浆等渗的生理盐水,所以机体血浆渗透压是不发生改变的,A、D错误。注射后血浆量增加,机体通过肾脏等排出NaCl与水后恢复到注射前的正常水平,B错误,C正确。审题方法 抓住静脉注射的生理盐水是人体的等渗溶液,其不改变机体血浆渗透压来作答。(2017江苏单科,15,2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答案 B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饥饿时,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故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因寒冷环境中,人体与外界温差较大,故寒冷环境中人体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中的,C错误;肾小管细胞为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其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其能选择性地表达抗利尿激素基因,D错误。(2017课标全国Ⅲ,4,6分)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答案 C 本题通过问题探讨的形式考查水盐平衡调节,属于对生命观念素养中稳态与平衡观要素的考查。0.9%NaCl溶液是与人体血浆等渗的生理盐水,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不发生改变,但机体血浆量会增加,A、D错误;当机体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会恢复到注射前的水平,B错误,C正确。(2017江苏单科,15,2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答案 B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饥饿时,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故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因寒冷环境中,人体与外界温差较大,故寒冷环境中人体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中的,C错误;肾小管细胞为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其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其能选择性地表达抗利尿激素基因,D错误。知识总结 人体寒冷与炎热环境中产热量、散热量及尿量大小对比人体散热量主要取决于人体与环境的温差大小。炎热环境中人体与环境温差较小,故散热量较少。因人体只有在产热与散热平衡状态下,才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故寒冷环境中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均大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因寒冷环境中人体物质氧化分解快,即物质氧化产水多,而排汗少,故寒冷环境下尿量大,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