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17 种群及其动态考点1 种群的数量特征(2025湖北,15,2分)花鼠取食偏好红松球果,且具有分散贮食和遗忘贮藏点的特性。研究人员在2019~2023年间,对某地红松林中花鼠种群数量和红松结实量开展调查,发现2022年红松结实量最高,与其余四年的结实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四年之间的结实量没有显著差异。花鼠种群5年的调查结果如表。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性比(雌∶雄) 0.77 0.76 0.78 1.16 0.98幼年组 14 21 26 47 37成年组 62 56 60 54 62老年组 2 2 3 5 3 A.花鼠能促进红松种子的传播B.红松结实量受到花鼠种群数量的调控C.花鼠的种群数量波动与其性比之间没有关联D.从年龄结构分析,上述花鼠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答案A 依据“花鼠取食……分散贮食和遗忘贮藏点的特点”分析,这种取食行为可能导致未被消耗的种子被埋藏在不同地点,间接促进红松种子的传播,A正确;红松结实量在2022年最高,与其余四年差异明显,其余四年之间无显著差异,这可能受环境因素影响,B错误;2022年性比(雌多雄少)为1.16,对应幼年组数量也达到峰值,推测花鼠的种群数量波动与其性比(影响出生率)之间存在关联,C错误;老年组占比较少,且幼年组整体基本呈增长趋势(2023年除外),成年组占比相对稳定,推测该种群年龄结构并非衰退型,D错误。(2025湖南,8,2分)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现状,研究人员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记录到多种动物,其中豹猫、猪獾在海拔分布上重叠度较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对豹猫进行最有效保护B.该保护区的豹猫和猪獾处于相同的生态位C.红外触发相机能用于调查豹猫的种群数量D.食物是影响豹猫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答案 B 豹猫和猪獾在海拔分布上重叠度较高只能说明二者所处的空间分布位置大体一致,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在占用资源、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方面相同,即它们的生态位并不完全相同,B错误。红外触发相机可以记录动物的活动情况,根据不同个体体色及斑纹差异等可以统计豹猫的种群数量,C正确。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所以食物为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2025安徽,5,3分)种群数量调查的具体方法因生物种类而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标记重捕法时,重捕前要间隔适宜时长以确保标记个体在调查区域中均匀分布B.利用红外触发相机的自动拍摄技术,主要是对恒温动物进行野外种群数量调查研究C.对鲸进行种群数量监测时,可利用声音的稳定、非损伤、低干扰特征进行个体识别D.调查某土壤小动物种群数量时,打开诱虫器顶部的电灯以驱使土壤小动物向下移动答案 D 采用标记重捕法时,若两次捕捉间隔太短,标记个体可能仍集中在首次捕捉区域附近,未扩散到整个栖息地,可能会导致第二次捕捉时重捕的标记个体比例偏高,使计算得到的种群数偏低,A正确;在动物的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恒温动物一但靠近,就会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B正确;对鲸进行种群数量监测时,采用题述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对鲸个体造成损伤或影响其正常生活,C正确;打开诱虫器顶部的电灯可以驱使具有趋湿、避光、避热的土壤小动物向下移动,但是该方法适用于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因为不同小动物的趋湿、避光、避热的特性有所不同,无法较为准确地统计某一种小动物的种群数量,D错误。【知识拓展】 1.红外触发相机的原理之一是通过检测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热量差异(红外辐射)触发拍摄,变温动物由于体温与环境接近,可能难以触发红外触发相机的传感器。2.若标记重捕法两次捕捉的时间间隔过长,种群可能因出生、死亡、迁入或迁出而使数量发生显著的改变。 (2025河南,12,3分)样方法是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下列类群中最适用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是( )A.跳蝻、蕨类植物、挺水植物B.灌木、鱼类、浮游植物C.蚜虫、龟鳖类、土壤小动物D.鸟类、酵母菌、草本植物答案 A 样方法适合调查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跳蝻、蚜虫)或个体数目易于辨别的植物(如蕨类植物、挺水植物、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鱼类、龟鳖类、鸟类的活动能力强,不适合用样方法,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部分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酵母菌是微生物,一般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调查,B、C、D错误,A正确。(2024广西,10,2分)白头叶猴为广西特有的濒危保护动物。为了调查其种群数量,可采用“粪便DNA分析法”,主要步骤有:采集白头叶猴粪便,分析其中白头叶猴的微卫星DNA(能根据其差别来识别不同个体)等。关于“粪便DNA分析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属于样方法,需随机划定样方采集粪便B.无需抓捕,避免对白头叶猴个体的伤害C.调查得到的种群数量,常小于真实数量D.宜采集新鲜粪便,以免其中DNA降解答案 A “粪便DNA分析法”并不属于样方法。样方法通常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调查,通过随机划定样方并统计样方内的个体数量来估算总体数量;而“粪便DNA分析法”是通过采集粪便样本,提取DNA并分析个体遗传信息,从而识别不同个体并估算种群数量。这种方法不需要划定样方,而是依赖于粪便的空间分布和遗传信息,A错误。“粪便DNA分析法”需要采集白头叶猴的粪便,通过分析其中的微卫星DNA,以调查种群密度,该方法不需要抓捕,可避免对白头叶猴个体的伤害,B正确。若部分白头叶猴的粪便未被采集到,或部分粪便放置太久导致DNA已经降解,无法进行分析等,可致“粪便DNA分析法”调查得到的种群数量小于真实数量,故宜采集新鲜粪便,以免其中DNA降解,C、D正确。【拓展延伸】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2)估算法:①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②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如双子叶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的密度。③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3)其他方法:红外触发相机(适用于不宜观察、捕捉的恒温动物)、粪便特征(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动物声音(具有非损伤、低干扰的特点)、抽样检测法(适用于水体中单细胞生物密度的调查)、样线法(与样方法相似,适用于易于观察且体型较大的动物)等。(2024福建,4,2分)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我国在朱鹮保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数量从1981年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11 000多只。下列保护措施中,不能提高朱鹮环境容纳量的是( )A.多种植朱鹮的筑巢树木B.增加朱鹮觅食的湿地面积C.扩大朱鹮自然保护区的范围D.加强对受伤朱鹮个体的救护答案 D 种植朱鹮的筑巢树木可以增加其栖息地;增加朱鹮觅食的湿地面积,使朱鹮的食物来源增多、活动范围增大;建立自然保护区,给朱鹮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栖息环境,这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以上措施均可提高环境容纳量,A、B、C均不符合题意;加强对受伤朱鹮个体的救护可以降低死亡率,但对朱鹮环境容纳量没有影响,D符合题意。(2023天津,3,4分)人口老龄化会影响人口增长率,与此推论无关的种群数量特征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答案 D 题目中的“推论”指“人口老龄化会影响人口增长率”,作答时需综合考虑二者关系。出生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人口老龄化会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直接影响人口增长率,A、B不符合题意。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年龄结构类型逐渐转变为衰退型,人口增长率会随之受到影响,C不符合题意。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与人口老龄化没有必然的联系,D符合题意。(2023新课标,4,6分)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答案 D 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获得该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中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A正确;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被调查的动物,且要让其带上标记物,而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时无需与动物直接接触,因此对调查对象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正确;题述技术利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动物的照片,然后利用软件分析照片,从而计算出该动物的种群密度,C正确;该技术能对恒温动物进行拍照或录像,既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也可调查幼年个体数量,D错误。(2023山东,11,2分)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答案 D 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整体,题中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只是该地灰松鼠种群的部分个体,不是全部个体,A错误;标记重捕法是一种估算法,不能进行准确的统计,B错误;据图可推测该地灰松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种内竞争逐年增强,C错误;据题图分析,0~1岁的幼小灰松鼠存活数下降明显(曲线斜率大),所以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2023江苏,18,3分)(多选)科研团队在某林地(面积:1 km2)选取5个样方(样方面积:20 m×20 m)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如表为3种乔木的部分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样方编号 马尾松(株) 麻栎(株) 枫香(株)幼年 成年 老年 幼年 成年 老年 幼年 成年 老年1 0 1 9 14 2 0 7 1 02 0 0 6 20 4 0 11 2 13 0 2 6 16 2 2 10 0 04 0 0 7 18 2 2 9 1 25 0 0 9 15 3 0 6 0 0A.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是50 000株B.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越高C.该林地马尾松、麻栎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群落分层现象明显D.该林地处于森林演替中,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答案ACD 题述样方面积为400 m2,根据表格数据,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密度=(16+24+20+22+18)÷(5×400)=0.05(株/m2),林地总面积为1 km2,因此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0.05×106=50 000(株),A正确;林木的总生物量指的是林木总的有机物的量,总生物量不光与种群数量有关,还与林木平均个体生物量有关,种群密度过高,平均个体生物量可能降低,这种情况下林木的总生物量也可能降低,B错误;该林地马尾松幼年个体为0,老年个体最多,麻栎幼年个体明显多于成年、老年个体,故二者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该林地除了具有乔木,还有灌木、草本植物等,群落分层现象明显,C正确;该林地麻栎数量最多,而且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枫香其次,处于衰退中的马尾松数量最少,且多为老年个体,可推知该林地正发生群落的演替,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D正确。(2024浙江6月选考,8,2分)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 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表。生长 期 体长(cm) 尾数 雌性 雄性尾数 比例 (%) 尾数 比例 (%)Ⅰ龄 ≤30.0 656 633 96.5 8 1.2Ⅱ龄 30.1~50.0 512 327 63.9 116 22.7Ⅲ龄 50.1~55.0 6 2 33.3 4 66.7Ⅳ龄 ≥55.1 4 0 0.0 4 10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C.随年龄增长雄黄鳝数量逐渐增加D.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答案B 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据表知雌性个体尾数主要集中在Ⅰ龄、Ⅱ龄,雄性个体尾数主要集中在Ⅱ龄,说明该种群中,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大于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A错误;依据“黄鳝从胚胎期……产卵过后变为雄性”推测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B正确;由表中不同生长期雄性尾数推测,随年龄增长雄黄鳝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C错误;该黄鳝种群的雌性个体尾数是633+327+2=962,雄性个体尾数是8+116+4+4=132,雌雄比例不是约为1∶1,D错误。(2022重庆,14,2分)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Ⅰ和Ⅱ为幼年期,Ⅲ和Ⅳ为成年期,Ⅴ和Ⅵ为老年期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形)答案 B 比较题图甲地阳坡Ⅲ径级个体数与其他径级个体数及阴坡Ⅲ径级个体数与其他径级个体数,可知甲地Ⅲ径级个体数较少,推测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A正确;甲地阳坡个体数为20+20+5+20+25+20=110(株/500 m2),同理乙地阳坡个体数为10+15+20+25+30+40=140(株/500 m2),故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大于甲地阳坡的,B错误;甲地阳坡不同径级个体数差别不明显(甲地阳坡Ⅲ径级个体数同其他差异较大,不作考虑),乙地阳坡低径级个体数少,高径级个体数多,故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C正确;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形)。(2022全国甲,5,6分)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C.丙、甲、乙 D.丙、乙、甲答案 D 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由于鱼苗在此期间没有进行繁殖,且鱼苗之间存在种内竞争、鱼苗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同时鱼苗需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因此该鱼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丙曲线符合;投放初始时鱼苗的个体重量小,随着鱼苗的生长,个体重量逐渐增加,达到该种鱼的最大重量后保持相对稳定,乙曲线符合;投放初始时鱼苗的个体重量小,种群总重量也小,随着鱼苗的生长,种群总重量逐渐增加,但由于空间、资源等有限,后期会不断有鱼死亡,因此种群总重量逐渐减小,甲曲线符合,D正确。(2022浙江1月选考,22,2分)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答案 B 该物种群体是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体,虽然年龄结构异常,但仍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根据年龄结构分析,该种群个体中最大周龄约10周龄,生命周期短,且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明显多于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推测该种群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B正确,C错误;该种群雄性生殖期存续时间短,生殖后期周龄明显小于雌性生殖后期周龄,因此不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D错误。易混易错 若某正常种群中雄性个体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则处于生殖期的个体会减少,但生殖后期周龄应与雌性的相当。(2022山东,12,2分)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2×104条 B.4×104条C.6×104条 D.8×104条答案 A 假设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x条,则1 000/x=950/(x-1 000),计算得出x=2×104(条),A正确。(2022河北,3,2分)某兴趣小组的实验设计中,存在错误的是 ( )A.采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蚯蚓、鼠妇的种群数量B.利用醋酸洋红对蝗虫精巢染色,观察减数分裂特征C.利用斐林试剂检测麦芽、雪梨榨汁中的还原糖D.利用健那绿染色观察衰老细胞中的线粒体答案 A 鼠妇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A错误;蝗虫的染色体数目相对较少,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和计数,故可利用醋酸洋红对蝗虫精巢染色,观察减数分裂特征,B正确;麦芽、雪梨榨汁中含有还原糖且颜色较浅,故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麦芽、雪梨榨汁中的还原糖,C正确;衰老细胞中的线粒体数目减少、体积增大,可用健那绿染色并观察其形态及分布,D正确。(2021浙江1月选考,21,2分)如图为一个昆虫种群在某时期的年龄结构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该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凹型B.用性引诱剂来诱杀种群内的个体,对生殖后期的个体最有效C.环境条件不变,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由目前的稳定型转变为增长型D.与其他年龄组相比,生殖前期个体获得的杀虫剂抗性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最大答案 D 通过该年龄金字塔无法判断该种群的存活曲线类型,A错误;用性引诱剂来诱杀种群内的个体,对生殖期的个体最有效,B错误;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目前为增长型,C错误;与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个体相比,生殖前期个体数量多,生殖前期个体获得的杀虫剂抗性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最大,D正确。(2021山东,11,2分)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答案 B 题干信息“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表明在计算时可以认为第一次真正标记的鼠的数目是39-5=34。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得,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34=34∶15,则N≈77.07,结果取整数,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只/公顷。故选B。(2021山东,19,3分)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答案 BC 图中,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这符合“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在种群“S”型增长中,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起点不同,出生率的起点高于死亡率的,随着出生率的下降,死亡率的上升,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A正确;在种群“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为K/2即题中水蚤种群密度约为12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错误;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即为种群增长速度,在种群“S”型增长中,种群增长速度先增加后降低,C错误;根据图中趋势可知,若在水蚤种群密度大于24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D正确。(2021广东,6,2分)图1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图1 A.a B.b C.c D.d答案 B 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由图可知,当种群达到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b,故选B。(2018江苏单科,19,2分)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 B 据题干“某种松鼠”可知,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据题干“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可知,农田的存在,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项错误;据“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可知,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B项正确;林木密度相同而斑块不同时,松鼠的种群密度可能不同,D项错误。审题方法 本题题干以文字形式呈现设题情境,准确获取信息关键词“某种”“分隔”“连接”是解题关键。(2017课标全国Ⅲ,5,6分)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答案 B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知识。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对个体进行标记,而样方法只统计其数量即可,A错误。由于陆生植物数量较少,因此进行随机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且应当适当增加样方数量,B正确,C、D错误。审题方法 抓住题中“个体数量较少”这一关键信息,通过比较分析来确定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调整。(2016课标全国Ⅱ,5,6分)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 C A项表述的是逐个计数法,不是样方法,A错误;随机取样后,应先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B错误,C正确;D选项得出的是甲地蒲公英的总数,不是种群密度,D错误。知识归纳 样方法适合不能活动或活动范围很小的生物,其基本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及范围、选取样方(随机取样)、计数、计算。先计算各样方的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2016北京理综,3,6分)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 A 因地理隔离形成的F区和T区两个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它们种群的基因库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将T区的豹引入F区后,会导致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确定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由于T区和F区的豹只存在地理隔离,未产生生殖隔离,仍为同一物种,所以T区的豹迁到F区后,物种丰(富)度不发生改变,C项错误;F区在引入健康豹繁殖子代后,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将降低,D项错误。解题思路 注意提炼关键信息“F区豹种群仅剩25只→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此可推知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2022全国甲,31,9分)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 。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 答案 (1)幼年个体数多,老年个体数少 (2)样方法 标志(记)重捕法 (3)(物种)丰富度 (4)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动物的有氧呼吸提供氧气,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土壤小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动物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当幼年个体数多而老年个体数少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上升,此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2)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双子叶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适合采用样方法;对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适合采用标志(记)重捕法。(3)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4)该林地中,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的有氧呼吸提供氧气,植物的叶片、果实等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植物的存在还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进而促进植物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动物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解题技巧 解答本题(4)时,可依据群落垂直结构中动物分层的原因及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知识作答。(2022全国乙,31,8分)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3点即可)。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 (3)与标志(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答出2点即可)。 答案 (1)随机选取样方、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2)S·n/m (3)对动物的干扰小,简便快捷解析 (1)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方法的实质是样方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随机取样,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二是样方的大小适宜且一致,样方大小应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三是样方的数量应适宜,样方数量过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较大,样方数量过多,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大。(2)假设调查区域内种群数量为x,根据比例相同原则,x/S=n/m,故x=S·n/m。(3)与标志(记)重捕法相比,借助空中拍照技术实施调查对动物的干扰小、操作也相对简便快捷。(2021天津,13,11分)为研究降水量影响草原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的机制,科研人员以田鼠幼鼠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野外实验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开展,将相同体重的幼鼠放入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见下图。图1 图2(1)由图1可知, 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育龄个体增多,影响田鼠种群的 ,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2)由图2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 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食谱发生变化。 (3)随后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对两组田鼠幼鼠进行饲喂,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该实验目的为 。 (4)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降水引起田鼠食谱变化后,田鼠肠道微生物组成也发生变化,其中能利用草中的纤维素等物质合成并分泌短链脂肪酸(田鼠的能量来源之一)的微生物比例显著增加。田鼠与这类微生物的种间关系为 。请在下图中用箭头标示三类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 答案 (1)增加降水 出生率和死亡率 (2)羊草 (3)检验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大是否由食谱变化引起 (4)互利共生解析 (1)由图1可知,增加降水组田鼠的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降低了死亡率,育龄个体增多,出生率上升,因此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2)由图2可知,相对于半干旱组,增加降水组羊草的相对生物量增幅最大,所以增加降水有利于羊草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食谱发生变化。(3)由图1可知,增加降水有助于田鼠体重的增加,由图2可知,增加降水可引起田鼠食谱组成的变化。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对两组田鼠幼鼠进行饲喂,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的增幅,其目的是检验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大是否由食谱变化引起。(4)增加降水后田鼠肠道微生物组成发生变化,其中能利用草中的纤维素等物质合成并分泌短链脂肪酸的微生物比例显著增加,而微生物合成、分泌的短链脂肪酸是田鼠的能量来源之一,说明田鼠与这类微生物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草中蕴含的能量分别流向田鼠和肠道微生物,田鼠中的有机物所蕴含的能量可以流向肠道微生物,肠道微生物可以为田鼠提供短链脂肪酸。所以田鼠和这类肠道微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是双向的。(2017课标全国Ⅱ,31,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 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 答案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没有环境阻力,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2)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药物使山鼠的死亡率升高之外,造成此结果的因素还可能是山鼠的迁出率升高等。(3)引入的天敌主要是与山鼠存在捕食关系的动物。(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知识拓展 天敌自然界中某种生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种生物,从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分析可以是捕食关系或是寄生关系,如猫是鼠的天敌、寄生蜂是某些作物害虫的天敌、噬菌体是某些细菌的天敌。天敌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考点2 种群的数量变化(2025浙江1月选考,19,2分)某岛1820~1935年间绵羊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1850年后,由于放牧活动和对羊产品的市场需求,种群中大量中老年个体被捕杀,使其种群数量在132万~225万头之间波动,以持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850年前,种群的增长速率持续增加B.1850年前,种群的增长方式为“J”形增长C.1850年后,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增长型D.1850年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答案 C 据图可知,在现实环境中,绵羊种群数量在1850年前持续增加到K值左右,之后保持稳定,其增长方式为“S”形增长,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A、B错误;1850年后,种群中大量中老年个体被捕杀,说明种群中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较多,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较少,故该种群为增长型,C正确;1850年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捕杀,而非种内竞争,D错误。(2024广西,14,4分)为了研究游客投喂对某森林公园内野生猕猴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游客投喂对猴群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使猴群的种群增长率一直增加B.降低了园区内猴群的环境阻力C.使猴群数量增加,可能导致外溢D.降低种群密度对猴群数量的制约作用答案 A 种群增长率受环境容纳量(K值)的制约。游客投喂虽短期内增加食物资源,可能导致种群数量增长,但长期来看猴群数量接近或超过K值时,种内竞争(如领地、配偶争夺)、疾病传播等密度制约因素会显著增强。若投喂导致猴群过度依赖人类食物,可能破坏其自然觅食能力,甚至引发健康问题(如营养不良、代谢疾病)。因此,种群增长率不可能“一直增加”,最终会趋于稳定甚至下降,A错误;环境阻力包括食物、空间条件、气候、天敌等,故游客投喂可使园区内野生猕猴的环境阻力下降,B正确;游客投喂使野生猕猴的种群数量增加,可能会出现野生猕猴离开森林公园的现象,C正确;游客投喂使野生猕猴的食物来源较充足,因此虽然种群密度增加,但其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即游客投喂降低了种群密度对猴群数量的制约作用,D正确。(不定项)(2025黑吉辽蒙,18,3分)某山体公园自然条件下猕猴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840只。1986年后,游客的投喂和以保护为目的的固定投食,致使猕猴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引发了人猴冲突。为减少冲突事件的发生,研究人员做了相关调查,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期间猕猴种群的λ>1,若现有条件不变,种群数量会持续增长B.2013年人猴冲突事件减少,是因为猕猴种群数量接近自然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C.2016年后,猕猴种群数量超过自然条件下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投食D.为保护猕猴和减少人猴冲突,应适时迁出部分猕猴族群达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答案 CD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调查期间猕猴种群数量一直增长,说明λ>1,但若现有条件不变,种群最终会受到空间、资源的限制,不会持续增长,A错误;由题干可知,自然条件下,猕猴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840只,2013年猕猴种群数量还未达到840只,推测人猴冲突事件减少的原因可能是存在一定的管理措施,B错误;相比自然条件下,人为投食导致猕猴食物条件充足,提高了猕猴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猕猴种群数量较多时,人猴冲突一般较大,及时迁出部分猕猴族群有助于人猴和谐共处,D正确。(不定项)(2025山东,19,3分)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种群密度为临界密度,只有大于临界密度,种群数量才能增加,最后会达到并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即环境容纳量(K值)。不同环境条件下,同种动物种群的K值不同。图中曲线上的点表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某动物种群的K值和达到K值时的种群密度,其中m为该动物种群的临界密度,K0以下的环境表示该动物的灭绝环境。a、b、c、d四个点表示不同环境条件下该动物的4个种群的K值及当前的种群密度,且4个种群所在区域面积相等,各种群所处环境稳定。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通过提高K值对a点种群进行有效保护B.b点种群发展到稳定期间,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c点种群发展到稳定期间,种内竞争逐渐加剧D.通过一次投放适量该动物可使d点种群得以延续答案 ACD 审题指导 图中a、b、c、d四点均未在实线上,说明这四点对应的种群密度下,种群数量都未达到该种群稳定时本应该维持的K值。如a点,对应的该种群实际种群密度为X2,纵坐标对应的K值为Y1(该种群稳定时的K值),而a点在实线上对应的横坐标才是该种群稳定时的种群密度X1,据图可知,X1>X2,说明对于a点来说,若想达到稳定状态,应增大种群密度至X1。其他三点均以此类推分析。 解析 据“审题指导”可知,a点应通过提高种群密度,使种群密度超过m,才可使该种群得到有效保护,A错误;b点对应的实际种群密度小于实线上对应的种群稳定时的种群密度,所以为使b点种群达到稳定,此期间应提高种群密度,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B正确;c点对应的实际种群密度大于实线上对应的种群稳定时的种群密度,所以为使c点种群达到稳定,此期间应降低种群密度,随种群密度(数量)降低,种内竞争应降低,C错误;d点种群稳定时的种群密度小于d点的实际种群密度,若想使种群得以延续,应改善生存环境,因为其对应的K值低于K0,所处环境为该动物的灭绝环境,而不应一次性投放适量该动物,D错误。(2024新课标,6,6分)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答案 C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分裂方式一般是二分裂,而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细胞的一种分裂方式,A正确;Ⅱ期因为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和空间充足,细菌数量快速增长,存在“J”形增长阶段,B正确;Ⅲ期细菌既有增殖也有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Ⅳ期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消耗以及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细菌种群的增殖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2024山东,18,3分)(不定项)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B.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C.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D.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答案 AC 分析题图可知,由a至b,乙种群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说明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A正确;由a至c(不含c点)乙种群增长率一直为正值,所以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到c点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所以乙种群为“S”形增长,K/2即c点值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所以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C正确;a至b阶段,甲种群增长率大于零,即出生率>死亡率,因此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 (2023山东,19,3分)(不定项)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Allee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答案 AC 据图分析,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表示该阶段的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经过一定时间后,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初始密度介于a~b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不考虑迁入迁出),B错误;初始密度为c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将种群保持在该初始密度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b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人为提高雄性个体的占比,会影响性别比例,降低增长速率,达到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的初始密度值会增大,b点右移,D错误。(2023辽宁,10,2分)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D.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答案A 数量呈“S”形增长的种群中,种群数量越小,种内竞争越小,种群发展初期种内竞争强度最小,A错误。若不同年份布氏田鼠种群生活的环境条件没有改变,则其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B正确。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由于种群数量多,其被天敌捕食的概率升高,C正确。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增多时,由于种内竞争加剧和被捕食率增加,布氏田鼠种群数量锐减;种群数量低时情况相反,该方式为负反馈调节,D正确。(2022浙江1月选考,14,2分)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答案 B 题中提示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我国西北边境干旱缺水,这应是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A错误;沙蝗种群数量主要是因气候的变化而表现出非周期性波动,B正确;天敌对沙蝗的捕食会影响其种群密度,但不改变其生殖方式,C错误;因空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沙蝗一般不能呈现“J”形增长,D错误。(2022海南,8,3分)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答案 A 由题图分析,岛屿距离大陆越近,物种迁入率越高,岛屿面积越小,物种灭亡率越高。由题图可知,面积相同时,S1(2022江苏,9,2分)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B.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C.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格1~2个再计数D.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答案 D 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加速二氧化碳溶解于培养液中,增大培养液中的溶二氧化碳量,A错误;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需先盖好盖玻片,将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多余的藻液用滤纸吸去,片刻后,待小球藻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B错误;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进行稀释,一般稀释到每小格5~10个小球藻再计数,C错误;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D正确。(2022辽宁,11,2分)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双子叶植物欧亚蔊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坪中欧亚蔊菜的种群密度时,随机取样是关键B.喷施高浓度的2,4-D可以杀死草坪中的欧亚蔊菜C.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D.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答案 C 常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随机取样是关键,A正确;一般来说,与单子叶植物相比,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为敏感,故喷施高浓度的2,4-D(生长素类调节剂)可以杀死草坪中的欧亚蔊菜,B正确;由于环境适宜等,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类似“J”形,C错误;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群落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低,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较低,D正确。(2022河北,13,2分)20世纪70年代褐家鼠由外地进入新疆,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研究发现,新疆某地褐家鼠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衰退型种群B.依据其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C.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提高,食物网更复杂D.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能力答案 B 图中,该种群幼龄个体远多于老年个体,属于增长型种群,A错误;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很难被去除,B正确;该种群扩大过程中,会对当地其他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降低,食物网变简单,C错误;褐家鼠在与当地鼠类竞争中占优势,种群增长能力高于当地鼠类,D错误。(2021浙江1月选考,16,2分)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答案 D 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均有关,A错误;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只有当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时,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才不变,B错误;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增强,C错误;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因可食用草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D正确。(2021湖北,14,2分)20 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B.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C.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D.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答案 D 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会增加,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A正确;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为熊猫提供更多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可提高环境容纳量,B正确;隔离使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无法交配,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出现近亲繁殖,C正确;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没有了地理隔离,会减少熊猫的种群数,D错误。(2021河北,13,2分)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 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种植模式 番茄植株不 同部位成虫 数量(头/叶) 若虫 (头/叶) 天敌昆虫多样性指数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答案 B 番茄单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同一植株上成虫数量大于若虫数量,番茄玫瑰邻作则相反,A正确;无论是邻作还是单作,成虫都是在各部位的叶上都有分布,且上部叶分布最多,下部叶分布最少,空间分布类型并没有改变,B错误;由单作(只有番茄)转为邻作(有番茄和玫瑰),从水平方向上考虑,生物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了改变,C正确;玫瑰可通过一定的信息吸引天敌,从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正确。(2021江苏,19,3分)(多选)数据统计和分析是许多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中获取数据的方法合理的是 ( )编号 实验内容 获取数据的方法① 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灰喜鹊的种群密度 使用标志重捕法,尽量不影响标记动物正常活动,个体标记后即释放②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③ 调查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在数量足够大的人群中随机调查④ 探究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设置0 ℃、37 ℃、100 ℃三个温度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答案 ABC 探究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时,应当选取系列温度梯度进行实验,如10 ℃、20 ℃、30 ℃等,不能仅选择题述3个温度进行实验,D错误。(2020山东,11,2分)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答案 B 甲藻单独培养时,其种群数量曲线为“S”型曲线,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0×106个,则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其种群数量为K/2,即约为1.0×106个,A正确;读图分析,混合培养中在10~12天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此时食物不足、空间有限等使种内竞争更加激烈,B错误;读图分析,乙藻单独培养时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C正确;读图分析,混合培养时甲藻的种群增长曲线仍为“S”型且K值变化较小,但混合培养时乙藻的种群增长曲线不再是“S”型,且在竞争中被淘汰,D正确。(2020浙江7月选考,14,2分)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个个体C.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D.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答案 A 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题述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纵坐标表示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A正确;在收集数据时,需要至少观察1 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随后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再统计分析并绘制曲线,故B、C、D错误。(2020江苏单科,10,2分)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答案 B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需要每天定时取样进行计数,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第一次计数在接种酵母菌后进行,A、C正确;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振荡几次,使酵母菌混合均匀,减小实验误差,B错误;酵母菌的繁殖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D正确。(2019海南单科,23,2分)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马铃薯培养液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答案 C 酵母菌属于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其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培养液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A正确;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细胞计数法(或显微计数法),需要借助显微镜,B正确;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两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不同,但密度是相同的,C错误;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D正确。知识归纳 酵母菌种群“S”型增长各阶段的特征(2019课标全国Ⅰ,6,6分)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 D 异养生物细菌甲可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正确;更换培养基可提高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相对含量,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由图示曲线a变化规律知,在培养到23 h之前,细菌甲数量以较大的速率增长,说明此阶段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正确;在刚开始培养时及培养基更换后,细菌甲的生存环境理想,在较短时间内,种群增长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2019浙江4月选考,12,2分)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答案 B 本题通过对环境容纳量的基础判断,考查考生对种群“S”型增长知识的理解,体现了对生命观念中的稳态与平衡观要素的考查。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A正确;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般是不同的,B错误;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正确;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正确。(2018课标全国Ⅰ,5,6分)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 D 本题通过基础判断的形式考查种群数量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科学思维素养中归纳与概括要素的考查。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种群密度就会制约种群数量增长,A、B正确;当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高于或低于最适密度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均会下降,即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种群密度的增加,密度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作用逐渐增强,D错误。(2018浙江4月选考,18,2分)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答案 D 本题通过曲线分析的形式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体现了对科学思维中模型与建模要素的考查。曲线图反映的是两个种群L值的变化情况,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因此不能判断两个种群数量,故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正确。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故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正确。第3年末乙种群L=1.0,且在接下来的第3~4年内L值小于1.0、大于0,即种群数量在减少,故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L值均为1.5,每年增加的数量都较前一年多,D错误。(2017课标全国Ⅰ,5,6分)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 D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通过模型分析的形式考查科学思维素养中的模型与建模要素。为了合理地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图中甲、乙、丙点时的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2,丁点时超过K/2,D正确。(2017江苏单科,5,2分)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答案 B 在培养初期,酵母种群密度较小,其种内斗争较弱,生长缓慢是其为适应环境而调整的结果,A错误;由于是在摇瓶中培养,其环境资源条件有限,转速150 r/min时,种群增长曲线应呈“S”型,B正确;酵母计数应采用显微计数法,C错误;酵母的呼吸场所只在胞内,D错误。(2016天津理综,3,6分)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答案 D 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具有全球性,A错误;只统计成虫数量计算出的是成虫的密度,B错误;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由于乙捕食甲,因此乙数量的增加使甲种群数量减少,从而使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减少,D正确。易错警示 物质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生物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2025北京,21,11分)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野生动物个体识别的新方法识别野生动物个体有助于野外生态学的研究。近年,人们发现可以从动物粪便中提取该动物的DNA,PCR扩增特定的DNA片段,测定产物的长度或序列,据此可识别个体,在此基础上可以获得野生动物的多种生态学信息。微卫星DNA是一种常用于个体识别的DNA片段,广泛分布于核基因组中。每个微卫星DNA是一段串联重复序列,每个重复单位长度为2~6 bp(碱基对),重复数可以达到几十个(图1)。基因组中有很多个微卫星DNA,分布在不同位置。每个位置的微卫星DNA可视为一个“基因”,由于重复单位的数目不同,同一位置的微卫星“基因”可以有多个“等位基因”,能组成多种“基因型”。分析多个微卫星“基因”,可得到个体特异的“基因型”组合,由此区分开不同的个体。依据微卫星“基因”两侧的旁邻序列(图1),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后,检测扩增片段长度,即可得知所测个体的“等位基因”(以片段长度命名),进而获得该个体的“基因型”。例如,图2是对某种哺乳动物个体A和B的一个微卫星“基因”进行扩增后电泳分析的结果示意图,个体A的“基因型”为177/183。 有一个远离大陆的孤岛,陆生哺乳动物几乎无法到达,人类活动将食肉动物貉带到该岛上。科学家在岛上采集貉的新鲜粪便,提取DNA,扩增并分析了10个微卫星“基因”,结果在30份样品中成功鉴定出个体(表1)。几个月后再次采集貉的新鲜粪便,进行同样的分析,在40份样品中成功鉴定出个体(表1)。据此,科学家估算出该岛上貉的种群数量。表1 两次采样所鉴定出的貉的个体编号第一次采集的30份粪便样品所对应的个体编号N01 N02 N03 N04 N05 N06 N07 N08 N08 N09 N10 N11 N12 N12 N13N14 N14 N15 N16 N17 N18 N18 N19 N20 N21 N22 N22 N23 N24 N24第二次采集的40份粪便样品所对应的个体编号N03 N04 N05 N08 N09 N09 N12 N14 N18 N23 N24 N25 N26 N26 N26N27 N28 N29 N30 N30 N31 N32 N32 N33 N33 N33 N34 N35 N36 N37N38 N39 N40 N41 N42 N43 N44 N44 N45 N46 (1)图2中个体B的“基因型”为 。 (2)使用微卫星DNA鉴定个体时,能区分的个体数是由微卫星“基因”的数目和 的数目决定的。 (3)科学家根据表1信息,使用了 法的原理来估算这个岛上貉的种群数量,计算过程及结果为 。 (4)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利用现有DNA样品,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了解该岛貉种群的性别比例。答案 (1)174/174 (2)基因型 (3)标记重捕(3分) 24×32÷10≈77(只) (4)设计Y染色体上特有的微卫星DNA序列的特异性引物,对获得的DNA样品进行PCR扩增。解析 (1)个体B扩增后的产物只有长度为174 bp的片段,据“依据微卫星……PCR扩增后,检测扩增片段长度,即可得知所测个体的‘等位基因’(以片段长度命名),进而获得该个体的‘基因型’”可知,其基因型为174/174。(2)据“每个位置的微卫星DNA可视为一个‘基因’,由于重复单位的数目不同,同一位置的微卫星‘基因’可以有多个‘等位基因’,能组成多种‘基因型’。分析多个微卫星‘基因’,可得到个体特异的‘基因型’组合,由此区分开不同的个体”可知,依据微卫星“基因”数目和“基因型”数目能区分不同个体。(3)据表中数据可知,有些编号的个体(如N03、N04……)在两次采样中重复出现,利用这些样品调查貉的种群数量,其原理类似标记重捕法(两次采样类似捕捉两次)。在标记重捕法中,主要涉及4个相关值——N:种群个体总数;N1:初次捕捉并标记的个体数;N2:重捕的个体数;N0:重捕中带标记的个体数,计算公式为N1/N=N0/N2,即N=(N1×N2)÷N0。根据表1中数据,第一次采集的30份粪便样品所对应的个体编号为N01~N24,共24个个体,即N1=24;第二次采集的40份粪便样品所对应的个体编号为N03、N04……N46,共32个个体,即N2=32;第二次的样品中,N03、N04、N05、N08、N09、N12、N14、N18、N23、N24 10个样品为“重捕中带标记的个体”,即N0=10,根据公式计算N=(24×32)÷10≈77(只)。(4)Y染色体仅存在于雄性个体中,通过分析Y染色体上特有的微卫星DNA标记,可以提供关于种群中雄性个体的数量和性别比例的信息。设计Y染色体上特异性微卫星DNA序列的引物,对获得的DNA样品进行PCR扩增,若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则为雄性,反之则为雌性,统计雄性和雌性个体的数量,可以了解该岛貉种群的性别比例。【解题关键】本题(3)中,第一次采集的30份粪便样品中N08、N12、N14、N18、N22、N24样品存在重复,不能多次计入总数,只能统计一次,因此第一次采集的粪便样品中共24个个体,同理分析第二次采集样品的数据。(2025河南,19,10分)烟粉虱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农业害虫,入侵性极强,严重危害番茄的生产。研究人员调查了番茄田中不同条件下烟粉虱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烟粉虱喜在番茄嫩叶背面吸食汁液获取营养,其与番茄的种间关系为 。当番茄田中无天敌和竞争者时,10周内烟粉虱种群呈 形增长。 (2)当番茄田中有烟粉虱的捕食者而无竞争者时,图中表示烟粉虱种群密度变化的曲线是 (填“A”“B”或“C”),理由是 。 (3)通过引入天敌控制烟粉虱种群增长,属于控制动物危害技术方法中的 ,为减轻烟粉虱的危害,还可以采用的无公害方法是 (多选)。 A.间作或轮作 B.使用杀虫剂C.性信息素诱捕 D.灯光诱捕(4)实施“番茄—草莓”立体种植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设计的 原理。在设计立体农业时,应充分考虑群落结构中的 和 以减少作物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不同物种对同一资源的共同利用)。 答案 (1)寄生 “J” (2)B 当烟粉虱存在捕食者时,烟粉虱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会呈现周期性的波动 (3)生物防治 ACD (4)整体 空间结构 季节性解析 (1)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称为寄生,烟粉虱以吸食番茄叶的汁液为生,二者为寄生关系。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短期内烟粉虱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2)当烟粉虱存在捕食者时,烟粉虱的种群数量会呈现周期性的波动,推测曲线B符合,该曲线后期数量大幅下降可能是环境变化等引起的。(3)通过引入天敌控制烟粉虱种群增长的技术方法属于生物防治。四个选项中,A选项通过影响害虫的食物和栖息环境来控制害虫数量,B选项使用杀虫剂属于化学防治(会危害生态环境),C选项属于利用化学信息诱捕害虫改变其性别比例,从而控制害虫数量,D选项属于利用物理信息控制害虫数量,A、C、D符合题意。(4)“番茄—草莓”立体种植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体现了生态工程设计的整体原理。立体农业,就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从而减少作物之间生态位重叠的生产模式。(2024福建,16,10分)珍稀濒危植物留坝槭为落叶乔木。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科研人员调查了某留坝槭天然种群,发现少量留坝槭个体散生在总面积约17 000 m2的落叶阔叶林中,受其他植物遮阴的影响,成树长势不佳,仅7株成树可正常开花结果,且种子存在败育率高、萌发率低等问题。该种群年龄结构和各年龄阶段的死亡率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注:树龄用胸径表示,幼苗(胸径<2.5 cm);幼树(2.5 cm≤胸径<12.5 cm);成树(胸径≥12.5 cm)。回答下列问题:(1)为准确掌握该地留坝槭的种群数量,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2)该地留坝槭面临的主要生存压力来自种间竞争而非种内竞争,依据是 。 (3)据图分析,该留坝槭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但种群处于衰退状态。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该种群衰退的原因是 。 (4)为提高该地留坝槭的种群数量,可采取的措施是(答出2点)。 答案 (1)逐个计数(2分) (2)留坝槭种群密度小,种内竞争弱;受其他植物遮阴影响,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2分) (3)增长型(1分) 种子少且萌发率低导致出生率低;幼树向成树过渡阶段的死亡率高(3分) (4)人工培育留坝槭幼苗后移栽到该地;适度采伐或修剪对留坝槭遮阴的植物(2分)命题点:种群数量特征、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解析 (1)留坝槭是珍稀濒危植物,天然种群数量很少,故要准确掌握其种群数量,须采用逐个计数法。(2)留坝槭的种群密度小,因此种内竞争弱,且受其他植物遮阴的影响,成树长势不佳,说明种间竞争是其主要的生存压力。(3)通过胸径表示的树龄分析,幼苗和幼树的数量远多于成树,判断其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由题意可知,能开花的成树少,且种子败育率高、萌发率低,这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低下;由题图可知,幼树的数量显著多于成树,说明从幼树到成树的过程中种群死亡率高,这两方面共同导致留坝槭种群的衰退。(4)针对该地区留坝槭种子少、萌发率低等问题,可以通过人工繁育幼苗并移栽的方式来增加数量;针对该地区留坝槭受其他植物遮阴影响导致种间竞争能力弱的问题,可采取适度采伐或修剪其周围的植物等措施来提高存活率。(2022湖南,20,9分)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养殖天数 (d) 浑浊度(FTU) 总氮(mg/L) 总磷(mg/L)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1 10.81 0.58 14.72 7.73 0.44 0.013 15.54 0.31 33.16 8.37 1.27 0.015 23.12 1.04 72.78 9.04 2.38 0.027 34.44 0.46 74.02 9.35 4.12 0.01注:水体浑浊度高表示其杂质含量高回答下列问题:(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 。 (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 。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④种群数量达到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5)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样方法 (2)竞争 (3)使水体氮磷总量提高,使水体浑浊度上升 (4)①③ (5)考虑与本土物种的种间关系;考虑引入物种是否影响当地生态解析 (1)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用样方法来统计其种群密度。(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福寿螺与本土田螺共同培养时,本土田螺数量急剧下降,对照组中单独培养本土田螺时则无此现象,故二者为竞争关系。(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的增加,水体氮磷总量提高,水体浑浊度上升。(4)福寿螺在与本地物种竞争中占优势,福寿螺入侵可能使部分本土物种灭绝,从而降低本地的物种丰富度,①正确;由题意可知,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的耐受性很强,且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②错误,③正确;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则防治福寿螺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K/2前进行,④错误。(2022浙江1月选考,26,7分)(7分)玉米是我国广泛栽培的禾本科农作物,其生长过程常伴生多种杂草(其中有些是禾本科植物),杂草与玉米竞争水、肥和生长空间。回答下列问题:(1)从种群分布型的角度考虑,栽培玉米时应遵循 、合理密植的原则,使每个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照。栽培的玉米个体生长基本同步,种群存活曲线更接近 。 (2)某个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野猪→豺;②玉米→玉米蝗→乌鸫→蝮蛇→鹰。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能量 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不同。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于哪一项 (A.可利用太阳能 B.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 C.总初级生产量 D.净初级生产量)。 (3)玉米栽培过程需除草,常用除草方法有物理除草、化学除草和生物除草等。实际操作时,幼苗期一般不优先采用生物除草,其理由是抑(食)草生物不能 。当玉米植株长到足够高时,很多杂草因 被淘汰。 (4)玉米秸秆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终流向大气圈,我们可以改变能量流动 获得人类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如生产沼气等,客观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答案 (1)均匀分布 凸型(形) (2)传递效率 B (3)辨别玉米和杂草 缺少光照 (4)途径解析 (1)人工栽培的玉米种群为实现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照,应遵循均匀分布、合理密植的原则。栽培的玉米植株在人为精心呵护下,收获前的总体存活率较高,种群存活曲线更接近凸形。(2)两条食物链都以玉米为起点,但由于两条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效率存在差异,两条食物链能维持的营养级数目不同。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关键看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中有多少能被初级消费者同化。(3)抑(食)草生物不能辨别玉米幼苗和杂草,因此在幼苗期采用生物除草方法起不到良好效果。玉米植株不断长高,会遮挡下层生物,很多杂草因为缺少光照而被淘汰。(4)利用玉米秸秆生产沼气等,改变了能量流动的途径,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沼气等的使用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这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易混易错 (1)目前已发现三种不同类型的存活曲线:类型Ⅰ(凸形),即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人类和很多高等动物都十分接近这一类型;类型Ⅱ(对角线形),即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类动物比较接近这一类型;类型Ⅲ(凹形),即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是一旦活到了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牡蛎和树蛙属于这一类型。(2)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不能只看净初级生产量的大小,要看初级消费者可同化能量的大小,因为净初级生产量即使很大,也可能只是初级消费者不愿摄食的部分。(2019课标全国Ⅲ,31,8分)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 型,且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 答案 (1)S a/2(2)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解析 本题以种群数量的变化为载体,考查考生基于所给的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的能力,属于对科学思维素养的考查。(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固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由于受营养物质和空间的限制,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值后趋于稳定的菌种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在种群数量为K/2=a/2时,种群增长最快。(2)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种群的K值大小由其生存的环境决定。若将该菌生存的液体培养基的量减少,其K值减小。若增加该菌的接种量,其K值不变,但到达K值的时间减少。易错警示 K值的易错点解读(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最大值;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最大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考点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025河南,11,3分)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研究和保护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某区域黄河湿地不同积水生境中植物物种的调查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永久性积水退去后的植物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积水生境中的植物具有适应所处非生物环境的共同特征C.积水频次和积水量均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影响季节性水涝生境中植物物种数量的关键生态因子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答案 D 湿地积水中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根茎等繁殖器官,永久性积水退去后的植物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不同积水生境对植物有选择作用,使植物适应各自的非生物环境,B正确;由图知,四种不同积水生境中的植物物种数量不同,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有差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亦不相同,故积水频次和积水量可影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影响季节性水涝生境中植物物种数量的关键生态因子是积水,其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2024山东,11,2分)棉蚜是个体微小、肉眼可见的害虫。与不抗棉蚜棉花品种相比,抗棉蚜棉花品种体内某种次生代谢物的含量高,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B.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C.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化学防治D.若用该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答案 C 棉田害虫个体微小、数目较多,故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宜选用目测估计法,A正确;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称为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棉花通过合成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是利用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的防治,属于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人工合成的农药防治害虫,C错误;用棉花的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时,为防止对棉蚜天敌造成伤害,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D正确。(2023广东,6,2分)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答案 C 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秋季降温提前导致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使蝗虫的出生率降低,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的出生率下降,进而使蝗虫种群密度下降,C正确。(2023浙江6月选考,5,2分)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爆发。下列因素中,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的是 ( )A.充沛的降水 B.肥沃的土壤C.连片的麦田 D.仅取食种子的鸟类答案 A 东亚飞蝗在土壤含水量<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这说明气候干旱是其种群增长的重要原因,故充沛的降水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A正确。肥沃的土壤、连片的麦田等因素利于植物为东亚飞蝗提供幼嫩的茎、叶,可为其大爆发提供充足的食物条件,B、C不符合题意。仅取食种子的鸟类与东亚飞蝗没有捕食或明显的竞争关系,不能阻碍其繁衍和扩散,D不符合题意。(2023浙江1月选考,14,2分)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答案 D 与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第二次调查中相对于雌性个体,处于生殖期的雄性个体数急剧下降,故推测为性外激素诱杀,D正确。(2022浙江6月选考,6,2分)许多因素能调节种群数量。下列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的是 ( )A.寄生 B.领域行为C.食物 D.天敌答案 B 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包括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其中外源性因素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内源性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和内分泌等种群内部的影响因素,B正确。(2022山东,19,3分)(不定项)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 B 由题中信息可知,补充量与相应亲体数量之差为一个繁殖周期内的种群增长数量。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说明已经达到该种群的K值,此时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亲体数量约为500个(K/2)时,补充量和亲体数量之差最大,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种群数量在K/2处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B正确。亲体数量超过1 000个时,补充量为1 000个,二者不相等,C错误。饲料作为食物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是与种群密度相关的,种群密度越大,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2024黑、吉、辽,22,10分)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在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管控区中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区域,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1)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生物量下降,捕捞压力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 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的恢复 (填“缓解”或“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 (填“直接”或“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 (2)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 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 。 (3)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构建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于模型(图2)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 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 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 。 答案 (1)死亡率 缓解 间接 (2)负反馈 收支平衡 (3)10只 30只 在A点之前,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下降解析 (1)种内竞争加剧使个别个体迁出或死亡,所以迁出率和死亡率上升。乙区域禁捕后,岩龙虾的数量上升,增加对海胆的捕食,海胆的数量下降,缓解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捕捞岩龙虾通过使海胆密度上升,而间接影响海藻的生物量。(2)甲区域可以采用合理捕捞岩龙虾,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恢复生态平衡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3)由图2增长速率曲线可知,增长速率最大值对应种群数量的K/2,此时岩龙虾种群数量是25只,B点时种群数量约是35只,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捕捞后剩余量应该维持在K/2左右,故当年捕捞量应为35-25=10(只);由图2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曲线可知,在A点之前,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下降,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是5只,所以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35-5=30(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2024江西,18,12分)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因其食性广泛、繁殖力强,给输入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消费者是 。 (2)研究人员统计发现,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从食物和天敌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3)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均匀度指群落内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一定条件下,物种均匀度提高,多样性也会提高)。研究人员统计了福寿螺入侵某湿地生态系统前后,群落中各科植物的种类及占比(如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发现,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判断依据是 。 科 入侵前 入侵后物种 数目 (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物种 数目 (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甲 10 4.6~4.8 8 1.1~1.8乙 9 3.1~3.3 7 1.8~2.5丙 5 3.1~3.3 4 3.0~3.2丁 3 2.7~2.8 3 19.2~22.8总个体数(个):2 530 总个体数(个):2 550(4)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于 防治。为了验证“稻鸭共育”技术防治福寿螺的效果,研究人员在引入鸭之前,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幼龄、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