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开学第一课(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二历史开学第一课(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史海探微 学路进阶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导言课
目丨录
探制度经济文化:选必修核心版图
析必修选必关联:高考视域知识网
明高考学法提要:素养能力双提升
探制度经济文化:选必修核心版图
高中历史教材
通 史
专题史
《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下册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选择性必修课程:
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高考=必修(高一)+选择性必修(高二)
通史结构
古今中外
重大事件
基础普及
时序编排 专题深化 中外关联
选择必修教材编排体例:
分册 核心主题 单元设置逻辑 典型内容示例
选必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按 “制度类型” 横向展开,兼顾中外制度对比与演变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现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等
选必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按 “经济形态发展” 纵向推进,结合不同文明经济模式对比 古代农业与手工业、近代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现代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生活变迁(如城市化、交通通讯发展)等
选必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按 “文明互动维度” 立体展开,涵盖思想、科技、艺术等领域 儒家思想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交流等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共 3 册,严格遵循 “专题聚焦 + 中外关联 + 历史逻辑” 的编排思路,具体体例如下: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制度
框架
国家制度
组成
国家治理
权力分配
机构设置
机构运行
人 事
法 律
外 交
财 政
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全书以时间为线索,以中外对比为视角,将制度的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完整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变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业要求】
1.基本认识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措施的主要发展线索;
2.了解欧美国家在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成就及其历史渊源;
3.掌握当代中国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措施的由来和概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4.认识制度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互相取长补短,臻于完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聚焦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转变,以及食物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探讨生产工具的进步与劳作方式的变革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梳理商业贸易的起源、发展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阐述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及城乡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分析交通的发展如何推动社会变迁。
考察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各单元围绕 “经济与社会生活” 这一核心,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如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商业贸易和交通发展,进而影响居住环境和医疗条件等,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貌。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学业要求】
1.了解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生产、劳作方式、居住环境、交通运输等变迁历程,以及人类为改善生活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科技发明、医疗防疫等方面的努力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理解经济活动与社会、科技与生活等之间的关系,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和谐发 展的认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自觉养成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和珍爱生命的优良品质,为推动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 情怀)。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活动课: 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地域文化发展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传承、保护、共享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以 “文化的产生、交流、碰撞、传承” 为主线,涵盖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世界意义、世界多元文化的特征、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商路贸易与文化传播、战争与文化交锋、文化传承与保护六大核心模块,最终延伸至 “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的当代议题。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学业要求】
1.了解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方式、途径、方法和手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学习,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拥有博大胸怀,树立爱国主义和 关怀人类共同命运的观念;能够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 为创造人类文化作出了贡献,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析必修选必关联:高考视域知识网
高一学习内容《中外史纲要》上、下
高二选择性必修三册
必修与选择必性必修的关系:递进与拓展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朝的政治制度
(3)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择性必修课文目录(专题)
必修教材课文目录(通史+专题)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必修与选择必性必修的关系:递进与拓展
必修与选择必性必修内容与范围:通史框架与专题深化的互补
两者内容呈现“宏观骨架” 与 “微观血肉” 的互补性,具体对比如下:
维度 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
内容形式 以 “通史” 为主,按时间顺序覆盖中外历史全脉络,侧重 “时序性” 和 “整体性”。 以 “专题史” 为主,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大模块,侧重 “主题聚焦” 和 “深度分析”。
知识侧重 聚焦标志性事件、人物、制度的基础信息(如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职能”),以 “事实性知识” 为主。 深入探讨事件的背景、机制、影响(如 “三省六部制如何强化皇权”“与宋代制度的差异”),以 “分析性知识” 为主。
逻辑关联 为选择性必修提供 “时空坐标”(如必修中 “中国近代史时序” 是理解选必 “近代民主革命” 的前提)。 对必修知识进行 “挖深拓展”(如必修提及 “新航路开辟”,选必延伸至 “世界市场形成”“殖民扩张影响”)。
2025 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是通过 《纲要》 与选择性必修的深度融合,既考查学生对历史脉络的整体把握,又注重对特定领域的专题分析,体现了 “通史为体、专题为用” 的命题导向。考生需在备考中强化知识整合能力,培养跨模块分析的思维习惯,方能应对试题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挑战。以2025年高考卷为例:
高考:选必与《纲要》融合贯通,侧重《纲要》考查
高考试卷(2025) 《纲要》 《选必》
湖北卷选择第1题 秦朝国家治理之岳麓秦简 秦朝的法律与基层社会控制(选必1)
河南卷选择第1题 黄河流域洛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选必2)
江苏卷选择第1题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石器作用 原始文化传播与交流(选必3)
明高考学法提要:素养能力双提升
1、高一《中外史纲要》是基础,高二三册选择性必须要求知识的“递进”和“拓展”。
2、高一历史是通史版编排,有利于基本历史知识的普及;高二课本是专题史编排,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化。
3、考察要求不同:
(1)高一:面临的是学考(学业水平考试),属于合格性考试;
(2)高二:面对的选科之后的高考,高二的学习是建立在高一的基础上“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在高二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高一基础知识,通过绘制时间轴或者思维导图的方式,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高考做好准备。
高一、高二课本及学习评价要求的不同:
选择性必修学法指导:
1.重视学科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理论 (唯物史观)
核心思维 (时空观念)
核心方法 (史料实证)
核心能力 (历史解释)
核心价值观 (家国情怀)
选择性必修学法指导:
2.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
高考命题注重情境性、开放性与探究性,因此选课之后的同学们在面对选择性必修的学习,必须以 “高考评分标准” 为镜 ——答案的核心不是 “写了多少史实”,而是 “思维链条是否完整”,即“观点明确 + 史实准确 + 逻辑清晰 + 史论结合”(关键能力)。避免机械刷题,按 “做题→对答案→分析评分标准→回扣教材知识” 四步操作,明确 “高考考什么”“怎么考”,避免盲目刷题。
选择性必修学法指导:
3.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时间轴、思维导图等)
1840
1842
1856
1860
1883
1894
1900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1895
1885
甲午战争
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英法是工业强国
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列强加紧对外侵略;瓜分世界、资本输出是其主要侵略特征









选择性必修学法指导:
3.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时间轴、思维导图等)
选择性必修学法指导:
4.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关注社会、关注国内外大事(中外关联、现实结合)
新高考背景下,历史科目命题呈现出 “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 的特征。因此在日常学习中,不能闭门造车,要具备:
(1)古今、中外关联紧密:注意历史的连续性(如2025江苏卷17题先秦至清中心区域转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中外对比(如2025河南卷19题中英财税),学会在宏达视野中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2)现实关怀鲜明突出:试题呼应时代主题,如2025河南卷18题调查研究与党的执政理念;如2025陕西(西北)卷20题以“交通”为题考查影响人类文明交往的因素,进而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选择性必修学法指导:
5.跨学科融合考查趋势不断加强
高考试卷(2025) 试题举例
河南卷选择第17题 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发展概况与中国古代中医药发展与传播
北京卷选择第17题 以某AI平台对1903年江西乡试考题的作答考查晚清社会经济及对现代AI技术的认识
辽宁卷选择第17题 以景泰蓝工艺发展历程为背景考查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山东卷 18题:1980年《人民日报》“市场随笔”栏目考查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
江苏卷19题 通过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建筑革命主张考查现代建筑的发展
史料多样、情境多样;
机械刷题,死记硬背已无法应对高考!
选择性必修学法指导:
5.课外阅读扩展推荐书目
《高中历史史料研读(中国古代史卷)》:作者张帆,中华书局。以 “新课标” 和部编高中历史教材为载体,精选原始史料介绍中国古代史史料类别、特点及阅读方法,并对史料进行注释解析,旨在提升学生阅读、辨析与运用史料能力。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作者钱穆,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钱穆先生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代政治制度的讲述,分析其组织、职权等方面的因革演变与利害得失。
《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多个版本。该书上起人类起源,下迄 21 世纪初,全面涵盖政治、经济等方面内容,展现世界历史发展脉络。
《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作者钱乘旦,江苏人民出版社。书中讲述了 15 世纪以来九个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分析大国兴衰机制,帮助读者理解大国崛起规律。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作者许倬云,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作者从大历史角度出发,阐述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探讨其在不同时期的转折与开展。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该书以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为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希望寄语:
以历史思维剖解世事纷纭,于浪潮之下探动因肌理;
以历史态度轻触岁月褶皱,在尘埃之中与前贤共情。
以历史精神淬炼品格锋芒,于求索之间育独立风骨;
以历史视角回望来路深浅,在时空之中明当下前路。
择定历史方向便一往无前,任他杂音扰耳,初心自屹如松。
预祝高考圆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