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迪庆州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
(全卷两个大题,共29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这个朝代和秦朝具有惊人的相似性,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完成大一统,都开创了重要制度并影响后世,都因为残暴统治导致二世而亡。”“这个朝代”是( )
A. 汉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2. 唐太宗非常注重听取臣下的意见,尤其是魏征等敢于直言的大臣。唐太宗常常鼓励大臣们上书言事,对于好的建议总是欣然接受并付诸实施。这反映了唐太宗( )
A.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B. 整顿官场,澄清吏治
C. 戒奢从简,勤于政事 D.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3. 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功和过均极为突出的帝王,因此人们对他的评价往往带有两面性。唐玄宗的“功”极为突出是因为他开创了(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开元盛世 D. 贞观之治
4.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和载体,下列文物共同印证了唐朝( )
A. 经济的繁荣 B. 外交的发展 C. 教育的发展 D. 文学的兴盛
5. “755年,一场动乱爆发了。它历时八年,成为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深刻影响了唐朝的命运,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材料叙述的是( )
A. 八王之乱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黄巾起义
6. 五代十国时期有很多开国君主都曾担任过唐朝的节度使,如后梁的建立者朱温是宣武军节度使,后晋的建立者石敬瑭是河东节度使。这表明五代十国时期( )
A. 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C. 各地的统一因素不断增长 D. 政权更迭十分频繁
7. 在中国古代曾涌现出了许多杰出历史人物,他们对中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对下图历史人物评价正确的是( )
A. 出使西域,不忘使命 B. 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 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D. 入唐学习,不畏险阻
8. 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吸引了各国前来学习和交流。同时,交往各国的文化也深刻地渗透进唐朝人的日常生活,异域多彩的文化与唐朝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体现了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 )
A. 封闭性 B. 先进性 C. 消极性 D. 双向性
9. 他是唐代的医药学家。他一生悬壶济世、著书立说,其代表作《千金方》是中国医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至今仍对中医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他”指的是( )
A. 华佗 B. 张仲景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10. 清代钱彩在《说岳前传》中说:“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唐朝建立 B. 北宋建立 C. 南宋建立 D. 元朝建立
11. 王安石认为古代的君主将农民组织起来作为军队,而现在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应当废除招募士兵的制度,转而使用农民组成的军队。为此他推行了( )
A. 青苗法 B. 募役法 C. 方田均税法 D. 保甲法
12. 与金军议和后,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统治集团,认为国家已经太平无事,在临安(杭州)过起纸醉金迷的生活,甘心对金称臣纳贡,靖康之变的耻辱被抛之脑后。这体现了南宋统治者( )
A. 满足现状,偏安江南 B. 立志北伐,收复中原
C. 急功近利,不恤民力 D. 锐意变法,富国强兵
13. 下图所示文物名为“回銮碑”,始建于北宋。碑文记录了1004—1005年间,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壮志、盟约达成的经过,还有敌军北撤的场景。与该文物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弭兵会盟 B. 郾城之战 C. 澶渊之盟 D. 援朝战争
14. 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下列示意图反映了辽宋夏金元时期( )
A. 社会生活的变迁 B.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C. 早期国家的起源 D. 封建经济的发展
15.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回顾历史,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B. 北庭都元帅府 C. 澎湖巡检司 D. 宣政院
16. 南宋时,南方的苏州、湖州、常州等州有“天下粮仓”的美称,还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江浙、四川的丝织业超越北方,江南成为制瓷业中心。这反映了当时( )
A. 北方地区发达 B. 中外贸易发展 C. 经济重心南移 D. 科学技术进步
17. 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范围进一步扩大,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更加方便,中国的创造发明沿着海陆两条丝绸之路输往西方,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由此可知,促进元朝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原因是( )
A. 制度文化的先进 B. 中外交通的发达 C. 元朝国力的强大 D. 对外政策的开放
18.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详细记录中国历史的巨著,更是一部蕴含深刻政治智慧和道德观念的经典。我们能够在《资治通鉴》一书里查阅到的历史是( )
A. 黄帝到春秋时期的历史 B. 夏朝到西周的历史
C. 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 元朝到清朝的历史
19. 七年级三班的同学准备编写一个讲述朱元璋生平事迹的历史舞台剧,在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
A. 建立明朝并定都应天府 B. 废除丞相制度
C. 分封诸子为王以监控地方 D. 发动“靖难之役”
20. 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于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 促进了中外相互往来 B. 提高了明朝军事实力
C. 发展了中外商业贸易 D. 引进了西方科学文化
21. “这场改革通过推行‘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巩固边防等措施,使社会危机得到一定缓解,但后来改革举措大多都被废止,最终未能挽救国家的颓势。”材料描述的是( )
A. 管仲改革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周世宗改革 D. 张居正改革
22. 清朝时期,社会上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贪污成风,几乎成为了官员们的公开秘密。从最高级别的京官到地方小吏,无不涉足其中。据此可知,当时清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 政治黑暗腐败 B. 军事实力较弱 C. 人地矛盾突出 D. 民众起义不断
23. “当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展势力时,清朝治国者采取了特别的‘专制政策’,即除外患,断绝与世界的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封闭的铁桶。”该“专制政策”是( )
A. 闭关锁国 B. 重农抑商 C. 重文轻武 D. 休养生息
24.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甘蔗、染料等产品大量进入市场,茶叶、花卉和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 商帮的商业活动十分频繁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 中原地区的人口快速增长
D. 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手工工场
25. 学习历史需要学会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唐朝时期,日本派出十多批遣唐使来华交流学习
B. 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隆庆和议”
C. 文字狱的推行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D. 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政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6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产工具的创新】
材料一 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曲辕犁、筒车等重要的生产工具得以发明和推广,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量。宋朝时期,人们发明了拔秧工具——秧马。拔秧的人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制度的创新】
材料二
选官制度 隋朝 废除九品中正制,依才能取士 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创立
唐朝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武则天统治时期 创立殿试制度,皇帝亲自面试考生
宋朝 严格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
明朝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实行八股取士
中央集权制度 隋朝 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朝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 创立行省制
——整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科学技术的创新】
材料三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中国古代的创新”这一主题,自拟观点,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文字通顺)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政治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通过“杯酒释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在中央和地方设官分职等诸多措施,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皇帝对军队、中央和地方上两级臣子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二
材料三 清承明制,仍设内阁,但实际的政务中心是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内阁等中枢机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军机处。军机处被皇帝严密控制,从未有过独立的“执政”大权,只是依葫芦画瓢而已。军机大臣只需要做的是最高命令的撰制、发出,收受奏折等等,这样一来,皇帝的办公厅就从内阁转移到南书房军机处。
——摘编自何庄《从古代诏敕制度的演变看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宋是如何分别具体加强对军队、中央臣子和地方臣子的控制的?
(2)根据材料二,说说明朝行政机构的设置体现了什么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立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度和君主专制的认识。
28.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边疆管辖
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西域 击败东突厥汗国、灭西突厥汗国、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回纥 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靺鞨 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南诏 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整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自元朝以来,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族、女真族同汉族差别不大,被称为汉人了。此外,自唐以来,陆续有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及其他中亚人来中国定居,他们同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通婚,扩大族群,在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在这样的历史大潮下,各民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逐渐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民族认同趋向。
——摘编自大河网《徐春燕:历史时期的华夏民族融合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材料三
材料四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个王朝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比清朝做得更彻底。为维护国家统一,清朝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边疆管辖措施。通过对国家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边疆民族地区被稳固地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中华大地呈现出南北混一、天下一统的局面。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边疆管辖的方式。并说说这些方式体现了当时民族交往的主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时期民族交融表现。
(3)戚继光和郑成功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他们为什么被称为民族英雄?(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文字通顺)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一个清朝边疆管辖的措施。并指出清朝完善国家治理机制产生的影响。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隋朝开凿的这条大运河,历经隋、唐、宋、元等8个朝代,通航长达720年。在很长历史时期内,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成了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也是通过这条运河,隋朝中央对江南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但是开凿运河产生的沉重劳役和赋税,也引发了尖锐的社会矛盾。随着农民起义的烽火连绵,隋王朝宣告灭亡。
——摘编自侯全亮《黄河与大运河跨越千年的故事》
材料二 唐朝长安城的整个城市按中轴对称布局,从外到内依次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面积达83.1平方公里。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紫禁城居中,外包皇城,再外是内城,最外是外城,内城加外城总面积约60.6平方公里。整个城市在布局上大体都是方方正正的。
——摘编自《大唐长安、明清北京……建筑学者张克群还原真实的“天子脚下”》
材料三
明长城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隋朝大运河开凿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长安城和明清北京城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长城的起止点。并说明明长城修建的主要作用。
迪庆州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
(全卷两个大题,共29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B
【18题答案】
【答案】C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A
【21题答案】
【答案】D
【22题答案】
【答案】A
【23题答案】
【答案】A
【24题答案】
【答案】B
【25题答案】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6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示例:创新是中国古代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古代在多个领域的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生产工具方面,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宋朝的秧马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促进了农业发展。制度创新上,科举制从隋朝创立到各朝代不断发展完善,为选拔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加强了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和行省制等行政制度的创新,规范了国家管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科技方面,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更灵活高效,推动了文化传播;指南针的不断改进,为航海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持,促进了中外交流。这些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部分,彰显了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27题答案】
【答案】(1)对军队:“杯酒释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对中央臣子:设官分职,相互牵制;对地方臣子:中央和地方设官分职,相互维系、牵制。
(2)特点: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强化皇权。影响:军机处的设立使皇帝能够更直接、高效地处理政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3)中央集权制度和君主专制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但过度强化会导致官僚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束缚社会发展活力。
【28题答案】
【答案】(1)方式:和亲、册封、设置机构。主流:和平交往、民族交融。
(2)表现:契丹族、女真族与汉族差别缩小;形成新民族回族;各民族相互影响、促进,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民族认同趋向。
(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他们都为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被称为民族英雄。
(4)措施: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或设置伊犁将军、台湾府等)。影响:使边疆民族地区稳固地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9题答案】
【答案】(1)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加强了隋朝中央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但也因沉重劳役和赋税引发社会矛盾,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2)共同点:布局严谨,中轴对称;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商业繁荣(长安)或体现皇权至上(北京)。
(3)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主要作用: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