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综合素质调研七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位于洛阳的含嘉仓是隋唐时期最大的国家粮仓。据仓窖内出土的唐朝刻铭砖记载,贮存的粮食主要来自苏州、楚州、冀州、邢州等江南与华北地区。这些记载可直接用于研究( )A. 大运河的发展 B. 丝绸之路的繁荣 C. 市舶司的设立 D. 驿站的广泛建立2. 2024年“五一”放假期间,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专题文物展,此展览再现了“千古一帝”唐太宗的人生征途以及他带来的盛世景象。下列最符合这一展览主题的是( )A. “文景——汉初休养生息的时代” B. “光武——东汉文明的辉煌”C. “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 D. “开元、天宝——李隆基的盛衰之变”3. 贞观年间,唐太宗授予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参知政事”的名号,给予一些资格较老的官员以“平章事”或者是“同三品”的名号,都可参与宰相事务。这种集体宰相制度,使得社会多个阶层能够进入到决策领域当中。这种做法有助于( )A. 消除阶级矛盾 B. 实现人人平等 C. 精简政府机构 D. 权力分化制衡4. 下图是东汉与唐开元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分布示意图。两图对比变化反映了唐朝时期( )A. 江南经济发展较快 B. 疆域范围明显扩大C. 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 民族关系极为融洽5.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与此图相适应的该历史时期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 )A. 社会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科举盛行,对外交往趋于活跃C. 政权分立,藩镇割据政局动荡 D. 民族交融,政权并立江南开发6. 研究安史之乱期间河北地区社会状况,下列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 《旧唐书·安禄山传》B. 唐代幽州墓葬出土的胡人俑C.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D. 敦煌莫高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7. 下列唐朝民族政策与其影响的对应,错误的是( )A. 唐蕃和亲——奠定汉藏交往基础B. 册封回纥——控制西域丝绸之路C. 设立安西都护府——加强对西藏管理D. 南诏统一六诏——促进西南边疆开发8. 据陕西泾阳发现的唐代《杨良瑞碑》记载,杨良瑞在德宗贞元元年(785)奉命出使,从广州出发,经三年有余,到达黑衣大食,完成使命后返回唐朝。这段记载可以佐证唐朝( )A. 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B. 是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C. 与朝鲜交往日益密切 D. 与阿拉伯国家的官方交往9. 唐初诗歌创作大致沿袭前人,其成就也无法超越前人,而到开元年间,唐诗创作进入全面繁荣阶段,这主要缘于( )A. 功名利禄驱动 B. 国家强盛繁荣 C. 创作者天赋 D. 市民阶层需求10. 宋朝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思想最直接体现了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 )A. 统治者施行仁政,为政以德 B. 士人心怀天下,承担社会责任C. 出现古代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D. 民本思想是古代王朝治国根本11. 陈寅恪曾提出“诗史互证”观点,认为诗往往比历史更真实,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下列诗句中描写北宋时期历史的是( )A.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B. 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12. “金朝崛起后,通过“海上之盟”与北宋联合灭辽,但随后南下攻宋,导致北宋灭亡”。下列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A. 澶渊之盟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B. 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以战为主C. 契丹族建立的金朝灭了女真族建立的辽朝D.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3.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朝代。以下关于元朝疆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元朝首次将台湾和新疆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B. 元朝的疆域范围西抵黑海沿岸,北至西伯利亚,东到朝鲜半岛C. 元朝设立行省制度,奠定了今天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基础D. 元朝通过“和亲”政策加强与西域各族的联系14. 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但它的使用主要局限在一定地区。到了南宋,政府发行了会子,与铜钱并行流通。金统治者也仿效南宋政府,发行交钞。据此可知,在南宋时期( )A. 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B.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C. 宋、金治国理念相同 D. 综合国力超越北宋15. 元符二年(1099年),宋朝政府规定,如果外国船只因风力影响漂流至沿海州界,遭遇损坏且船主不在场,政府会出面进行救助,对船上的货物进行登记,并允许船主的亲属前来确认并领取这些货物。由此可见,宋朝( )A. 城市工商业的兴盛 B. 政府严禁海外贸易C. 沿海贸易环境恶化 D.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16. 有研究指出:宋词作者群“南人化”的特点非常明显,而“宋词作者分布的密集区与宋代人口的密集区是同一的”。结合该研究的一些统计数据(如下图)和所学知识,可推断出( )数据来源:根据王兆鹏、刘学《宋词作者统计分析》整理A. 宋词被纳入两宋科举考试科目B. 重文轻武政策主要在南方推行C. 北宋时宋词词作者集中在北方,南宋时集中在南方D. 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助推南方词作量高于北方词作量17. 有学者说:“这一权力结构变化,既反映了明初统治者力图在政治体制上扫除一切危及皇权的因素,也维护朱明皇朝统治的个人的主观意志。”其中“权力结构变化”是指( )A. 设置转运使 B. 完善三省六部制C. 设立军机处 D. 废宰相权分六部18.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蕴含着( )A. 家国天下的情怀 B. 君主专制的倾向C. 国家统一的宏愿 D. 小国寡民的理念19. 下面是历史兴趣小组收集到的材料,其中反映史事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②“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③“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④“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A. ③④①② B. ④①②③ C. ③①④② D. ④③②①20. 有学者认为,清朝皇帝是拥有四个面孔的多面体。首先他是满族的首领,其次他又是汉族儒教意义上的皇帝,因声称手中握有元朝玉玺而成为蒙古帝国创始人成吉思汗的继承人,后来又成为藏传佛教的大施主。这一描述体现了清朝( )A. 官僚机构控制的强化 B. 中国现代疆域版图的奠定C. 文化政策的开放多元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21. 区分史实和史论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必要能力。以下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B. 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C. 避暑山庄对加强中央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D.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22. 中国历史上的“边疆观念”已经历了2000年,它与王朝国家边疆形态、边疆治理、边疆政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下列关于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后,建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B 康熙命令清军进行了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C. 顺治帝平定准噶尔蒙古势力,并册封格鲁派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D. 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负责管理西藏政教事务23. 绘制知识结构图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下面是小李同学根据本节课课程内容绘制的知识结构图,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A.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B. 决策效率的日益降低C. 权力制衡机制的日趋完善 D. 监察制度的渐趋成熟24. 如下表为某同学温习明清经济所作的读书笔记。若再为其补充一条内容,应选择( )①清初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②手工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 ③出现实力雄厚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A. 冶铁技术和牛耕的出现 B. 曲辕犁、筒车发明推广C. 新的商业区草市的形成 D. 人口数量出现较大增长25. 《本草纲目》共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药374种,插图1160幅;《农政全书》大至农业政策制度,小至农业生产过程中具体技术环节,都有详尽记述;《天工开物》除介绍一般的农业生产经验外,更着重阐述各类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可见,这三部著作( )A. 都记述了手工业生产经验 B. 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C. 收录了中西方的技术革新 D. 注重总结利于国计民生二、辨析改错(8分)26. 对外交往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1)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洛阳,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改正:(2)根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送子天王图》是研究中外交往史的珍贵文献。【 】改正:(3)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 】改正:(4)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改正: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27题14分,28题12分,共26分)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世纪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强烈地排除外来事物,他下令说:“一片木板都不准出海。”到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派遣一个庞大的远洋船队向印度洋出发。于是中国突然间出现了一批海上英雄。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航海综合运用了天文、地理、海洋、气象、水文及数学知识,选择最佳时间出航,得以在大海中顺利航行。郑和在继承前人航海经验的基础上,以多年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精心绘制了一幅完备适用、能独立指导航海的《郑和航海图》。——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郑和能够顺利完成七次下西洋的条件。材料二 在16世纪中叶,日本这一个岛国能够严重威胁本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合乎逻辑的倒是本朝的士兵应该越海进攻日本。因为当时的日本不仅地狭人稀,而且几十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内战频仍,法律和纪纲可谓荡然无存。本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被一个极有组织的文官集团所统治,中央指挥地方如身之使臂,极少发生抗命的事情。——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带来的威胁被时人称为什么,概括这种现象“很难理解”的原因。材料三 和戚继光同时代的武人,没有人能够建立如此辉煌的功业。他从来不做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在可能的范围内,他已经做到至矣尽矣。为此,他得到了武官所能得到的各种荣誉。——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戚继光“辉煌的功业”,并对戚继光进行评价。(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郑和与戚继光所体现的精神。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光礁一号沉船是一艘南宋早期的南海贸易商船,出水遗物以陶瓷器和铁制品为主……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南方沿海及邻近内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华南沿海地区宋代以来制瓷手工业的兴盛和外向型生产特征……这正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历史见证。——摘编自孟原召《华光礁一号沉船与宋代南海贸易》材料二:南海诸国以所在国为起点,经停海南,到达广州,然后再到达明朝都城。这条南海上的航线,属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在其中的地位、作用因之而突显。……海南地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前哨,对往来贡船提供淡水、时蔬、米粮等物品,同时还要为朝贡船舶进京保驾护航。……不仅如此,海南发挥着国家处理南海诸国事务的重要平台作用。——摘编自《试论明代海南在南海诸国朝贡贸易中的作用》材料三:图1 郑和宝船(模型) 图2 广州十三行图1该模型根据明代抄本《三宝征彝集》所载的郑和大型宝船尺寸复制而成的。郑和航海的船队最大的是宝船。宝船的建造技术,达到当时世界木船建造的最高水平。图2选自《中国历史图鉴》,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利用商人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经清政府特许设立的对外贸易组织。(1)材料一中的华光礁一号沉船按表现形式属于_______史料,按学术价值属于_______史料。再根据材料一,指出华光礁一号沉船反映出的南宋早期海外贸易的信息(2)根据材料二,概括海南岛在古代贸易中发挥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指出图1到图2我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外交往政策变化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对外交流对今天国家对外政策的启示。四、活动与探究(16分)29. 艾华同学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为主题开展历史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任务一:了解边疆管理方式(1)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图片进行分类。(填写序号即可)设置机构·中央册封:______抵御侵略·巩固边疆:______和平相处·订立盟约:______任务二:探究政治制度演变朝代 政治制度演变秦朝 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朝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A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宋朝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控制军队,重文轻武,设置通判、转运使B 创立行省制度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C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立三司清朝 雍正年间,设立D,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2)请根据表格内容及所学知识将A、B、C、D补充完整,并归纳出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任务三:认识历史发展趋势(3)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综合素质调研七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C【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D【16题答案】【答案】D【17题答案】【答案】D【18题答案】【答案】A【19题答案】【答案】A【20题答案】【答案】D【21题答案】【答案】C【22题答案】【答案】B【23题答案】【答案】A【24题答案】【答案】D【25题答案】【答案】D二、辨析改错(8分)【26题答案】【答案】(1)错误,“洛阳”改为“长安”。(2)错误,“《送子天王图》”改为“《大唐西域记》”。(3)错误,“十三行”改为“市舶司”。(4)正确。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27题14分,28题12分,共26分)【27题答案】【答案】(1)变化:由禁止出海到实行开放(或允许出海)。条件: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此前丰富的航海实践经验等。(2)称呼:“倭患”。原因:当时的日本没有形成统一政权,而明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王朝;日本内战频仍,明朝地方服从中央,极少发生抗命的事情;日本地狭人稀,明朝土地广阔,人口众多。(3)史实:创造“鸳鸯阵”,对戚家军进行严格训练;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福建、广东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评价: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4)精神:郑和体现了开拓创新的精神,戚继光体现了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28题答案】【答案】(1)填空:实物;一手。信息:商品以陶瓷器和铁制品为主;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等。(2)作用:海上丝绸之路著名的中转站和组成部分。(3)变化: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对海外贸易的依赖程度降低;统治者对西方的恐惧和防范,担心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统治者对国内经济的重视,忽视了对外交往。(4)启示:开放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闭关锁国的对外交往政策会阻碍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制定合适的对外交往政策。四、活动与探究(16分)【29题答案】【答案】(1) ①. ③⑥ ②. ④⑤ ③. ①②(2)A:唐朝B:元朝C:丞相D:军机处特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皇权不断加强)。(3)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并且疆域不断扩大的历史发展趋势;原因: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渗透、中央集权的加强、人民群众的渴望和斗争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