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大同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面是国民党通过的某个文件中的部分内容。该文件应是(  )
  二、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   ……   四、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训政纲领》
[C] 《中华民国宪法》
[D]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可知,材料文件颁布于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据“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28年国民党通过的《训政纲领》中的内容,《训政纲领》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故选B项;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A项;1946年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C项;1945年,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与材料时间、内容都不相符,排除D项。
2.1861年4月,美国总统林肯下令暂停部分不稳定地区的人身保护权。军方据此扣押马里兰州涉嫌搞颠覆活动的梅里曼,最高法院大法官坦尼要求将其移交普通法庭审理,遭到军方拒绝。7月,国会立法授权总统可在战时暂停人身保护权,但不得对嫌犯进行军法审判。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 分权制衡体制面临挑战
[B] 最高法院权力受限
[C] 政权运行遵循宪法原则
[D] 南北双方矛盾激化
【答案】 C 
【解析】 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掌握行政权和军事统帅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掌握司法权,在梅里曼诉讼案中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均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美国政权运行遵循了宪法规定的原则,故选C项;材料中美国政权运行遵循了宪法规定的原则,分权制衡体制未面临挑战,排除A项;大法官要求将嫌犯移交普通法庭审理,遭到拒绝,不能代表最高法院权力受限,排除B项;材料反映不出当时美国南北双方矛盾激化,排除D项。
3.200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公开招聘城市规划、金融规划等6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并对聘任人员采用协议工资制,薪资待遇明显高于普通公务员。这一改革(  )
[A] 标志着公务员聘任制的建立
[B] 使公务员待遇得到普遍提高
[C] 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
[D] 提高了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上海市浦东新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吸引专业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故选C项;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排除A项;材料中的高薪只针对特定行业的专业人才,不能得出公务员待遇普遍提高的判断,况且工作岗位的吸引力不仅仅体现在薪资待遇上,排除B、D两项。
4.美国从1883年建立文官制度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的传统是“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
[A] 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
[B] 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
[C]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D] 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
【答案】 A 
【解析】 美国文官制度强调具有“一技之长”的专才有特殊地位,可以获得“优厚的报酬”,故选A项;强调专才的优厚待遇未必就会忽视官员道德品质,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专才可以获得优厚的报酬,未体现文官制度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促进人才自由流动,排除C、D两项。
5.下面是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章节顺序比较简表。二者章节顺序的变化说明我国(  )
章节顺序 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
第一章 总纲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国旗、国徽、首都
[A] 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 建成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 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与1954年宪法章节相比,1982年宪法章节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由第三章前移到第二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保障人民民主,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题意相符,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宪法的发展,与法律体系的建立无关,且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A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在建设中,排除B项;“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的是1954年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排除C项。
6.“对于这种入世的新教禁欲主义,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概括,一方面,它强烈地反对任意享用财富并且对消费进行限制,尤其是奢侈品消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将财富的获取从传统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影响。”据此可知,新教的兴起(  )
[A] 强化了对人性的束缚
[B]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C] 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D] 否定了传统的宗教伦理观念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提倡节俭,鼓励人们发财致富,反映了新教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故选B项;新教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促进了对人性的解放,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旧贵族势力受到打击,排除C项;新教并不否定传统宗教伦理观念,排除D项。
7.明清时期,朝廷发布的各国使团贸易物品限制令中写道:“凡外国贸易,不许收买史书,黑黄紫皂大花西番莲缎,并一应违禁兵器、焰硝、牛角等物。”“外国贡使归国,伴送人员不许将违禁货物,私自进行贸易。”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朝贡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D] 民间贸易受国家限制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看,明清政府对各国使团贸易的物品进行了严格限制,禁止史书、兵器等物品的买卖,朝贡贸易受到严格限制,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国贸易物品的限制,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和外贸税收的情况,排除B、C两项;材料中朝廷发布的限令针对外国使团,而明清时期与使团的贸易多由国家进行,排除D项。
8.20世纪开始,国际社会开始用法律限制战争权。《非战公约》规定,“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由此推知(  )
[A] 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增强
[B] 国家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C] 和平发展成为历史潮流
[D] 诱发战争的因素在削减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可知,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对制裁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反映了国际社会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增强,故选A项;材料突出强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应该尽可能通过法律和协商的方式解决,不能随意诉诸武力,排除B项;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更加强烈,和平发展成为历史潮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遏制战争的方式增多,而不是削减诱发战争的因素,排除D项。
9.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  )
时期 外交理念
20世纪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20世纪70年代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20世纪90年代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1世纪初 “和谐世界”
2012年以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 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B] 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C] 目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信息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项;B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不同时期新中国的外交目的根据国内外形势有所调整,排除C项。
10.下表是美国若干经济指标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变化。表中所示变化反映了(  )
对外出口 工业产值 黄金储备
1947年 1970年 1948年 1969年 1949年 1971年
32.4% 13.7% 53.4% 40.8% 75% 9.7%
[A] 军备竞赛使美国国力下降
[B]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 多极世界格局形成
[D]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外出口、工业产值和黄金储备等经济指标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黄金储备急剧下降,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军备竞赛对美国国力的影响,排除A项;多极世界格局至今尚未形成,仍是一种发展趋势,排除C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并不会直接冲击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排除D项。
11.2018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现行专项附加扣除制度包含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等多项专项附加扣除项目。这一规定旨在(  )
[A] 减轻纳税人的生活负担
[B] 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C] 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D] 建立完整的保障制度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18年版个人所得税制度规定专项附加扣除制度,涉及的都是与人民生计最为紧密的方面,有助于减轻纳税人的负担,故选A项;“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材料的主题没有内在关系,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不是建立完整的保障制度,排除D项。
12.隋朝鼓励民间设立“义仓”,北宋时设有“惠民药局”,明清时期民间设有“普济堂”“清节堂”和“存恤院”等。这些救济和优抚举措,反映出中国古代(  )
[A] 民间组织作用上升
[B] 政府始终以民为本
[C] 救助带有教化色彩
[D] 救助体系趋向完备
【答案】 C
【解析】 据题意可知,古代中国封建政府设置的救助机构中带有“义”“惠”“节”等字眼,这些符合儒家的教化思想,说明中国古代救助带有教化色彩,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民间组织作用上升和救助体系趋向完备,排除A、D两项;古代封建政府虽然有重视民本的统治思想,但“始终以民为本”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
13.两税法以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税钱,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 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 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于是地方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征税且最终被朝廷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规定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度缺陷,故选A项;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朝廷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虽然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是并未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且D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4.《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 相权挑战皇权
[B] 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 统治残暴严苛
[D] 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答案】 B
【解析】 题干大意为“丞相以制度明确告知郡县……不允许官吏在春夏农忙时节用繁重的劳役夺取百姓的劳动时间。这些命令要明白地传达下去,并作为常态执行。不遵从命令的官员,包括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等,将被处罚每人制作两副甲胄”,从中可以看出,秦朝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确保农民能在关键农时进行耕作,同时将违令处罚定为制作战争时使用的甲胄,这是对秦国耕战国策的延续,故选B项。材料强调秦朝重视耕战,没有涉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体现了统治政策的合理性,而非统治残暴严苛,排除C项。秦朝尚法,而非崇儒,排除D项。
15.下图是某书封面使用的漫画。
据此推断,该书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民族解放与殖民帝国瓦解
[B] 种族歧视与民权运动
[C] 霸权主义与非洲地区冲突
[D] 南北差距与泛非主义
【答案】 A
【解析】 观察图片文字,树身上有“非洲”两字,非洲上的“白人至尊之巢穴”被一股强风(即非洲民族解放的浪潮)吹得摇摇欲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在非洲的瓦解,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非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推翻殖民帝国,没有体现民权运动,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其在非洲的冲突问题,排除C项;材料不是强调南北差距问题。泛非主义原指非洲和散居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黑人为反对种族歧视、殖民统治,要求民族独立和争取全世界黑人的大团结而进行的民族主义运动,后发展为争取非洲解放和统一的政治运动。排除D项。
16.2021年一季度,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中,人民币排在第五位,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2.5%,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时上升1.4个百分点。这说明(  )
[A] 金融市场一体化逐渐成型
[B] 美元的霸主地位已不复存在
[C] 资本流动全球化不断加剧
[D]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21年一季度,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中,人民币排在第五位,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上升,说明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均无法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倾覆……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谨以此誓于国民。”正是在他宣读这份誓词的那一刻,就职宣誓制度开始走进近代中国国家政治生活。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首次将宣誓写入宪法文本。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颁布《宣誓令》,要求文武官员及其他依国家法令执行职务之人,须宣誓后始得任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等
材料二 1215年,英王约翰宣誓遵守《大宪章》,这一行为被视作近世宣誓制度的渊源。英国宗教改革中,宣誓成为一种民族国家政治象征的仪式化操作。1673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宣誓法》要求文武公职人员一律宣誓,并表示遵守国教仪式,这意味着只有国教徒才可以担任公职。此法公布后,海军大臣詹姆士因是天主教徒而被迫辞职。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和英国就职宣誓制度的不同。(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就职宣誓制度蕴含的进步因素。(6分)
【答案】 (1)①发展历程不同
中国:就职宣誓制度于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开始走进国家政治生活,1923年被写入宪法文本,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颁布相关法令,发展时间相对较晚且过程较为曲折。
英国:1215年英王约翰宣誓遵守《大宪章》被视作近世宣誓制度的渊源,在英国宗教改革中宣誓成为民族国家政治象征仪式,1673年议会通过《宣誓法》进一步规范,发展历程较长且逐步演进。
②适用范围不同
中国:主要适用于文武官员及其他依国家法令执行职务之人,范围相对集中在公职人员
领域。
英国:从国王到文武公职人员均需宣誓,涵盖范围更广,涉及国家政治生活的多个层面,包括宗教信仰方面(如《宣誓法》要求公职人员遵守国教仪式)。
③目的有所差异
中国:孙中山宣誓旨在倾覆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强调对国家和民众的责任,为建立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服务。
英国:宣誓制度一方面是对国王权力的一定约束(如英王宣誓遵守《大宪章》),另一方面是维护英国国教地位,确保公职人员在宗教信仰上与国家要求一致,巩固统治秩序。
(2)民主意识的体现: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就职宣誓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公职人员责任和义务的要求,体现了民主意识的发展,公职人员需对国家和民众有所承诺,接受一定的监督。
政治制度的规范:有助于规范政治制度运行,使官员任职有一定的仪式和规范程序,增强政治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促进政治生活的有序开展。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始终是学术界讨论的主题之一。自大革命爆发至20世纪初期,西方学者多聚焦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及历史影响等重大历史问题,尤其对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问题进行讨论与评价,例如,米什莱认为大革命是一个新法国和新欧洲的先声。此外,奥拉尔等学者汇编大革命时期各类法令与档案及创办《法国革命》杂志等,深化研究。
——摘编自郭小凌《西方史学史》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以来,在法国年鉴学派的推动下,西方学术界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出现新变化。其主要代表著作包括:奥祖夫《革命节日》从人类学角度研究大革命时期的节日;伏维尔《革命心态》从心态史角度研究大革命;夏蒂埃《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用文学作品、革命书册等研究大革命政治文化;麦克菲《经历法国大革命:1787—1799》用地方文献资料研究大革命中的普通民众。
——摘编自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2014》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法国大革命爆发至20世纪初期西方学术界关于法国大革命研究的主要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学术界关于法国大革命研究的新变化及其意义。(8分)
【答案】
(1)特点:聚焦大革命核心问题的讨论和评价;侧重政治史研究;重视史料的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丰厚。(4分)
(2)变化:研究视角从侧重政治史向关注社会史等转变,关注普通民众;研究内容从大革命本身向与之相关的大众心态等领域拓展;研究方法借鉴年鉴学派等新史学的方法,注重跨学科;史料更加多元。(6分)
意义:有助于推动对大革命研究的深入;为史学研究提供方法借鉴。(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位于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运来货物,在预定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了秩序,给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12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14世纪初,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舍出租费和销售税等。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已不能满足需求,其重要性开始下降。
——摘编自[英]诺尔曼·庞兹《中世纪城市》等
材料二 12世纪中期形成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它由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独立城市国家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15世纪,同盟势力的重要性开始下降,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17世纪,中欧和北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同盟城市数量逐渐减少。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等
《西欧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析香槟集市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12—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4分)
【答案】 (1)促进了西欧城市经济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西欧与地中海区域的贸易联系,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规模;促进了欧洲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兴起。
(2)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使得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汉萨同盟重要性的下降;贸易特权被所在国收回;战争削弱了汉萨同盟的地位。
(3)贸易中心的转移;贸易量和范围的扩大;商业组织的变迁,原有商业组织重要性减弱;国家角色的增强,国家力量对商业的控制和影响增强。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费孝通先生在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变迁的脉络后,又界定了各个民族所具有的共性和差异,进而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其内容主要为:首先,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中华民族是在漫漫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包括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统一体,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我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频繁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战争、通婚以及地理条件的差异、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往等多种因素,形成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洽的民族关系。其次,承认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渊源,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民族特征,显示出多元性质。在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内部,应当承认各民族部分的特殊性,并以此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据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的认识。
【答案】 示例
观点: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论证:“一体”是“多元”的前提和基础,即在国家统一的背景下强调多元性。“一体”表现在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各民族共同的根本利益、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上,它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各民族进行文化互动的过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尽管有过分裂与统一交替出现的情况,但总趋势是走向统一。即使是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种政治势力仍然是以“大一统”为目标以谋求更高层次的统一。因此,强调“一体”、追求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中华民族的“多元”表现在众多的民族类别、区别明显的族源、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等方面,其实质是文化的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那些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制度、政策上的优惠,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总之,中华民族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在“多元”民族与“一体”国家间形成一个和谐互动的关系。高二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面是国民党通过的某个文件中的部分内容。该文件应是(  )
  二、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   ……   四、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训政纲领》
[C] 《中华民国宪法》
[D]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2.1861年4月,美国总统林肯下令暂停部分不稳定地区的人身保护权。军方据此扣押马里兰州涉嫌搞颠覆活动的梅里曼,最高法院大法官坦尼要求将其移交普通法庭审理,遭到军方拒绝。7月,国会立法授权总统可在战时暂停人身保护权,但不得对嫌犯进行军法审判。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 分权制衡体制面临挑战
[B] 最高法院权力受限
[C] 政权运行遵循宪法原则
[D] 南北双方矛盾激化
3.200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公开招聘城市规划、金融规划等6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并对聘任人员采用协议工资制,薪资待遇明显高于普通公务员。这一改革(  )
[A] 标志着公务员聘任制的建立
[B] 使公务员待遇得到普遍提高
[C] 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
[D] 提高了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
4.美国从1883年建立文官制度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的传统是“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
[A] 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
[B] 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
[C]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D] 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
5.下面是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章节顺序比较简表。二者章节顺序的变化说明我国(  )
章节顺序 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
第一章 总纲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国旗、国徽、首都
[A] 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 建成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 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
6.“对于这种入世的新教禁欲主义,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概括,一方面,它强烈地反对任意享用财富并且对消费进行限制,尤其是奢侈品消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将财富的获取从传统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影响。”据此可知,新教的兴起(  )
[A] 强化了对人性的束缚
[B]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C] 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D] 否定了传统的宗教伦理观念
7.明清时期,朝廷发布的各国使团贸易物品限制令中写道:“凡外国贸易,不许收买史书,黑黄紫皂大花西番莲缎,并一应违禁兵器、焰硝、牛角等物。”“外国贡使归国,伴送人员不许将违禁货物,私自进行贸易。”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朝贡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D] 民间贸易受国家限制
8.20世纪开始,国际社会开始用法律限制战争权。《非战公约》规定,“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由此推知(  )
[A] 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增强
[B] 国家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C] 和平发展成为历史潮流
[D] 诱发战争的因素在削减
9.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  )
时期 外交理念
20世纪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20世纪70年代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20世纪90年代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1世纪初 “和谐世界”
2012年以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 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B] 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C] 目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10.下表是美国若干经济指标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变化。表中所示变化反映了(  )
对外出口 工业产值 黄金储备
1947年 1970年 1948年 1969年 1949年 1971年
32.4% 13.7% 53.4% 40.8% 75% 9.7%
[A] 军备竞赛使美国国力下降
[B]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 多极世界格局形成
[D]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
11.2018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现行专项附加扣除制度包含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等多项专项附加扣除项目。这一规定旨在(  )
[A] 减轻纳税人的生活负担
[B] 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C] 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D] 建立完整的保障制度
12.隋朝鼓励民间设立“义仓”,北宋时设有“惠民药局”,明清时期民间设有“普济堂”“清节堂”和“存恤院”等。这些救济和优抚举措,反映出中国古代(  )
[A] 民间组织作用上升
[B] 政府始终以民为本
[C] 救助带有教化色彩
[D] 救助体系趋向完备
13.两税法以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税钱,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 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 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14.《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 相权挑战皇权
[B] 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 统治残暴严苛
[D] 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15.下图是某书封面使用的漫画。
据此推断,该书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民族解放与殖民帝国瓦解
[B] 种族歧视与民权运动
[C] 霸权主义与非洲地区冲突
[D] 南北差距与泛非主义
16.2021年一季度,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中,人民币排在第五位,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2.5%,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时上升1.4个百分点。这说明(  )
[A] 金融市场一体化逐渐成型
[B] 美元的霸主地位已不复存在
[C] 资本流动全球化不断加剧
[D]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倾覆……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谨以此誓于国民。”正是在他宣读这份誓词的那一刻,就职宣誓制度开始走进近代中国国家政治生活。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首次将宣誓写入宪法文本。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颁布《宣誓令》,要求文武官员及其他依国家法令执行职务之人,须宣誓后始得任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等
材料二 1215年,英王约翰宣誓遵守《大宪章》,这一行为被视作近世宣誓制度的渊源。英国宗教改革中,宣誓成为一种民族国家政治象征的仪式化操作。1673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宣誓法》要求文武公职人员一律宣誓,并表示遵守国教仪式,这意味着只有国教徒才可以担任公职。此法公布后,海军大臣詹姆士因是天主教徒而被迫辞职。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和英国就职宣誓制度的不同。(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就职宣誓制度蕴含的进步因素。(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始终是学术界讨论的主题之一。自大革命爆发至20世纪初期,西方学者多聚焦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及历史影响等重大历史问题,尤其对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问题进行讨论与评价,例如,米什莱认为大革命是一个新法国和新欧洲的先声。此外,奥拉尔等学者汇编大革命时期各类法令与档案及创办《法国革命》杂志等,深化研究。
——摘编自郭小凌《西方史学史》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以来,在法国年鉴学派的推动下,西方学术界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出现新变化。其主要代表著作包括:奥祖夫《革命节日》从人类学角度研究大革命时期的节日;伏维尔《革命心态》从心态史角度研究大革命;夏蒂埃《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用文学作品、革命书册等研究大革命政治文化;麦克菲《经历法国大革命:1787—1799》用地方文献资料研究大革命中的普通民众。
——摘编自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2014》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法国大革命爆发至20世纪初期西方学术界关于法国大革命研究的主要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学术界关于法国大革命研究的新变化及其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位于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运来货物,在预定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了秩序,给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12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14世纪初,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舍出租费和销售税等。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已不能满足需求,其重要性开始下降。
——摘编自[英]诺尔曼·庞兹《中世纪城市》等
材料二 12世纪中期形成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它由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独立城市国家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15世纪,同盟势力的重要性开始下降,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17世纪,中欧和北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同盟城市数量逐渐减少。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等
《西欧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析香槟集市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12—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费孝通先生在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变迁的脉络后,又界定了各个民族所具有的共性和差异,进而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其内容主要为:首先,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中华民族是在漫漫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包括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统一体,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我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频繁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战争、通婚以及地理条件的差异、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往等多种因素,形成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洽的民族关系。其次,承认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渊源,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民族特征,显示出多元性质。在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内部,应当承认各民族部分的特殊性,并以此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据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