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门市2025年普通高中高二调研测试(二)历史本试卷共5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广东省石峡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主要陶器,与同时期江西省樊城堆文化遗址的器形相同或相似,甚至在陶质、陶色和纹饰上亦是如此。这表明当时( )A. 区域文明发展的进程基本一致 B. 陶器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C. 中原文明在南方地区得到拓展 D. 早期区域文明存在着交流2. 西周时期,叔虞受封治唐,采用“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策略,即在政治制度上用“夏”的传统之“政”管理夏民,用“戎”的世传之“法”驾驭戎人。这体现出( )A. 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 B. 因地制宜的政治智慧C. 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 D. 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3. 秦相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一书中,倡扬“天子执一”的理念,主张“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存在“取天下”“定天下”“一匡天下”等表述。上述主张( )A. 蕴含了天下一统的思想 B. 旨在推动商品经济发展C.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D. 体现出贵族政治的衰落4. 南朝时期,“有司选举必稽谱籍”。当时的士大夫先后撰修了多部《百家谱》和《南族谱》,将士庶划分为“高门”“次门”和“役门”三个阶层。这体现了( )A. 南朝政权更迭的频繁 B. 士族对政治特权的垄断C. 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 D. 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5. 公元605年4月,隋炀帝诏令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并迁徙各州富商大贾充实新建的都城。至公元606年2月,东都洛阳城建成,前后耗时不过10月。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大运河修建后的显著成效 B.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C.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 D.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6. 下表为唐昭宗年间可考证的科举试赋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科举( )时间 主考官 赋题 来源894年 礼部侍郎 《止戈为武赋》 《左传》895年 刑部尚书 《人文化天下赋》 《易经》(复试) 《曲直不相入赋》 《论语》《尚书》等897年 礼部侍郎 《未明求衣赋》 《汉书》901年 礼部侍郎 《天得一清赋》 《道德经》A. 化解了唐朝的统治危机 B. 以行政能力考察为主C. 侧重于选拔实用型人才 D. 兼顾经史典籍的考察7. 南宋中后期,朝廷先后出现了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的宰相专权。宰相多兼“兵政、财用”,直接行使吏部、户部、刑部等机构的职权,中央行政机构所掌职权越来越少。这反映出当时( )A. 中枢决策机制的异化 B. 行政运行效率的提升C. 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D. 地方藩镇的势力膨胀8. 据元代《析津志》记载:“街市小民之家,多以琉璃、鱼腮骨、泥珠、璎珞为首饰”。同时,北方游牧民族将加金丝织物与汉族丝织工艺相结合,推动了织金锦的广泛流行。这反映出元朝( )A. 市民阶层引领社会风尚 B. 民族交融程度的加深C.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9. 弘治二年(1489年),西域某国使者取道马六甲,辗转至广东进贡狮子、鹦鹉等物。明孝宗在听取礼部官员意见后,批复:“此次进贡并非经由正道,立即予以退回”。这表明( )A. 朝廷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B. 丝路贸易逐渐衰弱C. 统治者对朝贡秩序的维护 D. 边疆防御趋于严密10. 1758年,在乾隆帝指导下编纂的《御纂春秋直解》一书中,更加强调《春秋》尊王,有关“攘夷”的语句大大减少,对“荆蛮”、“夷狄”等词语的指斥程度也大大降低。这一做法意在( )A. 规范史学著作的编纂标准 B. 重塑儒家经典的正统地位C. 凸显国家统一的整体观念 D. 消除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11. 狮身人面形象源于埃及,也常见于西亚和希腊。公元前530年的希腊狮身人面雕塑从埃及文化中的“雄性”变为“雌性”,含义也从“仁慈、高贵”变为“神的惩罚”。这一历程体现出( )A. 文化传播中本土化改造 B. 不同文明存在对抗与冲突C. 希腊艺术风格自我革新 D. 埃及文化影响力逐渐减弱12. 下表为19世纪英国人建构的“文明”话语体系。这反映出( )文明等级 国家 政权合法性“文明的”第一世界 英国、西欧 主权国家“野蛮的”第二世界 奥斯曼帝国、中国、日本 非主权国家(帝国统治)“蒙昧的”第三世界 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 无人居住、荒芜的空间A. 欧洲的文化领先于世界 B. 以西方为中心的殖民逻辑C. 主权国家理论广泛传播 D. 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13. 19世纪末,阿根廷为应对因大量欧洲移民到来而产生的“欧洲化”问题,国家教委规定,学校必须运用民族语言进行教学,重视本国历史、地理、文化等课程。这一规定旨在( )A.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B. 加快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C. 消除统治区域内文化差异 D. 积极融入全球化贸易体系14. 175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因不满陈旧的知识和思想,决定编撰全新的《百科全书》,宣称要“收集散见于世界各处的所有知识,将他们的基本线索和结构表述给同时代人”。这反映出狄德罗( )A. 主张建立完整科学体系 B. 力图弘扬理性主义精神C. 致力于东西方文化融合 D. 深受美国独立战争影响15. 1810年,威廉·冯·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后,首次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作为现代大学的“三原则”写入章程。柏林大学也被世界公认为“第一所现代大学”。这一做法( )A. 破除了教会的文化垄断 B. 首次把启蒙思想变为现实C. 为德意志统一奠定基础 D. 适应了工业化时代的需求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亲身参加战争的非洲军人看到白人一样吃败仗,而且“枪弹打在白人身上和打在黑人身上效果是相同的,非洲人再也不把白人当作神看待了”。这一现象( )A. 表明非洲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 标志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C. 促进了欧非文化的交融认同 D. 推动了非洲反殖民运动高涨二、非选择题:共有3道大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8分,19题12分,共52分。17. 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的互证历来颇受史家的重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清乾隆年间出土,盘内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及其管理制度的重要史料。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与西周时期其他规整的铭文书法风格形成对比。——摘编自赵文慧《〈散氏盘〉铭文的结字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成王与鲁公伯禽(周武王弟弟之子)关系,并简要说明周代世系略图蕴含的早期治国智慧。(2)根据材料二,分析散氏盘蕴含的史料价值,并概括西周土地“管理制度”的内涵。18.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记载:“永宁寺塔高九十丈”。西域僧侣三千余人译《十地经论》,胡商贩客日集于寺前“四夷里”,波斯邸店交易香料、琉璃,粟特商队以驼队运载经卷。北魏孝明帝诏:“胡僧精梵语者,可入鸿胪寺参议国事”。——摘自《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材料二《职贡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描绘了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繁盛景象。材料三 宋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内容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即从以丝绸为主转变为以陶瓷为主。这种转变是由海外国家的需求变化造成的。北宋时候,东南亚已经能够生产丝绸和布匹,对于中国的丝绸需求自然减少。因为对外贸易的需要,从宋代开始,广西兴建了大量瓷窑,供应广州和北部湾沿海商港出口。广西宋代瓷窑产品主要是外销瓷,北流岭峒窑、永福窑田岭等遗址堪为代表。这些窑址多在江边,利于运输,顺水而下到广州等地装船出海。——摘自陈洪波《从文物考古资料看广西古代对外交流》(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对外交流繁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内容的变化,并简析宋代广西瓷器畅销的历史影响。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清时期市民消费情况表项目 概况 出处旅游消费 杭州西湖周围的山水是妇女们的首选游览胜地,“纵苇荡桨,歌声满道,箫鼓声闻”。苏杭之间还通行“夜航船”,方便人们出行和旅游。 (晚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七服饰消费 明代中叶以来,“吴装”或“吴门新式”的服饰风靡大江南北,有“四方重吴服”之说。苏州服饰变化周期缩短,文人雅士、淑女名媛借当地优质的丝绸刺绣,在衣着打扮上花样翻新,推动苏州成为全国时尚服饰中心。 范金民《“苏样”“苏意”:明清苏州领潮流》戏曲消费 明代中叶以来,昆曲成为流播全国的剧种,昆曲穿戴以明代生活妆扮为基准,并与江南一带“时世妆”相互影响和借鉴。作为昆曲之乡,昆曲最初搬上舞台时,服饰即以苏绣制品为主,苏州的戏衣制作业在明代万历年间及其以后渐成规模。 管骍《试论明清“时世妆”与昆剧服饰的相互影响》饮食消费 明清时期,苏州文人士大夫阶层将衣食住行打理得精致多元,即便寻常百姓之家也不例外。苏州饮食形成成熟独特的体系,在当时具有代表性。 王稼句《姑苏食话》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江门市2025年普通高中高二调研测试(二)历史本试卷共5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D【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D【7题答案】【答案】A【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D【16题答案】【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有3道大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8分,19题12分,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关系:周成王与鲁公伯禽是堂兄弟关系(或周成王是鲁公伯禽的堂叔)。治国智慧: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通过分封制巩固统治;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家国同构的政治架构。(2)史料价值: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实物史料;为研究西周文字书法提供了珍贵素材。管理制度内涵:土地转让需订立契约;土地归属有明确的记载和界定;体现了西周的宗法等级秩序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18题答案】【答案】(1)魏晋南北朝对外交流特点:宗教交流频繁;商业贸易活跃;外国人士参与政治事务;交流范围涉及西域及周边国家。唐代对外交流繁盛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丝绸之路畅通;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文化繁荣,具有吸引力。(2)贸易内容变化:从以丝绸为主转变为以陶瓷为主。宋代广西瓷器畅销的历史影响:促进了广西制瓷业的发展;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19题答案】【答案】论题:明清时期苏州市民消费呈现多元化与时尚化特征论述:明清时期,苏州市民消费在旅游、服饰、戏曲、饮食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旅游消费中,杭州西湖成为妇女游览胜地,“夜航船”方便出行,反映出市民对休闲生活的追求;服饰消费上,“吴装”风靡全国,苏州成为时尚服饰中心,体现出市民对时尚的追逐;戏曲消费中,昆曲流行,戏衣制作业发展,说明市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加;饮食消费形成独特体系,即便寻常百姓也注重饮食精致,展现出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这些消费现象的出现,与苏州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密切相关,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