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
七年级历史(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宋代名臣李纲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尤以‘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为最。”这一评述主要强调隋文帝的功绩是( )
A. 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 开创三省六部制
C.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D. 开通南北大运河
2. 唐太宗时期规定“笃疾、废疾给(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七十以上及废疾,既不任徒役”。这体现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 )
A. 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B. 选贤任能,虚心纳谏
C. 重视农耕,劝课农桑 D. 弭兵息战,发展生产
3. 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前半辈会做”指( )
A. 在他统治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 B. 在他统治前期出现了“文景之治”
C. 在他统治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 D. 在他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4. “(唐玄宗)宠信胡将安禄山,委以三镇节度使,终致范阳兵起,两京陷落。”材料反映的史实( )
A. 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 B. 导致唐朝灭亡
C. 缓解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 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5. 诗人白居易在其作品《寄胡饼与杨万州》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这说明当时( )
A. 盛唐气象助力文学创作 B. 新式饮食受到大众追捧
C. 长安城内商品经济繁荣 D. 民族融合影响日常生活
6. 复旦大学钱文忠在讲授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
A. 张骞 B. 甘英 C. 玄奘 D. 鉴真
7. 历史史实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下列对隋唐时期辉煌文化的叙述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刷的《金刚经》
B. 孙思邈总结历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著有《千金方》,被后世尊为“药王”
C. 白居易提倡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通俗易懂,被后人誉为“诗圣”
D. 颜真卿创立了“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8. 宋代汪洙的《神童诗》中写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反映出宋朝治国方针是( )
A. 重视武力 B. 重文轻武 C. 重农抑商 D. 八股取士
9. 下图可以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西夏文《论语》 大辽会同通宝钱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繁荣与开放时代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0. “史诗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能够论证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的诗句是( )
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C.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D.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1. 清朝雍正帝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肯定了元朝对边疆地区成功进行全方位治理,实现了比较稳定的统治。以下符合元朝治理西北边疆的措施是( )
A.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B. 设置驻藏大臣
C. 设置伊犁将军管辖 D. 设置西域都护府
12. 下列选项中符合示意图中①处南方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
A.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B.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苏湖熟,天下足
13. 从汉字文化圈的朝鲜、日本、越南,到南洋诸岛国,从印度半岛到波斯湾,到非洲东海岸,都有作为通货的宋朝铜钱流通于市场。这说明宋朝( )
A. 货币流通高度发达 B. 实施重文轻武政策
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14. 元代时,郭守敬和王恂等人根据大量观测资料,仔细研究西汉以来的70种历法,编制出《授时历》,精度与如今世界通用的公历相差无几,并且早其三百余年。这体现了元朝( )
A. 手工业技术先进 B. 文学继承上创新 C. 历法领先于世界 D. 政府推动文教发展
15. 下表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地方行政管理的演变状况,其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朝代 措施
秦朝 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元朝 在地方设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明朝 设立“三司”,分散行省的权力
A. 国家疆域的扩大 B. 海外贸易的繁荣
C. 思想控制的严密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16. 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没有征讨和杀伐,仅仅只有严格的自卫。郑和所到之处,首先向国王、头人等进行礼节性访问,宣读皇帝诏书,赠送大量物品,然后即开展贸易活动。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 具有和平交往的特点 B. 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
C. 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 D. 成为世界航海的壮举
17. “黄仁宇评价:张居正改革是‘官僚体系自我调节的巅峰,却未能突破传统框架’。”这强调其根本局限在于( )
A. 个人道德缺陷 B. 未触动封建制度根基
C. 忽视农业生产 D. 过度依赖海外贸易
18. 清王朝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在云贵川等民族聚居区兴办“义学”和“社学”,在川藏地区明确规定“夷民子女”必须要在规定年龄入学,并对学生进行补贴。清政府这些措施( )
A. 根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B. 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
C. 确保了各民族一律平等 D. 保证了清朝政局持续稳定
19. 下列关于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关系正确的有( )
①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②戚继光抗倭—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③大兴“文字狱”—推动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④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0. 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对这些引进作物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可见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外因是( )
A 高产作物引进 B. 西方文化传入 C. 水陆交通发达 D. 海外贸易繁荣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1题10分,第22题8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2分,共40分。)
21.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赵匡胤) 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材料三 明朝统治者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巩固统治……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并立下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到了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宋初为了解决藩镇割据的积弊,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政治各一例)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改组“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举措是什么。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 中国的三种发明(如图)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摘编自培根《新工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至少二点)
(2)根据材料二,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写一篇80-120字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3.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始终在不断地巩固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肤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北宋与辽、夏,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和议……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和议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
材料三: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诸多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实行了怎样民族政策 举一例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宋与辽”之间和议的事件是什么 三次和议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管辖新疆地区的机构是什么 分设机构管辖边疆地区有何作用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图二 明清北京城平面图
材料二 宋代以前城市由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因而城市主要聚居着各级官僚、地主和军队,以及一般的居民。……但是到了宋朝,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彻底崩溃,城市中固定的工商业店铺增多,加之宋人在职业选择方面的相对自由,一些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中以工商为职业的居民与日俱增,城市文化娱乐活动也因此日益兴盛,城市逐渐成为经济、文化中心。这一系列的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长安城与明清北京城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城市革命”前后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宋代城市出现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
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
七年级历史(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B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A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1题10分,第22题8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2分,共40分。)
【21题答案】
【答案】(1)三省六部制。
(2)军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切断将领与士兵同地方的联系。(任答一点即可)政治: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任期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任答一点即可)
(3)举措: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趋势: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2题答案】
【答案】(1)原因: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和混战,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促进了科技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
(2)观点: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述:宋元时期,中国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方式,推动了欧洲的军事革命;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印刷术的普及使知识传播更加广泛,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些发明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3题答案】
【答案】(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史实: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
(2)事件:澶渊之盟;
积极意义: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各民族间共同发展,互相影响。
(3)机构:伊犁将军。
作用:加强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24题答案】
【答案】(1)特点: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基本对称;凸显皇权;都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等。(任答2点)
(2)变化:从城市功能看,由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逐渐变为经济、文化中心;从人口结构看,由以各级官僚、地主和军队以及一般的居民为主,变为从事工商业的人口日益剧增等。(任答1点)原因:实施崇文抑武的政策;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等。(任答2点)
(3)因素:稳定的社会环境;宽松的国家政策;优越的地理条件;便利的交通布局;经济的繁荣发展等。(任答2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