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答案选择题部分(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B C D B C B A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C D A C D D B C非选择题部分(60分)21.(12分) 答案要点(1)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1分)(2)思想:以民为本(或爱护百姓)(1分)。经济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1分)盛世局面:“贞观之治”。(1分)(3)皇帝:唐玄宗。(1分)被称为:“开元盛世”。(1分)(4)“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玄奘西行天竺,带回佛经。 “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2分)借鉴:要维护国家统一;要采取对人民有利的政策(或者以民为本);大力促进经济繁荣;要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2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2.(12分) 答案要点(1)原因:门阀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阶级的兴起;唐朝治国方针的推动;南北朝已有考试取士的相关措施。(4分,每点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特点:考课系统严密和完善;考课标准广泛,以德为先;考课结果与官员奖惩相结合。(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目的:加强对官员的管理,维护封建统治。(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积极:有利于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消极:到后期走向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3.(12分) 答案要点(1)新气象:新作物得到推广;耕作制度进步;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3分,每点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影响: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缓和人地矛盾;推动商品经济发展。(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表现:农产品商品化;市场类型多样,商品流通范围扩大;纸币的出现与使用;海外贸易发达。(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社会背景:宋元时期,国家实现了统一(或局部统一);南北交通有了较大改善;北方人口南迁;政府重视纺织手工业的发展。(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4)影响:推动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助推了南方地区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扩大了漕运和海运的规模。(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4.(12分) 答案要点(1)职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1分)措施:宋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或二府三司制);明朝废丞相、提升六部职权,设内阁。(2分)(2)名称:中书省;宣政院。(2分)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新问题:沙俄等西方列强的入侵。(1分)主要措施:如:①统一台湾并设台湾府;②反击沙俄侵略,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③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稳定新疆(或者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或者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或者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④通过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巩固对西藏的管辖。(或者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或者特创“金瓶掣签”制度;或者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民族事务)(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认识:以维护国家主权为核心;立于国情,因地制宜;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共同发展。(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25.(12分) 答案要点(1)特点:多条线路,水陆并进;对外交往频繁(双向交流);交往国家数量多、范围广;形式多样;注重文化交流;和平友好交往。(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地区: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2分)机构:市舶司。(2分)原因: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兴盛提供了基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陆上丝绸之路中断。(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变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2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卫了国家安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闭卷考试。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选择题(共20小题,4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 隋文帝杨坚在夺取政权以后大杀北周诸王,又以“众心未附,利建同姓,维城宗社”为由大封自己的宗室,把自己的儿子分别封为晋王、秦王、蜀王、汉王等,让他们兼任地方总管,总领地方军事。隋文帝此举旨在( )A. 平息内部权力斗争 B. 延续传统分封制度C. 控制地方加强集权 D. 提高地方治理效率2.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这一问题所进行的制度设计是A. 实行行省制 B. 确立三省六部制 C. 完善科举制 D. 设立中外朝制度3. 安史之乱后到唐朝灭亡,先后有12个皇帝,其中7个被宦官所立,3个被宦官所杀。正所谓:“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A. 藩镇割据的形成 B. 皇权遭受严重挑战C. 朋党之争的加剧 D. 三省六部制被破坏4. 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后,松赞干布一改游牧装束,“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天宝十三年(754年),中亚古国拔汗那的首领阿悉烂达干迎娶唐朝和义公主,之后遣子弟入唐以习华礼。据此可知,唐朝的和亲政策( )A. 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 B. 形成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C. 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力 D. 成为朝廷最重要的外交手段5. “唐决”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方式。日本天台宗僧人将佛教教理上存在争议、悬而未决的问题称为“未决”,由入唐日僧将“未决”之文书带至中国“请决”,而中国僧人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被称为“唐决”。这反映出( )A. 日本佛教以中国为正宗 B. 中国的佛教文化领先世界C. 中日经济文化互动频繁 D. 唐朝对日本影响巨大6. 隋朝宫廷燕乐《天竺乐》中有《天曲》,《天曲》就是佛曲。唐代曾一度盛行由波斯传来的“泼寒胡戏”,在严冬季节,表演者持油囊装水,互相泼洒,载歌载舞,以为戏乐。这说明,隋唐时期( )A. 佛教和儒家思想逐渐融合 B. 文化发展呈现了开放性特征C. 民族交融促进艺术的繁荣 D. 中外交往丰富双方文艺构成7. 从秦汉之独相、汉武帝频繁更相,到隋唐将相权一分为三,再到宋代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设置及罢设政事堂。这一过程反映出( )A 中央机构急剧膨胀 B. 行政事务趋于繁琐C.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D. 宰相权力日益扩大8. 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宋朝( )A. 积贫积弱局面持续 B. “崇文抑武”国策C. 宰相权力严重削弱 D. 理学观念影响政治9. 如图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 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 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发展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0. 绍兴和议后,宋高宗不仅没有趁境内经济恢复,储备战略物资,厉兵秣马,寻找时机收复故地,反而发出“忧内之心,不减于外”的感慨,并将名将刘锜、李显忠等闲置多年,以致世人不再崇尚军功,良家子弟耻于入伍。这反映了当时( )A. 统治集团内部的保守与不思进取 B. 已与金国实现全面和平C. 地方势力割据的问题已日益凸显 D. 君主权力得到空前强化11. 如表是《西汉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该表可用于研究( )地域年代 西汉元始二年 (2年) 晋太康元年 (280年) 唐元宝元年 (742年) 宋元丰三年 (1080年)北方 965 149 493 459南方 111 65 257 830A. 南方人口数量较大 B. 商业贸易繁荣兴盛C. 多民族政权并立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2. “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材料中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A. 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B.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C. 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粮仓D. 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13. 北宋时期,苏颂为解决本草从书本到书本、陈陈相因、以讹传讹的弊病,发动全国的医生和药农采集标本、绘制药图、填写说明,完成了图文结合的《图经本草》,这是中国也是世界流传至今第一部有图的本草书。苏颂这一做法( )A. 继承了过往本草发展的成就 B. 开创了近代科学研究方法C. 蕴含了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 D. 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意趣14. 元朝在汉族及某些边境地区设置行省,以资控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则直隶中央;同时,在适当的地区,配置皇子出镇,以加强控制。这说明元朝政府( )A. 在全国普遍推行行省制度 B. 多管齐下强化了君主专制C. 一定程度上沿袭分封制度 D. 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的管理15.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曾对群臣说:“我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从清晨开始,直到太阳高高挂起才稍事休息,之后又工作到太阳落山。”朱元璋如此劳累的制度性原因在于( )A. 宰相制度的废除 B. 内阁制度的建立 C. 八股取士的实施 D. 军机处的设置16. 郑和下西洋时,曾帮助苏门答腊解决王位继承的问题,以及与暹罗之间的矛盾,帮助满剌加摆脱暹罗的强势欺压,帮助处理占城与安南、暹罗、真腊等国的关系。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 为收复台湾打下基础 B. 以朝贡贸易为主要形式C. 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 D.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互鉴17. 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下表是明朝初年部分沿海地区设置卫所的情况,这些卫所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驻地 山东沿海 浙江沿海 福建沿海 广东沿海卫的数量 11卫 14卫 9卫 8卫A. 配合郑成功收复台湾 B. 防范蒙古人南下C. 抵御英国的殖民扩张 D. 抗击倭寇的骚扰18. 下表中所列的内容为军机处一日的日程,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接折(阅读奏折)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A. 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19. 下面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表。清前期人口统计数字比明初增加的因素有(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明初(洪武年间) 8.5亿亩 6600余万清前期(乾隆年间) 10亿亩 1.4亿①海外贸易的发展 ②耕地面积的扩大 ③高产农作物的推广 ④粮食产量的增加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20. 下表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知识卡片。据此判断该思想家是( )明末清初思想家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A. 朱熹 B. 王夫之 C. 黄宗羲 D. 顾炎武非选择题(共5小题,60分)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朝的统治基本稳固之后,杨坚开始着手对付南方的割据势力。……隋文帝杨坚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自东汉末年以来三百余年的纷争割据的局面也终于结束了。——《线装经典》编委会《中国上下五千年》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编者注:大腿)以啖(编者注:吃的意思)腹,腹饱而身毙。——[唐]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三:开元初……四方丰稔(编者注:庄稼成熟),百姓乐业。户计一千余万,米每斗三钱。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不赍(编者注:携带)粮。——[宋]王谠《唐语林》卷三《夙慧》材料四: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第四卷)(1)据材料一写出隋文帝统一全国具有何重要历史意义。列举一例他统治时期的政治措施。(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什么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采取怎样的经济发展措施?其开创了哪一盛世局面?(3)材料三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在位时期政绩?材料描述的盛世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综合上述材料,说说隋唐历史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的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材料二:《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此之外,还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官。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其中针对流内官员的考课标准可以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各地各部门先行考课并将考课结果编制成册形成“考簿”,然后逐级检勘、汇总,最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以待会考。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递转及启示》——摘编自纪连海《纪连海点评中华上下五千年·事件卷》(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确立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官吏考课制度的特点并简述其主要目的。(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科举制度的影响。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材料二: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宋元时期,南北交通改善,为技术和贸易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氛围宽松自由,商业空前繁荣,同时在税赋方面大量征收纺织品。这一时期,北方大量人口南徙,为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资金,同时也将北方较为先进的纺织技术传到江南地区。1289年,元世祖又“诏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在此情况下,棉纺业在各地广泛兴起,元代棉花已能与丝、麻纺织原料鼎足而立。——摘编自杨敏《宋元江南纺织手工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研究》材料四: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战事稀少,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在此期间,南方逐渐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政权偏安一方,南方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此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已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平,农业生产甚至超过北方。此外,自唐至宋元,庄园的分布有明显向南推移的趋势。到了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甚至开发前所未有、规模浩大的漕运和海运,也足见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和其影响力。——摘编自商宇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影响分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并分析其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纺织手工业发展社会背景。(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宋元产生的影响。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材料三: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清朝对边疆民族的治理使得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列举宋代、明代为加强皇权采取的主要措施。(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管理“腹里”和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并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新问题,并列出清代前期巩固疆域的主要措施两条。(4)谈谈你对国家治理边疆的认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时期,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地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以及到外国经商的商人也不绝于途。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图材料三: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只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海外贸易最远到达的地区。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与唐宋时期相比,清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如何认识这一政策的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闭卷考试。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选择题(共20小题,4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B【4题答案】【答案】C【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C【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A【10题答案】【答案】A【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C【17题答案】【答案】D【18题答案】【答案】D【19题答案】【答案】B【20题答案】【答案】C非选择题(共5小题,60分)【21题答案】【答案】(1)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2)思想:以民为本(或爱护百姓)。经济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盛世局面:“贞观之治”。(3)皇帝:唐玄宗。被称为:“开元盛世”。(4)“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玄奘西行天竺,带回佛经。“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借鉴:要维护国家统一;要采取对人民有利的政策(或者以民为本);大力促进经济繁荣;要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2题答案】【答案】(1)原因:门阀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阶级的兴起;唐朝治国方针的推动;南北朝已有考试取士的相关措施。(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特点:考课系统严密和完善;考课标准广泛,以德为先;考课结果与官员奖惩相结合。(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目的:加强对官员的管理,维护封建统治。(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积极:有利于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消极:到后期走向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3题答案】【答案】(1)新气象:新作物得到推广;耕作制度进步;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影响: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缓和人地矛盾;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表现:农产品商品化;市场类型多样,商品流通范围扩大;纸币的出现与使用;海外贸易发达。(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社会背景:宋元时期,国家实现了统一(或局部统一);南北交通有了较大改善;北方人口南迁;政府重视纺织手工业的发展。(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4)影响:推动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助推了南方地区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扩大了漕运和海运的规模。(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4题答案】【答案】(1)职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措施:宋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或二府三司制);明朝废丞相、提升六部职权,设内阁。(2)名称:中书省;宣政院。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新问题:沙俄等西方列强的入侵。措施:统一台湾并设台湾府;反击沙俄侵略,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稳定新疆(或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或者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通过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巩固对西藏的管辖。(或者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或者特创“金瓶掣签”制度;或者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民族事务)(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4)认识:以维护国家主权为核心;立足国情,因地制宜;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25题答案】【答案】(1)特点:多条线路,水陆并进;对外交往频繁(双向交流);交往国家数量多、范围广;形式多样;注重文化交流;和平友好交往。(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地区: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机构:市舶司。原因: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兴盛提供了基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陆上丝绸之路中断。(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变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卫了国家安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期末历史答案.docx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