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春期期末质量评估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两个大题,25个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一部分选择题(20题,共20分)
从下面各题所给的选项中,选出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将其相应的字母代号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1分,共20分)
1. 某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继而夺取长安建立政权,后晋阳被定为帝国的北都。”据此判断,这段文字所属章节的名称最有可能是( )
A. 隋的统一 B. 隋的灭亡 C. 贞观之治 D. 大唐基业
2. 观察《唐朝米价变化曲线图》,唐初的米价从上升到下降再到趋于稳定,这主要得益于唐太宗( )
A. 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 B.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C. 制定法律,减省刑法 D. 重农政策推动农业发展
3. 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唐诗( )
A. 深受大众喜欢 B. 折射时代变迁
C. 蕴含浪漫情怀 D. 导致社会动荡
4.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下表中的史料可共同用于佐证唐朝( )
文献资料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唐)王建《秋千词》
实物史料 彩绘打马球俑 彩绘骑马狩猎俑 《弈棋侍女图》
A. 文学艺术灿烂,科学技术发达 B. 体育活动丰富,社会开放进取
C. 制瓷技术高超,生活水平提升 D. 商品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
5. 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连成一体,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下列有利于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是( )
A. 鉴真东渡 B. 玄奘西行 C. 郑和下西洋 D. 张骞通西域
6. 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淤田1.8万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田面积大大增加,灌溉农田达到3600多万亩。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 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C. 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D.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7. 下面目录节选自《辽夏金元史:多元族群的冲突与交融》一书。目录中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
第一章 辽朝的兴衰………………………………3 第一节 辽朝的建立与向中原的扩张…………………4 第二节 辽宋关系………………………………19 第三章 西夏的兴衰 第二节 西夏前期的统治:宋、辽时代………………87 第六章 金朝的鼎盛与衰亡………………………159
A. 中央集权加强 B. 民族政权并立
C 中外交流频繁 D. 藩镇割据林立
8. 《宋史》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有临街开设商店的“侵街”现象发生;宋仁宗景祐年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让步,允许沿街开设商店,直接收税。由此可知( )
A. 北宋城市商业贸易繁荣 B. 北宋时期商业突破时间限制
C. 北宋时期海外贸易兴盛 D. 商税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9. 人口变化情况是衡量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以下是我国古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统计图,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 )
A. 北方发展超越南方 B. 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C. 南北方差异逐渐减少 D. 南北方发展趋于平衡
10. 有学者考证发现,“胡同”一词可能来源于蒙古语。元朝定都北京后,居民往往在水井周围聚居,而在蒙古语中“水井”的发音与“胡同”类似,久而久之便演变为了居民点的代称。该研究成果从侧面反映了元朝( )
A. 国家统一 B. 民族交融 C. 经济繁荣 D. 文化昌盛
11. 《资治通鉴》除正史之外,还参阅了杂史、笔记、小说、地志、文集、行状、墓志等文献300余种,其中半数以上已经散佚,赖《资治通鉴》得以窥见其部分内容。材料意强调《资治通鉴》( )
A. 是编年体通史巨著 B. 参阅资料十分广泛
C. 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D. 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
12. 唐代火药配方中硫、硝含量相同;至宋代,《武经总要》中硫、硝比例则为1:2或者1:3,并增加了许多辅助性配料,以起到燃烧、爆炸、防毒和制造烟雾等作用。这表明宋代( )
A. 科技发展兼具继承性和创新性 B. 火药在军事上已广泛应用
C. 火药制作工艺居世界领先地位 D. 政府更加重视科技的发展
13. 永宁寺碑是矗立在黑龙江岸边的中国明代的石碑。永宁寺碑记载,明廷多次派遣官员至奴儿干地区巡视,并建寺立碑。永宁寺碑的历史意义是( )
A. 证明东北在明朝被有效管理 B. 反映佛教在东北的传播
C. 体现明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D. 记录女真部落反叛事件
14. 郑和船队运用“牵星板”(如下图)观测定位的方法测定天(体)的高度,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反映了明初( )
A. 指南针应用广泛 B. 天文导航技术先进
C. 造船业成就突出 D. 国家经济实力雄厚
15.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也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悍然派20万大军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此次战争( )
A. 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基本消除了
B. 朝鲜孤军奋战维护了独立
C. 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D. 使明朝的国力大大的增强
16. 下图是无锡东林书院依庸堂。万历年间,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其撰写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体现了书院宗旨。他们针砭时弊,提倡“实学以救世”,视“天下为己任”。这反映出东林书院的士人( )
A. 反对封建统治制度 B. 不关心社会现实问题
C.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 只专注于读书考取功名
17. 清朝前期,江宁出现了著名的大机户,有的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棉纺织业( )
A. 竞争激烈 B. 利润丰厚 C. 技术高超 D. 颇具规模
18. 社旗山陕会馆被誉为“中国第一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是山西、陕西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明清时期,大量这样的工商业会馆出现。这些会馆( )
A. 仅起到祀神明的宗教作用
B. 见证了明清商帮的发展与影响力
C. 不利于工商业者自身利益保护
D. 是由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组成团体
19. 黄宗羲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王夫之提出:“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A. 依据法律治国 B. 重视民众利益
C. 实行禅让制度 D. 进行经世致用
20. 《天工开物》中记载:“豆贱(便宜)之时,撒黄豆于田,一粒烂土方寸(一粒黄豆可以肥田方寸),得谷之息倍焉(双倍收益)。”这反应我国传统农业( )
A. 生产经营不计成本 B. 大肆兴修水利工程
C. 尊重自然规律精耕 D.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5题,共3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结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这种制度与当时确立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国家完整性的维系。
——摘编自张传玺《这样评价历史上的中央集权不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元代相比,明代在中央、在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中央集权制度曾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3)请运用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例史实,证明材料二中观点。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内容)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数(人)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仁宗 13 4561 351
——摘编自李兵等《科举:不只是考试》
材料三 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 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 ②20世纪末,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
——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
(1)据材料一,概括隋唐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对材料三中的两种看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23. 依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泉州市舶司遗址
宋元时期,政府在广州、杭州、明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船舶、关税、货物及外商招徕等……宋朝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朝时超过140个。其中,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图二 《广州十三行》 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西方商船来华的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管理外国商人。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宋元时期,在政府鼓励下,海外贸易得到了巨大发展。这一时期,外贸税收所得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清朝的闭关政策推行了近200年。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市舶司和广州十三行有哪些不同?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综上所述,这对当今国家制定发展战略有何启示?
2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重视对民族地区的管理。请结合下面的示意图和所学知识,确定一个观点,任选两个方位的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谈谈你对清朝时期边疆管理的认识。(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表述完整)
25. 北京中轴线由故宫、太庙、天坛等建筑要素组成。2024年7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棣……将大量人口迁移到北京,北京地区的人口开始急剧增加。永乐四年,北京都城开始营建,营建都城的最大难题就是物资运输,重新疏通运河是解决迁都物资运输的最佳选择。永乐九年下令重修大运河,一年多后京杭大运河全线畅通,立刻成为明朝粮食运输的大动脉,成为营建北京城大量物料的运输通道。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永乐迁都》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的部分建筑及其功能
建筑 介绍
万宁桥 北京中轴线上始建年代最早的桥,是元代北京漕运的见证
钟鼓楼 明清时期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为重要的城市管理设施
故宫 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祖先的场所,是重要的国家礼制建筑
中轴线南段道路 明清两代国家礼仪活动的必经之路
天坛 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天礼仪与文化传统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并概括明成祖为定都北京做了哪些努力?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布局特点。并分析北京中轴线的研究价值?
2025年春期期末质量评估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两个大题,25个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一部分选择题(20题,共20分)
从下面各题所给的选项中,选出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将其相应的字母代号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1分,共20分)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D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B
【20题答案】
【答案】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5题,共30分)
【21题答案】
【答案】(1)变化:在中央: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制度 在地方:由行省制度变为三司。(或:废行省,设三司)
(2)作用:①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②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国家完整性的维系。
(3)证明: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削弱相权,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力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2题答案】
【答案】(1)主要特点:①政府主导;②自由报考;③公开考试;④平等竞争;⑤考试内容丰富;⑥打破贵族垄断择优取士等(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2)变化:录取进士人数大幅度增加。
原因:①宋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②科举制度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3)更倾向①。因为科举制在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所以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
更倾向②。因为科举制在隋唐时期,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或:答北宋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也对。
【23题答案】
【答案】(1)不同:
①前者在多处港口设置市舶司,后者只允许广州一地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②前者使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很多,后者导致国家闭关自守。
③前者推动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后者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④时间不同,前者出现在宋元时期,后者出现在清朝时期。
(2)变化:由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到政府限制海外贸易。(或:到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3)启示:国家应根据时代需求调整对外策略,开放包容才能保持竞争力。(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24题答案】
【答案】(1)观点示例:①有效的国家管理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②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有效的边疆管理能推动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两个史实:必须是两个方位,每个方位一个史实。
(3)论述:清朝前期,在西北,康熙帝打败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西南,清朝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确立了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由此可见,清朝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
【25题答案】
【答案】(1)目: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努力:①将大量人口迁移到北京;②重新疏通运河,使京杭大运河全线畅通。
(2)布局特点:①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对称纵贯;②从宫城到外城以中轴线展开;③布局均衡、完整和谐。
历史价值:为研究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城市规划、城市建筑、祭祀礼仪等提供了重要史料。或:为研究中国古代理想都城秩序提供了重要史料。(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