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广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广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兆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年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把所选答案的序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 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 B. 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
C. 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 D. 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2.据《汉书》载,朝廷在灾年或兵患时,常“假民公田”以鼓励百姓恢复生产,如汉宣帝曾“下诏假公田,贷种、食”。该举措旨在
A.增加财政收入 B.抑制土地兼并
C.完善救灾体系 D.缓和社会矛盾
3.有学者认为,隋代三省共议国政,同为“佐定政令”的宰相机构;而到了唐代,随着尚书令的虚废和左右仆射加衔为相,仅掌管行政的尚书省不再具备宰相机构的资格,由此形成的并非“三省制”,而是宰相中书门下“二省制”的宰相体制。这一论述从侧面说明了唐代( )
A. 君主权力出现下移 B. 三省职权各有分工
C. 中书门下执掌实权 D. 决策效率有所降低
4. 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记载,据此可以看出( )
“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四民月令》 崔寔(东汉)
“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 《博物志》 张华(西晋)
“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 《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朝)
A. 农业劳动模式发生变化 B. 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C. 土地利用效率尚需提升 D. 水稻种植区域得到推广
5.“一条鞭法”在部分地区推行后,有官员批评该法使农民“以匮乏为虑者”“非布帛、五谷
不足也,银不足耳”“民有终身无银,而不能终岁无衣、终日无食”。由此可见,“一条鞭
法”( )
A.与当时主要经济形态有冲突 B.难以切实减弱人身束缚
C.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敛财乱象 D.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6.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 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 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 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7. 1905年,归国留学毕业生考试在京举行,首场考核实学,次场作经史文章。清廷“取新才以旧格”,授予考中者传统的进士、举人等出身和编修、检讨等官职。这些做法
A.阻碍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B.反映了官僚集团的博弈
C.推动了学堂选官制度的建立 D.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征
8.下表所示为1952年与解放前最高年份相比新中国部分产品的产量增幅。这一变化 ( )
A.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新生政权的认同 B.反映出我国集中发展重工业的决心
C.说明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D.凸显出良好国际环境对经济的促进
9. 1970—1972年,中国相继与意大利、西德、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马耳他、希
腊、塞浦路斯和冰岛等国建交;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时
期中欧关系的较快发展主要基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
C.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 D.苏联对欧洲威胁加大
10.1986年之前,政府扶贫政策文本仍以“发展”“生产”“减免”等关键词为主。1986年
后,“企业”“社会组织”“网络扶贫”等逐渐成为高频词汇。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贫困治理主体多元化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C.社会保障机制健全 D.脱贫攻坚效果显著
11. 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被阿卡德人接受,巴比伦人、亚述人先后采用。此外,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等也根据各自需要,对楔形文字加以改变并使用。1500年左右,埃及与西亚各国的交往书信也用楔形文字书写。这可用于说明( )
A. 西亚和北非文明发展的趋同性 B.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文明高度发展
C. 苏美尔人为区域交往作出了贡献 D. 古巴比伦长期是区域的文化中心
12. 中世纪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作理堤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还需要成员提供劳役。例如以村民们轮流提供劳动的方式维护与整修道路,桥梁,据此可知,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 )
A. 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B. 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C. 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D. 对王权构成一定威胁
13. 整理绘制时间轴有助于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下列时间轴示意图表明了17—20世纪中叶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 列强瓜分世界狂潮
C. 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 D. 近代国际秩序演变
14.下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期美国联邦政府文官数量。据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时间 1883年 1900年 一战期间 罗斯福新政时期 二战初期
数量 13万 约20万 30万 50万 140多万
A. 导致了总统权力的扩大 B. 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张
C. 提升了政府工作的效率 D. 确保了政府官员的廉洁
15.19世纪中期以来,伦敦市内各主要街道居住人口急剧减少。1851年伦敦市内的居住
人口约130 000人,到1861年减少到约112 000人,到1871年则减少到约75 000人。造成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顺应工业化需求调控人口布局 B.疫病流行让伦敦城区失去了吸引力
C.工业革命的发展影响伦敦人口分布 D.圈地运动加速进行使民众丧失土地
16. 下表所示为新加坡法定节假日安排。据此可知,新加坡现代节日文化反映了其( )
节日 备注
元旦 世界通用的公历
春节 新年中华民族传统历法的新年
耶稣受难日 基督教节日
开放的经济体系 B.移民社会的结构 C. 儒家文化的传承 D. 城市国家的规模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等
根据材指出魏晋时期户籍编造主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遂公盨(xǔ)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礼器内底铭文10行98字。首句“天命禹敷土,随山壑川(天命禹平治水土,凿山以疏流)”是目前所知关于大禹治水的最早记录。
图3
材料二
《山海经·海内经》(战国)中有“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根据材料,说明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伦敦兴起于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其港口枢纽位置具备贸易优势,吸引大量外国商人汇聚于此。18世纪,伦敦从事航运业及其附属行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25%。1800年,伦敦城市人口达100万,站在世界城市化的潮头。一直到1851年,伦敦仍是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1861年,伦敦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占比达61%,成为真正的服务经济主导的城市。19世纪70年代,伦敦为世界大部分地区提供资本、信贷、保险和航运服务,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进入20世纪以来,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纽约、东京等城市的不断挑战。
——摘编自邓智团《伦敦全球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二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英法美在此设租界。19世纪60至90年代,中国第一家煤气厂、最早电力厂在上海成立,电话、电报相继出现。1911年,外资在华开办企业数,上海占45%。1914-1918年间,上海棉纺织、面粉、化妆品等工业发展迅速。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多集中在上海。1929年,上海开辟联结国内各大埠的航空线路。20世纪30年代,上海是中国最主要银行的总部所在地成为中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1935年,非上海籍人口占上海总人口的80%以上。1940年,上海埠际贸易值占全国的88%。近代上海人民先后进行了五卅运动、“八一三”抗战、反饥饿反内战等斗争。
——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以来伦敦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当人类有意识地开始商品贸易,有些东西就开始在商人商队的贩运下成为商品,满足各等人的各种需求,有的是生活必需品,有的是奢侈品。历史上的物质流通往往就是这样。以“糖”的历史为例,植蔗制糖,它的生产、加工、消费、贸易,连接起印度、中国、欧洲、非洲和美洲。其中,不仅有不同区域间的文化、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有世界市场中的三角贸易,有殖民、奴隶贩卖以及追求自由与独立,也有近代工业化的刺激,甚至还有糖加上咖啡与茶形成的聚会与交流场所,在欧洲形成的近代“公共领域”。类似的商品还有丝绸、瓷器、香料、茶叶、纸张、白银、棉花等。
——摘编自葛兆光主编《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中册)
由“物”观“史”,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影响全球史的商品”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选择“糖”以外的一种商品,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广兆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年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5 BDBBA
-10 ADACA
-15 CACBC 16.B
二、材料题
17、【答案】变化:由乡吏改为县吏。(2分)
原因: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乡里体制存在弊端,吏治腐败;
传统户籍制度遭到破坏;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照抄材料不得分)
18、【答案】
遂公盨是出土文物,是实物史料,为一手史料,史料价值大,作为西周中期遂国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政治制度;内底铭文记载可用于研究中国早期社会变迁、先民与洪水抗争(大禹治水)的史实。(4分)
《山海经·海内经》是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为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它反映了作者生活的时代特征,保留了远古信息,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需要注意甄别。(4分)
19、【答案】(1)地位:1800年,世界城市化的潮头,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19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中心;进入20世纪以来,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不愿意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相对衰落;国际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特点:成为通商口岸后,发展迅速;近代化起步早,程度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快,是金融中心;外省人口大量迁入;是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进入近代中国的窗口。(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8分)
评价:上海的城市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工业文明的传入。(4分)
20、【答案】答案示例:论题: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
阐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对茶叶的需求日益扩大,茶叶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商品。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殖民者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广泛开展茶叶贸易,它们在殖民扩张中大肆采用掠夺、欺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财富,并相继投入近代工业生产,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茶叶加工生产的技术革新和推广,茶叶从奢侈品成为欧洲人的日常消费品,影响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同时饮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又互相借鉴的茶文化。
总之,茶叶作为商品不仅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而且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载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饮食结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