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大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明朝前期,大婚、大礼、万寿、出师、制对等例行公文,由内阁直接票拟,经司礼监朱笔抄后直接下六科签署颁行。明朝中期,按照上述规则颁行的诏令在全部诏令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出现“首轴专票”之现象。这一趋势表明(  )
[A] 内阁中枢地位的强化
[B] 司礼监宦官专权趋势显现
[C] 奏折制度的有效运行
[D] 君相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票拟是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而由内阁票拟后颁行的诏令在全部诏令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体现出明朝中期,内阁中枢地位的强化,故选A项;据“司礼监朱笔抄后”可知,这只是抄写,并非专权决策,排除B项;清朝形成奏折制度,排除C项;内阁是在宰相制度被废除后设立的,排除D项。
2.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据此判断,此项制度是(  )
[A] 雅典的城邦民主制
[B] 罗马的贵族寡头制
[C]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 法国的三级会议制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古西欧实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地方权力过大,王权式微。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教士、贵族、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进一步强化王权,故选D项;雅典城邦民主制下,并没有国王,排除A项;罗马的贵族寡头制是一种共和政体,并没有国王,排除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排除C项。
3.金朝科举初期根据南北士人素所习之业取士,称“南北选”,辽朝士人试词赋,北宋旧士人试经义,后发展为“南北通选”,仅设词赋科。并专为女真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开设了策论进士科。据此可知,金朝科举制(  )
[A] 体现了继承创新 [B] 实现了民族平等
[C] 满足了人才需求 [D] 阻碍了阶层流动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南北选”“南北通选”“专为女真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开设了策论进士科”可知,金朝科举制在继承唐宋科举制的选拔方式和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增设了少数民族策论,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特点,故选A项;金朝科举制主要维护的是女真族的利益,“实现了民族平等”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金朝科举制的继承创新,没有更多信息,得不出“满足了人才需求”的结论,排除C项;金朝科举制具有一定的公平性,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4.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爵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等。产生这一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的影响
[B] 英国政府的推动
[C] 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
[D] 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改革文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大大提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亟须建立职业官僚体系,故工业革命是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B项是主观因素,C、D两项是客观因素,都不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变化的规律,均排除。
5.《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由此可以看出(  )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A] 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B] 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C] 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
[D] 《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的律法中体现了儒家的礼义孝等内容,这说明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故选C项;据材料“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以礼入法,而非严刑峻法,排除A项;据材料“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可知,唐朝禁止后辈告发长辈,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杂的礼仪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排除D项。
6.唐代,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由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唐代的这一措施(  )
[A] 利于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B] 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C]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导致了地方官员职权的混乱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可知,唐朝设置边疆管理机构“羁縻府州”,羁縻州刺史或都督由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说明边疆管理和内地管理不同,排除A项;唐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主要指的是“道”的设置,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机构分工是明确的,并不会导致职权混乱,排除D项。
7.《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这一条款(  )
[A] 确立了国家主权与独立原则
[B] 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意识觉醒
[C] 推动了欧洲均势局面的形成
[D] 消除了教会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规定明确了国家应该拥有的主权,且不受任何形式和借口的侵害,是国家主权和独立原则的体现,故选A项;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推动西方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材料并未提及,排除C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8.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自治州及自治县(旗),逐步进行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这项工作的开展(  )
[A] 最初的依据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上“五个认同”的原则
[B] 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
[C] 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
[D] 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可知,这项工作是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的具体表现,故选C项;中共十八大以来,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是题干所述行动出现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排除B项;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排除D项。
9.下面是明朝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
年代 宝钞 白银 谷物和绢布
1402—1424年 (明成祖) 82. 5 1 16.5
1424—1425 年 (明仁宗) 66.7 0 33.3
1425—1435年 (明宣宗) 22.5 2.5 75
1436—1449年 (明英宗正统年间) 0 64.8 35.2
1449—1457年 (明代宗) 0 90 10
1457—1464年 (明英宗天顺年间) 0 93.9 6.1
1464—1487年 (明宪宗) 0 100 0
[A] 明朝后期物价恶性膨胀
[B] 专制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削弱
[C] 百姓生活的日益贫困
[D] 宝钞崩溃是白银货币化主要原因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明成祖至明宪宗,明朝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媒介从以宝钞为主逐步改为白银,至明宪宗时期白银的使用达到100%,说明金融形态已经从纸币(政府发行)转向金属货币,这一转变是政府对于金融的控制力逐渐削弱的体现,故选B项;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百姓生活的日益贫困,排除C项;宝钞崩溃是白银货币化的直接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
10.据史料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年),嘉定府农税4.92万两,手工业税5 040两,商税2.83万两。嘉庆十七年(1812年),嘉定府征丁条粮银4.53万两,盐税5.17万两,茶税3 868两,工商杂税213两。材料可以佐证这一时期(  )
[A] 经济政策根本转变
[B] 对外经济贸易发达
[C] 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 经济税收结构变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雍正至嘉庆年间,嘉定府征收的赋税内容发生了一定变化,其中盐税所占的份额较大,还增加了茶税等税目,说明该地的经济税收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故选D项;清朝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发生根本转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朝对外贸易发达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税收种类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工商业繁荣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
11.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代政府征发赋役。太和十年(486年),孝文帝接受建议,“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这一制度的实施(  )
[A]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 瓦解了地主庄园经济
[C] 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D] 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孝文帝通过改革,由国家设立三长制,代替了原先的地主豪强,在基层社会清理户口、征发赋役,将地方基层的管辖权收归中央,故选C项;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合法化导致的,孝文帝改革无法彻底解决,排除A项;庄园经济是魏晋时期士族门阀的经济基础,“瓦解”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三长制主要针对的是国家的基层管理,而不是用于协调民族关系,排除D项。
12.2008年,时任希腊总理在一个拜占庭艺术主题展上致辞,强调拜占庭的遗产“不但被欧洲人分享,而且也为其一度覆盖的三大洲民族的公民所分享”。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
①拜占庭首次统一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 ②基辅罗斯的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③拜占庭文化被奥斯曼帝国全盘接受和传承 ④《查士丁尼法典》推动了近代欧洲法律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 D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早于拜占庭帝国的波斯帝国就已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统治范围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故①错误;9世纪建立的东欧国家基辅罗斯,其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故②正确;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后,虽然吸收了一部分拜占庭文化,但并未全盘接受和传承,故③错误;《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它对近代欧洲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1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订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订律法(  )
[A] 深受儒家影响 [B] 借鉴南朝经验
[C] 沿袭鲜卑传统 [D] 意在托古改制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诏令中提到“务从宽仁”、“民由化穆”(“化穆”指教化和顺)、“示之以礼”等理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道德教化和礼治的思想,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借鉴南朝经验,排除B项;这些理念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非强调沿袭鲜卑传统,排除C项;孝文帝修订律法的目的是更好地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非托古改制,排除D项。
14.《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 ……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  )
[A] 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B] 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C] 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
[D] 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列强担心中国人了解国际法后会对其在华的侵略行为构成制约或挑战,故选C项;法国外交官和英文报纸评论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中国人了解国际法后可能影响列强在华利益,与破坏中国司法主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的看法或态度,且“浑然不觉”与《万国公法》译成中文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材料“欧洲国际法”不等同于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排除D项。
15.隋朝鼓励民间设立“义仓”,北宋时设有“惠民药局”,明清时期民间设有“普济堂”“清节堂”和“存恤院”等。这些救济和优抚举措,反映出中国古代(  )
[A] 民间组织作用上升
[B] 政府始终以民为本
[C] 救助带有教化色彩
[D] 救助体系趋向完备
【答案】 C
【解析】 据题意可知,古代中国封建政府设置的救助机构中带有“义”“惠”“节”等字眼,这些符合儒家的教化思想,说明中国古代救助带有教化色彩,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民间组织作用上升和救助体系趋向完备,排除A、D两项;古代封建政府虽然有重视民本的统治思想,但“始终以民为本”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
16.1588年,为了防止百姓以武犯禁,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颁布了《刀狩令》,坚决禁止百姓持有刀、弓、枪等各种武器,所有国主、地方官应尽收民间各类武器上缴。法令施行后,佩带武器成为武士的特权,这导致了(  )
A.武士集团形成 B.封建军事专制强化
C.天皇地位巩固 D.幕府集权统治建立
【答案】B
【解析】1588年丰臣秀吉推行《刀狩令》,收缴民间武器并禁止百姓持械,使武器携带权专属武士阶层,此举剥夺平民反抗能力,强化了武士对军事的垄断,巩固了丰臣政权中央集权,标志着日本封建军事专制统治的深化,故选B项;武士集团在1588年《刀狩令》时武士集团早已存在,排除A项;《刀狩令》强化的是武士阶层权力,当时天皇权力被架空,无法巩固天皇地位,排除C项;《刀狩令》强化的是武士阶层权力,不利于集权统治的建立,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在中世纪时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文化共同体的长期存在和封建割据,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淡漠,同时国家也没有明确的主权。14—15世纪……王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代替了地方分权。从15世纪末开始,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国王成为认同的象征,共同的经济制度、以相同法规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形成使民族国家的根基不断巩固。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虽然英、法、美议会制的阶级本质一致,三国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不同形式。这些区别中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法、美议会则只是最高立法机关。而且在资本主义议会的运行过程中,各国统治阶级都随着历史条件当时变化而相应地予以发展、完善,使资本主义议会制从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此外,英、法、美三国的议会制度,还为不同的资产阶级国家提供了不同的模式。随着资产阶级在许多国家相继取得政权,议会制度在资产阶级各国普遍建立起来了,资本主义议会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世纪的欧洲民众缺乏国家认同感的原因 (6分)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英、法、美三国形成不同代议制度的原因和影响。(8分)
[提示] (1)原因:基督教会掌握多项特权,介入世俗权力,其信仰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基督教会控制西欧社会居民的精神生活;中古西欧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西欧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导致人们的国家意识不强。
(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阶级阶层力量变化;历史文化传统;民众思想解放程度不同。
影响: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创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提供了不同模式的代议制形式,有利于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发展。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82年宪法颁行以来,“修宪”与社会发展同行。
1993年 将“坚持改革开放”等提法写进宪法序言,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1999年 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2004年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摘编自李林《我国宪法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根本法治保障》等
材料二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它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修宪”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重要意义。(6分)
[提示] (1)宪法修正案确保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从法律上保障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将“依法治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顺应时代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宁静而安定的小农社会秩序已被打破,农民弃耕从商的事很常见,如南宋初,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客户没有田产,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一些地方,由于“主户少而客户多,往来不定,口尤难记”,连户口登记都出现困难。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任何人都可以流入,商人、佣工、流民,如建康府曾为“留都繁会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无作业”。宋朝社会因其显著的开放属性与商业属性,而呈现出远远强于前代的流动性与活力。
——摘编自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材料二 1834年,英国国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主要内容有: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的救济,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接受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身自由要受到限制、失去政治权利。
——摘编自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济贫法制度》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社会关系和基层治理角度,分析宋朝呈现出“远远强于前代的流动性与活力”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制度。(8分)
[提示]
(1)社会关系:传统社会秩序被打破;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基层治理:实行主客户制;实行保甲制度;理学向基层渗透,乡约教化乡里;建立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规范社会救济。
(2)特点:立法保障;政府设置救济机构;院内救济且资格审查严格;监狱式管理,强制劳动;救济条件苛刻,侵犯人权。
评价:改善了救济人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新济贫法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压迫盘剥,易激化社会矛盾;侵犯人权,丧失政治权利;体现了对贫穷的漠视与冷淡。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为秦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整理
从图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提示] 示例
论题:县是中国古代地方最为稳定的行政区划。
阐述:秦统一后开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一直到明清时期,县始终是最为稳定的行政区划。县是最低一级的地方政权,直接管理地方。县的权力有限,对中央政权不存在威胁。县的设置及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高二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明朝前期,大婚、大礼、万寿、出师、制对等例行公文,由内阁直接票拟,经司礼监朱笔抄后直接下六科签署颁行。明朝中期,按照上述规则颁行的诏令在全部诏令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出现“首轴专票”之现象。这一趋势表明(  )
[A] 内阁中枢地位的强化
[B] 司礼监宦官专权趋势显现
[C] 奏折制度的有效运行
[D] 君相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2.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据此判断,此项制度是(  )
[A] 雅典的城邦民主制
[B] 罗马的贵族寡头制
[C]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 法国的三级会议制
3.金朝科举初期根据南北士人素所习之业取士,称“南北选”,辽朝士人试词赋,北宋旧士人试经义,后发展为“南北通选”,仅设词赋科。并专为女真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开设了策论进士科。据此可知,金朝科举制(  )
[A] 体现了继承创新 [B] 实现了民族平等
[C] 满足了人才需求 [D] 阻碍了阶层流动
4.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爵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等。产生这一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的影响
[B] 英国政府的推动
[C] 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
[D] 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5.《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由此可以看出(  )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A] 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B] 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C] 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
[D] 《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
6.唐代,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由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唐代的这一措施(  )
[A] 利于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B] 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C]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导致了地方官员职权的混乱
7.《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这一条款(  )
[A] 确立了国家主权与独立原则
[B] 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意识觉醒
[C] 推动了欧洲均势局面的形成
[D] 消除了教会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8.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自治州及自治县(旗),逐步进行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这项工作的开展(  )
[A] 最初的依据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上“五个认同”的原则
[B] 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
[C] 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
[D] 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9.下面是明朝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
年代 宝钞 白银 谷物和绢布
1402—1424年 (明成祖) 82. 5 1 16.5
1424—1425 年 (明仁宗) 66.7 0 33.3
1425—1435年 (明宣宗) 22.5 2.5 75
1436—1449年 (明英宗正统年间) 0 64.8 35.2
1449—1457年 (明代宗) 0 90 10
1457—1464年 (明英宗天顺年间) 0 93.9 6.1
1464—1487年 (明宪宗) 0 100 0
[A] 明朝后期物价恶性膨胀
[B] 专制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削弱
[C] 百姓生活的日益贫困
[D] 宝钞崩溃是白银货币化主要原因
10.据史料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年),嘉定府农税4.92万两,手工业税5 040两,商税2.83万两。嘉庆十七年(1812年),嘉定府征丁条粮银4.53万两,盐税5.17万两,茶税3 868两,工商杂税213两。材料可以佐证这一时期(  )
[A] 经济政策根本转变
[B] 对外经济贸易发达
[C] 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 经济税收结构变化
11.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代政府征发赋役。太和十年(486年),孝文帝接受建议,“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这一制度的实施(  )
[A]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 瓦解了地主庄园经济
[C] 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D] 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12.2008年,时任希腊总理在一个拜占庭艺术主题展上致辞,强调拜占庭的遗产“不但被欧洲人分享,而且也为其一度覆盖的三大洲民族的公民所分享”。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
①拜占庭首次统一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 ②基辅罗斯的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③拜占庭文化被奥斯曼帝国全盘接受和传承 ④《查士丁尼法典》推动了近代欧洲法律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订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订律法(  )
[A] 深受儒家影响 [B] 借鉴南朝经验
[C] 沿袭鲜卑传统 [D] 意在托古改制
14.《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 ……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  )
[A] 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B] 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C] 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
[D] 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
15.隋朝鼓励民间设立“义仓”,北宋时设有“惠民药局”,明清时期民间设有“普济堂”“清节堂”和“存恤院”等。这些救济和优抚举措,反映出中国古代(  )
[A] 民间组织作用上升
[B] 政府始终以民为本
[C] 救助带有教化色彩
[D] 救助体系趋向完备
16.1588年,为了防止百姓以武犯禁,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颁布了《刀狩令》,坚决禁止百姓持有刀、弓、枪等各种武器,所有国主、地方官应尽收民间各类武器上缴。法令施行后,佩带武器成为武士的特权,这导致了(  )
A.武士集团形成 B.封建军事专制强化
C.天皇地位巩固 D.幕府集权统治建立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在中世纪时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文化共同体的长期存在和封建割据,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淡漠,同时国家也没有明确的主权。14—15世纪……王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代替了地方分权。从15世纪末开始,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国王成为认同的象征,共同的经济制度、以相同法规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形成使民族国家的根基不断巩固。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虽然英、法、美议会制的阶级本质一致,三国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不同形式。这些区别中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法、美议会则只是最高立法机关。而且在资本主义议会的运行过程中,各国统治阶级都随着历史条件当时变化而相应地予以发展、完善,使资本主义议会制从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此外,英、法、美三国的议会制度,还为不同的资产阶级国家提供了不同的模式。随着资产阶级在许多国家相继取得政权,议会制度在资产阶级各国普遍建立起来了,资本主义议会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世纪的欧洲民众缺乏国家认同感的原因 (6分)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英、法、美三国形成不同代议制度的原因和影响。(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82年宪法颁行以来,“修宪”与社会发展同行。
1993年 将“坚持改革开放”等提法写进宪法序言,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1999年 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2004年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摘编自李林《我国宪法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根本法治保障》等
材料二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它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修宪”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重要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宁静而安定的小农社会秩序已被打破,农民弃耕从商的事很常见,如南宋初,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客户没有田产,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一些地方,由于“主户少而客户多,往来不定,口尤难记”,连户口登记都出现困难。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任何人都可以流入,商人、佣工、流民,如建康府曾为“留都繁会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无作业”。宋朝社会因其显著的开放属性与商业属性,而呈现出远远强于前代的流动性与活力。
——摘编自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材料二 1834年,英国国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主要内容有: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的救济,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接受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身自由要受到限制、失去政治权利。
——摘编自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济贫法制度》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社会关系和基层治理角度,分析宋朝呈现出“远远强于前代的流动性与活力”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制度。(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为秦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整理
从图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